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近年来,伴随着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热潮和“线上 + 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实践与推广,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更有利于重构师生关系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也应运而生,通过课堂时间的重新分配,教学流程得以翻转重构,既有利于教师角色的转变,也有利于学生自我知识架构的构建。与此同时,伴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后MOOC时代的代表性产物SPOC也引来越来越多的关注,基于SPOC探索构建翻转课堂的教育生态,既有利于构建良性、互动、健康的课堂生态,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有助于推动低效课堂向高效课堂的转变,具有较好的前瞻性与现实性。
2. 教育生态系统的内涵
生态理论原本应用于生物学领域,意指生物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所呈现出来的生存和发展状态 [1] ,1932年,美国学者华勒(W. Waller)首次提出了课堂生态学的概念,将生态理论正式引入教育领域 [2] ,1976年教育家科雷明(Cremin)在专著中对教育生态学构成要素进行了分析,认为教育生态主要包括教育机构、社会和学习者这三个主要构成因素,且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作用于教育生态系统。在此之后,教育生态理论得到了学者的广泛关注,结合传统生态理论与不同学者的观点,本文认为教育生态是由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学习主体、学习客体、学习环境等诸多要素构成的一个环境系统,在教育生态系统中,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 [3] ,解决教育过程中的问题,保持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运行。
3. SPOC教育生态系统
SPOC也叫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源自其英文翻译“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SPOC是对MOOC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4] ,是后MOOC时代得到大范围推广实施的一种教学模式,有效的解决了MOOC教学无门槛限制导致的完成率较低的问题,既具有MOOC的海量学习资源,又兼具适应当代高校课堂的小规模、集约化特征,有利于教师更加灵活的制定教学方案,调整教学方法,基于网络教学平台也可以更好的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根据学生反馈情况适时调整教学计划,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帮助学生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
3.1. 教学主体与教学客体
SPOC教学模式与教育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契合性。从系统视角来看,教学主体教师与教学客体学生之间分别为独立的两大系统要素,二者之间通过SPOC模式建立联系,不断进行互动交流。课前阶段,教师需要首先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资料上传,明确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学生设立较为清晰的学习目标与学习任务,上传资料既包括自身的教学文件、课件、大纲等,也可以包括SPOC网络拓展学习资源,一方面引导学生初步搭建学习框架,明确学习重点,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再平台互动区布置话题、任务,激发学生兴趣,拓宽学习视野。课中阶段,教师会基于SPOC平台的学生学习初步数据,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理解不够透彻的重难知识点进行深入讲解,并依托课堂开展自由互动,考察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由于前期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可以适当进行知识拓展和难度拔高,从而解决传统课堂低效问题,帮助学生深化理论印象。课后阶段,主要任务是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巩固和提升,教师可以通过在SPOC平台发布章节测试、单元检测等形式,监测学生的学习状态,并根据测试数据,针对性筛选出错误率较高的知识点,为学生进行进一步巩固和辅导,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总结,在下一轮的教学设计中进行修改完善,不断创新教学方案。整个过程中,教学主体与教学客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构建了教学生态系统的基础。
3.2. 教学生态环境
教学生态环境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教学技术环境,二是学习资源环境,三是管理制度环境。
