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铺首衔环”通常为兽首衔圆环,由辅首与圆环两部分组成,在中西方传统建筑门扉与器物上都较为常见。“铺首衔环”在中国商朝晚期的青铜器、汉代的画像石、墓门上皆有出现,而在西方古罗马时代之前的伊特鲁里亚文化的石棺上、中世纪教堂上也都出现过,应用分布范围广泛,是一种兼具实用和装饰的构件。其中,在传统建筑的发展过程中,“铺首衔环”基于功能成为门饰构件,结合“门户”文化逐渐演化出特定信仰文化、审美文化和阶层文化。
一方面,门饰“铺首衔环”的研究涉及其溯源考证、名称流变 [1] ,以及不同地域的古民居建筑上铺首衔环的形态、特征 [2] 、内涵 [3] 、材质工艺 [4] 、艺术风格变迁 [5] ,并结合图像学分析其形态结构与纹饰特点探讨其现代应用价值 [6] 。另一方面,值得注意的是,“铺首衔环”门饰在国内外传统建筑中具有功能共性且功能意义延续至今,但地域不同和文化发展影响,其文化内涵和形态特征存在演化现象,既有相似处也有差异性。本文对“铺首衔环”门饰的时空演化进行比较分析,实现宏观尺度上的整体性认知,探讨其功能性与历史性、文化性的结合,有利于思考此类构件在面向传统建筑到现代建筑发展过程中的存在性和发展性。
2. “铺首衔环”的功能与形态
根据《辞海》中的解释,“铺首”也称“铺”,为衔圆环的底座,其本质功能是连接衔环,材质多为铜,作虎、螭、龟、蛇等形。“铺首衔环”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物质载体,从古代器物到各类墓葬,再到古建筑,并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融汇了各地域与民族的文化内涵,制作工艺日臻成熟,形成丰富多彩的艺术样式。其在不同时期也有着不同的名称,本文皆以“铺首衔环”来概述。
“铺首衔环”作为传统建筑构件,有着三种最基础的实用功能:1) 抓握:古代建筑大门一般体积较大,很难靠个人力量将门打开,门环使人有了借力之处。门的开合都需要借助门环来完成,方便人进出建筑内外。2) 敲击鸣响:铺首将门环固定在门扇上,通过门环叩击门扇形成音色各异的敲击声,既是告知屋主有客人来访,也是一种礼节的表示。3) 固定门扇:两个门环搭配门锁使用,能实现锁门功能,起到一定防护作用。甚至为了方便挂锁,两边的铺首衔环会设计成一高一低,方便两只门环相互向内倾斜。
门饰“铺首衔环”在形态上分为三种类型:1) 基本型:即由最基础的铺首与门环两个部分组成,造型简洁朴素,没有多余的装饰与纹样等。2) 装饰型:辅首纹样装饰丰富,包括植物、动物、几何纹、文字等各种纹样,铺首与衔环也会有各种装饰元素的呼应,繁复的铺首与相对简洁的门环能形成对比与统一之美。3) 演化型:此时门环不再是单纯的环状物,造型结构更加多样,包括片状、U形、葫芦形、佛手等。
3. 中国“铺首衔环”装饰发展
据考古资料推测,“铺首衔环”最早出现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又因其作为权势象征和具有装饰价值,逐渐出现在各种器物上,包括玉器、陶器、漆木器、画像石等,适用范围极其广泛,至春秋时期逐渐开始作为门环使用。秦汉时期,建筑物上的“辅首衔环”少有出土,但是汉代画像石中多有“辅首衔环”出现,是早期青铜器等器物上“辅首衔环”的演化与发展,综合了野兽的形象,兽头面目狰狞生动,起镇邪、祈福的作用。画像石中的“铺首衔环”常常与人物、建筑物和神鸟等组合在一起,如河南唐河县石灰窑村西汉墓出土有两幅厅堂与铺首衔环图,厅堂中间的凭几旁各有一男一女,构图优美巧妙(如图1)。到了魏晋时期,门饰“铺首衔环”已经较为普遍,兽面形象也越来越夸张。但由于文化多元发展,开始出现一些新的样式,如将佛像、鬼神、莲花纹、卷草纹或忍冬叶等装饰于铺首的顶饰上(如图2),融合了当时的民俗民风与宗教文化。
隋唐以后,“铺首衔环”已经较少用在器物之上,基本作为建筑装饰,并且随着封建制度的完善,门饰严格受到等级制度的制约,帝王贵族等上层阶级与普通民宅的辅首衔环出现较大区分,从大小、颜色、材料到图案等都有等级规定。据明史记载,一般王公贵族正门用金钉铜环或者绿油铜环,其次阶级为金漆兽面锡环、绿油兽面锡环、黑油锡环、黑油铁环等等,普通百姓家中只能黑漆或者无漆,材料为铁环 [7] 。到了明清时期,我国建筑艺术已经发展到空前高度,铺首的造型设计、纹饰制作与艺术风格都与其特定的功能搭配得自然和谐,“铺首衔环”也成为中国门文化中最能体现礼制建筑等级的装饰符号之一。

