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户牖,即为门窗。《老子》中的提到“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1] ,唐代诗人杜甫《古柏行》提到:“崔嵬枝干郊原古,窈窕丹青户牖空” [2] 等等。其中都表达了文人对空间内外分割的独特理解,这种理解不仅局限于自然、空间和情感的独特理解,还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中文人对建筑内外界限审美观念。本文探讨了户牖在古代建筑中扮演的关键角色,它不仅是内外空间的界限,也体现了中国特有的含蓄和半隐匿的设计美学。通过这一研究,我们将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建筑中审美观念和文化内涵的多样性,以及其在学术和文学领域的深远影响。
2. 户牖半隐匿性的审美思想观念
在中国古代建筑之中,门窗的设计和布局不仅是对功能需求的回应,更是深刻的文化和审美观念的体现。这种设计哲学蕴含在建筑的每个细节之中,尤其体现在户牖的半隐匿性质上,这不仅是一种视觉艺术,更是一种生活哲学。
2.1. 审美观念与室内外关系
中国古代建筑的审美观念如同一条细腻的生命线贯穿于室内外的关系中,体现了以下几个关键方面:
2.1.1. 和谐与平衡的追求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和谐与平衡的追求不仅表现在宏观的空间布局上,而且细腻地体现在每一个构件的设计中,尤其是在户牖的半隐匿性质上。这种设计哲学深刻体现了一种对于自然秩序的尊重与顺应。如窗格的对称排列不仅仅是为了视觉上的美感,而且通过其半隐匿性,它们创造出一种空间的流动性和连续性,使得室内外景观和光线得以和谐地转换和融合,提供一种既有秩序又富有变化的视觉体验( [3] : p. 37)。
2.1.2. 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户牖,特别是其半隐匿性的设计,不仅是对自然美的赞美,而且体现了一种深刻的哲学思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自然元素的隐喻:山水、云雾、花鸟等自然元素的窗棂雕刻不仅装饰了门窗( [4] : p. 2),而且其半隐匿性的设计巧妙地引入了外部环境,使得观者可以在半开合的视界中欣赏到内外景致的无缝衔接,加深了人们对自然之美的感悟和体验。
2.1.3. 传统价值观的体现
传统文化和哲学在古代中国建筑的户牖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而半隐匿性则为这种传统价值观提供了一个更为微妙和多层次的表达方式。例如“中庸之道”与“无为而治” [5] :户牖的半隐匿性体现了儒家“中庸之道”的谦和与节制,通过半开合的门窗设计,既不张扬也不封闭,既展示了内部的文化氛围,又保留了外部的神秘感。同时,道家的“无为而治”在门窗的自然形态和无过度装饰的设计中得到体现,强调了顺应自然的美学理念。
2.2. 内外界限的文化符号
在中国文化中,内外界限的设定充满了象征意义,成为文化沟通和精神表达的桥梁。
2.2.1. 门与墙的象征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门是家的面向公共空间的接口,象征着家庭与社会的联系。例如俞莉娜学者在《中原北方地区宋金墓葬中仿木构门窗的形制流变及设计意匠》中提到,“晋东南墓葬多在耳室或壁龛中发现尸骨,说明通过门洞到达的这些区域象征着‘魂归之所’。而晋西南单室墓的启门题材,则暗示着门后的虚拟空间也承载着类似的象征意义。” [6] 这揭示了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是实体通道,更是生与死、现实与超验世界之间的桥梁。墙则是保护私密性的物理障碍,象征着家庭的独立性和个人的内省空间。这些元素的设计不仅关乎实用,更关乎文化意涵,它们传达了开放与隐私、交流与独立的社会价值观。
2.2.2. 对称与非对称的设计哲学
对称设计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常见,如门窗的双开设计,象征着夫妻和睦、家庭幸福。而在某些园林或私人居所中,非对称的窗户设计则体现了主人对自然和谐之美的追求,以及对传统规范的灵活应用。
2.2.3. 风水观念的空间布局
风水学在中国建筑设计中占据重要地位,它指导着门窗的方向和位置,以期引导吉祥之气进入室内,驱散不祥之风。门窗的设计不仅要考虑通风和采光,更要考虑到能量流动的最佳路径,以期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这些审美观念和文化符号的融合,使得中国古代建筑的门窗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们不仅仅是建筑的一部分,更是中国文化和哲学的一种体现。通过对半隐匿性的深入挖掘和应用,古代建筑师创造出了既满足实用功能又富有深刻文化内涵的生活空间。
3. 户牖的审美表现
在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中,户牖(即门窗)不仅承担着分隔空间、采光通风的实用功能,更是传统审美文化的重要体现。每一个设计细节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和精湛的工艺水准。它的设计考虑了形与神的统一,使其不仅满足使用功能、融入了精湛的工艺和象征意义。更是体现了独特的“半隐性”审美。这种审美源于中国哲学中的含蓄、谨慎和微妙之美,反映了一种不完全揭示、留有余地的艺术理念。
