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维吾尔语专业在新疆属于特色专业,在半个世纪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随着新疆经济社会的发展,各行业对少数民族语言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2007年,自治区开始实施“少数民族语言高层次人才特培计划”,2011年,将“少数民族语言高层次人才特培计划”纳入“民汉双语翻译人才培养计划”,统一人才培养方案,自治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大力加强民汉双语人才队伍建设”。同年,维吾尔语专业获批“自治区重点产业紧缺人才专业”。目前新疆执行该计划的高校已达13所,包括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汉语言三个专业,涵盖本科、硕士研究生等办学层次 [1] 。尽管维吾尔语专业发展的速度与规模有目共睹,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社会需要的专业发展水平并不相适应。
目前,关于新疆高校双语教育教学的研究蓬勃发展,对于双语教育教学重要性的认识趋于统一,研究出的教育教学模式和类型也更加丰富和多元化。尤其是各大高校对于如何提高维吾尔语专业学生的口语能力的相关研究也有了重大突破,研究成果值得借鉴。大致可以分为1) 维吾尔语专业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不足问题的理论层面的探讨。例如:彭嬿(2007)针对维吾尔语专业学生口语仍停留在“哑巴”维语水平的现状,提出了教学要增强实践性的观点 [2] ;安占峰、王新华(2008)分析了制约维吾尔语专业学生专业素质得以提高的六大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3] 。2) 语言实习现状、原因以及改进措施的研究。如吴娱、夏迪娅·伊布拉音(2018)总结出了支教模式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 [4] 。3) 探索语言实习有效途径的阐述。徐春兰,杨文革,安占峰,王郁(2011)针对维吾尔语专业学生实习支教的现状,对现阶段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提出一系列措施 [5] 。
综上,学界普遍认为,维吾尔语专业学生通过语言实习可以提高口语交际能力,但实习成效仍有待改进。但是目前有关语言实习模式的论文,大多是对支教实习模式或企业实习模式的调查研究,有关横向对比各类语言实习模式及其满意度的文章寥寥无几,而且,探讨该专业实习情况的论文基本都在10多年前,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实习情况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因此,本论文以当下已经完成语言实习的新疆各高校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调查采样并与部分学生访谈,从而总结出语言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并探索对策。
2. 调查设计
根据新时期“民汉双语翻译人才培养计划”的相关要求,新疆各高校通过深入少数民族聚居区或相关单位开展语言实习,从而有效促进教学质量。语言实习多安排在大三进行,为期半年到一年不等,它是专业培养的必修环节,一般占2个学分。目前,新疆各高校采用的语言实习模式有以下几种:支教实习、驻村实习、住家实习、校企合作实习和党校带班实习等,所涉及的地区有:喀什地区、和田地区、阿克苏地区、巴州地区、阿勒泰地区、塔城地区、伊犁地区、吐鲁番市、昌吉市、乌鲁木齐县、乌苏市、乌鲁木齐市米东区等。支教实习和驻村实习是最常被采用的模式。伊犁师范大学多采用住家实习模式,安排在大二结束后的暑假进行,为期35天 [6] 。昌吉学院采用校企合作实习模式。新疆师范大学采用党校带班实习模式,为期半年。现在的实习形式相较以前,从在个别县乡镇机关实习扩大到在更多县乡镇机关及各类相关单位实习,扩大了维吾尔语专业语言实习范围、开创了多样的语言实习形式。这既能够贯彻落实“民汉双语翻译人才培养计划”的培养高层次翻译人才的要求,同时也能够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增强各民族之间的血脉联系。
2.1. 调查目的
本文研究维吾尔语专业学生语言实习现状,试图弄清:
1) 现阶段维吾尔语专业学生语言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2) 通过语言实习有效提高维吾尔语专业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途径。
2.2.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所选择的对象为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喀什大学、新疆农业大学、伊犁师范大学、昌吉学院大三至研三部分学生。本次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258份,其中大三年级学生占13.18%,大四年级学生占19.77%,研一年级学生占23.64%,研二年级学生占19.77%,研三年级学生占23.64%。为进一步了解问卷调查中无法深入的细节问题,笔者还重点访谈了已完成语言实习的专业学生24人。
2.3. 调查思路和调查方法
本文区分实习前、中、后三个不同时期,调查了解语言实习前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自我评价及对语言实习的认知情况;语言实习期间学院对实习的具体安排、学生的专业及口语学习情况;语言实习后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自我评价及对语言实习的满意程度及看法等。
