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乡村的发展与振兴成为党和国家更加关注与重视的问题,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的基础建设,农民的生活水平一直都是各个朝代重点关注的问题。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居民的数量近些年来虽然在减少,但总量仍然占据中国人口的一大部分,农村居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必然是全社会值得关注的问题。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兴则国家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在乡村最为突出;我国仍处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它的特征很大程度表现在乡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乡村。产业兴旺,农民收入才能稳定增长,生活水平才能有所提高,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要振兴,乡村振兴背景下,需要政府与个人配合,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
2. 相关文献述评
改革开放以来,“三农”问题就一直是我国关注的重点,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经过我国十几年的不断努力,乡村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无论是农业生产方式,还是农产品的数量与质量,都得到了巨大的突破与进步,农村农业朝着更加机械化、信息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在学术研究中,乡村振兴成为热点研究领域,学者们从乡村振兴的内涵出发,以不同角度研究乡村振兴背景下一系列衍生热点话题,芦风英(2021)在乡村振兴视角下产业兴旺与生活富裕的耦合协调性的研究中提出,甘肃省产业兴旺子系统与生活富裕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在2005年至2019年期间总体呈上升趋势,两个之系统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相关性,并指出2014年以前,得益于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甘肃省产业兴旺对生活富裕的贡献较大 [1] ;马太超、邓宏图(2022)认为农户加入合作经济组织形成现代农业商业模式,有利于提高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形成规模经济、促使大型机械设备替代成本日益高昂的劳动力、降低生产总成本;有利于掌握市场议价权、通过产品数量与质量的提升,提高农产品价格,从不同方面提高农户家庭的收入,最终得出“产业兴旺”会促进“生活富裕”的结论 [2] ;阳芳、周科(2021)提出农村居民收入状况是检验乡村振兴实施效果的重要指标,认为国家应该促进农民就业、增加农业投入科技含量,加大对农林水事务的财政支出等多方面来促进农村居民征收,同时给出要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做好农产品基地建设,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发展带动农户收入增加的建议 [3] ;孔德议、陈佑成(2019)在研究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产业融合、人力资本与农民增收之间的关系时,根据农村产业的不断融合,农村收益分享模式的逐渐合理化,以及“订单收购 + 分红”、“农民入股 + 保底收益 + 按股分红”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出现等现象,提出农村产业融合对于农村居民增收有着积极正向影响的假设,并通过实证分析,证实了该假设 [4] ;郭俊华、卢京宇(2021)在研究推动乡村振兴的模式选择与路径时认为,发展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之策,是促进城乡要素融合、解决就业问题、增加农户收入、变“输血”为“造血”的重要途经 [5] ;曹菲、聂颖(2021)在研究产业融合、产业结构升级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的相关性时认为产业融合能有效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计化,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从而长期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同时,产业融合对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也具有一定的差异,产业融合最大的受益者是中低收入阶层,有利于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摘帽,对于脱贫攻坚战的胜利起到推动作用 [6] ;张运梅、王晓辉(2021)在研究沧州市乡村产业发展对农民就近就业的影响时认为随着今年来农业新业态的不断涌现,传统产业与农业新业态有效融合,农村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调整,促使农村经济不断发展,不少新的就业岗位开始涌现,强有力的支撑着农民就近就业、留乡发展 [7] ;马俊(2021)认为产业的兴旺,体现在农业生产能力,具体由乡村生产效益、机械化、信息化等现代化水平以及农产品加工程度等各类指标反映 [8] ;毛志香、都一(2020)等探讨了乡村振兴背景下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评价指标,关于产业兴旺共计101个评价指标,其中农业机械化比重、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乡村旅游接待人次、特色产业产值占私营企业部产值、农户参加合作经济组织率在相关文献中出现的频数较高;关于生活富裕共计108个评价指标,其中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乡居民收入比、人均住房面积、生活信息化覆盖率、拥有私家车量在相关文献中出现的频数较高 [9] 。
通过文献梳理现有学者观点,可以发现,农村产业的兴旺可以为从农村产业融合、农村产业现代化、农村产业投入三个方面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数量,带来更多乡村就业岗位,从而促进农民增收。基于此,本文构建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相关的实证分析,以论证乡村振兴背景下产业兴旺对与农民生活水平之间的相关性。
3. 理论概述与指标选取
3.1. 理论概述
产业是支撑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基础,农村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可以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农村产业是农民增收的坚实保障和建设美丽乡村的经济基础。乡村振兴战略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总目标,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方针,总方针中产业兴旺被置为首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石和关键,产业振兴是产业从发展迈向振兴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推动城乡要素融合、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激发乡村内生动力的重要驱动力。
产业兴旺是指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通过挖掘区位优势,立足资源禀赋,整合市场资源,联合政府、农户、龙头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等主体,调整乡村传统产业结构,在农村地区形成一批现代化的集聚、共生协同产业,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进而带动群众增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
农村产业兴旺与农民生活富裕存在着一定的耦合度。首先、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以产业振兴为抓手,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是乡村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加入无疑会是解决乡村劳动力水平偏低有效途径。有了充足劳动力的加持,乡村产业通过农村产业融合,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加大农业产业投入等方式来促进乡村从产业兴旺,从而提高农业增加值,提供更多就业岗位解决就业问题,提升农民收入水平。其次、农村产业的农业收入和其他产业收入相比的优势在于,农业收入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农村产业兴旺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所存在的收入水平不稳定问题。乡村产业的这种比较优势的突显以及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会吸引更多的青壮年劳动力返回或加入乡村产业振兴的队伍,同时,部分反相创业青壮年人才拥有较强的资金实力,可以促进农业产业的投入,进而提高农业增加值和农民生活水平,从而形成正反馈。可见,从理论分析角度可以发现,农业产业兴旺通过提高农业增加值、解决就业问题,可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民收入。
3.2. 指标选取
为了更加科学的研究乡村振兴背景下产业兴旺对于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影响,本文通过文献阅读,整理出了不同学者对于该领域所构建起来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合重庆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实际情况,以及相关数据的统计情况,本文研究重庆市产业兴旺对于农民生活水平的影响,构建的指标体系以及指标含义见表1。

