1. 引言
每年三月全国两会召开时,新闻、报刊中常常见到“共商国是”一词,但是有些词典并没有收录该词,所以,知道这个词的确切含义的人较少。《说文解字》:“国,邦也。” [1] “是,直也。” [1] “国是”一词在现代汉语口语中使用频率较低。在实际交际过程中,“国是”这一概念因其内涵不明,很容易被误认为是“国事”。为了防止误用,有必要对“国是”这一词语的形成过程及含义做出详细的考辨。
2. “是”字源流考
学界关于古代汉语中“是”字的讨论较多关注其作为判断动词、形容词、代词的意思,往往忽视了其名词义。“国是”中的“是”正是取其名词义。
从字形分析,“是”的小篆字体为
,东汉许慎《说文·是部》中解释为:“是,直也。从日正。凡是之属皆从是。籀文是从古文正。承旨切。” [1]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解读:“(是)直也。直部曰:正见也,从日正。十目烛隐则曰直,以日为正则曰是。从日正。会意。天下之物莫正於日也。” [2] 《尔雅·释言》“是,则也。郭璞注:是,事可法则。” [3] “国是”一词中的“是”字正是“法则”义。
3. “国是”的成词过程及演变
“国是”在先秦时期已经有连用的例子,但是在这一阶段尚未成词。在西汉时期,“国”与“是”语义联系密切,二者可以作为一个词来使用,但是,在后代并没有广泛使用,只有零星的记载。民国之后,“国是”开始相对广泛的应用于书面报刊中,并且常常出现在“共商国是”这个短语中。
3.1. 古代汉语时期
1) 先秦时期
在先秦时期,有了“国”和“是”连用的例子,但是二者处于不同的句法层次中,尚未成词,二者的语义关联较小。例如:
(1) 小国将君是望,敢不唯命是听。无乃非盟载之言,以阙君德,而执事有不利焉,小国是惧。——《左传》
(2) 既破我斧,又缺我斨。周公东征,四国是皇。——《诗·豳风》
在例(1)中,本来“XX是X”是一个宾语前置短语,属于固定结构,“小国是惧”的意思是“只惧小国”、“小的国家就害怕这个”,“惧”的宾语“小国”在助词“是”的作用下被前置了,而在“小国是惧”这个语境中,“小国”又是使动用法。“国”和“是”处在不同的句法结构中。例(2)中,“四国是皇”的“皇”是“匡正”的意思,这句话是说匡正四方之国平息了叛乱。在这句话中,“国”和“是”不在同一个句法结构中。可见,在先秦时期,二者虽然可以连用,但是它们尚未成词。
2) 秦汉魏晋时期
据目前所查阅的资料显示,“国是”一词的最早用例见于西汉刘向《新序·杂事二》中,相关文献记载如下:
(3) 楚庄王问于孙叔敖曰:“寡人未得所以为国是也。”孙叔敖曰:“国之有是,众非之所恶也。臣恐王之不能定也。”王曰:“不定独在君乎?亦在臣乎?”孙叔敖曰:“国君骄士曰:‘士非我无逌富贵。’士骄君曰:‘国非士无逌安强。’人君或失国而不悟,士或至饥寒而不进,君臣不合,国是无逌定矣。夏桀殷纣,不定国是,而以合其取舍者为是,以不合其取舍者为非,故致亡而不知。”庄王曰:“善哉!愿相国与诸侯士大夫共定国是,寡人岂敢以褊国骄士民哉!”——《新序·杂事二》
南朝范晔《后汉书·桓谭传》中也引用了这段话,但是文字略有变动。
例(3)中,共出现了3次“国”与“是”连用的例子,在这三处用例中,“国是”已经成词。“愿相国与诸大夫共定国是也”的意思是“希望相国与诸位大夫共同商定国家大事”,在这个句子中“国是”是“共定”的宾语,“国是”前面出现了“共定”这个谓语动词,促使二者之间的语义关系更加紧凑。
对北大CCL语料库中有关“国是”一词的语料进行了检索,发现在两汉及魏晋时期的相关用例只有上述此例。从这两个例子可以发现,在这一阶段“国是”不仅连用,而且已经成词。但是,在这一时期,二者成词的用例寥寥无几,仍然存在很多二者连用且尚未成词的例子。
3) 隋唐至明清时期
隋唐以后,“国是”连用的例子较多,但是,这些用例中“国”“是”往往不是作为一个词来使用的。在此阶段,“国是”成词的用例在文献中记载也较少,往往出现在“共商国是”和“共定国是”这两个短语中。例如:
(4) 徽宗向蔡京道:“昔神宗创法立制,未尽施行;先帝继之,两遭帘帷变更,国是未定。朕欲上述父兄之志,历观在朝,无可与为治者。今朕相卿,其将何以教我?”——《元/话本/大宋宣和遗事》
(5) 但将道贵严,国是当守,上司虽尊事有必争,不争则不利于下,僚友虽亲法必当执,不执则被挠于中。——《明\练兵实纪·戚继光》
