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随着时代变革,人们观念改变,非遗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必须将非遗有机融入到生产实践和文化体验当中才得以保持生命力。本文着重于分析非遗相关衍生产品的文化表达和设计范式,挖掘其文化内核基因,探究如何保持创新性,守住文化内核,如何用当代设计语言进行设计转化和融合等难题,保证手工艺非遗衍生品的可持续发展。
2. 手工艺非遗概述
2.1. 非遗与传统手工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遗产,大多源于自然环境下,祖祖辈辈为了满足物质或精神等各方面需求在生活生产中所产生的活态文化,具体指被各群体或是个人视为文化遗产的各种社会实践、表现形式、知识体系、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1] 。在如今“文化”消费视角下,非遗不仅是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化,更是一个带有文化标签的“搅动”经济市场的角色,文化融入生活的时代背景使得消费者更中意携带有文化因子的产品,需求带动生产,非遗开始被大众瞩目,非遗的门类涵盖传统文学、音乐、体育、戏剧等等,传统手工艺属于其中一项。
传统手工艺指的是老一辈的劳动人民为了日常生产生活需要以及审美等的精神需求,就地取材后制作成品的手工生产技艺,既包含运用工具、技能手工制作的非物质实践过程,也具备最终的物质呈现形态,是曾经主要的社会生产力和创新手段,兼具文化性、生产性和商业性。2017年,《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出台,力求手工艺非遗的保护以及与现代设计的结合,更好地传承发扬传统手工艺。由于政策的大力扶持以及文化消费市场的带动,手工艺非遗被大量持续地关注,对于手工艺非遗的文化研究以及设计应用也处于不断丰富和发展中。此次研究所涉及的传统手工艺非遗范围是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传统技艺与传统美术类。
2.2. 手工艺非遗的文化属性
传统手工艺非遗伴随着自然地理和人文发展而产生,依托于独特的民间文化生态系统,是艺术与技术的综合呈现。在此将手工艺非遗的文化属性概括为“包罗万象”、“材美工巧”、“以人为本”的多重价值体现。
2.2.1. “包罗万象”的题材品类
由于各地区自然环境以及人民群众审美、生活需求的差异性,手工艺非遗具备丰富的题材和种类。创造题材范围涵盖人物风俗、自然花鸟、建筑几何等等,品类以选材为区分点,一部分传统手工艺选材于自然,例如竹编、蓝印花布、木雕等等,一部分选材于生产生活常见物,如宋锦、刺绣、剪纸、民间玩具等,品种繁多,各地区独特的文化生态和不均衡的经济发展水平使得手工艺的每一大品类呈现多样化的特征,反之,多样化的题材和品类也为传统手工艺的跨界突破提供了更多可能。
2.2.2. “材美工巧”的手作价值
《考工记》记载:“求材美,树工巧”,“工”即“人工”,指造物依靠于一定的材料及相应的工艺。传统手工艺产品的制作是人与自然、与生活交流的过程,不仅耗费时间和精力,更是手工艺人创意和经验的凝练,因此“人工”不可或缺。自然的材料配合纯熟的技法,手工艺的造型或简练或复杂,成品往往兼具审美性、功能性和文化价值。以景泰蓝金属工艺为例,一件景泰蓝需要经过完整的七道工序,包括设计、制胎、掐丝,重复多次点蓝烧蓝、磨活镀金,耗时以月计量。现代造物活动中,人工制作大多被机器生产取代,每一件手工艺品都稀缺而珍贵。
2.2.3. “以人为本”的精神基因
设计是人类的主动行为且作用于人本身,或是为生活所需,或是为精神服务。非遗是以人为载体、内化于人的生存场域的活态的文化活动,是一种动态的存在 [2] ,遵循“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造物思想,蕴含深厚寓意,折射了当时的人文情怀和社会风貌。与千篇一律的机器生产不同,手工艺从选材到成品的一系列过程都有人为的主动参与,手作人的思想和情感渗透在手作的每个环节,每一个手工艺品或者美术作品都凝聚着自然和人文的隐性表达,具有独一无二的特点。因此,“以人为本”的传统手工艺非遗在保护和传承时的重点仍在于“人”。
2.3. 手工艺非遗的传承发展现状
2.3.1. 工业文明冲击,手作文化生态失衡
传统的手工艺受到西方工业革命的冲击和科技改革的影响,发展过程缓慢持续、起伏动荡。目前传统的手工艺人急剧减少,相关从业人员更关注消费市场而忽略深层工艺的了解、学习和推广,致使人们逐渐忘却传统手工艺的文化记忆,造成手工艺在文化生态中的“失语”现象,并且部分的手工艺学习传承难度大,工艺濒临失传,手工艺非遗的文化危机日渐显现。
2.3.2. 供需观念错位,产品文化特性缺失
文化消费背景下,除了对传统手工艺的继承性保护外,活态化传承也步入正轨。手工艺非遗以文化创意的产品形式重新走入大众视野,但存在同质化严重、文化内涵缺失等问题,影响人们的购买欲望。问题核心在于设计者融合传统工艺和现代审美设计产品,多数处于文化特征的表层提取阶段,而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在于特定文化的差异化呈现,满足个性化需求,可见双方没有达到契合的状态。
2.3.3. 政府政策支持,拓展文化消费阵地
自《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发布起,各地十分重视手工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纷纷建立文化展馆等进行保护和宣传,并鼓励传承人与设计师携手发掘文化核心,赋予传统技艺新面貌;数字技术的发展为非遗的保存和应用提供了大量支持,升级了传统手工艺文化资源的宣传发展路径,一些非遗手工艺短视频的火爆助力更多人关注到这些即将消失的记忆;目前也有很多的社会群体和个人加入到非遗传承的行列,以不同视角研发文化产品,拓宽手工艺市场,为手工艺非遗做出贡献。
3. 手工艺非遗产品的文化表达路径
3.1. 手工艺非遗的文化解构
传统手工艺本就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想要适应不同的时代和生活,文化融合、与时俱进的必要性不言而喻,而文化融合的关键在于核心基因的把握和提炼,在此,结合前文分析手工艺非遗的三大文化属性,基于学者柏贵喜提出的手工艺类非遗文化基因的“六元论”,如图1所示:材、纹、型、技、意、制六个基因元 [3] ,沿用李勇等人对于手工艺类非遗文化基因的命名,分别对应为材料基因、形色基因、器型基因、技术基因、精神基因与制度基因 [4] 进行手工艺非遗文化的分析与解构,见图2。

