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行为问题是幼儿在社会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偏离常态标准的行为,可分为注意缺乏、情绪、品行、同伴关系以及社会行为问题(Goodman, 1997)。幼儿期的行为问题会对儿童后期的发展产生很多不良影响,比如面临社交困难、较低的学业成绩、留级或辍学等问题(Ashford et al., 2008)。因此,探讨幼儿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是非常必要的。
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提出,家庭是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微观环境。儿童的发展会受到家庭中的父母、儿童、家庭环境等子系统的影响(Bronfenbrenner, 1986)。父母婚姻关系作为家庭系统的重要因素,对儿童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父母婚姻质量能负向预测儿童的内化问题(王振宏,彭源,赵一萌,2020)。父母的婚姻质量越高,儿童当前的外显和内隐行为问题越少(梁宗保等,2013)。因此,提出研究假设1:父母婚姻质量能够显著预测幼儿行为问题。
父母的教养效能感与儿童行为发展呈负相关,尤其是父亲的低效能感正向预测儿童出现更多的外化行为问题(Bor & Sanders, 2004)。母亲的教养效能感在其感知到婚姻质量和青少年行为问题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张晓,李龙凤,白柳,陈英和,2017)。因此,提出研究假设2:父母教养效能感在父母婚姻质量和幼儿行为问题中发挥中介作用。
母亲的专制教养与幼儿行为问题呈显著正相关,权威教养与幼儿行为问题呈显著正相关(赵金霞,王美芳,2010)。溺爱性、放任性、专制性和不一致性的教养方式在父母婚姻质量对幼儿焦虑的影响中起到中介作用(刘洋丽,2019)。因此,提出研究假设3:父母权威教养方式在父母婚姻质量和幼儿行为问题中发挥中介作用。研究假设4:父母专制教养方式在父母婚姻质量和幼儿行为问题中发挥中介作用。
教养效能感是影响父亲教养方式的重要认知变量。抑郁的父亲所伴随的低教养效能感导致其增加消极教养方式和减少积极教养方式,进而增加幼儿问题行为(李甜甜等,2021)。因此,提出研究假设5:父母教养效能感和父母权威教养方式在父母婚姻质量和幼儿行为问题中发挥链式中介作用。研究假设6:父母教养效能感和父母专制教养方式在父母婚姻质量和幼儿行为问题中发挥链式中介作用。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选取陕西省某一县级幼儿园500名3~6岁幼儿的父母,剔除部分缺失、填写不全等无效问卷后,共回收437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87.4%。其中男孩203名,女孩234名;父亲74名,母亲363名。
2.2. 研究工具
2.2.1. 幼儿行为问题量表
采用Goodman (2001)编制,国内学者杜亚松等人(2008)修订的长处和困难问卷(SDQ)中的困难问卷。共20道题。采用Likert 3点计分法,从1到3分别表示“不符合”到“符合”,得分越高,表明儿童对应的行为问题越严重。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661。
2.2.2. 父母婚姻质量量表
采用Spanier (1976)编制的夫妻适应量表(DAS)。共32个题目,其中29和30题采用Likert 2点计分,其余题目采用Likert 6点计分,得分越高分,表明婚姻质量越高。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27。
2.2.3. 父母教养效能感量表
采用Gibaud-Wallston和Wandersman (1978)开发,国内学者彭咏梅(2012)修订的教养能力感量表(PSOC)中的教养效能感分量表。共6个题目,采用Likert 4点计分,从1到4分别表示“完全同意”到“完全不同意”,得分越高分,表明父母的教养效能感越高。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655。
2.2.4. 父母教养方式量表
采用Robinson等人(1995)开发的教养方式与维度问卷(PSDQ)中的权威教养与专制教养分量表。共47个题目,包括权威教养与专制教养两个维度。其中,权威教养分量表共27个项目,专制教养分量表共17个项目。采用Likert 5点计分,从1到5分别表示“从不”到“总是”,得分越高,表明父母越经常使用对应的教养方式。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39。其中,权威教养分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12,专制教养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44。
2.3. 统计和分析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27.0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性分析、中介效应检验等。
3. 结果
3.1. 各变量的描述统计和相关分析
结果如表1所示,父母婚姻质量与父母教养效能感、父母权威教养方式两两显著正相关。父母婚姻质量、父母教养效能感、父母权威教养方式分别与幼儿行为问题显著负相关。父母专制教养方式与父母婚姻质量显著正相关,而与父母教养效能感、幼儿行为问题显著负相关。

