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自2006年贵阳市进入老年型社会以来,到2020年,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翻倍增长。随着贵阳市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贵阳市正在逐步迈向深度老龄化社会,这为城市的发展带来了重大挑战。贵阳市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应对,并于2022年入选全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点联系城市,为了积极应对挑战,研究贵阳市老龄化现象显得尤为迫切。本文以贵阳市的老龄化现象为研究对象,依据贵阳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结合互联网大数据以及前人研究成果,对该市的老龄化现象进行深入分析。通过这一研究,旨在全面了解贵阳市老龄化的现状,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途径,以应对老龄化问题。
2. 贵阳市人口老龄化的历史演变
在19世纪60年代,人口老龄化现象首次在西欧地区显现。1866年,法国成为最早进入老龄化人口结构的国家。随后,挪威和瑞典在1890年代也进入了老龄化国家行列。在二战时期,一些学者就开始关注人口老龄化问题。随着战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医疗卫生事业的飞速进步,人类的预期寿命亦日渐延长。特别是在1950年至2000年的半个世纪中,老龄化进程迅猛加速。进入21世纪,众多都市已深感老龄化所带来的经济与社会挑战。贵阳市的人口老龄化现象并非突然出现,而是一个逐渐递进的过程。通过历史回顾,可以观察到当地人口老龄化的速度从平稳发展逐渐加快,这一趋势突显了当前贵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严重性,同时也反映了采取针对这一问题的有效对策的紧迫性。对于贵阳市而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2.1. 第一阶段:1940年代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贵阳成为抗战大后方的重要城市,大量沦陷区的民众涌入贵阳。顾君谷在《贵阳杂写》中记载:“贵阳的人口,据去年春天调查,约有十二万人,但最近以武汉沦陷,广州失守之后,各处迁来极多,人口激增大约已不止二十万人了。” [1] 1941年贵阳市成立后,着手人口统计工作。据统计,1942年全市人口为213,270人。其中,60至69岁年龄段的人口为8807人,占全市总人口的4.13%。而70至80岁以上的年龄段人口有2376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11% [2] 。根据这些数据,可以明显观察到当时的人口结构远未达到构成一个老龄化社会的程度。
2.2. 第二阶段:1950到1980年代
解放后,贵阳市的老年人口逐年递增。按国际通用标准,通常将0岁到14岁的人口定义为少年儿童,而将65岁及以上的人口视为老年人口。根据1964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全市的少年儿童人口为356,919人,占全市总人口的39.43%;而老年人口为22,999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54%。然而,到了1982年的第三次人口普查,贵阳市的人口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少年儿童人口增至392,867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9.78%,较1964年下降了9.67个百分点。与此相反,老年人口则增加至65,727人,占全市总人口的4.98%,较1964年提高了2.44个百分点 [3] 。综合而言,这一时期老龄人口比例逐渐上升,老龄化进程相对稳定,人口年龄结构较年轻,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然而,也不可忽视的是,这一时期也为未来人口老龄化趋势埋下了深远的伏笔 [4] 。
2.3. 第三阶段:1990年代
自进入90年代以来,贵州省的老龄人口增长速度相较于前三十年有所减缓,但仍然存在明显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其中贵阳市的人口结构已呈现成年型特征。根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贵阳市的少年儿童人口为369,059人,占总人口的22.17%,相较于1982年下降了7.61个百分点。而老年人口达到85,392人,占比为5.13%,较1982年增加了0.15个百分点。据此,老少人口之比为23.14%,比1982年高出6.40个百分点。此外,该年的年龄中位数为26.53岁,相对1982年增长了1.73岁 [3] 。到90年代末期,人口年龄结构逐渐朝向老年型发展,初现出人口老龄化的迹象。
2.4. 第四阶段:21世纪初
进入21世纪后,贵阳市人口老龄化迎来高速发展的时期,老龄化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加之大量贵阳人外出务工和求学,人口年龄结构逐渐转变为老年型,2006年前后贵阳市正式步入老年型社会。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98%。然而,在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中,这一比重上升至7.92%,已经超越了1956年联合国《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所确定的,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的标准。通过两次人口普查数据可以观察到贵阳市人口老龄化现象明显加剧,老龄化人口增长速度加快,显示出贵阳市老龄化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
