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语用能力是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指人们在言语交际活动中能够适宜、得体和有效地使用和理解语言,实现话语效能并达到交际目的的能力。(何自然等,2003) [1] 在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断扩大,培养该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然而,Matsuda (1999) [2] 指出,尽管培养语用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已得到承认,但教育工作者却不太愿意在课堂上教授语用知识。其主要原因在于迄今还没有一种得到充分验证的测试语用知识的方法(刘建达,2008) [3] 。
通过梳理语用能力测试相关的研究,发现与语言能力测试相关的研究成果相比,语用能力测试的先行研究较为有限。其中多选题(MDCT)是测量学习者语用能力中最常用的方法。然而,对多选题设计的过程和依据仍有待深入探讨。
本研究以语用负迁移视角出发,基于相关理论,探讨日语学习者可能出现的语用失误,并构建多选题选项设计模型,基于该模型和“请求行为的中日对比研究结果”,制作测量日语学习者产出请求行为能力的多选题。
2. 语用能力测试相关研究概述
从测试内容、测量方法、测试验证结果三个方面汇总了自1995年以来的外语语用能力测试相关的主要研究。(见表1)
Hudson et al (1995) [4] 开发了用于测量英语学习者在请求、道歉和拒绝行为话语模式的生成和识别能力的测试。该测试包括6种题型:WDCT、MDCT、LODCT、DRPT、DSAT、RPSA。他们在设计测试项目的阶段,系统地调整了Brown & Levinson的礼貌理论中被认为是普遍变量的权力、社会距离和强迫程度。他们开发的测试经Enochs和Yoshitake (1999) [5] 的验证,得出除MDCT (α = 0.5612 < 0.6)和WDCT (α = 0.6711 < 0.7)外,该测试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的结论。Yamashita (1996) [9] 把Hudson等所开发的英文测试翻译成日文,验证了该测试的信度和效度。结果表明,除了MDCT之外,其他测量方法都具有较高的信度。然而,由于原始的英文测试是基于英语母语者的数据进行开发的,直接翻译成日语可能存在词汇和语言习惯的差异,这可能导致每个受试者的解释有所不同。因此,对其研究结果存有疑问。

Table 1. Pragmatic ability test related studies
表1. 语用能力测试相关研究
Roever (2005) [6] 开发了网络英语语用能力测试,用于测量程式话语、言语行为(请求、拒绝、道歉)、会话含义相关的语用知识。言语行为和会话含义用MDCT、程式话语用WDCT进行测量。另外,Roever针对267名英语学习者进行了测试,并对其测试题进行了定量和定性验证,并发现测试的各个部分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刘建达(2006) [7] 设计了一套采用MDCT、WDCT和DSAT来评估英语学习者道歉行为能力的测试题。该测试是通过情景收集、情景可能性调查、元语用调查等步骤所开发。与以往的测试开发不同,具有真实性、客观性和普遍性。此外,较多的先行研究指出MDCT的信度低,但根据他的研究结果,其信度系数达到了0.88,显著高于一些现有的测试题。
Walter (2007) [8] 将会话分析引入到语用能力评估中,设计了口语表达测试。测试内容包括:评价、赞美和预示语列(pre-sequence)。结果表明,该测试的信度过低。然而,接受过会话分析培训的两位评分员的内部评分信度达到了0.7以上,表明该测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Itomitsu (2009) [10] 设计了以MDCT测试方法,测量言语行为(请求、申请、提案)、程式话语和语言风格的日语语用知识。其测试的信度系数达到了0.89。Itomitsu 从日语能力考试的出题标准、参考书以及在全美国大学广泛使用的日语教材中,提取了最常见的内容来制作测试。但是对各个选项的设计依据并没有详细的说明。