在教学技术环境方面,SPOC教学模式中SPOC网络平台为教学生态系统的构成提供了技术支撑,将教学分为线上线下两部分,线上部分教师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课程开发与资源建设,开展包括签到、投票、选人、抢答、随堂练习等在内的多种活动形式,丰富线上线下的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课堂管理效率,利用主题讨论、问卷、分组任务等功能形式强化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关系,让学生重新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激活教学生态环境,激发学生个性化学习,为教学生态系统的构建筑牢技术基础。
在学习资源环境方面,SPOC教学模式会依托教学平台,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汇集海量网络教学素材与资源,打造网络学习资源库,通过挖掘国家级、省级的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结合自身课程内容与教学大纲要求,不断拓展学生的专业场域,培养学生的前沿学科视角,拔高拓展性学习难度,形成支持合作教学、合作学习和合作开发的,教师与学生能各取所需、互通共享的学习资源通道 [5] 。
在管理制度环境方面,SPOC教育生态系统的稳定运行,离不开教师的教学管理与高校的制度建设,为保证SPOC教学的时效性,授课教师应制定标准化、规范化的教学管理流程,形成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生态闭环,在课前与课后的线上环节都强化监督控制,确保学生能较好地参与到SPOC混合教学模式之中,承担作为SPOC教育生态系统教学客体的应尽义务,还应建立起与学生之间互动交流的有效沟通渠道,确保信息要素在系统中的流动。高校还应在宏观政策层面,明确SPOC的模式与定位 [6] ,积极尝试相关领域的教学改革研究,并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为SPOC教育生态系统提供稳定的制度保障。
4. 基于SPOC教育生态的《消费者行为学》翻转课堂实践
4.1. SPOC + 翻转课堂概述
翻转课堂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核心要求是增加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的模块,将基础知识通过自学形式完成,师生则利用课堂时间来进行重难点问题的探讨和知识的深化,相较于传统课堂教学而言,翻转课堂改变了教学流程和方法,将教学中心由教师转移到学生,将教学理念由“成果导向”转为“过程导向”,这无疑与SPOC混合教学模式不谋而合,将SPOC技术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相结合,打造基于SPOC的翻转课堂教育生态系统,将实现对传统课题的有益增补 [7] 。
4.2. 基于SPOC教育生态的《消费者行为学》翻转课堂实践
为有效推进SPOC +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消费者行为学》课程中的实践应用,检测教学模式的有效性,本文选取了《消费者行为学》课程第6章刺激–反应学习理论作为案例,开展实证研究。研究对象为同一专业的两个不同班级,一个班级为尚未开展教学改革、采用传统授课方式的对照班,另一个班级为尝试进行了“SPOC + 翻转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验班,根据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对教学技术、学习资源的不同整合方式,进行对比分析。
4.2.1. 课前阶段
课前阶段首先需要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刺激–反应学习理论”这一章节的学习目标主要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情感目标三种。知识目标要求学生能够了解学习的概念与特点,能够复述刺激-反应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同时要明确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的主要区别;能力目标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所学的刺激–反应学习理论,掌握一定的联想、强化与塑形技巧,从而能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营销实践,具备运用所学的技巧进行广告设计的能力。素质与情感目标层面,希望能够通过相关案例唤起学生对父母、师长、社会的感恩意识,激发学生对家庭亲情、父母恩情的重视,帮助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激发学生回馈社会的奉献精神。
除了明确章节学习目标,在课前阶段,教师还会基于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学习资源整合和线上任务发布。学习资源包括与本节内容相关的PPT、微课视频等基础知识资源,也包括拓展性教学资源如:狗与铃铛实验、斯金纳箱实验、脑白金纪录片等,并在讨论区发布话题,让学生在浏览全部资源后探讨“哪些广告利用了消费者学习的原理,让你留下深刻印象”。这一阶段学生会依据任务点进入教学平台,查找教师布置的相应资源,依次完成学习任务,并记录下未能解答的疑难问题,同时通过平台讨论区、微信群等进行问题探讨、交流学习经验、分享学习成果,由此教师形成关于教学内容、方法、体系的初步认识与理解,学生初步建构出内部知识网络体系,实现对问题的本质认识。
4.2.2. 课中阶段
课中阶段为传统的课堂教学阶段,这一阶段除了要讲授理论知识,也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的作用,达成素质情感教学目标。本节课选择导入脑白金广告视频,以此作为切入点,让学生思考脑白金品牌的成功经验与营销启示,不光帮助学生回忆课前预习内容,尝试建立消费者学习的概念,同时也可以通过脑白金广告传递的感恩父母的思政元素,引起学生的亲情共鸣,实现课程思政的隐形教育。
