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纪录片字幕翻译
自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的对外宣传,先后提出“文化软实力”、“文化强国”等概念,“文化走出去”在国际交往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成为提升我国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方式和途径。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对外交流更加频繁,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世界各国渴望了解中国、走进中国,而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信息交流与交换活动,在信息传播、文化交流、国家形象塑造方面发挥不可比拟的作用。纪录片是描摹现实、反映自然、传播文化的重要文化载体,是对外讲好中国故事、澄清事实真相、塑造中国形象的重要渠道、载体与符号 [1] 。其字幕不仅能帮助大众了解真实资讯,而且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在文化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疫情之下,我国打造了一系列优秀的抗疫题材纪录片,用质朴的语言讲述了感人的中国故事和抗疫经验。为了让外国观众在观看纪录片时能够更加准确生动地了解中国文化和故事,纪录片字幕翻译的质量和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所谓字幕翻译,即指将源语播出的声音转化为目的语的字幕的过程,其中涉及到两种语言的转换,这一过程的本质上是信息传播与跨文化交流。西方的字幕翻译研究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真正起步,此后快速发展。其中翻译学家Jan. Ivarsson于1992年出版了Subtitling for the Media—A Handbook of an Art一书,介绍了字幕翻译的发展过程 [2] 。Bassnett, Susan (1996)提出“文化翻译观”概念,提倡关注纪录片翻译中的文化传递 [3] 。2001年,Henrik Gottlieb指出字幕翻译是一种书面附加的、具有即时同步效应的多元媒体翻译形式,他总结了字幕模式的分类、字幕翻译的策略及其受众,并指出通过“归化”翻译策略将文化信息完整准确的传递给观众 [4] 。Taylor (2003)从多模态视角研究字幕翻译,指出字幕翻译涉及多种表意符号,而且强调“一种符号的信息最终完全有可能以另一种符号形式呈现出来” [5] 。由此可见,西方的字幕翻译研究不仅局限于语言本身,同时也延伸至文化学、传播学等领域。相比之下,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我国字幕翻译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主要聚焦外语影视作品的汉译,而中文影视作品的外译则十分薄弱 [6] 。但笔者通过知网数据发现,近年来在影视作品的翻译研究中,纪录片翻译研究备受关注。如图1所示,2015~2022年间,有关纪录片翻译的论文数量显著提升,覆盖自然、人文、美食等主题,并且汉英翻译数量逐渐高于英汉翻译,这间接说明我国在国际舞台的影响力逐渐增强。2020年以来,有关抗疫纪录片的研究逐渐增加,但集中探讨其话语分析、叙事研究、国家形象构建等方面,“文化走出去”背景下的抗疫外宣研究相对缺乏,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纪录片翻译的文化传播功能。

图1. 纪录片翻译的论文数量年份(2015~2022)分布柱状图
因此,后疫情时代之下,抗疫记录片的字幕翻译研究适逢其时,研究空间较大。本文以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推出的抗疫题材纪录片《中国战疫纪》的中英文字幕为研究对象,通过字幕翻译研究进一步探讨中国文化的传播途径和外宣渠道,这不仅有助于传播伟大的抗疫精神,创新中国文化传播途径,也能够为今后抗疫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拓展空间。
2. 抗疫纪录片《中国战疫纪》概述
新冠疫情爆发后,中国各大媒体迅速响应,积极承担国内信息对外传播的特殊时代重任。其中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作为我国对外传播的主渠道之一,陆续发布多部纪实抗疫纪录片,真实地记录了中国人民的抗疫历程,也让海外民众真正了解疫情下的中国,同时向世界展现大国担当和大国精神。本文的研究语料《中国战疫纪》(Frontline: China’s Fight against COVID-19)由CGTN于2020年9月12日推出,是继《武汉战疫纪》(The Lockdown: One Month in Wuhan)后由CGTN所推出的第二部英文抗疫纪录片,共有上下两集,上集讲述新冠疫情究竟如何爆发,下集讲述如何抚平伤痕继续前行,总时长共90分钟左右。该纪录片以疫情之下武汉居民的真实生活为素材,以医护人员、志愿者、基层工作者和隔离民众以及各级政府官员为拍摄视角,讲述武汉从封城到解封的抗疫故事,真实记录14亿平凡人如何从磨难中奋起,还原背后的动人细节,全过程充分体现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和民族文化内涵。