木山等人(2011) [11] 基于言语行为理论,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言语行为类型,包括“自我约束型(commissive)”、“对方约束型(directive)”和“态度表明型(expressive)”,并为这些言语行为在日常交流中可能遇到的情景制作了相应的测试题目。虽然该测试的信度验证结果为0.55,但测试内容不仅限于“产出”能力,还包括“理解”能力,在此方面具有一定的意义。
如表1所示,语用能力测试中,“言语行为”的考察频率最高,而MDCT则是最常用的测量方法。但上述研究中很少讨论多选题的各个选项是按照哪些依据设计的。选项设计的依据在语用能力测试中非常重要,它可以影响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一个好的选项设计可以提高测试的质量,使得测试结果更加准确和可靠。
本研究以语用负迁移视角出发,基于相关理论为依据,通过构建多选题选项设计模型的方法,制作多选题,试图为日语语用能力测试中的多选题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3. 设计产出项目的理论依据
根据Austin (1962) [12] 与Searle (1975) [13] 的言语行为理论,言语可以有两种意义:字面意义和在特定语境下的言外之意。其中通过字面意义直接表达意图的方式被称为直接言语行为。为了向听话者传达某种言语意图,间接地表达意图的被定义为间接言语行为。间接言语行为又分为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和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对语境的依赖程度较低,有固定的语法形式,我们可以通过语法形式来识别出其言语行为的意义。而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对语境的依赖程度较高,我们需要通过语境来推测其言语行为的言外之意。
本研究基于言语行为理论,确定了请求言语行为中“产出”的测试内容。直接言语行为和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对语境的依赖程度较低,并可以通过固定的语法形式识别,将其作为“产出”的测试内容。
4. 多选题选项设计
在多选题选项设计过程中,最具挑战性的部分是干扰项的设计。干扰项并非仅仅是选择题中的错误答案,它还需要具备合理的依据,并能有效地干扰受试者的判断。李筱菊(2001) [14] 指出,“写干扰项不能没有根据。主要以受试者环绕本题的考点可能会产生的反应为根据。如何测知受试者的反应,则可以借助理论,也可以借助实际经验。理论包括目标语本身体系、目标语与母语的对比、外语学习和考试的心理等方面的理论,实际经验包括对目标语的教学、考试和运用中的实际经验。”
因此,本研究以语用负迁移为切入点,日语学习者可能出现的语用失误为依据,构建多选题选项设计模型。并参考“请求行为的中日对比研究结果”,运用所设计的模型来设计多选题。
“产出”的多选题选项设计
正确选项的设计主要依据,请求行为的中日对比研究结果中日语母语者的典型请求方式。而干扰项的设计则主要立足于语用失误的角度,借助崔义平(2004) [15] 的信息传递过程来阐释语用失误产生的过程。同时,还结合了清水(2009) [16] 的语用迁移分类和Thomas (1983) [17] 的语用失误的对应关系,以此总结出可能出现的语用失误。其语用失误的总结作为设计多选题选项设计模型的基础。
崔义平(2004) [15] 从“语用负迁移”的视角出发,阐明了“语用失误”的过程。在交际过程中,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交际意图。如果我们遵守同一语言内的语言规则和语用规则来传递交际意图,那么我们可以很轻松地实现正确传递信息的目标。然而,学习者通过目标语传递自己的交际意图时,由于缺乏或对于目标语语用知识的掌握不足,自然地倾向于依赖母语的语用规则,从而产生自己的意图无法正确得传递给对方的情况。正如图1所示,汉语和日语的“语用规则”重叠的部分(灰色)是两种语言共有的部分。当传递意图时,使用该部分的语用规则,并遵循日语的语言规则产出时,可以把自己的意图正确的传递给对方。即,这部分容易产生“语用正迁移”。相反,不同的区域(白色)则是两种语言的特殊性。如果学习者不了解或缺乏日语语用知识,自然会依赖母语的语用规则,就很可能会出现“语用负迁移”。例如,当想向日语母语者老师问“老师您想吃什么?”时,由于对目标语的语用知识掌握不足,学习者可能会在目标语的语言规则的同时,使用母语的语用规则,说出“先生、何が食べたいですか?”。尽管从语法上来说是正确的,但却感觉有些不自然,老师甚至可能会感到被冒犯了。