Figure 1. Stone relief unearthed from Western Han Dynasty tombs in Shihuiyao village, Henan Province
图1. 河南唐河县石灰窑村西汉墓出土画像石①

Figure 2. Northern Wei Dynasty honeysuckle pattern Pu Shou Xian Huan
图2. 北魏忍冬纹铺首衔环②
4. 西方“铺首衔环”装饰发展
西方门饰“铺首衔环”的历史始于几千年前的古希腊。希腊人不希望有人突然造访他们的住所,在没有告知的情况下随意进入是违反礼仪的行为。斯巴达人会简单地喊出他们的到来,而更讲究的雅典人喜欢使用门环。通常为了提醒房主,来访者会用拴在链子上的短铁条拍打门,没过多久,一些希腊人意识到短棒很容易用来攻击房主。于是,敲门器演变为一个沉重的环固定在门上。而罗马人延续了希腊的习俗,将门环的使用推广到了其帝国的最远端,通常用于大型的公共建筑。
西方“铺首衔环”以狮脸最为常见。如公元前40年代,罗马共和国晚期,位于波士科瑞尔(Boscoreale)的范尼斯•席尼斯特别墅内,以建筑环境为背景的壁画中,紧闭的两扇大门上就有一对狮脸衔环门拉手(如图3)。不仅生者的世界经常使用兽脸衔环作为装饰,葬台、石碑和石棺上也常常用其来装饰表现阴间入口的“冥府之门”(如图4)。

Figure 3. Wall painting on the wall of the Roman Villa of P. Fannius Synistor
图3. 范尼斯•席尼斯特别墅内壁画③

Figure 4. The lion-faced pull ring on Victor’s tombstone
图4. 维克多墓碑上的狮面拉环④
到了中世纪,许多大教堂的门上都有着兽脸衔环拉手。在有些地方,教堂的门拉手作为象征物被赋予了避难的权利,凡是碰到门环之人,皆被予以保护 [8] 。例如达勒姆大教堂的门环(如图5),早在公元740年,盎格鲁–撒克逊主教Cynewulf就为能够来到达勒姆白教堂(后被达勒姆大教堂取代)并敲响门环的罪犯提供庇护,在这段时间里,罪犯要么被赦免,要么被带走避难。诺夫哥罗德教堂门上的兽脸衔环,也曾经被赋予这样的意义(如图6)。文艺复兴时期,狮脸衔环拉手仍在使用,如吉贝尔蒂所造的佛罗伦萨大教堂洗礼堂的狮脸门环。但这一时期,它的地位已经不如以前那么重要,更多时候是作为古典风格的表现而出现。到了十八世纪,西方宫廷和上流社会有着收集中国瓷器的风尚,为了配合这些瓷器的风格,设计了一批模仿中国风格的家具,上面往往有兽脸衔环装饰。此外,辅首除了狮首之外,还有狼首、象首与鹿首等各式动物造型(如图7),工匠们看到了其超越单纯实用艺术的可能性,在背板上加工出各种形式与图案,装饰不断得到美化。

