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GF0025-2021) (以下简称《等级标准》)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组织研制的国家语委语言文字规范,是指导国际中文教学的纲领性文件 [1] 。《等级标准》以音节、汉字、词汇、语法四种语言要素为衡量中文水平基准。汉泰语义对比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名词的比较,如姓名、人称代词、社会称谓 [2] 、时间词 [3] 、身体器官、方位词、颜色词 [4] 、动植物等,量词 [5] 、动词 [6] 、形容词等的语义对比也有一些。这些论题多是以例证的形式进行比较,而缺乏系统的汉泰语义项比较成果。由于中泰两国历史、地理和文化等的不同,汉泰语概念义、背景义和文化伴随义之间也不是一一对应的,存在“一对多”“多对一”“一对无”多种现象。本文依托《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 [7] 《汉泰词典》(以下简称《汉泰》) [8] 等权威词典,通过《等级标准》初中等5456个词汇义项的数据统计和对比分析,挖掘汉泰语的义项分布特点,分析产生语义异同的原因,进行有效的词汇教学和跨文化交际。
2. 汉泰词汇义项对比与分类
词汇义项不仅表达了词汇的基本意义,还反映人们的思维认知,表现了强烈的民族性,表现出不同的概念和文化。通过义项对比,可以挖掘汉泰语言间的异同点。
2.1. 汉语义项数据统计
为了统计的方便,按照《等级标准》的词汇列表和词汇义项关联情况进行合理统计,对应的泰语义项也按照汉语已有的义项进行相对应统计,分布见下表1:

Table 1. Number of synonyms and vocabulary distribution
表1. 义项数与词汇分布
经过义项对比,我们发现单义词的义项汉泰语可以相互对应,但并不是都有对应词。还有的义项含义和用法完全不同,有的存在细微差别,但在二语学习和语言交际中会产生障碍和困扰。我们将其分为三类:完全对应类、不分对应类、词汇空缺类。
2.2. 完全对应类
词汇义项的完全对应类指两种语言词汇的义项完全对应。经考察,《等级标准》共计有3464个汉语词汇在《汉泰》中分布相同,但并不是每一个义项都有泰语对译词,也不是每一个汉语词汇只有一个泰语对译词。
2.2.1. 义项数为1的词汇
义项数为1的《等级标准》词汇有2769个。泰语也有相对应的译词,译词词义唯一。单音节一共有118个,占4.3%;双音节2409个,占87.0%;三音节及以上共242个,占8.7%。这些词主要有以下特点:词义单一;双音节词汇较多;词义透明度高,多音节词汇词义多为词义的加合。如“矮小(四级)”,形容又矮又小。泰语为“เตี้ย และ เล็ก”,是形容词“矮”和“小”的联合式词义加合。“爱国(四级)”,表示热爱自己的国家。泰语为“รักชาติ”,是动词“爱”和名词“国”的动宾式词义加合。
2.2.2. 义项数为2及以上的词汇
义项数为2的《等级标准》词汇有508个,义项数为3或以上的词汇共有184个。不同的义项有不同的对译词,词义和搭配相一致;在没有对译词的情况下,有相同的词汇意义表达功能,使用较长的泰语进行编译。如“爱好”有两个义项,表达了两个不同的词类,泰语对译词也就不同。动词“爱好”翻译成“รัก/ชอบ”名词“爱好”译成“งานอดิเรก”。“表情”,作动词时,意思是“表达感情,将个人内心感情表现出来”。泰语也有这样的表达“แสดงออกทางอารมณ์และความคิด”,即表现人的情绪和内心想法。而作为名词时,“表情”常译成“สีหน้า”“สีหน้าท่าทาง”,即“脸色”。汉语的“脸色”延展比“表情”广,既包含人脸上的表情,还指脸上所展现的气色,有的时候指令人难堪的神色。这与“สีหน้า”相一致。而“表情”因没有对应的译词,词典中常常使用短句进行扩展表达,译成“อารมณ์ความคิดที่ปรากฎตามใบหน้าและกิริยาท่าทาง”“อารมณ์ความรู้สึกที่ปรากฏบนใบหน้า”,意思是脸部状态或动作呈现出的人的感情或想法。在表达功能上无法对译的词,但泰语有这样的表达功能,我们也归为完全对应类。如“彼此”,由“彼”“此”组合而成,表示那个和这个,作人称代词时,一般指双方,如“不分彼此”。在泰语中也有这样的表达,译成“ทั้งสองฝ่าย”“ฝ่ายนั้นและฝ่ายนี้”。但在表达时作为客套话,一般译为“ก็เหมือนกัน”,意思是“一样”。
2.3. 部分对应类
