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介绍
自21世纪初以来,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智能设备的广泛普及加速了社会信息化的进程,使互联网深刻地融入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1]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我国网民数量迅速增长。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数量已达10.79亿,较2022年12月增加了1109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5.6%,其中大学生占相当大的比例。
互联网的普及使大学生更易参与信息传播和社交。然而,社交媒体和网络舆情往往会形成集体压力,推动大学生倾向于采取主流观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兴盛带动了网络舆情从众心理的发展 [2] 。同时,2015~2020年间,高校网络舆情研究迅速发展 [3] ,引起对从众行为在网络舆情中作用和影响的广泛关注。网络舆情作为一种新的舆情形成机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成为大学生获取和传递信息、参与社区活动的主要方式。
网络舆情指通过互联网传播公众事件、表达倾向性观点的现象 [4] 。随着网络和媒体的发展,舆情传播方式更加多样,速度和质量提升,线上平台为信息传播提供了优越平台 [5] 。社交媒体上的网络舆情事件,如社会热点和突发新闻,常引发广泛讨论,迅速影响大学生言论和立场。事件的情感色彩和舆情特点也影响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的言论表达和时效性。由于不同网民有各自独立的看法,不实、极端和非理性的负面言论使网络舆情更加复杂和不确定。
从众行为是个体在面对群体压力或引导时,适应群体要求的认知和道德判断倾向。即使在不充分了解情境的情况下,他们也会倾向于将周围人的意见作为参考 [6] 。研究显示,大多数个体都倾向于从众 [7] ,将周围人的意见作为参考。学者们根据相关研究指出,在网络环境中同样存在从众行为,而且受到网络独特的影响 [8] 。在社交媒体环境中,从众行为表现为大学生更倾向于模仿他人的言论,或采纳社交媒体上流行的观点,以获得认同感,或避免与主流观点相抵触而可能引发的潜在争议。
网络言论自由主体包括有能力利用互联网表达观点的群体 [9] 。在这个范畴中,其中大学生占据较大比例,是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生成和影响对象 [10] 。大学生群体在网络中活跃,但由于特点如价值观不成熟和情绪易激动,他们更容易受从众心理影响,尤其在处理网络舆情时。过激的言论可能引发广泛舆论争议和网络暴力事件,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不利。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从众视角下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网络言论的塑造和影响机制,以及这一过程中从众心理的作用,我们采用扎根理论进行全面分析。本研究的目标是协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此外,我们的研究也为高校建立网络舆情引导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2. 方法
2.1.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Charmaz建构主义扎根理论 [11] ,旨在从经验资料的基础上构建理论。在参考相关文献著作的前提下,归纳相关理论,分析导致大学生在网络舆情影响下从众地发表网络言论的原因,此外,通过比较分析,总结出大学生网络舆情相对于一般网络舆情的特征和大学生群体相对于一般社会群体的特殊性,为提高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对策的针对性提供了依据。
2.2. 伦理考虑
本研究得到信阳师范学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批准编号:XFEC-2023-022)。
2.3. 招募
本研究于2023年6月~7月选取2019级~2022级信阳师范学院本科生作为访谈对象。纳入标准:① 全日制在读本科生;② 关注网络舆情;③ 知晓同意,自愿参加;④ 有良好的语言沟通和表达能力。排除标准:中途退出本研究者。当访谈对象所提供的资料不再出现新的范畴时,才认为基本达到理论饱和不再进行新的访谈。
2.4. 资料收集
本文采用一对一、半结构式访谈法收集资料,同时采用现场笔记法及观察法。访谈的主要内容包括:① 你会关注网络上的一些热门事件吗?② 你看到网络上某些热点问题或言论的时候心里会有什么想法?你会跟风在网络上评论吗?为什么?你会相信网络舆情吗?③ 你对网络舆情(真假)是如何辨别的?④ 你认为你有从众心理吗?从众心理会影响你对网络舆情的判断吗?你认为用从众心理评论网络舆情会对你产生什么影响?⑤ 你觉得大学生会在网络舆情的影响下从众盲目地发表网络言论吗?原因有什么?⑥ 你觉得大学生从众地在网络上发表言论是否会推动网络舆情的进一步发展?⑦ 你认为可以采取什么措施来正确引导大学生对网络舆情的判断?综合分析所有资料,保证资料分析的准确性,对遗漏的细节进行补充。本研究访谈时间为25~30分钟,平均20分钟,共转录文字稿4.3万余字。
2.5. 资料分析
本研究采用建构主义扎根理论法 [12] 。通过放性编码提取分析文献和访谈资料 [13] ,共获取59个初始概念。在对比与类比中,剔除前后矛盾的概念 [14] ,最终形成15个主范畴。主轴编码基于开放性编码,进一步梳理与归纳总结,提炼出5个核心范畴:个人因素、数字素养、舆情特点、网络环境、家庭环境。本研究通过不断比较与分析,最终构建出“从众视角下网舆情对大学生发表网络言论的影响机制”的理论模型。具体编码结果如表1所示。