Table 1.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ndustry prosperity and farmers’ living standards
表1.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与农民生活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研究乡村振兴背景下产业兴旺对于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影响,构建指标体系来进行实证分析,农民生活水平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农民的人均收入,也是检验乡村振兴战略成效的显著指标,本文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代表农民生活水平,作为被解释变量;产业兴旺的衡量分为三个维度,分别是农村产业融合水平、农村现代化水平、农村产业投入水平,以乡村非农业产业的劳动力人数和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代表农村产业融合水平,乡村非农业产业的劳动力人数体现了其他非农业产业的就业情况,同时也是城乡要素融合程度的衡量,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直接是农村产业融合最终成效的直接体现;以有效灌溉面积代表农村现代化水平,现代化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农村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生产力的提高,以农业生产用电量、农业化肥施用量、农业机械总动力代表农村产业投入水平,这些生产要素属性指标是衡量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的体现,农业产出受到生产要素投入的影响。以上衡量产业兴旺的六个指标作为本文的解释变量,来一定程度上解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变化,进而解释农民生活水平的变化。
4. 多元线性回归计量经济学分析
4.1. 数据收集
重庆地处中国内陆西南部,截至2020年底,全市下辖26个区、8个县、4个自治县,总面积8.24万平方千米,常住人口为3208.93万人,其中城市常住人口为2229.08万人,农村常住人口为979.85万人,乡村从业人员为1216.47万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361元。本文选取的指标的数据均来源于重庆市统计局,选取了2005年至2020年的数据作为分析的数据基础。
4.2. 数据的描述性统计与模型建立
为了缓解异方差的影响,本文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取对数处理,再进行描述性统计,见表2。

Table 2.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data
表2. 数据描述性统计
从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可以看出重庆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其他各个影响因素的差异明显,其变动方向基本相同,相互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因此,设立该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形式为:
其中c为截距项,I代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PV代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L代表乡村非农业产业的农村劳动力、S代表有效灌溉面积、E代表农业生产用电量、C代表农业化肥施用量、MP代表农业机械总动力,μ代表随机误差项。
4.3. 时间序列平稳性检验
因为本文选取的是2005年至2020年的时间序列,而时间序列大多数是不平稳的,为了避免回归方程中的伪回归现象,在进行分析前先做单位根检验,以选择平稳的时间序列进行回归。本文采取ADF检验方法检验时间序列是否存在单位根,是否平稳,检验结果见表3。

Table 3. ADF test of time series data
表3. 时间序列数据ADF检验
通过ADF检验发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乡村非农业产业的劳动力人数、有效灌溉面积、农业化肥施用量这些变量的对数时间序列都是不平稳的,农业生产用电量对数时间序列在1%显著水平下平稳,农业机械总动力对数在10%显著水平下平稳,因此对变量时间序列进行一阶差分,再进行ADF检验。检验结果见表4。

Table 4. ADF test after first-order difference of time series
表4. 时间序列–阶差分后的ADF检验
时间序列经过一阶差分后的ADF检验,可以发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对数、乡村非农产业对数、有效灌溉面积对数、农村化肥施用量对数的一阶差分序列都是平稳的。因此,为了分析同阶差分序列之间的协整关系,下面进行协整检验。
4.4. 协整检验
为了分析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其他解释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对变量的对数进行回归分析,然后检验回归残差的平稳性,也就是进行无截距项、无趋势项的ADF检验。得到的结果见表5。