从图1的信息传递过程可以得知,语用负迁移是语用失误的主要原因,其语用负迁移是由中日两国语言的语用规则的差异所导致的。
清水(2019) [16] 指出,以二语学习者语用迁移为内容的相关研究,通常揭示了学习者的中间言语的语用特点,同时也探讨了其偏离目标语的原因,其中包括了语用负迁移的讨论。他将这些研究成果进一步细分为社会语用迁移和语用语言学迁移。正如图2所示。社会语用迁移中包括:① 判断实施言语行为的适当性、② 评估语境因素、③ 交际风格。语用语言学迁移包括:① 语言形式与其功能的匹配、② 语言策略的选择。

Figure 2.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pragmatic migration
图2. 导致语用迁移的因素
Thomas (1983) [17] 将语用失误(pragmatic failure)分为语用语言学失误(pragmalinguistic failure)和社会语用失误(sociopragmatic failure)。清水(2009) [16] 提到,语用语言学失误是由语用效力的语言编码差异造成的语言问题,而社会语言失误则是由不同文化间对适当言语行为的理解差异造成的社会问题。他并指出,语用迁移中的“语用语言学迁移”和“社会语用迁移”与Thomas (1983) [17] 的“语用语言学失误”和“社会语用失误”概念相对应。因此,其对应关系如表2所示。表中的“语用失误”部分,将成为构建干扰项设计模型时的重要依据。

Table 2. Correspondence between “pragmatic migration” and “pragmatic lapses”
表2. “语用迁移”和“语用失误”的对应关系
此外,本研究的目的是设计用于评估学习者“产出”请求行为能力的多选题。即,在给定的请求场景中,学习者能否适当地表达自己的请求意图的能力。该测试并不旨测量学习者,在特定请求场景中,判断实施请求行为是否合适的问题。因此,在选项设计模型中,不包含社会语用失误中的“① 判断实施言语行为的适当性”的部分。
根据上述内容,提出以下关于“产出”的多选题选项设计模型(见图3)。

Figure 3. “output” multiple choice option design model
图3. “产出”多选题选项设计模型
在上述模型中,❶❷❸❹并非相互独立,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在设计题干到选项的过程中,主要参考了中日对比研究中请求行为的场景和研究结果。在制作选项时,使用❶❷❸❹的倾向可能会因参考的研究论文的研究视角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因此,在实际的选择题设计中,有时会将4个语用失误情况全部包含在制作过程中,有时则不会。
“产出”部分的题干源于“请求行为的中日对比研究”中所使用的场景。通过全面整理请求言语行为的中日对比研究,发现其数据收集方法主要可分为两种:一是使用话语完成任务(Discourse Completion Task, DCT)进行收集;二是通过角色扮演进行收集。鉴于本次测试的主要测量内容为请求行为的“产出”,而非说话人和听话人的互动能力。因此,主要参照了采用DCT方法收集数据的研究论文。在众多的请求行为的中日对比研究中,主要按照以下两个标准进行筛选:一是选择研究论文或学位论文,以确保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可信性;二是选择样本量达到50及以上的研究,以保证其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在制作本测试题时,主要参考了以下请求行为中日对比研究:于利(2012) [18] 、陈臻渝(2012) [19] 、畑中(2011) [20] 、李宜真(2008) [21] 、卞楠楠(2021) [22] 、相原(2013) [23] 、李野(2005) [24] 、小池(2000) [25] 。从中提取了最为自然的请求场景,并对其进行了修改,作为题干。以下将使用图3所示的模型,详细阐述制作“产出”部分选择题的过程。