3. 当前贵阳市人口老龄化特点
3.1. 老龄化人口规模大
贵阳市人口老龄化形势日益严重,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全市常住人口为5,987,018人,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796,225人,占13.30%,65岁及以上人口为566,932人,占9.47%。在这个趋势中,开阳县、息烽县和修文县的老龄化程度尤为突出(表1)。

Table 1. The proportion of the population aged 60 and above in the total population of Guiyang
表1. 贵阳市各地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3.2. 老龄化率低于周边地区
贵阳市的人口老龄化趋势总体呈上升态势,但与贵州省内其他市(州)相比,贵阳市的老龄化程度并不显著。毕节市、遵义市和贵阳市为省内的人口大区,但其人口结构里老龄人口数相对较少,老龄化率相对较低。贵阳市周边形成老龄化率高值区,贵阳市反而形成一个相对低值区间 [5] 。
3.3. 老龄化速度加快
由于总和生育率下降等多种因素,贵阳市的老龄化趋势正在迅速加剧。与2010年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相比,第七次普查的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40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42个百分点。这意味着老龄化进程明显地加速了,老龄化速度已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3.4. 区域差异大
贵阳市的老龄化现象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城乡之间的差距显著,农村地区的老龄化程度较城镇地区更高,其中空巢老人和独居老人的比例也更大。其次,不同区县之间的差异显著,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老龄人口的比例最高和最低之间相差近10个百分点。例如,开阳县的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高达18.37%,而白云区的这一比例仅为9.89%。第三,市区内部的分布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贵阳市老城区的老龄人口较多,而观山湖区的人口年龄结构相对年轻化。
3.5. 老年人口抚养比增大
在现实经济中,人口可大致分为未成年人口、劳动力人口、老龄人口三类。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贵阳市0~14岁常住人口为111,1270人,占比18.56%,15~64岁常住人口为4,308,816人,占比约72%,65岁以上常住人口566,932人,占比9.47%,老年人口抚养比约为13%,较2010年上升2.6个百分点,这也意味着,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多负担2.6名老年人口(表2)。根据2022年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2022》,我国老年人口抚养比近年来首次突破20%大关,贵阳市的老年人抚养比在全国范围内相对较低,但不应忽视其逐年上升的趋势,突破20%只是时间问题。

Table 2. Age composition of permanent resident population in Guiyang City
表2. 贵阳市常住人口年龄构成
3.6. 未富先老、未备先老
“未富先老”现象指的是为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口老龄化相对于经济发达地区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根据顾严的研究,当一个地区的老龄化率达到或超过7%而该地区的人均GDP在11,156美元以下时,这一地区被归类为“未富先老”地区 [6] 。2020年,贵阳市60岁及以上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远超7%,根据贵阳市统计局的数据,2020年贵阳市地区生产总值为4311亿元,人均GDP为72017元,相当于10,179美元。因此,贵阳市老龄化表现为“未富先老”。同时,贵阳市养老、医疗、公共资源分配等社会管理和社会政策体系,都处在“未备先老”状态,面临严峻挑战。
4. 贵阳市人口老龄化加深原因
贵阳市人口老龄化加深的原因是多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4.1. 预期寿命延长
贵阳市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的原因之一是预期寿命的延长。2020年,贵州男性的预期寿命达到了72.090岁,相较于2010年的68.430岁有所增长;而2020年,贵州女性的预期寿命达到了75.200岁,相较于2010年的71.100岁也有所提高。这意味着在过去的30年里,贵州地区的总体预期寿命增长了大约十岁。根据《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预计到2025年,贵阳市的预期寿命将进一步提高,达到78岁以上。
4.2. 宜人的气候
贵州气候宜人,全省除西部因高度关系比较寒冷外,其他地区,冬季少有严寒,冬暖夏凉的地区占全省大半 [7] 。贵阳被誉为“第二春城”,可谓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人们也习惯称它“爽爽的贵阳”,2007年中国气象学会还授予贵阳“中国避暑之都”荣誉称号。此外,贵阳市的气候特点包括高湿度、少大风、充足的光照,相对于其他高原地区,紫外线辐射较低。因此,贵州的宜人气候条件使其成为一个适合居住和养老的理想地方,这种宜人的气候吸引了周边地区的老年人前来贵阳安享晚年。
4.3. 医疗设施比省内其他市(州)完善