汉泰义项分布显示共有1992个义项数不对应。其中汉语只有一个义项数的词汇有93个,泰语义项分别有2、3、4个;汉语义项数为2的词汇有845个,泰语对应的义项较为集中的是1个义项,共有798个词汇,2个义项及以上的词汇有47个词汇;汉语义项数为3的词汇有351个,泰语对应的义项集中于1个义项和2个义项,分别有150个、186个,3个义项及以上的词汇有15个。汉语义项数为4的词汇有212个,泰语对应义项集中分布于1、2、3个义项,分别有51、63、91个,4个及以上有7个。汉语义项数为5个及以上的词汇有491个,泰语的对应义项集中分布于3、4个义项,分别有110、114个词汇。
通过数据考察,我们发现汉泰语部分对应类的数据分布有以下几个特点:1) 汉语词汇义项数集中于2、3、4项,且有2个义项的汉语词汇最多;2) 泰语对应义项集中于1、2、3项,以只有1个义项数的词汇最多,占总部分对应类词汇的51.1%;3) 汉语义项数对应的泰语义项呈逐渐减少趋势,汉语词汇的部分概念义对应到泰语中缺失。
汉泰语义项部分对应类,主要从义项的义素、基义、陪义以及义域等方面进行比较,主要分三大类:基义部分相同,义值不同;基义相同,陪义不同;义值相同,义域不同。
2.3.1. 基义部分语义特征相同,义值不同
基义是词汇的基本义值,一般由各个义素组成。基义的部分语义特征相同,但还有其他部分不同或缺失或增加,造成义值不同。如汉语“矮”共有三个义项:“1身材短;2高度小;3 (级别、地位)低”,所指称的是人的身高、物体的高度、人的地位的高低,其指称的对象分别为人、物体、抽象概念。而泰语对译词“เตี้ย”主要指人的身高,不能指称物体的高度和人身份地位的高低。
2.3.2. 基义相同,陪义不同
基义相同,指汉语及对应的泰语译词的基本义值相同。陪义不同,指汉泰语在附属或补充义值上不同,主要表现在属性陪义、情态陪义、形象陪义、风格陪义、语体陪义、时代陪义、方言陪义、语域陪义、外来陪义等九个方面。如属性陪义,《现汉》中的“水”一共有7个义项,其基义为“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次要附属义有[河流] [江河湖海洋代称] [如水的汁] [质量差] [费用或收入] [洗衣物的次数]。在“淮水”“汉水”中,“水”指河流。“新买的手机太水”的“水”指质量差。但泰语“น้ำ (水)”的对应义项只保留了三个,其中的基义相同,保留了[河流] [稀的汁]两个次要属性陪义,如“แม่น้ำเจ้าพระยา (湄南河)”“น้ำส้ม (橘子汁)”。
汉语的陪义复杂多样,具体表现在属性、情态、形象、风格、语体、时代、方言、语域和外来陪义上,每一个陪义内部又可以分成几种类型。尽管有时候汉泰语的基义相同,但由于诸多的不同的陪义因素影响,泰语对译就无法与汉语的义项进行一一对应。基义相同、陪义不同这一类型的词汇在《等级标准》中的分布也最多。
2.3.3. 义值相同,义域不同
义域即义位的量,指义位的意义范围和使用范围,有大小和多少之别。义域包括大小域、多少域、显性伙伴域、隐性伙伴域、适用域 [9] 。名词的义域常表现在“语义特征”和“上位义位”上,动词和形容词的义域则存在于组合框架中。
大小域即义位含元的大小。如“手”一共有7个义项,指擅长某种技能的人或做某种事的人为“大域”,如“选手”“能手”。指人体上肢前端能拿东西的部分为“小域”,如“手脚”“手拉手”。在《等级标准》中,“分手”“两手”“手段”“手工”“手术”“手套”的“手”为“小域”,“对手”为“大域”。“手”的基义为小域,泰语对译词为“มือ”。但在表达人这一整体的时候,泰语“มือ (手)”没有这样的修辞功能,使用“คนที่มีความสามารถ (有能力的人)”代替。有一些义域在《现汉》的义项表述中有明确的标记,义项中标记“<书>”的词条有110条,标记“<方>”的词条有122条,标记“<口>”的词条有33条,标记“[英]”的词条有9条。
总之,在部分对应类,汉泰语义项的共同点和差异表现较为显著,在每一个类型下的汉泰语义项均存在不对应现象,且对译项和某些表达功能甚至基义,泰语并不完全具备。这体现出汉语词汇义项的丰富性、多元性和汉语表达思维的多样性,展现了较为显著的语言民族性。
2.4. 词汇空缺类
由于人类的语言和文化既有不同也有共性,各语言之间也存在着一些相关的对等成分。但又由于各语言和文化间的差异,在一种语言中的一些词在另一种语言中没有对等的词汇或者词义相契合的词,形成了词汇空缺(lexical gap)的现象。用通俗的话来讲,即一个语言所拥有的表明某一概念的词在另一语言没有,这就出现了词汇空缺的现象。随着一个民族的发展演化逐渐丰富发展,民族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地理位置、风俗习惯、心理因素等各个方面的影响 [10] ,产生的差异投射到语言上,特别是词汇层面上就存在着差异。