Table 5. ADF test of regression residual sequence
表5. 回归残差序列ADF检验
由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t检验统计量值为−3.497571,小于相应临界值,从而拒绝原假设H0,表明残差序列不存在单位根,是一个平稳序列,说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乡村非农业产业的劳动力人数、有效灌溉面积、农业生产用电量、农业化肥施用量、农业机械总动力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表明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4.5. 构建误差修正模型
上述研究表明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有着一定的长期均衡关系,但从短期来看,这种均衡关系可能出现失衡,为了增强模型的精度,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对所有变量进行差分形成差分序列,然后以
作为被解释变量,
以及
作为解释变量,构建误差修正模型。
对模型进行回归,得到的结果见表6。

Table 6. Regression results of error correction model
表6. 误差修正模型回归结果
最终得到的误差修正模型的估计结果为:
上述估计结果表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变化会受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变化、乡村非农业产业的劳动力变化、有效灌溉面积变化、农业生产用电量变化、农业化肥施用量变化、农业机械总动力变化的影响,同时还会受到上一期这些解释变量对均衡水平偏离的影响。误差项e估计的系数−0.57703体现了对偏离的修正,上一期偏离越远,本期修正的量就越大,即系统存在误差修正机制。
5. 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以重庆市为例,研究了乡村振兴背景下产业兴旺与农民生活水平之间的相关性,理论分析方面,通过文献综述法,结合现有学者的观点进行研究,实证分析方面,运用计量经济学模型,采用2005年至202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以重庆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作为被解释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结论:产业兴旺对与农民生活水平存在影响,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产业兴旺从农村产业融合水平、农业现代化水平、农业产业投入水平三个维度对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中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农村机械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农业化肥施用量的影响更为显著,乡村非农业产业劳动力人数、农业生产用电量的影响次之。因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5.1. 推动农村产业融合,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
加强农村产业融合政策支持力度。保障土地要素,土地要素的使用是农村产业融合必不可少的先决问题,充分利用闲置宅基地、荒地,为农村产业融合提供充足的建设场地;提供资本要素支持,合理引导乡村外资本资金进入乡村,适当增大金融机构贷款额度,向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提供相应补贴,增加农村产业的产值,降低其生产经营的成本;吸引人力资源加入,落实优惠政策,鼓励优秀人才返乡创业,培养专业人才走向乡村农业并提供技术指导。
推进农业产业向外部产业链延伸。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运输业等行业有着密切的联系,推动农村产业融合,首先就可以从农业外部直接相关的产业链开始,加强农产品的加工深度,延长农产品的保质期、鲜活度,提高农产品质量,促进农产品品牌建设。
推动乡村旅游业发展。不同地区有着自身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文化底蕴和传统优良风俗,不难发现,近些年来,很多地方的农村开始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推动乡村旅游业发展,打造地方文化特色景点,完善旅游业设施建设,吸引游客观光消费,增加服务型就业岗位,拉动传统农业发展,实现当地经济增值,促进农村居民增收。
加快构建互联网电商模式。农业农产品自身具有储存周期短,体积总量大的特点,乡村传统产业应注重现代互联网的使用,电子商务无疑是当今最便利的销售模式,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应促进互联网与农业的结合,加快农村公共网络设施建设,增加农村物流运输网点,提升运输效率与质量,实现“多产多销”、及时发现需求“现摘现卖”,最终通过扩大生产实现规模经济。
5.2. 提高农村农业现代化水平,构建高效生产经营模式
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存在着短板,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是解决农业生产经营效率的重点。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首先、要提高机械化生产规模和水平。通过技术创新,研发适用于当地地理生产条件的机械化种植工具替代传统低产费力的耕作方式,对农田进行宜机化改造,实现农用机械的最大效益。其次、完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于配备基础水电、乡村道路修补与新覆盖、建设农田灌溉排水管道。再次、推动城乡融合。提升乡村与城市关系的质量,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强农业组织机制创新,积极发展规模经营,在城乡融合过程中,摸索出适合于自身发展的农村土地经营管理制度,加强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之间的合作力度,推动土地更加集中,更加规模化经营,实现小农经济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型。最后,提高农民素质,培养现代化农业人才。发展农业现代化,需要具有现代化科学文化知识的农民,先进生产经营器械的使用,科学管理制度的实施效果取决于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需整合城乡教育资源,加强农民现代化技能培训,提高农民适应现代科技的能力。
5.3. 加强农业产业投入力度,促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增加农业产业投入水平,可以拉动对前端与后端产业的需求,实现更加高效的产业关联,延伸农业产业链。同时,为了响应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所涉及到的污染严重性强、碳排放程度高的能源与农业资源的使用会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新型清洁能源与资源的使用,而现阶段这些清洁生产要素所带来的生产不具备成本优势,这就需要除农业产业的其他力量的支持,农业产业的投入类型应该更具多元性、高效性,农业产业的投入需要更加注重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是,需要加大对大型粮食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龙头企业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消费者的需求更大,农业产业投入的主力军是这些龙头企业,通过地区培养支持地方规模大、效率高的龙头企业能够促进农产品更快的进入市场,增加农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