3.1. 户牖的设计元素
在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中,门窗(户牖)不仅是实用的建筑元素,是分隔内外空间的实用元素,它们更是一种深刻的文化符号和审美表达。通过对户牖的设计元素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丰富性和深度。
3.1.1. 窗户的“半隐性”设计
传统窗棂的设计,经常采用错综复杂的图案,这些图案在实现室内隐私保护的同时,也巧妙地引入了光线与影子的游戏。窗户变成了连接内外世界的半透明界面,既遮蔽了完整的外部视觉,又允许光影和朦胧的景色渗透进来,创造了一种朦胧美。
3.1.2. 门的“示意性”开启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门不总是完全开放的。它们的开启程度和开启方式,如折叠、滑动或旋转,都体现了一种对内部空间的“示意性”展示。这种设计使得门在实际与象征意义上都成为了内外空间的中介。同时,门的开启方式和程度还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礼仪文化。例如,大门的开启程度可以传达对访客的欢迎程度,反映出细腻的社会交往规范。
3.1.3. 门廊的“引导性”空间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门廊不仅是连接室内外的物理过渡空间,更是承载着丰富文化和象征意义的重要元素。设计者通过精心的布局,使门廊成为一种引导视线和步伐的空间,将室外的景观巧妙地框定与切割,形成如画般的自然景致。这种有意的视觉引导,不仅提升了空间美感,也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中重视的“引导性”美学。此外,门廊还象征着从公共空间到私人空间的过渡。对于进入建筑的宾客来说,它是通往私人领域的门户,既展现出对来宾的欢迎,又象征着从开放的公共空间平滑过渡到私密的个人空间。这种设计不仅体现了实用性,也富含深刻的文化内涵,展示了中国建筑中对和谐与秩序的独特追求。
3.2. 户牖的审美价值
户牖的设计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对于光线、景色、通风和隐私的深刻考量,这些都是“半隐性”审美观念的具体体现。
3.2.1. 光与影的微妙舞蹈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户牖的设计精巧地运用了光与影的交错,创造出一种动态的视觉艺术。窗棂上错综复杂的图案不仅装饰了门窗,还创造了随时间变化的光影效果。这种设计不仅增强了空间的美感,富有诗意,仿佛每一束光线都成为了一种特殊的虚质材料:从对建筑形式的表达、对空间的塑造、对流线的引导、还包括与建筑、自然之间的对话上,光和影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5] 。
3.2.2. 朦胧景色的内外交融
户牖的设计巧妙地实现了内外景色的融合。通过半透明或精细雕刻的窗棂,外部景色被呈现为一幅幅朦胧的画卷,既保护了居住者的隐私,又允许自然之美悄然渗透进室内空间。这种设计哲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隐逸”理念,即在繁杂世界中寻找一片宁静和安详。
3.2.3. 通风与自然的微妙对话
户牖在室内空气流通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的设计考虑了通风效率和自然环境的融合,使得自然风轻柔地穿过每一个角落,带来清新的空气。这不仅提升了居住的舒适度,也让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户牖成为了自然界与人类居住空间之间的桥梁,体现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古老智慧。
3.2.4. 隐私与透露的平衡艺术
户牖的设计巧妙地平衡了隐私保护和外界联系的需要。通过可调节的窗棂和门板,居住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控制视线和光线的穿透,这种灵活性使得居住空间既私密又不失开放。在这种设计中,传统文化对隐私的尊重与对外界开放的态度被完美融合,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对居住者心理和社交需求的深刻理解。
4. 户牖艺术的半隐匿性艺术形式
4.1. 建筑材料的半隐匿性体现
在中国古代建筑的户牖设计中,“半隐匿性”艺术形式通过精心选择和应用建筑材料得以体现。这种设计不仅在物理上实现了空间的分隔与连接,而且在视觉和情感上营造了一种朦胧和神秘感,反映了内与外、实与虚、明与暗之间的微妙平衡。
4.1.1. 木材的选择与处理
在传统建筑中,木材的选择和处理反映了半隐匿性的美学,其天然纹理和可雕刻性成为实现这一美学的关键( [3] : p. 4)。木材因其天然纹理和可雕刻的特性,常被用来制作窗格和门扇,其半透明的特性允许光线和视线的部分穿透,体现了半隐匿性的美学。如图1,窗棂的精细雕刻既遮挡了直接视线,又允许光影的游戏,营造出一种动态且层次丰富的内外对话。

