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献回顾
以往研究把养老居住意愿分为三类,分别是独自居住、与子女同居、养老机构居住。关于老年人的养老居住方式的选择,国内已经有许多文献都对其进行了分析研究。徐宏等学者对我国23个省份的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的居住意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老年人选择了与子女居住 [1] 。孙雨蕾指出与子女同居是我国老年人的主体居住意愿、独自居住的意愿比例不断增加、养老机构居住意愿有下降趋势 [2] 。闫志强通过对广州市老年人的生活状况进行分析,关于城市老年人选择养老机构的养老居住意愿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城市老年人选择养老机构居住的意愿比较强 [3] 。
在养老居住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方面,李文丹认为农村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的意愿不高,年龄、居住现状、受教育程度、家庭经济状况等对农村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意愿呈正向显著影响 [4] 。刘勇等学者从个体特征、经济状况、社会福利等方面对农村老年人的养老居住方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年龄、婚姻状况、经济来源、医疗等方面会影响农村老年人的养老居住意愿 [5] 。
通过文献回顾发现,学界对老年人养老居住方式选择的关注度在不断提升。不同学者在不同省份、不同地区对养老居住方式的选择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也各不相同。原因可能是不同地区的老年人对养老服务政策的理解不同,老年人所在的社区、养老院发展水平有所差异,所以会得出地域性的结论。不同学者采取的分析方法、数据的选择都有所不同,得出的结果会存在差异。因此,文章通过Stata14.0统计分析软件从个人特征、社会福利、经济情况三个方面对2018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数据(CLHLS)进行分析。
2. 理论假设
通过对以往文献进行分析,发现老年人对养老居住方式的选择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将从三个维度对其进行分析。具体说来,首先在个体特征方面,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会慢慢退化,患病概率跟之前相比会有所增加,没有足够的体力和精力去照顾自己,需要子女的帮助和支持。因此,年级大的老年人可能比低龄老人更希望选择与子女一同居住或去养老机构居住。城市低龄老年人更愿意选择居家养老,而中高龄老人则愿意选择养老机构居住 [6] 。
从受教育程度来看,随着受教育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学习活动能力和交际能力会随之提升,老人有属于自己的生活圈,敢于体验不同的新鲜事物,对待新事物的接受度也较高。而受教育水平可能与老年人的职业收入有关,较高的收入会使他们的经济比较独立,自我照顾能力强。因此受教育程度高的老年人更希望选择独自居住或去养老机构。从婚姻状况来看,有配偶的老年人一般会选择与配偶居住,而没有配偶的老年人往往会选择其他的居住方式,需要子女、社会或政府的帮助与照料。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照顾父母是每个子女的责任。在一个家庭中,子女的数量越多,老年人的选择空间越大,一般都会选择与子女一同居住,老年人入住养老院的可能性越低 [7] 。子女数量少的老年人常常会独自居住或去养老机构。身体健康的老年人有能力照顾自己,可能会选择独居。健康状况不是很好的老年人会选择与子女同居或去养老院,因为身体原因他们需要子女或机构的照顾来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
其次,在经济状况方面,收入来源影响老年人居住方式的选择。一般来说,经济来源主要是依靠自己的老年人会选择独自居住,而没有收入来源,或收入来源不足以支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的会选择与子女一同居住。有子女经济支持、城镇老年人更愿意选择居住养老机构 [8] 。自我评价生活质量越好的老人和高收入的老年人会倾向于选择独自居住。经济条件好、健康状况差的老年人更愿意选择居家养老 [9] 。
最后,在社会福利方面,参保的老年人与没有参加保险的人相比,生活更有保障,会减少对子女的依赖。因此参加保险的老年人往往倾向于独自居住或选择养老机构居住。依据上述内容,本文提出以下三种假设:
假设1:假设养老居住方式选择与老年人的个人特征有关。
假设2:假设养老居住方式选择与老年人的经济状况有关。
假设3:假设养老居住方式选择与老年人享受的社会福利有关。
3. 养老居住方式选择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 数据来源