2.6. 参与者特征
最终本研究纳入15大学生,平均年龄20岁,其中女生15人。见表2。

Table 2. General information of interviewees (n = 15)
表2. 访谈对象的一般资料(n = 15)
3. 从众视角下网络舆情对大学生发表网络言论的影响因素
3.1. 个人因素
在从众心理视角下,大学生发表网络言论受到个人因素的重要影响。作为一个群体,大学生的个人特性和心理状态使他们更易受到网络舆情的影响,并在网络上发表从众言论。社交媒体上热门话题的迅速传播激发了大学生表达观点的渴望,使他们更易从众,追随舆论。缺乏独立个性的大学生,在群体中相互影响和渗透 [8] ,加之好奇心重、价值观不成熟以及思考问题片面等特性,导致他们更易将他人的意见作为自己的参考标准,从而表现出从众行为。社交性和渴望融入的心理使大学生更容易受同侪影响,在网络舆情中更倾向于发表与主流观点相符的言论,以获得社交认同感。这一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表现得尤为显著,呈现出一种集体行为的趋势。以下摘录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点。
N7:“大学生对各方面就是都感兴趣,就是喜欢吃瓜,好奇心比较重。”N13:“就是我们有时候看待问题就很片面,只能站在发表的那个人的角度去看,而不能看到另一方的角度是怎么想的,就会产生偏见。”
3.2. 数字素养
由于大学生尚未踏入社会,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和知识,阅历较浅,且充满年轻气盛。数字素养的不足使他们更容易受到网络中的不法分子的煽动,从而跟风发表一些不当言论 [15] 。大学生由于缺乏自我主见、认知能力、思辨力,面对于同一舆情事件,当意见产生分歧时,一部分大学生放弃深入剖析的独立思考过程,陷入盲从的心理误区。这使得他们失去自我判断的能力,过度依赖和妥协于他人观点,产生从众行为。在盲目从众心理的驱使下 [16] ,随主流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态度,进而在网络平台上发表观点。这种从众行为既反映了数字素养的不足,也暴露出大学生在网络舆情中容易受到外界影响的弱点。以下摘录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点。
N2:“就是感觉自己陷入了虚拟的环境,就会盲目从众地相信网络舆情,没有自己的主见。”N15:“自己有时候就很难辨别这些舆论的真假,有时候觉得是真的,但官方辟谣说是假的,很难去评估这些事情的真假。”
3.3. 舆情特点
网络舆情对大学生发表网络言论产生重要影响,尤其在从众心理的视角下。网络舆情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内容失真等特点。受此影响,网络舆情必然会迅速传播,在短时间内扩散到网络上,形成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事件 [17] 。大学生具有时间自由、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快等特点,因此能更快地捕捉到热门事件。然而,由于网络舆情内容的真伪难以辨别,导致大学生极易产生从众行为。在没有完全了解和掌握事情真相的情况下 [18] ,盲从地在网络上发表个人观点和看法,甚至可能发表一些极端言论以吸引注意。这种从众行为在大学生群体中尤为显著,由于缺乏足够的经验和思考能力,他们可能更容易被舆情引导,陷入信息泡泡中,而非基于深入的独立思考。以下摘录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点。
N1:“就比如说网络营销号上面就是发了一些事情,就是有的会相信然后有的感觉他很离谱然后就不会相信。”N10:“现在网络各种信息传播的也比较快,看到了可能就会评论一句,说一句什么的。”
3.4. 网络环境
相较于传统媒体的单向主动输出,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时空和地域限制 [15] 。网络环境的言论自由和虚拟性体现在参与网络的任何个体不受职业、身份、年龄等方面的限制。每个人都能以虚拟和匿名的身份在网络上表达个人观点和看法,发表言论。现代社会中存在焦虑、不满等负面情绪,而由于网络言论的自由,这些情绪在网络上得以集中释放。从众效应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蔓延 [18] ,失去理性的大学生群体易受到过激言论的影响而偏离正轨。为了获取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获得的认同感,他们会主动改变自己的想法,从而在网络上发表不当言论。这种从众行为表现为在面对激烈的网络言论时,大学生会随波逐流,迎合主流舆论,而非基于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以下摘录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点。
N1:“就比如说网络营销号上面就是发了一些事情,说的跟真的一样,就会相信。”N8:“网络言论自由,但是有一些言论就会对大学生产生一个不正确的引导。”
3.5. 家庭环境
在从众视角下中,大学生的言论表达受到深刻的家庭环境影响。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强调稳重谨慎,主张积极融入集体,使得孩子在思想和行为上过度依赖他人。这导致大学生在面对问题时首先考虑他人的看法,失去了独立判断能力。使他们产生从众行为。而鼓励独立言论表达的家庭则培养出更具创造性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大学生。传统文化对个体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的塑造 [8] 。当一个观点得到多数认同并引发共鸣时,个体可能在舆情氛围的影响下放弃原有的想法 [19] ,选择同意多数人的意见,从众地在网络上表达观点,以在内心中获得一种稳定踏实的安全感。在这一过程中,家庭的教育方式对大学生从众行为产生着深刻而持续的影响。以下摘录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点。