《中国战疫纪》于2020年9月12日在CGTN英语频道播出后,同时在CGTN官网、App,CGTN各海外社交平台账号全网推送,引起海外媒体的高度关注。截至2022年12月31日,该片在视频网站YouTube上的观看量已经超过87万,中英文一级有效评论数达3000余条,点赞数量约1.5万次。由此可见,这部抗疫纪录片在全景式记录中国人民艰苦卓绝抗疫历程的同时,也赢得了较好的国际传播效果,这为国际抗疫提供了宝贵经验,增强了全球抗疫信心。因此,抗疫纪录片作为信息、文化传播的载体,其外宣意义重大,它不仅是展示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还有助于构建政府形象、外交形象和精神形象 [7] 。
3. “文化走出去”背景下《中国战疫纪》的字幕翻译
《中国战疫纪》的故事内容丰富、叙事视角多样,要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给受众在语言和文化上带来一场视觉和听觉盛宴,其字幕翻译质量尤为重要。基于实例分析发现,抗疫纪录片《中国战疫纪》综合运用了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两者互为补充。归化(domestication)与异化(foreignization)这两个翻译术语是由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一书中提出来的。所谓“归化”,指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用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而“异化”指以源语或作者为导向,采取接近作者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8] 。结合实例,下面笔者浅谈这两种翻译策略在抗疫纪录片《中国战疫纪》字幕翻译中的具体运用。
(基于评审意见中的第2条“归化策略的界定和说明须补充文献支撑和文内引用”,作者做出以下回复:“归化策略”和“异化策略”二者的界定均来源于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译者的隐身》一书中提及的概念,即此处的第八条文献。)
(一) 归化策略的运用
纪录片字幕翻译作为一种对外宣传的方式,在翻译过程中为保证字幕与播放画面同步,向观众及时展示有效信息,字幕译需简洁、凝练。同时为保证目的语字幕的可读性和流畅性,帮助观众准确理解,以目的语文化为导向的归化策略是一种重要的处理方式。该纪录片英文字幕多处运用归化的翻译手法以增加字幕的简洁性和传播性,尤其针对一些汉语成语、俗语、典故及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的翻译,运用更为广泛。相关实例分析如下:
例1:2月2日,中国提出了“四应”要求,即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应检尽检、应隔尽隔。
译文:On Feb. 2nd, China started implementing the policy of ensuring that all those in need were tested, isolated, hospitalized or treated.
“四应”要求是关于新冠病毒疫情防控的指导性政策,也是在疫情这一特定背景下衍生出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四字词语。这些四字词语形式上构成“应x尽x”结构,表意丰富,兼具汉字形与意的统一。由于翻译过程中无法找到与之对应的词语,因而采取了归化的翻译策略,虽然无法保持原文的形式美,但呈现出的译文简洁,表达准确,易于读者理解,传播性较强。
例2:要想彻底在全球范围打败新冠肺炎病毒,这个“看不见”的敌人还需致命一击。
译文:But to win the global battle against the invisible intruder, one further but critical element is needed.
与英语相比,汉语中含有较多形象、具体的表达。刘宓庆指出“汉语重实、重形象,多用具体的表现法”,这些形象具体的说法包含大量的修辞格 [9] 。例2中“打败”、“敌人”均为隐喻表达,都是描述战争的用词,将其映射到疾病领域让两者间产生联系,从而加深观众对新冠肺炎的认知。另外四字成语“致命一击”泛指在大多数游戏中能让物理攻击带来额外伤害的技能,此处比喻在抗击疫情中最厉害、最严重的举措。字幕翻译中采用归化的策略将“打败新冠肺炎病毒”和“‘看不见’的敌人”进行合并,不仅避免了重复,还保留了原来的形象。同时将“致命一击”处理成“one further but critical element”,将其比喻意传达出来,不仅消除了外国观众在理解上的障碍,达到了较好的交际效果,还彰显了中国人民的抗疫决心。
例3:巴基斯坦拿出全国医院库存的口罩提供给我们,这些捐赠是雪中送炭。
译文:Pakistan donated its entire stockpile of masks to China. These donations were timely and of great help.