本文主要使用了问卷调查法,同时辅以个人访谈法和观察法,综合考察维吾尔语专业学生语言实习现状及语言实习有效模式。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语言实习前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自我评价及对实习的认知情况
3.1.1. 实习前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自我评价
调查显示,实习前绝大多数学生并不能毫无障碍地运用维吾尔语进行交流。参与调查的258名维吾尔语专业学生中,仅有25位同学(占比9.69%)能够完全做到使用维吾尔语进行无障碍语言交际。这表明,口语交际能力是维吾尔语专业学生的薄弱点。当问及“最影响维吾尔语交际表达的原因”时,75.19%的学生认为最大的障碍是词汇量不足。见表1。专业知识特别是词汇量的多少也直接制约着实习中的维吾尔语交际的成效。
3.1.2. 维吾尔语专业学生对语言实习的认知情况
调查显示,53.1%的学生认为专业实习是提高维吾尔语口语交际能力的最主要途径。但仅有15.89%的学生在实习前对学校所开展的语言实习的目的、方式、内容非常了解。这说明学院对实习的宣传力度还远远不够,实习前学生缺乏更多、更详细的了解,对实习的相关准备显得不足。

Table 1. Causes affecting Uyghur communicative expression
表1. 影响维吾尔语交际表达的原因
3.2. 语言实习的具体安排及学生实习情况
3.2.1. 学院对语言实习的安排
教学的连续性对学生来说极为重要,关系到知识的衔接与结合。但60.47%的学生表示语言实习过程中学校没有开设专业课程。此外,带队老师全程跟踪管理学生的实习工作,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重要性可想而知。然而调查发现,61.24%的学生没有配备带队教师。可见,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口语实习基本处于无序管理中。这种相当严重的重“实习”轻“指导”和“管理”的思想,对维吾尔语专业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口语能力的提高极为不利。
3.2.2. 维吾尔语专业学生的口语及专业学习情况
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在实习所在地学习维吾尔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仅有16.28%的学生经常与村民或同事使用维吾尔语进行交流,36.43%只是偶尔会用维吾尔语聊天。由于在实习过程中专业学习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不是很强,又缺乏一定的监督与指导,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也就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每天练习维吾尔语口语交际的时间不到30分钟的占到了53.1%,每天专门练习说维吾尔语的时间在60分钟以上的仅占5.04%,还有12.4%的学生从来不练习维吾尔语口语。见图1。
3.3. 学生对语言实习的评价
3.3.1. 实习后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自我评价
语言实习后学生对自身口语交际能力的评价并不乐观。与同专业未参加语言实习的学生相比,仅有12.02%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提升非常多,22.48%认为口语交际能力提升比较多。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对实习成效的高度重视。在访谈中,通过语言实习口语交际能力取得较大提升的同学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我认为在实习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多和别人用维语交流,只有多开口才能进步。”(杨某)“我们作为语言专业的学生去实习,最重要的是提升口语交际能力,在实习过程中一定要抓住机会,积极主动地和别人多交流。”(刘某)由此可见,实习成效还取决于个人努力和学习态度。如果实习生能够积极主动与当地村民或同事沟通交流,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那么专业水平会得到更加显著的提高。
3.3.2. 维吾尔语专业学生对不同实习模式的满意度及看法
调查数据显示,在实习模式中,学生的认可度从高到低排序为:驻村、校企合作、支教、住家、党校带班。即驻村实习的满意度较高,非常满意与比较满意分别达到了11.67%和34.17%,其次为校企合作实习,44.44%的学生对其非常满意,支教实习排第三,非常满意与比较满意分别达到了5.36%和29.46%,住家实习排第四,25%的学生对其非常满意,党校带班实习则排到了最后,仅20%的学生对其比较满意。见图2。对语言实习的满意度会影响维吾尔语专业学生参与语言实习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实习效果。

Figure 1. Time spent on practicing oral Uyghur communication every day during the internship
图1. 在实习期间每天练习维吾尔语口语交际的时间

Figure 2. Satisfaction with different internship modes
图2. 不同实习模式的满意度
通过访谈了解到,学生认为驻村实习提供了与当地村民交流的机会,但驻村工作量大且学习时间有限,学生可自我支配的学习时间少;校企合作实习模式使用维吾尔语进行交流的机会较少,对维吾尔语口语提升有限;支教实习学校为学生所配备的口语老师有助提高维吾尔语专业水平,但实习课程安排紧张且所教科目与维吾尔语联系较少;住家实习能增进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了解并提升口语表达能力,但较为考验学生适应当地生活和人际关系的能力;党校带班实习模式有助于提升与政策相关的维吾尔语词汇量,但实习内容较为单一。
