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随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公司治理等问题的不断加剧,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议题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也对经济发展和投资管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004年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UNGC)提出ESG投资理念,呼吁金融机构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不仅要考量企业财务绩效,还要把企业在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Social)和治理(Governance)方面的表现作为考量因素。我国也转变传统的增长模式,将“绿色化”写入经济转型目标之中,确立了五大新发展理念,并在二十大中进一步强调“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这一系列的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引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外部压力剧增,我国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主动发布社会责任报告。但仍然有部分企业认为社会责任理论只是一种道德说教,“毒奶粉”、“问题疫苗”等企业社会责任事件仍时有发生,这些丧失企业社会责任的公司不仅会遭受巨额罚款,甚至可能陷入破产危机。由此可以看出,企业风险和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息息相关,企业丧失社会责任可能会导致巨大的企业风险,威胁企业的经营和发展。那么反过来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是否会降低企业自身的风险水平呢?
从已有文献来看,国内外学者在该问题上并未形成一致的观点。部分学者从资源基础理论、风险管理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角度出发,认为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能够与客户、员工、供应商等利益相关者建立良好关系 [1] ,从而更易获取人力资本、企业声誉等竞争性资源,对降低企业的风险产生积极影响 [2] ;而另一部分学者则从委托代理理论和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角度出发,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一种企业管理者利用企业资源从事自利性活动的行为,会减少企业用于生产经营的资源,从而削弱企业竞争力,增加企业的风险 [3] 。对该问题的观点不一致限制了对承担社会责任会产生的经济后果的认识。所以在此现实和理论背景下,研究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对其风险的影响,对于贯彻社会责任意识、提高企业对于社会责任的重视程度,以及完善相关制度建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剩余部分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从理论的角度分析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风险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研究假设;第三部分是研究设计,介绍数据来源、主要变量的衡量方式以及计量模型;第四部分是实证回归结果分析;第五部分是结论与启示,总结本文得出的研究结论,并根据研究结论从企业的角度得出相应的启示建议。
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2.1. 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风险之间的关系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对供应商、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从利益相关者理论和资源基础理论的角度来说,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有助于企业和各大利益相关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减少企业的关系维护成本。同时一般来说,只有自身经营状况比较好的企业,才会有多余的资源,并且愿意承担社会责任,所以企业社会责任表现越好,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就越好。且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也会积极的响应国家号召,主动披露社会责任报告,向投资者传递更多除财务状况之外的信息,从而提高企业的透明度,降低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帮助企业从投资者手中获取更多财务资源,降低企业的融资约束水平 [4] [5] ,提高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此外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会提升消费者对企业的好感度,从而增加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信心,对消费者购买意向和产品质量感知产生积极影响 [6] ,降低企业的经营收入波动风险。
从风险管理理论的角度来说,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可以看作是一种“保险”,能够降低负面事件冲击企业时,企业所受到的负面影响。因为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能够帮助企业获得道德资本和声誉资本以及利益相关者的信任。当企业受到由于负面事件导致的风险危机时,利益相关者会把负面事件产生的原因归结于企业管理不善,减少利益相关者的负面评价,从而降低负面事件对企业的影响 [7] ,增强企业在危机中恢复的能力。
基于上述分析,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不仅有助于管理和规避风险,还可以缓解已发生的风险对企业当前和未来经营发展的负面冲击,进一步降低企业风险。综合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假设1:
H1: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能够降低其风险水平。
2.2. 不同所有权性质下,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风险之间的关系
根据企业所有权性质的不同,我国企业可分为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相对于非国有企业,公益性是国有企业的一个特殊性质,它要求国有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要帮助国家调控宏观经济,承担社会责任。换句话来说,承担社会责任是国有企业与生俱来的使命。所以国有企业可能会为了达到政策目标,而不顾自身经济效益,承担过多的社会责任,从而导致自身风险增加。而非国有企业更多的是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状况以及经济目标来决定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状况,所以非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会对企业自身产生积极影响,降低非国有企业的风险。且国有企业一般都比较低调,承担了社会责任也不会大范围宣传。所以在同等条件下,当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都承担了相同的社会责任时,公众对于非国有企业的印象会更深。这就导致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对其风险的降低作用可能并没有非国有企业这么大。综合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设2:
H2:非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对其风险的降低作用比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对其风险的降低作用大。
3. 研究设计
3.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16~2020年期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企业风险指标数据以及控制变量数据来自国泰安数据库,企业社会责任数据来自和讯网。同时为了使研究结果更加准确,本文借鉴已有研究的做法对初始样本进行了如下预处理:(1) 因为金融服务行业的企业遵守不同的会计准则,因此本文剔除金融类上市公司样本;(2) 剔除ST及ST*类上市公司样本;(3) 剔除数据不全的上市公司样本;(4) 为了控制极端值对回归结果的影响,对模型中的所有连续变量在1%和99%的水平上进行Winsirize缩尾处理。最终得到样本10,453个。
3.2. 变量测度
3.2.1. 企业风险
企业风险水平的度量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以资本市场的数据为基础,采用股票的收益波动指标来衡量企业风险水平。另一种是以会计核算数据为基础,采用会计收益率波动指标来衡量企业风险。本文参考冯丽艳等(2016) [8] 使用日个股收益率的年度标准差来衡量企业风险。
3.2.2. 企业社会责任
本文选取和讯网社会责任评分来衡量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和讯网根据上市公司公布的年度社会责任报告和财务报告,从股东责任、员工责任、供应商、客户和消费者权益责任、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五个方面进行考察,并根据行业调整五个一级指标的权重比例,进而得到准确得分。总得分越高,企业社会责任表现越好。
3.2.3. 控制变量
本文参考方红星等(2015) [9] 、权小锋等(2015) [10] 的研究,选取企业规模(Size)、企业资产负债率(Lev)、企业盈利能力(ROA)、企业经营现金净流量比率(Cash)以及企业成长性(Growth)作为控制变量。所有变量具体定义见表1。