医疗资源关系居民的健康福祉,尽管贵州省医疗资源水平在西南地区处于落后位置,但是贵阳优质医疗资源较为集中,市内共有三级医院20家,占全省总数的34%;三甲医院14家,占全省总数的48%。贵阳市还将大数据融入大健康,拥有远程医疗、电子病历、诊疗存档“智能化等技术,互联网医院平台将带来更大便捷。养老服务方面,截至2021年,贵阳贵安共建成养老服务机构234家,其中一些如观山湖区养老服务中心、云岩区皇钻养老服务中享有盛誉,提供安全有保障、高质量的养老服务。这些医疗和养老资源在全省范围内具有独特性,其他市(州)难以媲美,因此吸引了大量老年人前来贵阳市寻求居住和养老的机会。
4.4. 交通位置优越
早在民国时期,贵阳的交通区位优势就已经凸显,抗战时期出版的《贵阳指南》中曾记载:“贵阳一市昔仅为一省之中心,今则绾毂西南五省之交通。” [8] 时至今日,贵阳市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交通运输部将贵州等13个区域列为首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龙洞堡机场航线达241条,高(快)速铁路以贵阳为中心形成“米”字型。这一出色的交通基础设施为周边地区的老年人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在贵阳养老前往周边各省会甚为方便,通往成都、重庆、长沙、昆明的高铁都只需两三小时。近日,贵南高铁通车,贵阳至南宁时长也将从5小时缩短至2小时左右。
4.5. 青年劳动力外出与人才外流
在2010年至2020年期间,贵阳市的总人口增加了166万,然而与此同时也发生了大规模的年轻人外出务工现象。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主要根植于经济因素,尽管贵阳市是省会城市,但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其经济水平仍相对滞后,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显著不足,低工资水平、高生活成本以及对更高生活质量的追求成为许多年轻人选择外出的主要原因。自改革开放以来,贵阳市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吸引外省人才,但由于条件不及东部沿海地区,许多引进的人才将贵阳是视为一个短期跳板。此外,贵州本省人才流失问题严重,许多人才不愿意在贵州发展。因此,这些因素共同促使贵阳市的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剧。
4.6. 建国初期“婴儿潮”出生人口进入老龄化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历了三次的“婴儿潮”时期。第一次发生在1949年至1957年之间,这一时期出生的婴儿群体在大约2010年左右开始进入老年年龄段,所以老龄化进程迅速加速,与20世纪50年代的第一次人口高峰出生密切相关。第二次婴儿潮发生在1962年至1973年期间,成为中国历史上出生人口最多的时期。到了2022年,第二次婴儿潮出生的人口开始进入老年群体,对中国的老龄化趋势产生深远的影响。未来的10年内,老龄化程度有望进一步加剧,据预测,到2035年左右,中国将进入重度老龄化的阶段。
5. 对贵阳市人口老龄化现状的建议
贵阳市目前尚未进入深度老龄化城市的范畴,从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以及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看,贵阳市的老年人口比例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当前贵阳市相对来说并不面临严峻的老龄化问题。然后,在可预见的未来,贵阳市将逐步迈入深度老龄化社会的行列,这将对未来贵阳市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老龄化市情的认识,采取提前的预防措施,以便在老龄化问题逐渐显著化之前采取相应措施。
5.1. 优化生育政策
当前,贵阳市呈现少子化和老龄化的特征,“劳动人口持续减少,‘人口红利’正在持续消减的态势,只有优化人口结构,增加劳动力供给,才能减缓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压力,而增加新生人口是化解老年化挑战和保障未来劳动力的首要举措” [9] 。因此,贵阳市迫切需要采取行动,调整并优化生育政策,同时配套推出相应措施,以激发生育率,从而改善人口结构。
5.2. 促进养老与旅游相结合
贵阳市及其周边地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这里“有绚丽多姿的自然风光、剧具一格的人文景观、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冬暖夏凉的宜人气候” [10] ,景点如阳明洞、甲秀楼、黔灵山、青岩古镇体现出了“贵在城中,美在自然”,此外贵阳市出发前往贵州省内各处景点也非常方便。鉴于这一丰富的旅游资源,贵阳市有望充分利用它,将养老与旅游相结合。这可以通过引导市内各类旅游景区进行适老化建设和改造来实现,这意味着将旅游景点改造成适合老年人的环境,包括更便捷的交通、无障碍设施、医疗保障、休闲娱乐等方面的改进,以满足老年游客的需求。
5.3. 健全养老服务
根据政协委员张瑜提出的观点,贵阳市在养老领域面临一系列问题,包括老城区养老设施改造难、养老机构吸引社会资本投资难、养老机构招聘难以及养老服务难以赢得公众认可等问题。鉴于这些挑战,我认为贵阳市应迅速采取行动,全面完善和发展养老服务体系,从改善养老设施、吸收社会资本、提高养老机构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医养融合、加强养老服务监管等诸方面入手,如改善养老设施方面,贵阳市应当致力于改善老城区的养老设施,提高其适老化水平,包括改造现有设施,增加无障碍设施和提供更多养老社区。这些措施将有助于改进贵阳市的养老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关怀和支持。
5.4. 平衡城区老龄化差异