4. 目前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学生对实习的满意度是评价实习质量和效果的重要指标。综合以上调研和访谈数据,目前学生对实习的满意度有待提升,这是由以下三个层面的原因造成的。
4.1. 学校和学院层面
4.1.1. 语言实习宣传度不够
语言实习不仅可以提高维吾尔语专业学生语言水平,而且有助于促进各族人民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民族团结的发展。然而,目前某些学院在实习宣传方面存在不足,导致学生对实习目的、方式、内容和意义了解不够,从而影响学生的主动参与度和学习目标的确立。
4.1.2. 未根据学生个人情况采取最优实习模式
在实习模式的选择上,各个学校每年普遍采取一种通用的实习模式。这样的实习安排不利于学生的专业水平提高,也不利于学生多向发展,选择就业。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个性、能力以及毕业后的发展规划,因此需要根据学生个人情况针对性地安排实习内容。
4.1.3. 实习指导不足,教学缺乏连续性
目前的实习近六成学生在实习期间没有配备带队老师,以至于缺少及时的专业指导和监督。此外,大部分学生的实习期为一学年,而多数学生实习期间未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一年没有接受系统的专业学习,这使得部分学生因缺乏知识的衔接,出现了返校后适应时间较长、影响日常学习的情况。
4.2. 个人层面
4.2.1. 学生专业学习态度被动,专业学习松懈,专业实习也延续了此种状态
在访谈中了解到许多学生高考志愿选择维吾尔语专业并非其本人所愿,有部分学生是“奉父母之命”,还有学生是“服从专业调剂”。学习者被动接受维吾尔语专业,就会有抵触心理。他们学习维吾尔语的兴趣和积极性不高,内驱力不足,求知欲缺乏,总是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完全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这种消极情感因素是制约维吾尔语专业学生语言实习成效的重要因素。
4.2.2. 学生专业基础薄弱,词汇量匮乏
专业知识特别是词汇量的多少也直接制约着实习成效。一方面,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充分掌握专业知识,导致词汇量和专业名词掌握不够。另一方面,学生也存在主动学习能力不足的问题,他们对于扩大自己的词汇量的积极性不高,没有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和积累。而学院在实习前或实习期间缺少对学生民俗文化知识的扩充、相关词汇的补充及日常生活用语的系统规范的教学。
4.3. 社会层面
4.3.1. 实习工作过多挤占学习时间
多数学生表示实习地的工作量较大,有时甚至需要加班并且加班时间较长。这在很大程度上挤占了学生的维吾尔语专业学习特别是口语的学习时间。实习地大多仅在工作方面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却很少在专业学习方面督促学生,对于学生忙于工作而忽视专业学习的行为,未能积极引导,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习效果。而学院作为语言实习的监管者,在语言实习期间与学生缺少双向沟通,对实习地的工作安排了解不深入,没有充分发挥沟通“桥梁”的作用。
4.3.2. 缺乏良好语言实习环境
国家通用语言的推广与普及形势固然可喜,但对维吾尔语专业学生的语言实习环境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随着南疆地区村民及基层工作人员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越来越多地使用国家通用语言,维吾尔语专业学生在实习时可能会面临缺乏充分的维吾尔语语言环境的问题。
5. 维吾尔语专业学生语言实习有效途径
5.1. 学校和学院层面
5.1.1. 激发学生专业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首先要形成全院重视专业、关心学生的氛围,努力做好情感教育。具体做法为:一是大力宣讲学好维吾尔语专业的意义。学院自己可以宣讲,也可以请政府部门来做以此加强学生拥有“双语”人的使命感;二是请用人单位介绍本单位对维吾尔语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以此提高学生的价值感和自豪感,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维吾尔语的热情;三是请历届维吾尔语专业中功成名就之士介绍其对维吾尔语专业的看法及学习方法,以此增强学生学好维吾尔语的信心。其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习,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支持学生在实习中同当地村民密切交往交流,鼓励学生大胆使用维吾尔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兴趣。同时,设立奖励机制,实习成绩同奖助学金、评奖评优等挂钩,激励学生自觉学习。
5.1.2. 做好总结,加强实习教育培训
实习后的经验总结是提高学生维吾尔语专业素质和完善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学院应做好实习总结工作,促进各学校之间的交流。利用多种渠道向学生介绍实习目的、方式、内容和意义,并宣传实习成功案例,增加学生对实习的关注度和积极性。可以通过发放宣传册、观看宣传短片、组织专家讲座、召开经验分享会等丰富多彩的形式,使学生做好包括口语实习、专业学习、生活、安全教育等多方面的充分准备。
5.1.3. 因材施教,合理安排实习模式