“雪中送炭”源自汉语文化典故,意为在下雪天给人送炭取暖,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以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对于此类包含丰富文化内涵的隐喻,在翻译时需考虑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目标受众的接受程度,不可盲目直译为“send charcoal in a snowy day”,这样过于直白,目标语读者难以接受和明白。此处可采取归化的手法,根据其语义处理为抽象表达“be timely and of great help”,不仅让国际受众顷刻理解其本意,同时也向全世界展示疫情面前睦邻友好相互帮助、共克时艰的品质与精神。
例4:对于我们这些医务人员,说他们是最美逆行者,最美的白衣战士,我觉得这个评价真的是对于他们用任何溢美之词都不为过。
译文:I don’t think it is an exaggeration to say that our medical workers are heroes in harm’s way. They deserve all the praise and acclamation.
“最美逆行者”是指在疫情爆发期间从全国各地赶赴湖北省的医务工作者,媒体对外报道中采用归化的手法将其翻译为“heroes in harm’s way”,在语义和语用两个层面上都处理得极为恰当。从语义出发,其中“最美”即“最美的人”,并没有将其直译为“the most beautiful people”,而是处理成“heroes”,这一形象更加切合中文的语义与抗疫工作者的崇高形象。另外,从语用上讲,“in harm’s way”意为“be caused to be in a dangerous situation”,即置于危险的境地,正好符合逆行者们舍己为人、迎难而上的英雄气概,同时对外诠释一种浓厚的家国情怀。
(二) 异化策略的运用
基于不同的历史背景、文化风俗与国情,针对抗疫纪录片中绝大多数客观报道、俗语等习惯性表达及特定时代背景下涌现的新词、流行语等,译者倾向于采用以源语文化为导向的异化策略,通过保留源语的表达形式以更好地促进源语文化的传播,并给目的语观众带来一种新的与众不同的阅读体验。相关实例分析如下:
例5: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危难之中显身手。
译文:Thousands of days of training, just for one day’s battle. Time to show our capability in the crisis.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出自《南史·陈暄传》中的“兵可千日而不用,不可一日而不备”,意指平时要注重供养和训练军队,以便关键时刻用兵打仗。面对突如其来的重大疫情,所有医护人员拼尽全力,挺身而出。该纪录片的字幕翻译将其处理为“Thousands of days of training, just for one day’s battle”,很明显采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保留了俗语中原有的汉语文化内容,不仅丰富了中国英语,还实现了文化输出与语言交际的双层目的。此外,“显身手”即汉语成语“大显身手”,意为充分显示出本领和才能。其中“身手”是汉语文化中的独有表达,并不是指字面意义上的“body”和“hands”,而是指人的“技能、技巧”。因此采用异化的方法翻译成“show our capability”,有效帮助读者消除因文化差异而带来的理解障碍,同时彰显医护人员奋勇现身、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
例6: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所有人都是英雄。
译文:Heal the wounded and rescue the dying, be prepared and be fearless, you are all heroes.
“救死扶伤”这一成语,最早见于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一文,基本含义是指抢救快死的人,扶助受伤的人,此处形容疫情之下医务工作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精神和职业道德。采用异化的翻译方法将其翻译为“heal the wounded and rescue the dying”,最大限度保持源语的形式及所传达的内容信息,有效传递了以诚服务、尊重生命的价值观。但鉴于汉英语言强弱词语的顺序不同,英语遵循前轻后重、前简后繁的原则,汉语则恰恰反之,因此在翻译时将“扶伤”置于“救死”之前,以迎合英汉语的不同表达习惯。
例7:……就像我们不能蒙着双眼救火,如果不知道谁被感染了就没办法阻断疫情。
译文:You cannot fight a fire blindfolded. And we cannot stop this pandemic if we don’t know who is infected.