对于本节内容相对基础、容易理解的知识,如学习的基本概念、特点、所包含的主要元素等内容,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由学生自主讲解,通过提出问题,让给学生互动交流,积极探讨,深化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教师则要负责评价学生观点,给出准确结论,并鼓励学生的积极性。
对于课前阶段学生容易存有疑惑的重点难点问题,如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与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比较,教师可以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将两大理论的内部因果关系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出来,放在一起对照比较,并通过生动案例描述,帮助学生深化记忆、精准理清两大理论的逻辑内核。
除此之外,课堂讲授还要充分利用技术环境,提升学习的趣味性,例如可以播放“狗与铃铛”、“斯金纳箱”实验纪录片,通过生动的影音模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以提问互动的形式,让学生完成模型要素的对照,顺利理解“无条件刺激”、“无条件反射”、“条件刺激”、“中性刺激”的内涵,从而彻底加深重点知识的印象。
4.2.3. 课后阶段
课后阶段再次回归线上,为检测学生对于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教师需在网络教学平台发布内容测试,同时为了实现能力目标,布置小组作业,让学生运用学习理论为贫困山区农产品设计广告,并将学生作业设为“教师评价 + 生生互评”模式,让学生之间彼此评价,取长补短,也在小组协同配合中提升团队协作能力与实践应用能力,同时学生会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通过检索相关资料,激发出社会责任感,也将再次重拾感恩意识,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念与情感心态,由此完成本节课程思政教育的闭环。
这一阶段,教师还需要根据网络平台的测试数据和学生学习记录,对前两个阶段进行教学经验总结与反思,对学习过程做简要归结,通过查看学生的任务完成数、视频观看时长、讨论数和访问数等信息,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对不满足条件的学生发送督促通知,总结教学环节、教学活动安排的问题,为下一次教学设计积累经验。
4.3. 教学效果分析
通过对教学平台数据、期末考试成绩与调查问卷结果的综合性对比分析,可以发现“SPOC +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从成绩对比可以发现,实验班《消费者行为学》课程期末平均成绩相较于对照班提升了20%,具体如表1所示,其中最低分数段提升尤其明显,这说明在基础知识理解方面,“SPOC +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实现差异化教学,更容易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架构。

Table 1. Comparison of grades between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classes
表1. 实验班与对照班成绩对比
在学生对于“SPOC +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态度倾向方面,对实验班级发放了态度测试问卷,根据实验前后两次问卷结果对比发现,在教学模式认可度、教学方式满意度、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参与意愿、能力塑造几个维度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如图1所示。

Figure 1. Comparison of student attitudes and tendencies
图1. 学生态度倾向对比
5. 结语
信息化时代应以全新视角重新审视传统教育教学中的矛盾与痛点,针对学生受困低阶思考、缺失课堂参与兴趣、学习积极性丧失等问题,应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手段,颠覆传统教学思维,综合打造全新的教育生态系统,本文基于SPOC + 翻转课堂视角探索全新的教学模式,分析教学生态环境构成要素,并从课前、课中、课后进行实证检验,试图构建一种更为高效的教学体系,旨在实现传统课堂的整体优化。
基金项目
辽宁中医药大学2022年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SPOC教育生态的《消费者行为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实践研究(LNZYJG2022047);辽宁中医药大学2023年“课程思政”专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组织行为学》课程思政价值内核与实践路径研究(LNZYJGSZ027);辽宁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课题:高校课程思政有效性动力与协同保障机制研究(JG22DB438);辽宁中医药大学2022年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混合式教学模式下《仓储管理》课程“学评一体化”过程性考核研究与探索(LNZYJG2022060);辽宁中医药大学2023年“课程思政”专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市场营销学》“1 + 3 + 4”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实践(LNZYJGSZ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