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目前心血管系统疾病已经成为我国非常高发的疾病,也是造成生活中人群猝死最常见的疾病,认识和掌握心血管系统的疾病是医学生必修的重要内容。我们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的融合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的病理变化,进而理解临床症状与病理的联系,达到对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规律进行学习的目的。本文选取某一期《病理学》课程的内容,通过介入科学家精神的思政元素,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家为人类健康事业所付出的辛苦和努力,同时让学生感叹目前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目的是让学生领会到科学家们的敬业精神、奉献精神、拼搏精神和献身精神,让学生们不断地理解和践行医学誓言——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2. 病理学课程建设的目标
《病理学》是一门通过研究疾病的发病本质,从而揭示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重在阐明疾病本质的医学学科。一是系统性和逻辑性强,教学内容充满唯物辩证法,要求学生要善于运用辩证的思维和方法看待和分析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二是科学性和客观性强,在对疾病的认识和判断上,要求真务实、实事求是,坚持追根溯源、融会贯通;三是指导性和实用性强,在临床上,病理学知识可以分析和解释病情,同时还可以指导临床的治疗工作。基于病理学课程的三个性质,决定了病理学是连接基础与临床的桥梁学科 [1] 。《病理学》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各个器官系统疾病的基本病理变化,继而熟悉疾病的原因和发病机制、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形态和机能变化及由此产生的各种临床表现。在课堂上通过设置一部分自主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验教学通过小班临床病理讨论,训练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设立教学名师专题讲座,为学生讲解现阶段前沿理论知识,使学生及时了解某些科学前沿的最新动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思考方向;通过临床医生授课,使学生提前接触临床相关理论和实践知识,开阔学生对疾病的思考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今后学习临床相关课程奠定扎实的基础。通过课程学习与思政案例的融合,从这三个维度达到思政育人目标:1) 价值观念: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科学观;2) 能力素质:提高学生情绪控制、适应、共情、沟通、协作、辩证思维、创新、终身学习等方面的综合能力;3) 品德素养:引导学生建立尊重、博爱、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身心平衡、兼容、和谐、共生的良好品德。
3. 课程思政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建设
3.1. 深入挖掘思政融合切入点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思政课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和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做好高校思政教育是培养青年一代有生力量的重要一环。因为高校肩负着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办好思政课、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非常关心 [2] 。在以往教学活动中,教师更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忽视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 [3] 。病理学是一门基础与临床之间的桥梁课程,病理学与专业相融合,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救死扶伤的精神,有助于培养担当名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1) 思政元素挖掘的依据:课程紧扣病理学教学大纲,我们采用一依据三结合四融入的模式。依据病理学学科和专业特点;结合学生未来所从事工作的职业素养要求,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结合国际国内时事进行病理学教学内容中思政元素的挖掘。按照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中的育人规定,重新认识和梳理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到课程教案、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学生自主学习等各方面之中,实现课程知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统一。
2) 思政的融合点和案例内容:在冠心病的讲解中“介入放射学之父”多特的故事和历史上第一例心脏导管术试验——福斯曼的故事。多特用导丝和Teflon-聚四氟乙烯导管一点一点地将患者阻塞的动脉进行扩张,最终恢复了患者脚部的血液供应。1964年,他发表了第一篇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的论文,由此开创了“介入放射学”这一新的医学领域。“福斯曼”作为亲手将导管插向自己心脏的“科学狂人”,发明了心脏导管术的,该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心脏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一种全新方法,并因而开辟了世界心血管研究和治疗的新纪元。以上两个案例能够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和冠心病的治疗有机融合,符合课堂教学的内容。此外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出科学家们的敬业精神、奉献精神、拼搏精神和献身精神,让学生们不断的理解和践行医学誓言——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3.2. 视频播放,课前导入
目前心血管系统疾病已经成为我国非常高发的疾病,也是造成生活中人群猝死最常见的疾病,认识和掌握心血管系统的疾病是医学生的重要内容,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融合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的病理变化,进而理解临床症状的出现与病理的联系,达到理解和掌握冠心病发生发展进程的目的。通过播放生活中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急性发作而倒地的真实案例的视频,将课程内容进行课前导入。并提出相关的问题:视频中的女性可能是什么疾病发作?在学生层面上,可以引发学生对本章学系内容的思考,同时还可以集中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课堂层面也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做好教学铺垫。
3.3. 介入案例,引发思考