疫情之下,中国及中国以外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数和死亡人数急剧上升,世界卫生组织呼吁各国迅速采取隔离、检测等升级措施以预防感染和防止病毒扩散。例句中“蒙着双眼救火”表面上是说不能盲目的没有目的地救火,实则意指各国要认清形势,精准施策,设法阻断疫情。此处译者者采用异化的翻译手法设法保留原语的语言与文化特点,将“火”的意象保留,同时用“blindfolded”这一形象具体的词来表达“蒙住双眼”之意,译文简单直接却耐人寻味,将“救火”与“阻断疫情传播”形成有效对照,以此呼吁各国团结互助,同舟共济。
例8:人民之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我们可以不惜一切代价。
译文:People first, life first. We must protect the safety and health of the people at all costs.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这组词产生于抗疫,被列为2020年度十大流行语之一。疫情之下习近平总书记做出指示,要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这体现了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该纪录片字幕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将其处理为“people first, life first”,译文简单精炼,不仅保留了源语的语言风格,且形象的地传递了源语意思,传播性极强,准确地表达了丰富的思想价值内涵,也折射出中国人民深沉的人文情怀。
(三) 归化策略与异化策略的融合运用
文化走出去背景下的抗疫纪录片字幕翻译已不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重要的是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情感价值的传达。针对一些特殊的文化现象与表达,若单纯使用归化或异化某一种翻译策略而无法达到交际目的时,这两种翻译策略可互为补充,相辅相成。这不仅可以保留源语中独具一格的特色和内涵,也能帮助目的语读者跨越字幕翻译中文化差异的鸿沟,推动不同文化的交融。因此,在有些情况下找到归化异化的最佳融合点,合理应用归化和异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能够使源语观众和目标语观众最大限度地在文化和情感上达成共鸣,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相关实例分析如下:
例9:《中国战疫纪》
译文:The Frontline: China’s fight against COVID-19
《中国战疫纪》为这部抗疫纪录片的标题,共上下两集,上集讲述新冠疫情究竟如何爆发,下集讲述人民如何抚平伤痕继续前行,都是描关于武汉及中国人民抗击新冠疫情的实时记录。在这个标题翻译中,“中国战疫”采用异化手法译成“China’s fight against COVID-19”,译文简洁凝练,概括性强,描述客观了抗疫事实,目的语读者清晰易懂。但标题开头灵活使用归化的手法增译了“frontline”一词,该词最初指军事前线,后来发展出诸多比喻义。此处则指抗击疫情前线,一线医疗工作者像是前线战士,正与全球大流行病战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抗疫前线工作者的艰辛及形成抗疫统一战线的紧迫。因此,这种混合式的翻译策略不仅准确再现原文的意思,也较好地向外国受众传达中国抗疫精神和抗疫经验。
例10:在困难的时刻,77个国家和12个国际组织向中国伸出了援手。
译文:During the epidemic, 77 countries and 12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donated emergency supplies to China.
此例子与源语浅显易懂,简明陈述了疫情期间世界各国为中国提供援助的事实,整句话采用异化的翻译手法保留了源语的基本内容与风格。但结合当时实际情况,在个别表达的处理上运用归化译法精准措辞,如“在困难的时刻”并没有根据字面含义翻译成“During difficult times”,而是直接用“epidemic”一词告诉读者此时全球人民正面临着的新冠全球大流行的威胁,通过使用表示具体含义的词以突出疫情的严峻性和困难性。此外,“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向中国伸出了援手”的翻译也具体解释为“donated emergency supplies”,译文更为贴切具体,同时也传达了国际社会相互帮助、共促世界和平发展的人道主义精神。
例11:首先,疫情防控当前到了“最吃劲”的阶段;其次,严格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所有确诊的病人都应该立即被隔离收治。
译文:First, the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had reached the most crucial stage; Second, all early measures must be taken including discovering and reporting infected cases and boosting hospital capacity to admit and treat all patients.