Figure 5. Sanctuary knocker on Durham Cathedral
图5. 达勒姆大教堂的兽脸衔环⑤

Figure 6. Sanctuary knocker of the church in Novgorod
图6. 诺夫哥罗德教堂的兽脸衔环⑥
(a)
(b)
(c)
Figure 7. Door knocker decoration in various shapes, Wolf head (a), Elephant head (b), Deer head (c)
图7. 各式动物造型的门环装饰,狼首(a)、象首(b)、鹿首(c)⑦
5. 中外门环装饰比较
东西方的门饰“铺首衔环”都源于自身的文化传统,双方文明不断交往相互碰撞,并在相互融合中保持着自己的传承。通过比较中外门饰“铺首衔环”的相似性与差异性,有利于厘清中西方文化的艺术特征、相互关系与共通的艺术发展规律,多层次、多角度的理解门饰艺术,促进双方文化的对话与交流。
(一) 相似性
1) 装饰艺术的演变历程
中外的门饰“铺首衔环”有着相似的演变历程,都遵循了先功能装饰化,后装饰丰富化,再到内涵阶级化等几个发展阶段(如图8)。最初都仅仅只是源于实用功能的建筑辅件,方便拉门、敲门与锁门,后来逐渐因为人们祈福辟邪的心理需求出而加入了许多装饰。随着时代发展,其显性功能的承载作用发生了变化,而隐性功能在不断增加,被用来表达人们对生活理想的追求与社会地位的彰显,逐渐从物质层面的单纯产品上升到精神领域的替代符号。“铺首衔环”成为了记录文化内涵与艺术不断变化与联动的载体。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与生活方式的转变,中西方都逐渐选择了使用现代电子门铃,传统门环被纷纷淘汰。面对这种情况,现代设计需要将传统文化元素与装饰进行现代性转化,面向时代发展要求进行新的探索与创新,以实现文化的延续性,重新找回传统艺术内涵。

Figure 8. Development of decorative art of ancient door knocker
图8. 古代门环装饰艺术发展历程⑧
2) 装饰艺术的文化载体
回顾门饰“铺首衔环”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中外都不约而同的使用兽面作为辅首装饰,这可能源于人类历史进程的相似性。最初,出于本民族的图腾崇拜需要,原始社会许多部落将凶禽猛兽视为守护神,认为其有着神奇的力量。凶禽猛兽的神化使得古人对其充满了敬畏和崇拜,人们有意识地塑造这些猛兽形象,希望通过动物的力量与天地沟通,趋利避害。随着兽面形态的深化,整个民族都对这些动物形象产生了认同感,而后自然而然地会想到用猛兽来装饰,将虎、龙、凤、狮等猛兽形象安置在入户大门,并结合底座的门环形成辅首衔环,以驱除邪魔祈盼安宁。虽然辅首的动物形象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演变,但其承载的期望始终没有改变,一直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生活和平安吉祥的祈盼,这些思想观念与符号意义体现了人们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充分反映了人们的审美趣味与审美要求,形态各异的“铺首衔环”洋溢着智慧美与朴素美。
(二) 差异性
1) 图形语言比较:“写实”与“写神”
西方的门饰“铺首衔环”就艺术形态特征而言,较为注重写实,辅首等兽面装饰等十分具象写实,造型也几乎忠于原貌,其真实度如同动物标本。波兰华沙拉津卡宫的狮面就刻画细腻而精确(如图9),突出表现野兽的凶猛与野性,整体雕刻注重块面感,多以圆雕或浮雕手法表现兽面的形体变化,体积感强烈。后期随着演化,逐渐出现了各种造型的门环装饰等,但都依然非常注重写实,基本上是将具体的形式作为装饰的表现对象,整体风格较为程序化。
中国的门饰“铺首衔环”则较为写意,因中国古人缺乏“写生”等意识,大多是野兽形象与想象相结合,并采用中国传统的艺术处理手法,进而创造出饕餮、椒图与麒麟等一系列虚拟形象(如图10)。在辅首等兽面的刻画上,讲究以形写神,贵在写神,不过分注重细节写实,注重表现出“勇猛、强悍”的内在精神,而非野兽真实的形象,并在其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取向与审美。