Table 1. Variable definition and measurement
表1. 变量定义与测度
4. 模型设定
为了检验上述假设,本文借鉴以往的文献,构建如下回归模型:
(1)
其中Control为控制变量集,包括企业规模(Size)、企业资产负债率(Lev)、企业盈利能力(ROA)等控制变量。为了避免互为因果所产生的内生性问题,本文对企业社会责任(CSR)取滞后一期处理。同时本文控制了行业和年份可能会对结果造成的影响。
为随机误差。通过对模型进行识别,本文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估计。同时为减少异方差对结果的影响,在回归中采用稳健性标准误。
5. 实证结果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
表2是所有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表中结果显示企业风险(Risk)的标准差0.009,小于其均值0.027,说明本文选取的数据的稳定性比较好。企业社会责任(CSR)的平均值为3.024,远未达及格线,表明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履行质量总体偏低,且最小值0.148和最大值4.276相差较大,说明我国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情况存在较大差异。
5.2. 相关性分析
为了防止多重共线问题影响本文的结果,本文对各个变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可以看出在不考虑其他影响因素的情况下,企业社会责任(CSR)和企业风险(Risk)的系数在1%的水平下显著为负,初步表明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能够降低自身的风险水平。此外各变量间的相关系数都比较小,多重共线性检验显示方差膨胀因子VIF均值为1.44,所有自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VIF也均小于经验零界值10,所以,本文设定的模型较为合理,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问题。

Table 2.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results of variables
表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Table 3.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analysis
表3. 相关系数分析
5.3. 基本回归分析
基本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本文首先通过检验全样本下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风险之间的关系来验证假设1。由表4可以得出全样本下企业社会责任(CSR)和企业风险(Risk)之间的回归系数为−0.0013,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表明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确实能够降低企业风险,由此假设1得到了验证。为了验证假设2,本文把全样本按照企业的所有权性质分为了国有企业组和非国有企业组,国有企业组的企业社会责任(CSR)和企业风险(Risk)的回归系数为−0.0008,在1%水平下显著,非国有企业组的企业社会责任(CSR)和企业风险(Risk)的回归系数为−0.0014,也在1%水平下显著,非国有企业组系数的绝对值比国有企业组系数的绝对值大,这表明,相对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对其风险的降低作用更大,假设2得到验证。
注:*、**、***表示显著性水平为10%、5%、1%;括号内为T统计量,下同。
5.4. 稳健性检验
5.4.1. 替换解释变量的衡量指标
华证ESG评级是衡量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另一种方式。和其他衡量企业ESG表现的指标相比,华证ESG指标具有更新频率快,覆盖全部A股上市公司的优点。所以本文接下来就用华证ESG得分替代和讯网企业社会责任得分来衡量样本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的结果如表5所示。在全样本回归组中企业社会责任(CSR)和企业风险(Risk)之间的回归系数为−0.0021,在1%水平下显著;在国有企业样本组中企业社会责任(CSR)和企业风险(Risk)的回归系数为−0.0020,在1%水平下显著;非国有企业组中企业社会责任(CSR)和企业风险(Risk)的回归系数为−0.0022,在1%水平下显著。得到的结论和基本回归一致,即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能够降低其风险水平,且非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对企业风险的降低作用比国有企业大,说明本文的结果具有稳健性。