2.4.1. 地理因素
地理位置、自然条件、气候条件等的差异,投射到语言词汇上,往往词汇表现出独特的地域性。如不同地域的主食反映了一个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中国的饼文化是中国农耕文明的产物。“饼”,指的是“烙熟或蒸熟的面食,形状大多扁而圆”,这与中国北方种植小麦密切相关。《齐民要术》早就记载了北方的胡饼、蒸饼、汤饼、烧饼和南方的薄饼、虾饼、松饼、蓑衣饼等。然泰语对译词“ขนม (饼)”包括各种糕点、面点、小吃、零食等,如“ขนมตะโก้เผือก (椰汁西米糕)”“ขนมต้ม (泰式糯米糍)”“ขนมปาท่องโก๋ (油条)”等,无论用米粉、面粉、红薯粉、木薯粉等做成的均可以称为“ขนม”。地理因素除了表现在饮食文化上,还包含在人们的服装、建筑等方面。我们在进行《等级标准》的词汇教学时可以适当地进行扩展补充,丰富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知识。
2.4.2. 风俗习惯
不同的语言,由于风俗习惯、民族传统的迥异,对相同事物的认知往往也不同。如中国“吃”文化,“你吃了吗”是人们极为关心的事情,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见面打招呼的习惯。这在泰语中绝对是空缺的,这不符合泰国人打招呼的习惯。泰国全民信仰佛教,人们见面时常常拜“合十礼”,并说一句“สวัสดี(祝您吉祥如意)”,常用于各种见面的场合。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汉语围绕“吃”的一系列词语表达,如“吃香”“吃亏”“吃惊”“吃力”“吃不消”“吃老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等,在泰语中很难找到与之相对应的翻译,只能使用泰语民族所熟悉的方式表达。
2.4.3. 国家体制
国家体制即一个国家实行的国体和制度,我国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级标准》中表示“由行政区、团体、机关等选举出来替选举人办事或表达意见的人”的“代表”和“表示组织机构的设置及其人员数量的定额和职务的分配”的“编制”泰语对译词“ตัวแทน (代表)”“จัดทำโครงการ (编制)”均没有对等词义。《等级标准》中还有一些体现了国家体制和国家管理特色的词条,如“处长”“司长”“所长”“团长”等。在表示中国特有国家体制的词条,泰语的对译词总是不能恰当而准确地翻译。
2.4.4. 信仰宗教
信仰和宗教都是人类思想文化的表现形态,深刻影响着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国人敬天法祖,以天的名义来规范人间的行为,以先祖的经验教训规范人们的道德思想。泰国则信奉小乘佛教,相信轮回和享受今生,常常用佛教的教义规范日常生活。如行辈思想,“论资排辈”“长幼有序”不仅指家族、亲友的长幼地位,在社会各方面均有体现,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等级标准》中的“长辈”“晚辈”“同辈”“前辈”“小辈”均代表着不同的含义,蕴涵宗族礼法和传统道德的规范。泰国社会也尊老爱幼,但一定是排在“王族、僧侣、贵族、平民”这一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之末端。“辈”“代”的泰语对译词“รุ่น”也无法体现出汉语特有的辈分文化。
3. 语义对比的汉泰语认知与教学
语言是人们的意识形态集中起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具有指向性、描述性、逻辑性、交际性、传播性和民族性 [11] 。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系统,我们可以分析探视该语言所代表民族的社会形态、政治制度、人群心里和道德观念等。汉泰语言对比,不仅可以探讨汉泰语言的内在规律和语外的特质,更好地认知语言的共性和个性,进行有针对性地语言教学和语言翻译;还利于对语言背后的文化意蕴进行考察,了解使用汉泰民族性格和思维逻辑。
3.1. 共同的体验哲学与隐喻思维