考虑到政论时评类报道的严肃性特点,翻译时不得随意增减或改动内容,例11的翻译整体采用异化的手法使译文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忠实于原文,在内容与风格上保留原汁原味。但考虑录到该句中也包含个别中国特有的词汇与表达方式,如“吃劲”,原指“费劲、吃力”,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延伸为“最关键、最重要”之意,因此此处采用归化的方式将其处理为“the most crucial”。另外,“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翻译在内容上也进行了合并,而非逐字翻译为“early discovering, early reporting, early quarantine and early treatment”,这样虽形式与原文一致,但表意不够清晰。因此,在对外报道时需结合字幕空间、画面及实际时合灵活处理,善用归化和异化合并策略,以增强新闻的可读性,促进受众的更好理解。
例12:And I just thought it’s so important that we recognize that to the people of Wuhan, it is recognized, the world is in your debt.
译文:我想这一点很重要,我们必须认识到,对武汉人民而言,世界欠你们一份情。
例12为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高级顾问布鲁斯·艾尔沃德(Bruce Aylward)在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冠肺炎联合专家考察组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对中国战“疫”作出的评价。英文源语为现场发言,较为口语化,口译过程中应直接抓取意思,采用异化的方式进行顺句驱动式翻译。但最后半句“the world is in your debt”的处理需兼顾中文的表达习惯和汉语语言文化,而不能直译。其中“debt”一词可指欠别人的东西或者指欠别人东西的状态,若直接翻译成“世界欠你们的”似乎过于直白和生硬,不太符合汉语含蓄的表达特点。准确来说,这里的“debt”表示“人情债、恩情”,布鲁斯用“the world is in your debt”对武汉人民表达了感谢,此处采用归化译法翻译成“世界欠你们一份情”,处理更为恰当,不仅强化了原文的感谢程度,且语用效果更佳。因此,鉴于外宣文本的对外沟通性和现场口译的灵活性,在外交场合这个特殊环境中,此处比较好的做法是采用归化的手段,尽最大可能把发言人的意思表达出去,这样才能更好地跨越不同文化间的障碍。
4. 结语
《中国战疫纪》是一部有深度、有温度的抗疫纪录片,通过采用西方受众习惯的表达方式讲述了中国人民抗击疫情的故事。本文以英文纪录片《中国战疫纪》的中英文字幕为研究对象,从翻译的归化与异化角度着手,对它的翻译策略与具体的翻译方法进行了研究。通过其字幕分析,发现该部纪录片的英文字幕整体较为忠实原片的内容,主要采用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最大限度地对源语和目的语语言及文化进行恰当处理。在其英文字幕呈现过程中,对于抗疫纪录片中出现的汉语成语、俗语、典故及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的翻译,译者倾向于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以尽可能减少外国观众因文化差异所造成的理解障碍。而对于纪录片中出现的客观陈述、习惯性表达或特定时代背景下涌现的新词、流行语等,译者倾向于采用以源语文化为导向的异化策略,既忠实于原文,又保留了源语的表达形式,不仅能够让外国受众结合纪录片的连续片段更好地了解其深层含义,还能够充分体验中国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疫情下中国人民所秉持的核心价值观。但在实际翻译过程,归化或异化策略作为一种翻译手段,他们并不是绝对孤立的,而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在多数情况下可根据字幕的上下文语境、翻译目的、目标语读者的接受程度、不同民族思维习惯以及文化背景视具体情况有所取舍或结合,从而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交际目的。
总而言之,纪录片的字幕翻译在同一屏幕上涉及到两种不同语言的转换,实质上是一种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在很多情况下,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异化和归化两种策略在同一作品的翻译中必须进行有效结合,方能达到最佳效果。在抗疫纪录片《中国战疫纪》的字幕翻译中,归化和异化两种策略有机结合,不仅有利于促进疫情期间及后疫情时代不同文化间的沟通与交流,加强了中国抗疫故事的对外宣传,而且能够帮助中国文化真正走出去。
基金项目
此文系南昌交通学院校级青年基金项目(人文社会科学):“文化走出去”背景下抗疫题材纪录片字幕翻译的策略研究(课题编号:XJQJ-22-12)。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