Figure 1. The “six yuan” structure model of handicraft cultural gene
图1. 手工艺文化基因“六元”结构模型①

Figure 2. Cultural deconstruction of handicraf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图2. 手工艺非遗的文化解构②
从手工艺的材料选择、技法的运用,至或二维或三维的器型制作和最终形色纹样的叠加,一件工艺品或美术作品诞生,而制度基因与精神基因隐藏于各个环节,暗暗主导着工艺核心和成品形态。以侗锦织造技艺为例,如图3(a),侗族自古便遵照“男耕女织”的传统生活方式,从选棉开始,经过十几道工序织成,成品呈二维平面形态,有素色织锦和彩色织锦之分,图案纹样源于自然,蕴含特定的民族风格和吉祥寓意,工艺技法大多是出嫁之前由母亲传给女儿,为婚嫁之仪和之后的日常所需,在第一批入选国家级非遗后又得到了充分的保护性传承,发展到现在,如图3(b)它的基因结构依然是比较完整的。但是目前也存在部分手工艺类非遗已存在基因污染现象,即出现技术机械化或材料取代等导致的基因缺失,如国家级非遗之一的苗族剪纸是旧时服饰刺绣的底本,由于科技飞速发展,剪纸过程如今已逐步被便捷的复印机器所取代。

(a) 侗锦织造技艺③ (b) 侗锦织造技艺的基因解读②
Figure 3. Examples of cultural deconstruction
图3. 文化解构示例
3.2. 手工艺非遗的文化表达要素
手工艺本身属于文化生成,受文化氛围影响并且产生文化结果。广义的文化概念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本文认为,手工艺非遗的文化表达也可以从两个角度,即“物质 + 精神”进行基础分析,见图4,物质和精神相辅相成,精神的内涵表达依托于物质媒介,而作品形成于文化观念,同时传达文化思想。结合前文所提的文化基因解构形成对应关系,明确文化表达的要素,完善要素细分后的基础体系构建,如图5所示,利于手工艺非遗保护性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Figure 4. The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al expression and cultural gene of handicraf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图4. 手工艺非遗的文化表达与文化基因对应关系②