Table 5. Regression results of replacing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measurement indicators
表5. 替换企业社会责任衡量指标的回归结果
5.4.2. 内生性检验
模型(1)很难囊括所有影响企业风险的因素,因此本文的模型可能存在因遗漏重要变量而产生的内生性问题,本文接下来就利用工具变量法来解决该内生性问题。
地理位置比较相近的公司所处的政治环境、社会环境以及竞争环境都比较接近,其是否承担社会责任的决策会相互影响,所以同一区域的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均值与单个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相关,但同时同一区域的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均值并不会影响单个企业的风险水平,所以本文选取同一区域的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均值(CSR_Location)作为工具变量,参照Cai等(2015) [11] 的研究,以注册地属于同一地级市的企业社会责任评级得分年度均值来衡量。
表6为工具变量的回归结果。全样本回归组中,第一阶段的相关性检验结果为列(1),单个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CSR)与同一区域企业社会责任均值(CSR_Location)的系数为0.2102,在1%水平下显著,表明不存在弱工具变量问题。工具变量第二阶段回归结果如列(2)所示,企业社会责任(CSR)和企业风险(Risk)之间的系数为−0.0076,在1%水平下显著,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仍然能够降低企业风险。国有企业组和非国有企业组的第一阶段回归结果也表明不存在弱工具变量问题,且第二阶段回归结果也证明了相对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对企业风险的降低程度更大。综上,本文的结果是比较稳健的,潜在的内生性问题并不会影响本文的结论。

Table 6. Regression results of instrumental variable method
表6. 工具变量法回归结果
5.5. 进一步分析
企业社会责任包含多个维度的内容,其所涵盖的各个维度的内容可能会对企业风险产生不同的影响,所以本文接下来把企业社会责任划分为内部社会责任和外部社会责任,分别研究这两种社会责任对企业风险的影响。具体划分方法参照王建玲等(2019) [12] ,把股东责任和员工责任划分为内部企业社会责任(ESG_N),把供应商、客户和消费者权益责任、环境责任以及社会责任划分为外部企业社会责任(ESG_W)。得到的回归结果如表7所示。

Table 7. Dimensional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n corporate risk
表7. 分维度分析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风险的影响
企业风险(Risk)与内部企业社会责任(ESG_N)的系数为−0.0041,在1%水平上显著,与外部企业社会责任(ESG_W)的回归系数为−0.0003,在5%水平上显著。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在于股东和员工是企业的直接利益相关者,当企业积极承担对他们的责任时,会激发股东和员工参与企业日常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从而直接增加企业的资源,降低企业风险。而供应商、客户和消费者等都属于间接利益相关者,当企业积极承担对他们的责任时,对企业的资源回馈相对来说比较少,所以对于降低企业风险的能力就较低。
6. 研究结论与启示
6.1. 研究结论
本文选取2016~2020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研究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对企业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能够降低其风险水平,且相对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对其风险的降低作用更大。在分别进行了替换企业社会责任衡量指标和内生性检验这两个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仍然显著成立。进一步地,本文将企业社会责任分为内部企业社会责任和外部企业社会责任,发现企业承担内部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风险的降低作用要大于企业承担外部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风险的降低作用。
6.2. 启示
6.2.1. 企业应重视社会责任的履行,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上述结论表明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确实能够降低企业风险水平,有助于企业更好的经营发展。所以企业应该重视社会责任的履行,制定完善的社会责任管理制度,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具体来说:首先要提高管理者的社会责任意识,提升管理队伍素质水平。因为管理者作为一个企业的领航人,其企业社会责任态度与认识水平会对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绩效好坏起着决定性作用,企业管理者的社会责任意识越强,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状况就越好。其次员工作为一个企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对社会责任的践行情况也会对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总体情况产生重要影响,所以要多多鼓励呼吁员工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最后企业要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将企业社会责任融入到企业战略目标中,加强经营理念与企业社会责任理念的融合,将企业社会责任提高到关乎企业生存的高度上,制定明确且可行的企业社会责任计划,并实施到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
6.2.2. 政府应分类构建企业社会责任监管制度
由于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对自身风险水平的降低作用是不一样的,所以政府在鼓励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时,针对不同的主体应该制定不同的政策。针对国有企业,政府应该适当的减轻其承担社会责任的压力,合理地制定国有企业的绩效考核标准。而针对非国有企业,政府应加强监管,对于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非国有企业,可给与税收减免等政策鼓励,对于社会责任缺失的非国有企业要严格进行处罚。
6.2.3. 社会各界应同时发力,推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通过承担社会责任,能够与利益相关者建立良好关系,从而获得更多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资源。而作为企业利益相关者的消费者、供应商等应该充分意识到,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对于自身也是有利的,如果企业不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自身的权益也会受到一定的损害,所以应该共同发力,推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比如消费者在购买物品时,可以选择多购买企业社会责任表现良好的企业的商品;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把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作为重要考量标准,从而倒逼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