引入课堂后,进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讲解,在讲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特点及狭窄分级时,通过视频显示冠状动脉造影下血管腔狭窄的影像表现,一方面让学生看到并理解掌握活体时如何去观察血管腔的狭窄程度,另一方面让学生看到现在医学科学的发展,并感叹医学世界的奇妙之处;这时引出“介入放射学之父”多特和心导管术创始人福斯曼的故事,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管腔狭窄的治疗方式相呼应。课堂上以总结概述的方式为学生讲解多特和福斯曼的伟大故事,并将相关案例的视频和文字内容放到在线学习平台,通过资料分享的方式发送给学生,让同学们在课后详细观看。在此处也利用了在线学习平台线上教学的功能。通过以上思政案例的介入,让学生能够体会出为人类健康事业的进步,科学家们的敬业精神、奉献精神、拼搏精神和献身精神,让学生们不断地理解和践行医学誓言——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4] 。
3.4. 现场提问,启发兴趣
再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入到冠心病,在讲到冠心病的病因及机制时,让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冠心病患者会有哪些特殊的生活习惯?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将疾病与实际生活中的各种因素相结合,例如是否有高血压等基础性疾病、情绪激动、高盐饮食、久坐不动、过度劳累和家族遗传性等因素,达到从“因”开始认识疾病,同时让学生意识到哪些人群是冠心病的高危人群,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建立做到防病优于治病的思维。
3.5. 总结完善,首尾呼应
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带领学生回顾课程内容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特点及冠心病的类型,见图1;通过播放视频案例对疾病进行复习总结;最后再次对学生提出问题:生活中碰到冠心病的急性发作我们该如何处理?引发学生思考,加深学生对案例和知识点的巩固。此处也体现了与课堂导入的内容首尾呼应,课程设计完整。

Figure 1. Four clinical types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图1. 冠心病的四种临床类型
4. 过程评价和效果评价
4.1. 思政要素评价
在新时代背景下,深入挖掘科学家精神所蕴含的内涵和价值,推进科学家精神与高校课程思政的知识耦合,坚定对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培养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强化大学生责任担当,形塑大学生健全人格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意义。思政要素当聚焦时代要求。用科学家精神影响青年、感召青年、引领青年,激发当代大学生投身科研事业的激情和自信,鼓励当代大学生勇攀世界科技高峰,既是当下高校思政工作的重点工作,又是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手段。思政要素还当鲜活思政教育。思政课堂是弘扬科学家精神的主渠道,将科学家精神融入课堂是思政课内容体系构建的时代要求。完善思政教育内容体系,寻找思政课堂的合适切入点,丰富教学内容,与时俱进,用好大数据、虚拟仿真等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推动科学家精神与思政教育创新协同发展。
4.2. 教学过程评价
针对“教师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双维反馈,对于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增强教育实效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教学过程”要注重课前、课中、课后的考评项目设定,例如课前注重教师参与集体备课、教案制定合理性全面性等;课中注重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安排、是否满足学生需求情况等;课后检验教师对课堂内容的总结情况、随堂测试设置情况等。学生同样需要贯通课前、课中、课后的评价,课前注重学生预习情况、学习动机、认知能力水平等;课中注重学生课堂状态、课堂参与和思维状态等;课后注重学生对不同课堂内容的总结,随堂测试及课后作业完成质量等。此外,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可以强化教师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教师会意识到将德育教育和人文价值融入课堂的重要性,因此会深挖思政元素,并潜心思考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会激发教师的创新能力和改进教学方法 [5] 。
4.3. 教学效果评价
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可以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和饱满,课堂氛围更轻松愉悦。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建立科学家精神思想体系。思政元素的引入后,学生不会只面对枯燥的专业知识,会激发学生的学系兴趣。在学习病理学的过程中,能够带着思考和探索的意识进行,面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够主动面对并解决并达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水平的作用。
5. 教学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认识到是否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随着时代的进步,每一代学生所生活的环境和所受的教育都不同,这就反映出,教学的对象是符合时代特色的逐渐年轻化的学生。因此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也要不断意识到每一届学生都存在细微的差异。因此教师除了要善于发现不同时代下学生的特点,还要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学识和知识广度。没有广博的知识,就不能很好地教育学生。其次还要考虑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引导学生思考。当代的学生都是具有丰富的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杜绝一味的灌输,还要适当地进行引导,将学生带入到课堂中,启发其思考。在课堂的引导能力这一点上,仍然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此外还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思考和理解能力,目的是培养学生在课后的自主学习能力,包括其总结、归纳、研究和探索的能力。最后还要反思教学效果的追踪评价是否及时。教学效果的评价是最直观反应教学设计和质量的依据,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及时完善教学各个环节的考核依据,以便及时完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基金项目
高校课程思政示范项目病理学(项目编号:NXSZ20220208);202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项目——病理学。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