Figure 5. Subdivision of cultural expression elements of handicraf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图5. 手工艺非遗的文化表达要素细分②
物质层面包含审美表达和内容表达两部分,审美表达涵盖了“器”、“纹”两大基因元,即造型特征、纹样符号、色彩质感等;内容表达对应“材”、“技”,传达了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以及主体的知识体系、经验构成等信息;精神层面的表达概括为精神表达,对应“意”、“制”,即传承制度、工匠精神、内涵寓意等非物质形态。文化基因决定文化表达,文化表达助力文化基因的保护和传承,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3.3. 手工艺非遗衍生品的文化表达路径分析
《工艺当随时代:传统工艺振兴案例研究》书中提及传统手工艺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两者的区别在于:创新性发展是基本保持原有的内容表达和精神表达,在审美表达上融合时代审美,以新的“器”和“纹”呈现新时代下传统工艺的发展;创造性转化倾向于跨界突破,保留部分基因特点的同时以新的形态冲击新的文化圈层,或以新的面貌在原先的文化圈层占据更大市场,几乎涵盖了所有传统工艺振兴和发展的大方向,同理可以以创新性和创造性为双路径探索细化衍生品文化表达的方法论。
3.3.1. 非遗衍生品的创新性表达
创新性表达重在审美表达的更新,这是时代发展、需求变换的结果,但仍需建立在“人”的基础上进行,这里的“人”指代各个非遗手工艺的传承人,不仅是因为他们对于原材料、工艺技法以及工序流程等有深入了解,拥有独一无二的经验累积,更是因为他们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着工制和匠意的传承,积极探索“传承人+”模式是创新性表达的核心。保留传统的材料或是技法,改变器型的呈现和纹样的应用是主要手段之一,除此之外,也包括传承人自身的学习拓展,扩充非遗在材料、技术等方面的内容表达。
3.3.2. 非遗衍生品的创造性表达
非遗衍生品的创造性表达属于偏向创意的商业行为,侧重于设计师在“非遗+”模式下的设计研究,让非遗经过设计改造后重新进入人们的生活,跨入另一个文化圈,以崭新的形态被人们接受,实现创造地、可持续地发展。传统手工艺非遗的创造性表达基础在于肯定传统手工艺中的人文价值,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并有效结合现代人的审美以及心理需求,挖掘非遗系统中潜在的经济和商业价值进行创造性转化,简单的图形复刻和信息传递过于表象化,设计范式的探索和研究亟待更新完善。
4. 手工艺非遗衍生品的设计范式研究
4.1. 文化表达与非遗衍生设计的互通关系
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六大基因深植于手工艺人的知识体系中,民间传统手工艺的创造和传承都有赖于手工艺人而存在,设计亦如此,所谓的美学法则、工艺流程和造型规律等皆由人类创造又回馈于人类,如图6所示,以“人”为中介的作用关系就此形成。基于前文分析,设计者可以迅速把握手工艺非遗的文化构成及涵盖的要素,对原有非遗的有形与无形进行挖掘,形成认知体系与形象体系 [5] ,明确设计转化重点,运用各种设计手段和设计方法进行深度的文化输出,保证现代设计和传统手工艺的关联密度,达到文化要素和商业产品的有机融合。
对应于文化表达路径,手工艺非遗衍生设计路径可分为创新性和创造性转化两方面,创新性设计多以传承人为主要人群进行非遗系统的内部拓展,也有国家和政府设立的具体基金项目,以建构发展过程、辅助非遗传承为课题长期研究,创造性转化设计则多由设计师为主导,“保留传统,融合提升”是非遗衍生品发展的时代要求。
4.2. 手工艺非遗衍生品的设计案例分析
4.2.1. 创新性设计案例分析
在新时代背景下,非遗传承人以及非遗研究课题组要坚守初心,更新传承理念,活化非遗应用。

Figure 6.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al expression and derivative design
图6. 文化表达与衍生设计的关系示意②
据侗族织锦工艺传承人粟田梅女士表示,侗族织锦传统图案以走斜的几何纹样为主 [6] ,近年在探索织锦产品的创新性表达,图案上把原来很抽象的纹样简单化,使图案更形象生动,同时创新了织锦结构,做出了弧形图案,又将款式扩展到围巾、背包等服饰类衍生品,在审美表达层面进行扩展;材料上选择颜色更多的丝光棉,创造更多样的彩锦,且符合出口合格检测,可以销往国外,在内容表达上进行更新,扩大相关产品市场。在《非遗里的中国·湖南篇》中,由发光纤维加持的侗锦在黑暗中闪闪发亮,如图7,可见在新时代下,新的材料可以为非遗注入了新的活力。