Figure 9. Door knocker in Lazienki Palace of Warsaw, Poland
图9. 波兰华沙瓦津基宫的狮面门环⑨

Figure 10. Western Han Dynasty bronze Pu Shou Xian Huan in Qingzhou Museum
图10. 青州博物馆馆藏西汉铜辅首衔环⑩
2) 文化内涵比较:感性文化与礼乐合一
古希腊作为西方文明的起源地,深刻的影响了西方艺术发展,其雕塑感极强的造型艺术,夸张的尺度和震撼的造型常给人视觉上的冲击,表现出一种极强的感性美。在西方,门环的作用包括威慑与保护,或作为好运和财富的象征。许多旧时代的房屋往往有着复杂的人头或神兽形态的门环装饰(如图11),其早期设计是基于矗立在古希腊房屋前用来驱赶恶灵和女巫的雕像。当然,也有一些带有吉祥图案的门环装饰被认为能带来幸运,如马蹄铁、星星、太阳和花朵等。流行的“手形”门环在穆斯林国家经常能看到,象征着法蒂玛之手,可以保护房屋免受邪恶的侵害(如图12)。但不管是何种主题、风格或造型,这些门环装饰都追求和谐与比例之美,能感受到设计者对美的强烈追求和敏锐的审美感受,带有深深的感性美意味。

Figure 11. Portrait door ring in Tuscany, Italy
图11. 意大利托斯卡纳的人像门环⑪
中国的建筑文化受重情知礼以及人本主义的的深刻影响,因此门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其既体现了礼的秩序性又体现了装饰的秩序性。中国的门环装饰经过长期发展,被赋予了“家”祈祷的象征意义,人们按照内心的期盼,创造出许多寓意深刻、外形精美的门环装饰,而这正是“乐”在装饰艺术中的体现。“礼乐合一”在门饰艺术中表现为“以乐承礼”,即门饰艺术中美的情感与美的秩序和谐统一 [9] 。门饰艺术是有序的美,作为情感的形式,既丰富多样又节制有度,正是这一综合的、本质的有序性,使门饰的“礼乐合一,以乐承礼”成为一个必然的过程。
6. 结语
“铺首衔环”最初只是作为装饰物与建筑的附属物,后渐渐承载了百姓们祈福纳祥的期盼,它就如同大门的守护神,无声地守护着整座房屋,承载着岁月的光影,成为历史最有力的见证者。中国传统门饰“铺首衔环”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成为一种特定时代、特定地区与特定民族的“礼”器,彰显着中国传统的文化意蕴与审美意识;另一方面,其熔铸了历史、政治、宗教、社会思想与民俗文化,为我们学习装饰艺术的历史与理论等提供了丰富的实证。
面对习总书记提出的“坚持文化传承创新,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新时代要求,我们需要站在新的历史高度重新审视设计、传统与文化的关系。通过传统符号的改造、传统结构的革新和传统工艺的改良等方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促进传统装饰艺术在新时代的新诠释,让传统建筑门饰艺术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基金项目
1) 本论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鄂东南地区传统聚落建筑装饰艺术信息模型(AIM)建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YJC760021;
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中国传统建筑吉祥图像风格变迁及其传承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BG102;
3) 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鄂东传统聚落及其建筑文化特点及其保护策略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20180148。
注释
①图1来源:张道一《画像石鉴赏》第300页
②图2来源:花瓣网https://huaban.com/pins/2937466594
③图3来源:维基百科https://en.m.wikipedia.org/wiki/File:T%C3%BCr,_Villa_Boscoreale.jpg
④图4来源:泰恩威尔档案馆https://blog.twmuseums.org.uk/the-victor-tombstone/
⑤图5来源:维基百科https://en.wikipedia.org/wiki/Sanctuary_knocker
⑥图6来源:维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zh/圣索菲亚主教座堂_(诺夫哥罗德)
⑦图7来源:http://www.home-designing.com/
⑧图8来源:作者自绘
⑨图9来源:维基百科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Kolatka_Lazienki.JPG
⑩图10来源:汇图网https://www.huitu.com/photo/show/20190519/173517806050.html
⑪图11来源:https://www.shutterstock.com/zh/search/bologna-italy-door-knocker-old
⑫图12来源:https://romaarellano.com/listing/989791830/vintage-brass-hand-door-knocker-hamsa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