① 题干:
あなたは山田部長と親しい関係です。今作成したお客さんの招待スケジュールを、山田部長に確認してもらいたいです。あなたはどう言いますか。
——来自于利(2012) [18]
② 选项制作:
A:部長、スケジュールができました。一度ご確認お願いします。
正确选项:基于中日对比研究中的日语母语者的典型的请求方式
该正确选项来自于利(2012) [18] 的研究,她调查了在“向关系好的部长确认客户的邀请日程”的请求场景下,日语母语者的请求表达方式。这个例句是通过DCT方法从日语母语者收集得到的。
B:部長、今時間いい?これ、私が作った招待スケジュール。確認して。
干扰项:A − ❶对语境因素的评估不准确 + B − ❹语言策略选择不准确
从中日对比研究中整理出来的结果来看,在评估语境因素时,汉语母语者容易受到亲疏关系的影响,而日语母语者则更容易受到上下关系的影响。此外,很多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母语者倾向使用“直接请求策略”,而日语母语者更喜欢使用“间接请求策略”。换句话说,在评估语境因素和选择语言策略时,中日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可能导致语用负迁移。因此,中国日语学习者在向“关系好的上级”提出请求时,可能会受到母语的语境因素评估的影响,从而使用直接的请求表达,导致语用失误。
C:誠に恐れ入りますが、招待スケジュールに目を通していただきたく、ご確認の程よろしくお願い申しあげます。
干扰项:A − ❷交际风格的选择不准确
相原(2013) [23] 指出,日本社会认为在与他人交往时首先需要考虑对方的负面面子,而在中国社会,根据与对方的亲疏关系的不同而异,对于亲近的人并不太考虑对方的负面面子。使用敬语是考虑对方负面面子的一种典型的语言策略。然而,无论日本社会如何频繁地使用敬语,对亲近的上司使用礼貌程度过高的敬语是不礼貌的。因此,制作礼貌程度非常高的表达形式作为干扰项。
D:山田部長、こんにちは。時間いいですか?これはお客さんの招待スケジュールです。実現可能かどうかご確認ください。
干扰项:B − ❸语言形式与其功能的不匹配 + B − ❹语言策略的选择不准确
根据于利(2012) [18] 的研究结果,在上述请求情景中,4名中国母语者使用了“你好/您好”作为问候语,而日语母语者没有使用任何问候语。因此在设计干扰项时,加入“こんにちは”问候语来设计出不自然的表达。此外,由于汉语母语者更倾向于使用直接的请求策略,因此加入“実現可能かどうかご確認ください。”的直接请求表达来制作干扰项。
5. 结论
本研究旨在构建一个日语语用能力测试的多选题选项设计模型,以期改进现有研究中的不足之处。首先回顾了语用能力测试相关的研究,并指出了多选题的制作方法和依据仍有待深入探讨。因此,本研究以语用负迁移为视角出发,基于相关理论,设计了多选题选项设计模型,通过该模型探讨了日语语用能力测试中多选题选项设计的方法。该模型考虑了学习者可能出现的语用失误,并以“请求行为的中日对比研究结果”为依据,提高了选项设计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也为日语语用能力测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然而,本研究还存在一些局限性。语用能力需要从“产出”和“理解”两方面进行探讨,本研究只探讨了“产出”部分。其次,本研究只以请求行为为例进行了探讨,需要扩大其测试内容的范围。最后,选项设计模型的建立仍需进一步验证其实用性和可行性。
参考文献
NOTES
1由于不同学者使用的术语和各不相同,因此统一如下。书面话语填充测试(Written Discourse completion tasks, WDCT)、多项选择话语填充测试(Multiple-choice discourse completion tasks, MDCT)、听说话语填充测试(Listening oral discourse completion tasks, LODCT)、话语角色扮演测试(Discourse role-play tasks, DRPT)、自我评估测试(Discourse Self assessment tasks, DSAT)、话语角色扮演自我评估(Role-play self-assessment tasks, RP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