(6) 然体国忘私,同归于是,异处未尝不同,乃若外示苟同,内怀猜异,甚则设谬敬以为容悦,假深情以伏骇机,快意己私,不恤国是,以是为同,非国家之利也。——《明/小说/清暑笔谈》
在例(4)中,“国是未定”是一个主谓短语,意思是指“国家的大计还尚未确定”,在这个例子中,“国是”处在主语位置上,作为一个词在句子中出现和使用。
3.2. 现代汉语时期
在现代汉语中,“国是”在口语表达中使用较少,一般只出现在书面语中,适用的场合比较严肃正式,常与“共商”和“共定”连用。由于使用语境的限制,“国是”在人们口语中使用较少,对其确切含义及用法不了解,而与其近义的“国事”使用频率较高,人们误认为二者是可以相互替换使用,这就容易造成人们的使用混乱。例如:
(7) 安徽督军张勋功高望重,公诚爱国,盼即迅速来京,共商国是,必能匡济时艰,挽回大局,跂予望之!——《民国演义》
(8) 这次来之前,我就想:一定要同你开诚布公,以心换心,畅谈国是。——《王火/战争和人》
通过检索BCC语料库,可以直观看到“国是”的使用频次(见图1),在1920~1926年这段时间内使用频率相对较高,在1922年达到峰值,使用频率为816次。在1938年之后,“国是”的使用频率整体偏低。从整体上来看,“国事”的使用频率(见图2)明显高于“国是”,在1910~1937年、1995~2015年两段使用频次较高,在2015年达到峰值832次。通过图3可以更加直观看出二者的频次对比,在现代汉语时期,“国事”的使用频率显著高于“国是”,并且二者的差距逐渐拉大。
4. “国事”对“国是”的影响
“国是”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逐渐降低,与“国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作为一组同素近义词,“国事”在现代汉语中的高频使用,对“国是”的使用频率产生一定冲击。“国事”中的“事”是一个常用语素,“国是”中的“是”则偏向文言词汇。与“国是”相比,“国事”有很大的优越性。

Figure 3. Frequency of “guoshi1” compared to“guoshi2”
图3. “国是”与“国事”频次对比图
4.1. 范围更广
“国事”的词义范围和适用范围更广。首先,从词义范围上来看,“国是”专指国家决策、规划等重大事务,“国事”的“事”可大可小,既可以指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事情,也可以指一般的国家事务。其次,从适用范围来看,“国事”一词的适用范围更广,不仅可以用于指本国事务,还可以用于国外。比如:“国事访问”是指一国元首或政府首脑接受他国邀请而进行的正式访问。( [4] , p. 499)“国是”一词只能用于国内,比如“共商国是”“共定国是”,都是商讨国内的大政方针、重大决策,使用范围不涉及国外。受到词义范围和适用范围的限制,“国是”可以出现的语境较少,造成其使用频率较低。
4.2. 适用语体更多
从语体色彩上来看,“国事”的适用语体更多,既可以用于书面语,也可以用于口语,但是,“国是”一般只出现在书面语中,适用于严肃庄重的语境,在口语中通常不会使用。这种语体上的使用局限性,限制了“国是”的使用频率,而“国事”的适用语体更广,这就导致人们对“国事”更加熟悉,对“国是”愈加陌生。
4.3. 语法功能更全面
“国事”与“国是”都是名词,他们在语法使用中有很大的相似性,但是二者也有区别。“国事”比“国是”的语法功能更全面。它们都是名词,既能充当主语,又能充当宾语。此外,“国事”还可以在句子中充当定语,例如:
(9) 国事宜勤,暇时保养,切勿记念。——《红楼梦》
(10) 他们在莫里哀路寓所住了下来后,看望者、拜访者络绎不绝,再加上开会商讨国事,忙得孙氏夫妇团团转。——《宋氏家族全传》
(11) 他在讲话中说,应伊塔马尔·佛朗哥总统的邀请,我十分高兴地来到伟大的巴西联邦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人民日报》
在例(11)中,“国事”是用来修饰限定“访问”这个动词的,在句子中充当定语。在语法功能上,“国事”一词还可以在句子中充当定语,这是“国是”不具备的用法。因此,“国事”的语法功能更全面,更具备广泛使用的优势。语法功能的限制使得“国是”只能出现在主语和宾语位置上,不能用来充当宾语,而与其近义的“国事”语法功能更全面,这也导致“国是”的使用频率较低。