Table 1.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each variable
表1. 各变量的描述统计和相关分析
注:*p < 0.05,**p < 0.01,***p < 0.001,以下同。
3.2. 以父母教养效能感、父母教养方式为中介变量的多重中介模型检验
相关分析结果符合进行多重中介模型检验的统计学要求,对所有变量进行标准化处理,采用Hayes开发的SPSS PROCESS 3.0宏程序中的Model 81来检验研究假设。各变量间的路径关系如表2和图1所示。
父母婚姻质量预测幼儿行为问题的路径系数为−0.05 (p < 0.001),Bootstrap 95%置信区间[−0.0698, −0.0304],不包含0,说明父母婚姻质量对幼儿行为问题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假设1得到验证。

Figure 1. Results of regression analysis among variables
图1. 各变量间回归分析的结果
使用偏差校正的百分位Bootstrap法对中介效应进行检验(方杰,张敏强,2012),通过重复随机抽样在原始数据中抽取5000个Bootstrap样本,计算各中介路径的Bootstrap95%置信区间及其效应值,结果见表2。
从父母婚姻质量到幼儿行为问题的总中介效应值为−0.1666,占总效应(−0.2408)的69.19%。中介效应由5条中介路径产生的间接效应组成:“父母婚姻质量–父母教养效能感–幼儿行为问题”(路径1,效应值为−0.0238,假设2得到验证),“父母婚姻质量–父母权威教养方式–幼儿行为问题”(路径2,效应值为−0.0731,假设3得到验证),“父母婚姻质量–父母专制教养方式–幼儿行为问题”(路径3,效应值为−0.0525,假设4得到验证),“父母婚姻质量–父母教养效能感–父母权威教养方式–幼儿行为问题”(路径4,效应值为−0.0045,假设5得到验证),“父母婚姻质量–父母教养效能感–父母专制教养方式–幼儿行为问题”(路径5,效应值为−0.0127,假设6得到验证)。5条路径分别占总效应的9.88%、30.35%、21.80%、1.87%、5.29%。

Table 2.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multiple mediating effects of parents’ marital quality on children’s behavior problems
表2. 父母婚姻质量对幼儿行为问题的多重中介效应分析与比较
4. 讨论
首先,本研究发现,父母婚姻质量与幼儿行为问题显著负相关。以往研究表明,父母的婚姻质量越高,儿童当前的外显和内隐行为问题越少(梁宗保等,2013)。研究发现婚姻质量与幼儿行为问题的直接关系在加入中介变量后不显著,可能说明这种关系并非完全存在,可能需要借助于其他条件起作用。
其次,本研究发现,父母教养效能感、父母权威和专制教养方式分别在父母婚姻质量和幼儿行为问题中发挥中介作用。以往研究发现,教养效能感是一项重要的保护因素,它能中介母亲抑郁和儿童气质等危险因素对儿童适应性功能发展的影响,也能缓冲不利家庭环境的消极影响(Jones & Prinz, 2005)。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指出,在婚姻关系中,如果孩子观察到夫妻双方利用攻击性来解决冲突,则会强化孩子利用攻击行为解决矛盾的错误观念,最终导致孩子的行为问题(池丽萍,王耕,2002)。
此外,本研究还发现,父母教养效能感和父母权威及专制教养方式分别在父母婚姻质量和幼儿行为问题中发挥链式中介作用。婚姻的失败体验以及配偶的贬低和指责,都会导致父母对自己在养育角色中的胜任能力感到怀疑,进而体验到较低的教养效能感(Belsky, 1984)。教养效能感是教养行为发起和维持的动力,并决定父母在面对教养困境时能否坚持采取适当教养行为(Hastings & Brown, 2002)。权威型的教养方式最有利于儿童社会性的发展。专制型教育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孩子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儿童社会性发展(关颖,刘春芬,1994)。
5. 结论
1) 父母婚姻质量能够显著预测幼儿行为问题。2) 父母婚姻质量与父母教养效能感、父母权威教养方式两两显著正相关。父母婚姻质量、父母教养效能感、父母权威教养方式分别与幼儿行为问题显著负相关。父母专制教养方式与父母婚姻质量显著正相关,而与父母教养效能感、幼儿行为问题显著负相关。3) 父母教养效能感和父母教养方式在父母婚姻质量与幼儿行为问题之间发挥链式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