(a) 光照下颜色呈现 (b) 黑暗下颜色呈现
Figure 7. New materials used in Dong brocade
图7. 新材料运用的侗锦④
黄梅挑花是流传于湖北黄梅县的传统手工艺 [7] ,有独特的“一”字针法语言。设计者刘怡婧、许旭兵在非遗传承人石九梅老师指导下,与设计者反复实验在针织面料上的挑花工艺,就针法组合、纱线股数等反复探讨,如图8,最终设计了《Reborn·新生》系列服装。图案中的几何元素由黄梅挑花手工制作,如图9所示,在内容表达层面丰富了黄梅挑花的材料载体,创新了针法组合,使之呈现新的形态结构。

Figure 8. Knitting texture experiment sample (Made by Yijing Liu)
图8. 针织肌理实验小样(刘怡婧制作)⑤

Figure 9. Geometric elements of Huangmei cross-stitch (Made by Yijing Liu)
图9. 黄梅挑花的几何元素(刘怡婧制作)⑤
据前文文化表达要素细分,结合创新设计案例可得,传统手工艺并非牵一发动全身的,基于传统的精神表达,在内容和审美层面的某一子类中探索演变,都会给传统手工艺非遗带来不一样的时代面貌。
4.2.2. 创造性转化案例分析
1) 审美表达层面的符号化设计
文化的符号化应用在文化消费市场非常常见,通过在手工艺成品上提取“器型基因”与“纹样基因”并与现代流行审美融合的方式设计衍生产品,曾经一再流行。以杨家埠木版年画为例,设计者方潇选取经典形象:连年有余、麒麟送子、筝飞太平等进行图形、色彩与构图的设计转化,如图10所示,赋予年画文创产品表述价值 [8] ,并应用于微信红包、支付宝界面等新年场景。此类图像本身是带有吉祥美好寓意和叙事效应的,适用于IP形象设计转化和应用的设计手段。

(a) 经典形象提取 (b) 微信红包应用
Figure 10.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classic image of Yangjiabu New Year wood-block picture
图10. 杨家埠木版年画经典形象的设计应用⑥
剪纸艺术一直在民间盛行,包括镂空、阳刻、阴刻等技法,起初以二维平面为主,后来逐步被设计为三维形态或艺术空间的呈现要素,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图像风格。如图11所示案例,设计元素的呈现分别对应剪纸的镂空技法和阴刻技法,因其图像本身通过人的视觉观感就可以判断对应到明确的工艺技术,因此同样适用于平面类的设计转化。亦如近年较为火热的扎染效果在服装服饰的设计应用,也起到了工艺文化传播的有效作用。

(a) 手机支架应用⑦ (b) 包装应用⑧
Figure 11.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paper-cut image
图11. 剪纸图像的设计应用
因此,符号化的提取设计与手工艺非遗之间是存在对应关系的,这类设计手段更适用于成品图像具备文化叙事性或形态本身具有明确工艺特征的手工艺非遗,即“器型基因”或“纹样基因”是具备独特性的,所以即便是符号化的应用也必然要突出文化价值,激发消费者的文化探知欲望,方可达到持续性传播、文化走入日常的目的。
2) 内容表达层面的现代化融合
近年人们开始意识到手工艺非遗的衍生品并不局限于图案在现代产品上的直接应用,或者说单纯的图案无法带给消费者特殊的文化体验或文化故事的传递,于是开始探索“材料基因”“技术基因”在现代化设计中的展现方式,即以传统手工艺的内容表达为源泉,结合现代设计语境进行突破创新。新皮影艺术创作人、小红书博主“千陌SylviaZhang”沿用传统皮影半透明材料——牛皮以及原始技法:镂刻和描绘进行设计,将皮影化作首饰、化作艺术装置走进生活,如图12,充分且极具创意地传达了皮影在内容层面的文化特征。

(a) 首饰应用 (b) 空间装置应用
Figure 12.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shadow play art
图12. 皮影艺术的设计应用⑨
除去产品单向的文化输出,现代设计更注重人与物、人与人的交互体验,针对手工艺非遗而言,体验式衍生品和场景设计底层逻辑是将文化输出的单向传递转变为双向交流的过程。如图13,以苏州博物馆推出的苏绣DIY文创 [9] 为例,提供了基础工具和视频解析,留有底稿,让消费者在一针一线中体验江南水乡的意境和苏绣的文化魅力,如图14自然造物的皮影体验套装,以及市面上的缠花材料包等等也是同理。通过简化材料内容和技术手段,让每个人都可以走近非遗,了解非遗,进一步培养文化自信。

Figure13. Suzhou embroidery DIY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图13. 苏绣DIY文创产品⑩