综上所述,“国事”的适用范围更广泛、语境更宽泛、语法功能更全面,这就促使“国事”的使用频率较高,人们对其更加熟悉,而与其近义的“国是”逐渐被人们忽略。
5. 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一个词的目前使用情况,我们可以推知该词未来的发展趋势。由于受到“国事”的强势冲击,以及“国是”本身的一些局限性,在现代汉语中,“国是”的使用频率大大下降。从目前“国是”的使用情况来看,在未来的使用过程中,“国是”会逐渐被“国事”取代。
5.1. 使用现状
我们可以通过探索“国是”目前的使用状况,以此推测该词未来的发展情况。通过检索BCC语料库中微博语料发现,“国是”共有243条,但是成词的用例只有24条,多出现在“莫谈国是”“关注国是”“共商国是”这几个短语中。微博语料中“国事”条有274条。文学类语料中,“国是”有69条,而“国事”有316条。在报刊类语料中,“国是”有1793条,“国事”有11,562条。另外,在人民日报语料库中,“国是”共536条,多与“共商国是”“参与国是”连用,“国事”有2568条。通过这些数据和前文所述的二者使用频次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国是”在当前的用例已经远远低于“国事”,在未来很可能会被“国事”替代。当一个词在现代交际中渐渐不再使用,而与其近义的词又有着巨大优势时,该词会逐渐“落伍”。
5.2. 词义范围狭窄
语境会受到词义范围的影响,当一个词的词义范围十分狭窄时,它的适用语境和使用频率亦会受到制约。《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国是”条的解释为“<书>国家大计”( [4] , p. 499),“国是”中的“是”字是一个文言词,这就使得“国是”的使用范围较狭窄,只适用于特定的严肃场景的书面语中,使用语境有限,制约了“国是”的使用频率。人们在口语中很少使用,对其熟悉程度较低。基于此,“国是”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人们对其不熟悉,使用频率会逐渐降低,从而渐渐退出词汇系统。“国是”一词只限于书面语中使用,而“国事”不仅可以在书面上使用,而且更广泛应用于人们的口语表达中,具有更大的活力和生命力,因而也具备了对“国是”取而代之的趋势。“这就反映出了一个语言发展的普遍规律:通俗的、使用范围广的词语总要取代那些艰深的、使用范围狭窄的词语”( [5] , p. 6)。
5.3. 语言的经济性原则
其次,根据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当两个近义词语义相近时,很有可能强势的词会迫使弱势的词逐渐退出使用环境。语言交际的经济性是语言对其内部关系进行最佳调适的反映。于是它们就会出现两种可能:一是其中的一个退隐下去,它的全部或部分功能由其他的来承担;一是两者发生分化,各有其适用范围( [6] , p. 10)。
表示与“国家政策”义有关的词除“国是”和“国事”外,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还有“国策”一词,释义为“国家的基本政策”( [4] , p. 486)。“国策”在意义上更偏重基本政策,“国是”更侧重国家的重要政策,三者在意义上虽然有所差别,但是他们是一组同素近义词,三者的语义十分相近,当人们越来越忽视他们之间的差异时,在使用上就会逐渐相混。为了减少人们使用上的混乱,同时受到语言经济性的影响,“国是”在未来会慢慢退出。在表示国家大事或者是国家大计时,统一用“国事”来表示,当二者之间的使用界限慢慢淡化时,“国是”逐渐不再被人们所熟知。
6. 小结
“国是”是一个极为特殊的词,最早连用是在先秦时期,“是”常常用作助词和判断动词,此时“是”和“国”虽然可以连用,但是这个时期尚未成词。“国是”最早成词的用例是在西汉时期刘向《新序》中,但是在古代汉语中能找到的成词使用的文献记载较少。现代汉语阶段,“国是”往往出现在较严肃的场合中,使用的语境较狭窄。基于“国是”目前的使用现状,以及受到该词本身语境较狭窄和语言经济性的影响,在未来的使用过程中,“国是”一词会被“国事”取代。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