学院应在开展实习前通过个体辅导、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信息,了解学生未来发展方向和实际情况。考虑到维吾尔语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是考研、保研和就业,对于有考研意向的学生,可以安排他们在校内或城市周边企业或党校实习,以提供一定的便利来进行复习备考。对于有保研和就业意向的学生,可以安排专业基础较好且具有良好沟通能力的学生驻村实习或支教实习,以帮助他们巩固专业基础并提高综合能力。可以针对专业基础薄弱但性格开朗、人际交往能力强的学生住家实习,从而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此外,各高校应根据社会就业需求积极探索构建多样化的实习基地和指导运行模式,加大在翻译公司、媒体单位、出版行业、司法机构、基层乡镇建立实习基地的数量。多样化的实习基地,既是专业教学工作的保障,也是技能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所需。通过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学院可以为每个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实习计划,从而提高实习的成效。
5.1.4. 加强实习指导,确保专业实习效果
带队教师在实习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需要选派责任心强、了解实习地情况、具有卓越的人际沟通和协调能力且在教学及管理方面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来担任带队教师。带队教师应每周对学生进行检查,包括背诵生词的考核、新闻听写的检查、口语练习的记录检查、翻译作业的检查以及随机即兴翻译的考核,同时还要检查学生的日记或周记等。此外,带队教师每1~2周应深入实习生所在地,对实习工作进行具体的指导与管理,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以保证维吾尔语专业学生的学习连贯性。
5.1.5. 收集学生意见,及时调整实习计划
语言实习对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以及促进各民族的友好交流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学院应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学生对语言实习深层次意义的理解,以此提高学生对语言实习的认可。同时,学院可以定期收集学生对实习的反馈和评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期望,及时调整和改进实习计划。还可以对已完成语言实习的学生进行调查,收集学生意见。学院可根据学生所反映的情况,进行查漏补缺,从而保障并提高语言实习的效果。
5.2. 个人层面
5.2.1. 积极主动参与实习,提高专业水平
学生个人应该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语言实习,严格要求自己,并合理规划时间,明确语言实习的目标,主动积极地投入其中,并及时寻求反馈和指导。化被动为主动,为提高自身维吾尔语专业水平而努力。
5.2.2. 注重语言知识积累,提升词汇量
作为学生,应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自觉主动扩大自己的词汇量。可以在与维吾尔族人交流的过程中倾听他们在家庭、社交、工作等情境下的表达,注意他们使用的特定词汇和惯用语,积极记录并学习。同时,加大对党的惠民政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法律法规等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词汇量的扩充力度,为更好开展语言实习奠定基础。
5.3. 社会层面
5.3.1. 调整学生工作,保障学习时间
实习地可以尽量提供灵活的工作安排。可根据学生的学习计划,安排他们在某些时间段专注于学习,而在其他时间段进行实习工作,避免过多的加班或超负荷的工作,以便学生能够有时间进行学习和复习。同时学院要充分发挥监督作用,要求实习地保障学生学习和休息的时间。
5.3.2. 创造良好语言实习环境
为了进一步提高维吾尔语专业学生的实习成效,实习地应创造一个积极、友好的语言环境,鼓励当地居民和工作人员使用维吾尔语与实习学生沟通。这有助于学生逐渐适应和掌握维吾尔语的语音和语调,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只有保持积极稳定的学习兴趣,才能在学习中乐此不疲。可以安排学生体验当地的民俗风情、了解当地的特色文化、观赏当地的自然景观,丰富学生的实践活动。通过文化体验和实践活动,理解维吾尔文化,学会与维吾尔族同胞进行交流。学院也要多了解学生的实习进程,在实习过程中及时给予学生经济或物质上的帮助。还要与实习地的相关部门做好沟通,在医疗、交通、饮食等生活方面做好充分的保障。
6. 结语
维吾尔语专业学生语言实习是一项系统工程。这不仅需要高校加强实习组织管理,也需要企业、政府和社会等多方协同合作,大力支持维吾尔语专业学生语言实习工作,还要求专业学生积极参与。只有各个部门统筹协调、共同发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语言实习的作用,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强化和提升,为社会培养更多有真才实学的“双翻人才”。
基金项目
2022年国家民委项目: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研究(2022-GMH-012)、2021年新疆大学教学改革项目:以提升语言交际能力为核心的“民汉双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探索(XJU-2021JG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