本文实证分析所采用的数据来自2018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数据(CLHLS)。该调查数据覆盖全国23个省份,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老年人及家庭基本信息、经济情况和收入来源、自评生活质量和自评健康状况、日常活动方式等方面。通过一系列的筛选、删除,最后得到有效样本的数量为7206个。本文选择CLHLS2018的数据是因为:这份调查数据是针对65岁以上的老年人,符合本文的研究人群;对于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调查问卷中有相关数据支持;由于采用的是面板数据,并对研究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有利于增加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二) 变量选取与描述性分析
研究的因变量是老年人居住方式的选择即居住意愿,通过调查问卷中的“您希望哪一种居住方式?”这一问题来反映。根据研究的需要,把影响居住意愿的因素分为三个方面,分别是个体特征、经济情况和社会福利。选取的自变量有:个体特征变量包括年龄、性别、自评健康状况、子女的数量、婚姻情况、受教育程度。经济情况变量包括收入来源、经济地位和自评生活质量。社会福利变量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社会服务(见表1)。
关于个体特征方面:数据显示老年女性的数量(59%)比男性(41%)的数量多。80岁以上老年人的数量超过60岁到80岁之间的老年人数量,80岁及以上老年人占62.5%,表明了老龄化趋势的严峻。就自我评价健康状况来看,身体健康状况好的老年人占46.6%,身体状况一般的老年人占39%,说明总体上看老年人的健康情况较好。从受教育水平来看,没有上过学的占到一半以上,说明老年人的受教育水平整体偏低,没有接受过较好的教育。从子女数量来看,有三个及以上孩子的老年人占比达到78.92%,为家庭养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婚姻情况来看,已婚并于配偶同居的老年人有40.59%,其他婚姻情况的有50.41%。
在经济状况方面,自己有收入的老年人占23.56%,需要子女和亲戚支持的老年人占54.14%,占到了一半以上的数量,需要政府或其他帮助的老年人占22.3%。表明大部分老年人的生活需要家庭、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从经济地位来看,有困难的家庭占11.63%,说明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在慢慢变好。
在社会福利方面,参加医疗保险的老年人占92.12%,医疗保障基本实现全覆盖。从社会服务来看,享受过社会服务的人比没有享受过社会服务的人多,说明社会服务供给在向好发展。
在居住意愿方面,希望与子女一同居住的老年人占51.71%,占到一半以上,紧接着是选择独居的老年人占46.48%,只有少部分老年人希望去机构居住。整体看来,老年人的首要选择是与子女一同居住,更倾向于家庭养老。希望独居的老人占比在与子女一起居住之后,体现了老年人自我养老意识的增强。与其他居住方式相比,大部分老年人的主要选择不是去机构居住,侧面反映了我国老年人对机构养老的接受度不高。
(三) 共线性诊断
在进行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之前,要对有关的自变量进行共线性检验。表2表明,VIF值在1.01~1.29之间,指标符合共线性诊断范围,相关的自变量之间不存在共线性情况,因此可以建立回归方程。可以采用Stata14.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Table 2. collinearity diagnosis of independent variables
表2. 自变量共线性诊断
(四) 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的建立
老年人居住方式的选择可能会受到多种单个因素的影响,也可能受多个因素的共同影响。如果要判断是哪些因素产生了影响,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共同影响的情况下,单个因素对居住方式选择的影响及其效果,因此要进行回归分析。因变量是无序分类变量,分为独自居住、与子女一同居住和养老机构居住三类,为了综合考虑相关因素的作用,因此研究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具体公式是:
在公式(1)及公式(2)中,P为老人选择某种居住方式的概率,P2为和子女一同居住的概率,P1为独自居住的概率,P3为选择养老机构居住的概率,P1 + P2 + P3 = 1。其中α为常数项,β为影响因素的回归系数,X为解释变量。通过回归系数符号的方向可以得出,如果回归系数前面的符号为正,说明事件发生的概率会增加;如果回归系数前面的符号为负,说明事件发生的概率会下降。
(五) 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本文主要把养老居住意愿看作因变量,把“独居”作为参照类,选取年龄、性别、自评健康状况、子女的数量、婚姻情况、受教育程度、收入来源、经济地位和自评生活质量、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社会服务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见表3)。