Figure14. Shadow play DIY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图14. 皮影DIY文创产品⑪
基于以上案例,现代化语境下传统手工艺文化的内容表达手段更为多样,通过对主要材料基因和特殊的工艺基因提取再应用,继承传统文化核心的同时可以实现跨界创新,不断拓展扩大传统手工艺非遗衍生品的市场生态位。其次,内容表达层面的创新设计更适用于具备地域特色或有明确区分标准的材料基因和技术基因的传统手工艺非遗,即现代衍生品设计与传统手工艺非遗核心基因的平衡点所在。
3) 精神表达层面的场域化加持
传统手工艺是人类实践的产物,由人、时间、空间完整构成,手工艺非遗最突出的价值也在于其整体性与关联性。从这一角度出发,传统手工艺的文创开发需要投向更广阔的空间和领域,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文化场域的建造属于无形的衍生品,在设计中必然要突出人们在文化场域的融入性,多维度展现传统手工艺非遗文化。北京的兔爷是北京独有的一种民间手工艺品,东四胡同曾于2022年举办中秋游园会,让人们置身传统建筑四合院中,沉浸式体验文化空间;如图15,“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也为我们打造传统手工艺地域形象提供了范例,这个全景式沉浸戏剧主题公园爆火的背后,是文化故事、文化体验和文化空间的折叠整合,其中的分剧场模式可以转化为手工艺的各个环节拆分体验,或是建造融合城市所有非遗的场景演绎等。如今在数字技术的助力下,人们也可以在博物馆实地体验文化空间的衍生设计,也可以通过VR等科技桥梁,切身沉浸于虚拟但又贴近真实的文化场景。

Figure15. “Only Henan·Drama Fantasy City” theme park
图15.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主题公园⑫
地域文化场域下,建构特色品牌是衍生品系列化开发、长期服务于市场以及保证特色手工艺认知度的基础,如粤东叶老家品牌致力于枫溪瓷烧技艺的衍生传承;“金台绣”刺绣服装品牌致力于台绣的创新传承等,基本由非遗传承人为品牌主理人,便于建立高识别度、高信任度以及强的用户粘性。手工艺文化故事的沉浸式体验以及非遗传承品牌的设计加持为手工艺精神在日常所见、生活所需中的长久保留提供助力,让传统手工艺真正走进民间。
4.3. 手工艺非遗衍生品的设计范式整理
对于手工艺非遗来说,继承传统是基础,保持特色是关键,创新发展是生命。基于前文的文化表达详解以及案例分析,笔者整理了衍生品的设计范式以及学科结合方向,如图16,创新性设计和创造性设计分别从审美、内容、精神表达三个层面进行设计关键概括,但两者也并非独立关系,互通互利是必然趋势,加之新时代下媒体艺术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更迭,只有在现代审美需求下,基于地域文化记忆更新设计手段,细分目标消费群,构建跨学科的设计桥梁,才能使传统手工艺在现代获取新的血液,达到非遗再生的目的。

Figure16. Cultural expression and design paradigm induction of handicraft intangible culture heritage derivatives
图16. 手工艺非遗衍生品文化表达与设计范式归纳②
5. 结语
近年来,非遗消费者数量以及人均消费支出持续增长,在“非遗新经济”迅速崛起的当下,我们要把握时代机遇,深度剖析手工艺非遗的文化基因,从文化表达层面切入,概括梳理手工艺非遗衍生品的设计范式,同时也为各地区域文化特色产品开发提供思路。只有以现代设计思维赋予非遗新的生命,提升大众对手工艺非遗的支持和认同,丰富手工艺非遗活化设计路径,才可推动其可持续发展,增强地域文化的竞争力,坚定民族的文化自信。
注释
①图1来源: [3]
②图2、图3(b)、图4~6、图16来源:笔者绘制
③图3(a)来源:侗锦织造技艺_百度百科(baidu.com)
④图7来源:影视《非遗里的中国·湖南篇》截选
⑤图8、图9来源: [7]
⑥图10来源: [8]
⑦图11(a)来源:小红书博主“古力果sofia”发布内容
⑧图11(b)来源:小红书博主“桃蹊家商务伴手礼”发布内容
⑨图12来源:小红书博主“千陌SylviaZhang”发布内容
⑩图13来源:苏州博物馆淘宝旗舰店
⑪图14来源:自然造物Made in Nature淘宝店铺
⑫图15来源:只有河南·戏剧幻城_百度百科(baidu.com)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