N12:“可能从小到大的教育方式让一个人不会发表自己的想法,然后就去听取别人的想法。”N9:“我觉得就是一种比较固有的思想,就比如说必须得少数服从多数。”
4. 讨论
从20世纪开始,从众现象成为研究热点 [20] 。指在团体中为获得认可或避免惩罚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21] 。网络上的从众行为受匿名身份影响,较少群体压力,但大学生在网络舆情中较为单纯,容易受影响,表现出不理智行为 [22] 。这导致他们在网络上不顾后果地跟风发表不客观的言论,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23] ,同时带偏网络环境,不利于文明和谐。
个人因素在从众视角下网络舆情对大学生发表网络言论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大学生作为网络群体中最积极参与社会热点事件讨论、情绪态度最敏感、自我意识最强烈的一群,高校大学生更易受到复杂多变的网络舆情影响,从而在网络上从众地发表言论 [24] 。由于缺乏独立个性,他们在群体中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表现出在网络上发表从众言论的倾向。这种趋势与大学生社交性强、渴望融入社会群体的心理相互作用,使得他们更易受同侪影响,倾向于发表与主流观点相符的言论,以获得社交认同感。
数字素养是影响大学生在网络舆情中表达观点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对外界充满强烈兴趣,但同时缺乏冷静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25] ,进而产生从众行为。大学生通常更快接受新事物,但由于网络舆情内容难以辨别真伪,数字素养不足导致他们在未完全了解和掌握事实的情况下盲从地发表个人观点。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科学文化素质较高的庞大网民群体,网络已经不可或缺地融入其生活 [26] 。然而,由于网络舆情信息的真实性辨别困难且传播速度较快,大学生在网络上发表言论时往往更加盲目从众和随意。
舆情的传播速度快、内容失真等特点使得大学生更容易迅速捕捉到热门事件。由于大学生尚未融入社会,缺乏社会经验,且心智发育尚未充分成熟,在信息的涌入和短时间内舆情迅速扩散的情况下,大学生因为好奇心重、思考问题片面等特性,而更容易从众地发表言论。网络从众行为还会抑制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束缚思维,甚至扼杀创造力 [27] ,这容易导致群体性的思想僵化和固化,最终造成大学生独立性的丧失 [28] 。
在网络上,大学生持续参与信息的交流和传递 [29] ,作为最积极参与社会热点事件讨论的群体,更易在网络上表现出从众行为。此外,网络环境中的信息泛滥和多元化也增加了大学生在网络上发表不同观点的压力,推动他们更容易受到主流观点的引导。由于其思维敏捷,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因此在网络舆情中易受到影响,倾向于在网络平台听取其他网民的观点,并盲目从众地发表自己的言论。
家庭环境作为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直接塑造了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也是导致大学生网络从众的原因之一。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强调稳重谨慎,使得大学生更易受到网络舆情的影响,盲目跟风表达个人言论。而鼓励开放思考和独立言论表达的家庭则培养出更具创造性和独立思考能力的网络言论。
大学生在网络舆情中发表从众言论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个人因素、数字素养、舆情特点、网络环境以及家庭环境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他们在网络上言论表达的行为模式。深入理解这些影响因素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大学生网络言论行为,并为培养理性、独立的网络言论表达能力提供有针对性的引导。
5. 结论
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在校大学生中对网络舆情关注较高的对象进行访谈,整合和分析访谈资料。研究指出,在网络舆情的影响下,导致大学生在网络上发表言论的因素包括个人因素、数字素养、舆情特点、网络环境以及家庭环境。
本研究也存在以下不足:首先,研究样本数量较少且来源较为有限;其次,虽然已总结出5个核心范畴,但是否还存在其他核心范畴仍需进一步挖掘;最后,虽然采用了扎根理论构建的理论模型,但为了对其进行完善,仍需要运用问卷等多源数据进行实证检验。
基金项目
1) 信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23SH008);
2)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2023-ZZJH-057);
3) 信阳师范学院青年资助基金项目(2021-QN-048);
4) 信阳师范学院青年资助基金项目(2023-QN-055);
5) 信阳师范学院学生科研项目(No.2023-DXS-134)。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