体验性原则是认知语言学中的基础性原则之一,往往体现了人们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和概念的隐喻性。通过义项对比,汉泰语在体验哲学和譬喻思维上存在共性。
如“水”具有非常重要的语言对比价值,是地理环境体验的核心区域。泰国是热带季风气候的国家,临海,水资源丰富,是泰国人民生活和劳动最为亲近和最为熟悉的体验。“น้ำ (水)”的语义丰富,有近180条词条搭配,可以指代时间、金钱、思维、潮流等各种概念。“เวลาเหมือนน้ำไหล (时间如流水)”“กินน้ำไม่เผื่อเเล้ง (喝水不预留旱季)”“กวนน้ำให้ขุ่น (把水搅浑,比喻把事情弄得一团糟)”“กระดี่ได้น้ำ (如鱼得水)”等。“มะนาวไม่มีน้ำ (柠檬没有汁水)”,形容话语不礼貌、粗俗;“หวังน้ำบ่อหน้า (盼望前面的井水)”比喻已得到手的不珍惜、却期盼着还没得到的东西。
汉语“水”语义和构词也极为丰富,《汉语大词典》 [12] 对“水”的释义达28条,717条词条搭配。“水”映射到其他领域也特别显著,如时间、金钱、关系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如流水”“花钱如流水”“覆水难收”“一衣带水”等等,不一一列举。汉泰两种语言中丰富的“水”,体现了中泰两个民族对“水/น้ำ”的体验和认知,存在共通之处。
体验哲学被视为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对地理环境的认知体验和隐喻思维直接表现了人们在认识世界和表达世界的异同。隐喻在我们人类的日常生活、语言、思维中无处不在,汉泰的语义对比体现了人们共同的体验哲学和隐喻思维。
3.2. 认知对象和认知视角
由于“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认知对象的差异往往会造成人们认知视角的差异和日积月累的文化传统的差异。如上文提到的“水”,中国的“水”和泰国的“水”有共性,都是最简单的氢氧化合物H2O,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与人的生命、生存、健康、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不可分割。但中国的“水”和泰国的“水”又不一样。泰国有大小河流66条,三条主要河流流域面积占泰国国土面积的65%。而中国南北方水资源差异较大,南方被称为“鱼米之乡”,河流遍布。因为认知对象“水”的面积、大小、形状等以及在人们生活中所占据的重要作用的不同,中泰两民族对“水”的体验和认知视角也存在着差异,形成不同的文化传统。
泰语“น้ำ (水)”构词与汉语不同,如“น้ำใจ”隐喻人的心胸、精神,“น้ำคำ”指人的言辞、语言。还有一些与汉语有共情的俗语,如“น้ำน้อยย่อมแพ้ไฟ (水少自然就会败给火)”“น้ำตาตกใน (泪往心里流)”“น้ำขึ้นให้รีบตัก (涨潮时要快舀水,比喻机不可失、时不再来)”“น้ำพึ่งเรือ เสือพึ่งป่า (水靠船、虎靠林)”。还有一些是体验相同认知差异不大的,如“น้ำขุ่นไว้ใน น้ำใสไว้นอก (浑水在里,清水在外。比喻人的内心抑制、外面强作欢颜)”“น้ำมาปลากินมด น้ำลดมดกินปลา (水来鱼吃蚂蚁,水退蚂蚁吃鱼,比喻人各有其得势之时)”。
有些时候体验不同、思维不同,汉泰两族人民对“水/น้ำ”的认知也不同。如“น้ำเชี่ยวอย่าขวางเรือ (快水不宜停船)”,我们可能理解为危险境地应避开等,泰语则用于“不要在有身份地位的人或者正在生气的人面前安排工作”的场合。“น้ำตาลใกล้มด ใครจะอดได้ (糖靠近蚂蚁,谁能受得住)”一般只用在形容男女相近时极易相爱的场景。“น้ำท่วมปาก (水淹没了嘴巴)”比喻“哑巴吃黄连,有口说不出”。这些与汉语思维还是存在着一些差距。
“水”文化也存在于中国语言的各个方面,人水相依、山水相依和风水相依。“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的民间故事就非常多。“黄河之水天上来”“飞流直下三千尺”,一泻千里的瀑布道出万丈豪情。“昔时人已末,今日水犹寒”“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水见证着历史、承载着人们的思念。“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奔流的水道尽人与社会的关系。“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曾经沧海难为水”“山无陵,江水为竭”,水还是绵绵无尽爱情的象征。“金木水火土”,五行需水;“知者乐水”君子的道德修养如水;“太一生水”,以柔克刚的无为之治;“兵形象水”,以弱胜强的战术。水,浸透着中华古今博大精深的人文精神,人们的心理、情绪、意志以及人对客观世界的感知乃至哲学的升华。