Figure 1. Timber windows in the Humble Administrator’s Garden
图1. 拙政园木材窗①
4.1.2. 石材的雕刻与布局
石材在户牖中的应用通常体现在门槛、窗台等部分,以及用于园林中与建筑相衔接的假山、水池等。精心雕刻的石材不仅在物理上定义了空间的界限,而且通过其雕刻的图案与纹理,为过渡空间增添了文化的深度和视觉的半透明效果(如图2)。

Figure 2. Stone window of Qiantong Ancient Town, Ninghai County
图2. 宁海县的前童古镇石材花窗②
4.1.3. 现代材料的融合
现代修复中对传统建筑元素的再生,如玻璃的使用,不仅尊重了原真性原则,也为传统建筑添加了现代美学的元素( [4] : p. 2)。在现代的修复与再建中,如透明或半透明的玻璃材料的使用,可以被视作对传统半隐匿性美学的一种现代诠释。它们在保持视觉联系的同时,也增加了一种现代的透明与开放感,而玻璃的特殊的反光性又能保持一定的私密性和神秘感(如图3)。

Figure 3. Modern antique glass ancient lattice window
图3. 现代仿古玻璃古代花格窗③
4.2. 户牖建筑材料与室内外界限的联系
4.2.1. 木材:连接与隔离的微妙平衡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木材不仅是构建结构的基本材料,而且在制作门窗中起到了连接与隔离的微妙平衡作用。例如木窗(如图4)和木门(如图5)的格栅设计,通过其雕刻的复杂性,既允许光线和视线的有限穿透,又维护了内部的隐私。这种设计体现了中国哲学中的“中庸之道”,即在开放与私密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Figure 4. The wooden walls and windows of the Spring Hall of the Wangshi Garden
图4. 网师园春殿木制墙窗④
4.2.2. 石材:文化与自然的桥梁
石材的使用通常在室内外界限的构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石造的墙窗不仅是物理障碍,也是空间过渡的象征,它们的雕刻工艺与图案设计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如图6和图7,石材的质感和稳定性,使得窗与门不仅是室内外分隔的实体,也是文化传统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媒介。

Figure 5. The wooden door bar of the new residence of the Yi nationality in Liangshan Yi Autonomous County, Xichang, Sichuan
图5. 四川西昌凉山彝族自治县彝族新住宅木门栏图⑤

Figure 6. Bat-patterned stone stained windows
图6. 蝙蝠纹石材花窗⑥

Figure 7. The stone wall gate of the ancestral hall in West Bay Village
图7. 西湾村祠堂石墙门⑦
4.2.3. 玻璃:透明性与隐秘性的现代诠释
现代修复和再建工程中玻璃的使用,在尊重传统美学的同时,也为室内外界限的表达带来了新的视角。玻璃材料的透明性增加了空间的光亮度和视觉通透性,但通过磨砂、蚀刻或彩绘等处理技术,又能够创造出一种既现代又具有传统隐匿性的美感。例如陈家祠玻璃窗(如图8),有色玻璃等技法的结合在保证室内光线充足的同时,也保护了居住者的隐私。

Figure 8. The glass window of the Chen Clan Ancestral Hall in Guangzhou, Guangdong
图8. 广东广州陈家祠玻璃窗⑧
4.2.4. 其他材料:灵动性与层次的展现
其他如纸、布、竹等轻质材料在门窗设计中的应用,增添了室内外界限的灵动性和层次感。它们的半透明特性和易于变形的质地,让室内外的界限更加柔和,同时也富有变化。例如图9,宋朝桐油浸透窗纸的手艺中,油纸窗不仅起到装饰作用,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展示,同时也体现了内外空间的相互渗透和连接。
通过这些材料的选择与加工,中国古代的建筑师们不仅创造了符合功能性的室内外空间,还在门窗的设计中蕴含了深邃的文化哲理。户牖的每一处细节都是对内外界限的一种艺术表达,同时也是对中国古代“半隐匿性”审美的一种实践和体现。

Figure 9. Oil-paper paste window diagram
图9. 油纸糊窗图⑨
5. 结语
探索古代建筑的深层意义时,我们发现中国的户牖不仅是建筑艺术的产物,更是文化哲思的体现。它们超越了实用功能,成为光与影的游戏、心灵与自然的对话,体现了内与外、实与虚、动与静的哲学意蕴。这种独特的美学不仅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了灵感,也是沟通古今、内外、人与自然的文化纽带。在全球化和数字化的时代,古代户牖艺术的研究提醒我们珍视传统的细腻与优雅,感悟时间之美,每一处的细节都显露出中国文化的深邃与丰富。
注释
①图1来源:https://www.sohu.com/a/456842744_120919936
②图2来源:https://zhuanlan.zhihu.com/p/45197506
③图3来源:https://sucai.redocn.com/jianzhu_4079268.html
④图4来源:楼庆西. 户牖之艺[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 212
⑤图5来源:楼庆西. 户牖之艺[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 210
⑥图6来源:https://www.sohu.com/a/456842744_120919936
⑦图7来源:楼庆西. 千门之美[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 151
⑧图8来源:楼庆西. 户牖之艺[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 128
⑨图9来源:https://www.sohu.com/a/559156946_121124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