以贵阳市中心城区为例,老城区,即南明区和云岩区,面临着更严重的老龄化问题,青年人口更多地流向新城区,包括观山湖区和白云区。老城区的基础设施相对较差,因此,南明区和云岩区需要采取措施,加快基础设施的更新和改造,提升医疗和养老服务水平,以创造更适宜老年人口居住的环境。同时,观山湖区和白云区需要注重满足青年人口多样化和多层次的发展需求,从而留住年轻人,努力实现老城区与新城区的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些举措将有助于缓解贵阳市老龄化问题的城区差异性,提高城市的整体可持续性。
5.5. 推进居家适老化
贵阳市拥有众多居家养老的老年人群体,因此,实施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显得尤为重要。以老城区为例,许多居民楼没有电梯,对于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来说,这是一个不友好的因素,因此,有必要考虑加装电梯,以提供更便捷的上下楼途径。此外,需要关注房间内部的改造,以满足老年人的特殊需求。这包括:地面防滑处理,减少老年人在行走时滑倒的风险;床边和墙上应该安装扶手,以帮助老年人起床和行走;卫生间改造,包括安装扶手、升降坐便器等,以增加老年人在卫生间的安全性和舒适性;照明和通风,提供明亮的照明和良好的通风,减少老年人的感到不适和不便。这些改造措施将提高老年人在家中的生活质量,同时降低他们在家中发生意外的风险,促进他们更长时间地享受家庭生活。适老化将是一个长期过程,要在不断的实践中不断的去完善它。
5.6. 探索新的养老模式
在贵阳市,家庭养老是主要的养老方式,但由于子女外出务工、医疗卫生水平相对较低等原因,家庭养老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因此,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作为新兴的养老模式,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家庭养老的负担。然而,贵阳市的社区养老模式刚刚起步,因此也存在一些问题。从目前来看,机构养老在满足老年人需求方面表现较为出色,这是因为机构养老提供专业的医疗和护理服务,确保老年人获得全面的照顾,而且解决了家庭养老中的照料和医疗难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贵阳市应当探索出一种适合本地的综合养老方式,可以从家庭养老的支持、改善社区养老、改进机构养老、跨部门合作等方面入手。总之,贵阳市需要根据本地情况制定综合的养老政策,促进各种养老方式的共同发展,以满足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
5.7. 鼓励发展老年大学
随着贵阳市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老年人的学习需求也显著增长。然而,贵阳市老年大学的招生名额相对较少,这导致一些老年人多年来一直未能成功获得学习机会。以2019年为例,当年贵阳市老年大学的网上招生名额只有2000多个,但却有超过16万名老年人报名,这反映出了供需不平衡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认为贵阳市政府应采取包括扩建校园和增加场地、增加招生名额、引入在线教育、合作与资源整合等措施,通过采取上述措施,贵阳市政府可以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学习需求,促进老年教育的可及性,同时也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融入感,这对于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挑战非常重要。
5.8. 学习其它城市老龄社会治理经验
截至2021年,全国已有149座城市深度老龄化,而其中11座城市更进入了超老龄化阶段,不过贵阳市尚未迈入深度老龄化的社会阶段。由于我国治理模式有鲜明的国家特征,西方国家的经验不一定适用于我们国家的情况。因此,有必要学习国内那些深度老龄化城市的老龄社会治理经验与教训,明晰贵阳市应当采取何种措施,以最大程度地减轻老龄化对城市长期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5.9. 鼓励和支持老人再就业
老年人就业并不是一个新话题。以日本为例,65~70岁的老年人就业率高达46%。给老年人提供适合的工作岗位对社会具有积极的影响。老年人就业不仅可以增加他们的经济收入,还有助于他们找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鉴于贵阳市的老龄人口群体庞大,有必要积极开发适合老年人的就业机会,包括兼职、临时工作、志愿者服务、文化艺术活动、辅导等,并制定健全的老年人就业权益保障法律政策。
6. 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贵阳市人口老龄化的历史演变,得出贵阳市人口老龄化经历了平稳发展、放缓发展、高速发展等不同阶段,揭示了贵阳市人口老龄化趋势不可逆转的事实。当前,贵阳市人口老龄化处于严重加深的阶段,正在逐渐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贵阳市的老龄化问题,正如我们在本文中所深入研究和分析的那样,是一个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重要议题。通过对贵阳市老龄化现象的探讨,我们全面了解了贵阳市老龄化的现状,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途径。综合而言,当前贵阳市的老龄化情况相对于全国来说尚未达到严重程度,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未来老龄化程度将不断加深,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因此,我们应当提前做好准备,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迎接老龄化社会带来的挑战,只有足够充分的准备,才能更从容地面对老龄化对城市长期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在未来,我们需要持续密切关注贵阳市的老龄化问题,积极探索解决方案,确保老年人能够在这座城市中享有尊严和幸福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