体验性原则体现了人类语言的共性,但是因体验对象的差异、体验视角的不同,所引起的语言表达也就不同,这也是造成世界上语言丰富多样的根本原因。
3.3. 汉泰义项对比的教学建议
3.3.1. 义项学习的优先顺序
词汇义项教学的问题常常在于义项学习的先后顺序。在教材编排和教师教学中常常将汉语的词汇义项混合教学或者混淆教学,很少在义项上进行词汇教学的区分,更遑论义项学习的先后顺序,常见的错误就是将一个词的某个义项与这个词本身混为一谈。如“水”,在《等级标准》中列为1级词汇。按照《等级标准》的安排,基义“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的“水”在汉语初级阶段已经掌握。而“水”的引申义如“汉水”“水陆交通”“水上人家”,比喻义如“薪水”“水货”“手机太水”等,其义项较为少见。如在教“水”时,给学生示范组词为“喝水”“水路”“水货”,殊不知这三个词的“水”义项各不相同。还有的时候存在先学习“引申义”或“比喻义”、而基义尚未教学的情况。如表示年龄的单位“岁”先学,表基义年、转义时间的“岁”后学,这是因为年龄“岁”更早被用到。
在编排教材、生词列举、词语搭配等各个与词汇义项密切相关的教学环节,应合理安排汉语词汇义项学习的先后顺序,从表达需求、使用频率、义项透明度、义项理解的难易程度等方面综合考虑,在学力富余的情况下,将汉语词义的演变路径展开,以丰富的词汇搭配和例句进行辅助教学,已完成词汇义项教学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3.3.2. 与学生本族语对比的词汇教学
《等级标准》是面向海内外汉语学习者的规范标准,其对象明确为“外国中文学习者”。在2023年的国际中文教育学术研讨会上,陆俭明教授表示国际中文教育的使命要为世界各国培养他们国家需要的人才,一种是懂中文、会中文的双语、多语人才,第二种是高水平、高素质的中文人才。这两种国际中文人才的培养都离不开学习者对中文和本族语的比较。
如“龙”,承载着我国千百年来的信仰,龙是连接天上人间的神,是掌管施云布雨的神,是吉祥的象征,龙具有威严祥和的王者气息。具有极强政治性的中国龙文化在民间艺术中广泛应用,如建筑、生肖、龙舟、舞龙、取名等。泰国也有自己的“龙”(นาคา,中文又称娜迦),更具有热带雨林野性味道,在婆罗门教和佛教中被视为一种拥有巨大力量的神物。泰国的“龙”掌管河流、主宰降水,好龙风调雨顺,坏龙则破坏行船。中国信仰的“龙”与泰国的“龙”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需要进行有针对性地汉语教学和文化推广。
与学生本族语的词汇对比,不仅可以明确第一语言与目的语的结构差异,确定教学中的重难点,预测学习可能会犯的错误,也可以有效地制定教学大纲、编写教材和课程设计,从最大层面上改进课堂教学,减少学习的盲目性,增加学习的针对性。
3.3.3. 外向型教学词典义项释义模式建议
外向型学习词典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蔡永强(2016)在词典结构、体例设计、检索方式、收词立目、释义模式、配例层次、文化语用和用法信息等8个方面提出了外向型学习词典的标准。如《现汉》中“水”的释义:最简单的氢氧化合物,化学式H2O。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在标准大气压(101.325千帕)下,冰点0℃,沸点100℃,4℃时密度最大,为1克/毫升。又见《现代汉语学习词典》 [13] “无色无臭透明的液体,是生物体中必不可少的物质”,《汉语8000词词典》 [14] “最简单的氢氧化合物,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我们发现这三本词典的释义差异并不十分明显,百科性明显。