Table 3. multipl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表3. 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注:第一类别为参照类 ***p < 0.01,**p < 0.05,*p < 0.1***、**、*分别表示结果在1%、5%、10%水平上显著。
3.1. “与子女同居”的居住意愿影响分析
把“独居”看作参照组,将“与子女同居”和“独居”这两种居住意愿进行对比。从个人特征来看,随着年龄的增加,希望与子女一同居住的概率也会随之增加。这是因为在老年人的预期寿命延长后,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会慢慢退化,得病概率跟之前相比会有所增加,没有足够的体力和精力去照顾自己,需要子女的帮助和支持。因此,老年人年纪越大越希望和子女一同居住。随着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希望与子女一同居住的概率下降,随着老年人的受教育程度的增加,他们的学习活动能力和交际能力会随之提升,有属于自己的生活圈,敢于体验不同的新鲜事物,对待新事物的接受度也较高。当老年人在有配偶陪伴时,不太需要子女的照料,他们会选择自己居住来减少子女的负担。
从经济情况来看,收入来源影响老年人居住方式的选择。一般来说,经济来源主要是依靠自己的老年人会选择独自居住,而没有收入来源,或收入来源不足以支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的会选择与子女一同居住。自我评价生活质量越好的老人,选择与子女一同居住的概率会降低。从社会福利方面来看,参加养老保险的老年人,选择与子女一同居住的概率会降低。
3.2. “养老机构”的居住意愿影响分析
把“独居”看作参照组,将“与子女同居”和“独居”这两种居住意愿进行对比。从个人特征来看,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希望去养老机构居住的概率也会随之增加。这是因为在老年人的预期寿命延长后,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会慢慢退化,得病概率跟之前相比会有所增加,没有足够的体力和精力去照顾自己,更需要选择机构养老,养老机构有专业的护理人员和医务人员,更能满足老年人的各项需要。因此,老年人年纪越大越倾向选择机构居住。随着老年人子女数量的增加,希望去养老机构居住的概率会下降。这是因为如果子女数量比较多,老年人的选择空间比较大,可能会更倾向于与子女一同居住。婚姻状况对居住意愿有显著影响,当老年人在有配偶陪伴时,会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
(六) 稳健性检验
为了证明分析结果的稳健性,需要进行Probit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把“独居”看作参照组,“与子女同居”和“独居”相比较来说,从个人特征来看,年龄、自评健康状况、婚姻情况、受教育程度、养老保险、自评生活质量影响效应保持一致。经济来源影响效应增强。养老机构相对于独居来说,子女数量、婚姻情况影响效应保持一致,年龄、社会服务影响效应增强,自评健康状况回归系数变为在5%的水平上显著。总体来说,回归结果表现稳健(见表4)。
注:第一类别为参照类 ***p < 0.01,**p < 0.05,*p < 0.1***、**、*分别表示结果在1%、5%、10%水平上显著。
4. 结论及政策建议
1) 老年人首要选择的居住方式是与子女同居,应当强化家庭养老功能。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家庭结构变得越来越小,有些老年人的子女可能会外出工作,传统的养老观念发生了一些改变,家庭养老功能出现弱化。因此,要大力宣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孝道,形成尊老敬老的良好社会风气,强化家庭养老功能。激励家庭养老,政府应提供相关政策支持,推动家庭养老向好发展。
2) 老年人对养老机构的接受度不高,要不断提高养老服务质量,满足老年人的多层次养老需要。首先,应依据国家相关养老机构建设标准,增添必备的护理设施,医疗设施,心理援助设施,丰富老年人养老服务内容。其次,完善基础健身设施。根据入住养老院老年人的特点,增添一些合适的运动器材,增加运动器材的种类,让老人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挑选适合自己的健身项目,利用这些运动器材,老年人能适当地锻炼身体,有利于其身体的健康发展。
3) 关于社区方面,丰富养老服务内容。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对养老需求也逐渐增加。关注老年人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应采取多种形式关注老年人。多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定期开设心理健康讲座,了解老年人的真正需求,应当注重老年人的参与,给有能力的老人一些发挥自身作用的机会,让他们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开设老年人教育课堂,为老年人提供学习的机会,让老年人多了解一些有关健康养老知识,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