在《牛津高阶英语词典》(第7版) [15] 中“water”的释义为:a liquid without colour, smell or taste that falls as rain, is in lakes, rivers and seas, and is used for drinking, washing, etc.,在《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 [16] 中的释义为:the clear liquid without colour, smell, or taste that falls as rain and that is used for drinking, washing etc.“水”的释义包括“水”的基本语义特征、来源(falls as rain)或处所(in lakes,rivers and seas)、“水”的用途(for drinking, washing, etc.)。义项的释义用词也较为简单,也没有较难的释词。
泰国权威本族语词典พจนานุกรมฉบับราชบัณฑิตสถาน [17] 对“水”的释义: สารประกอบซึ่งมีองค์ประกอบเป็นธาตุไฮโดรเจนและออกซิเจนในอัตราส่วน ๑: ๘ โดยนํ้าหนัก (含氢和氧的化合物,比重为1:8) เ มื่อบริสุทธิ์มีลักษณะเป็นของเหลว ใส ไม่มีสี กลิ่น รส (当纯净时具有无色透明液体的属性) มีประโยชน์มาก เช่นใช้ดื่ม ชำระล้างสิ่งสกปรก (作用巨大,如可以用来喝水、清洗脏污),โบราณถือว่าเป็น ธาตุ ๑ ในธาตุ ๔ คือ ดิน นํ้า ไฟ ลม (古代被认为是4种元素即土、水、火、风中的1种),ใช้เรียกสิ่งอื่นที่มีลักษณะเป็นนํ้าหรือเหลวเหมือนนํ้า เช่น นํ้าตา นํ้าปลา นํ้าส้ม (也可用于称呼如水一般液体的东西,如眼泪、鱼露、橙汁)。泰语母语词典释义较为丰富,包括物理特征、用途、水文化传统、转义等。
经过以上三种类型的“水”的释义模式,我们发现:内向型的语文性词典,其释义模式主要是对事物属性特征的介绍,这对具有母语思维和语感的汉语母语者的理解可能不会产生大的问题,其中一些专业词汇较于普通人来说稍微艰难;外向型英语词典,其释义模式是属性特征 + 来源 + 处所 + 用途等,相对于普通人学习较为适用;内向型泰语词典,其释义模式是属性特征 + 用途 + 传统文化义 + 转义,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内涵、扩展了外延。我们可以综合各自的优点,如“水”的释义可以采取“属性特征 + 来源 + 处所 + 用途 + 传统文化义 + 转义”的释义模式,有针对性地进行取舍。学习词典的编纂要针对外向型需求,宏观把握与细化分析相结合,根据词义和理据内容选择有效释义模式。
4. 总结
语言文化的外宣和《等级标准》的国别区域推广,特别是在小语种国家,汉语词汇意义成为汉语教学的重中之重。汉泰词汇义项的对比,不仅仅需要掌握汉泰两种语言,更需要对两种语言体系和专业语言知识的系统把握,有较高的词义敏感度,具有极大的挑战和实践意义。
词汇义项的理解能力是语言能力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在国际中文教育的背景下,词汇教学需求由“量的积累”逐渐走向“质的提升”。通过汉泰语词语的义项收录对比,展现了汉泰语义项的词语缺位现象以及汉泰义项的“一对无”“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语言现象。完全对应类集中体现在义项为1个或2个的词条上,部分对应类和词汇空缺类则较为突出,主要原因在于基义、陪义、义值、义域等的分布不同。又因地理因素、风俗习惯、国家体制和信仰宗教等因素产生词汇空缺现象。汉泰义项对比有利于直观地考察汉泰语各词语的义项分布,为《等级标准》在泰国的落地做好教学和研究的基础性准备工作。
体验性原则体现了人类语言的共性,汉泰语体现了共通的认知体验和隐喻思维。但由于体验的差异、认知视角的不同,所引起的词汇表达也就不同。在进行国际中文教育时,我们要明确义项学习的优先顺序,与学生的本族语对比相结合,在义项释义上要注重外向型需求。
基金项目
中国外语战略中心“世界语言与文化研究”一般项目:汉泰核心词语义对比研究(WYZL2022GD0014);教育部语合中心国际中文教育研究项目:《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初、中等词汇汉泰义项对比(21YH86D)。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