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与此同时,贫富差距也逐渐扩大,个人收入分配不平衡的问题日益凸显。2019年实施的个人所得税改革,是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一次全局性变革,为进一步深化个人所得税改革奠定了新的基础。为了促进社会公平和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一直是广泛关注和讨论的议题。个人所得税作为一种重要的财政工具,不仅对财富再分配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可以对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产生积极影响 [1] 。
首先,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优化对于促进社会公平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贫富差距逐渐扩大,需要通过个人所得税的合理调节来实现财富再分配。优化个人所得税制度可以通过调整税率结构和税收征管方式,实现更加公平的财富再分配,减少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其次,个人所得税的优化对于推动经济增长也具有重要意义。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调节可以通过合理激励和调节收入分配,鼓励个人积极努力和创造力,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和创新发展。优化个人所得税制度有助于激发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整个经济体系的效率和竞争力。
最后,个人所得税的优化研究也适应了我国社会转型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转型,个人所得税制度需要与时俱进,适应新形势下的需求和挑战。优化研究可以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为税制改革和社会发展提供支持。同时,这种研究也有助于丰富税收理论和财政学研究,提供有益的学术参考。因此,对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进行优化研究,以共同富裕为视角进行思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2. 文献综述
在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实现共同富裕成为国家的战略目标之一,而其中个人所得税的优化与改革被认为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对一系列相关文献的综述,可以了解到在共同富裕视角下,研究者们对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优化探讨。
首先,金香爱和贾梓欣(2023)在通过对股权激励与个人所得税的关系进行研究,提出了一种可能的优化路径。股权激励作为一种薪酬手段,对于收入分配和税收政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该研究为未来的个人所得税改革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1] 。史李娟和李苗(2023)在以协同治理为视角,对个人所得税征管进行了范式转型的分析。他们强调了征管机制的重要性,认为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征管范式的转型对于税收的公平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 [2] 。
阎其华和邢晓琳(2023)进一步阐述了共同富裕的视角对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的指导作用。他们通过对改革路径的探析,提出了一些建议,旨在使个人所得税更好地适应社会共同富裕的需要 [3] 。张德勇(2023)强调了在多元目标的背景下,个人所得税改革需要更加全面地考虑不同的社会需求。他提出了一些思考,旨在在多元目标下更好地深化个人所得税改革。在关于个人所得税纳税信用的研究中 [4] 。闫海和杨宇昊(2023)强调了纳税信用的三重意义及其制度设计的重要性。他们指出,建立健全的纳税信用制度有助于提高个人纳税意识,促使个人更加积极地参与税收体系,从而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 [5] 。孙静宜(2022)提出为了适应经济发展需要,要对个人所得税法进行了因时制宜修改,调整个税和起征点等,以缓解低收入者的税负压力 [6] 。
此外,杨昭(2023)通过对税收负担的考察,分析了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公平性。他提出了一些问题和建议,为未来的个人所得税改革提供了参考 [7] 。罗绯滟(2022)关注了个人所得税的税收征管问题,为解决实际操作中的问题提供了一些研究观点 [8] 。胡华和李冬妍等(2022)通过对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差距平抑功能进行解析,强调了个人所得税在实现收入分配方面的重要作用。他们的研究为当前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一些理论支持 [9] 。
在综合所得个人所得税区域税收优惠补贴计算办法的完善方面,聂海峰和刘怡(2022)提出了一些改善方法,以期更好地实现综合所得个人所得税的优惠政策 [10] 。最后,靳东升和李媛(2023)通过《共同富裕视角下我国个人所得税综合所得税率的优化研究》探讨了在共同富裕的视角下,我国个人所得税综合所得税率的优化问题。他们的研究从税收政策的角度出发,提供了一些政策建议,以促进收入的更加平等分配 [11] 。
通过对这些文献的综合分析,可以看到在共同富裕视角下,研究者们对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和优化研究。这些研究为今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改革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建议,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国家的共同富裕目标。
3. 共同富裕视角下个人所得税优化的理论基础
3.1. 共同富裕的概念和内涵
共同富裕是一种重要的发展理念,旨在实现社会经济的公平与可持续发展。它强调的是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让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的成果,摆脱贫困,共同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和福利 [3] 。
共同富裕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平等机会:共同富裕要求每个人都应该拥有平等的机会去发展自己的能力和才华,无论其出身、性别、种族或其他因素。这包括教育、就业、创业和社会参与等方面的机会。
财富再分配:共同富裕强调通过财富再分配来减少贫富差距,让社会中的资源更加公平地分配给每个人。这意味着采取适当的政策和措施,确保财富和收入的公平分配。
社会保障和福利:共同富裕要求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健康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以及提供基本的公共福利服务,如教育、医疗、住房等,使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基本的福利保障。
3.2. 共同富裕与个人所得税的关系
个人所得税作为一种财政工具,与共同富裕密切相关,可以通过税收制度的设计和优化来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
个人所得税可以通过税率的调整和税收政策的制定,对高收入群体征收更高的税率,从而实现财富再分配的目标。这样可以减少收入差距,让更多的人从经济发展中受益。个人所得税制度可以通过税收抵免、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设定等方式,减轻低收入群体的税负,从而实现社会公平。适当的个人所得税政策可以缩小贫富差距,提高社会的整体公平性 [4] 。个人所得税的优化也可以通过激励和调节。个人所得税作为一种重要的财政工具,可以通过财富再分配、社会公平、资源调配和经济增长等方面的调节,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个人所得税的优化研究应该以共同富裕为视角,探索合理的税收政策和制度设计,使个人所得税制度更好地服务于共同富裕的目标 [5] 。
3.3. 共同富裕影响个人所得税的理论基础
3.3.1. 税收公平原则
税收公平是个人所得税优化的理论基础之一。在共同富裕的视角下,税收公平强调税收负担应该按照个人的能力和财富分配,以确保社会财富的合理分配。个人所得税制度应该采用渐进税率,对高收入个人征收更高的税率,以实现财富再分配和减少收入差距。此外,税收公平还要求避免富人通过各种避税手段规避纳税义务,确保税收制度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3.3.2. 税收激励和经济增长
个人所得税优化的理论基础之二是税收激励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个人所得税可以通过合理的税率和税收政策激励个人努力工作和创业,鼓励创新和投资,促进经济活动的发展和资源的有效配置。通过减少税负和提供税收优惠,个人所得税制度可以激发个人的动力,增加投资和消费,从而推动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繁荣。在共同富裕的视角下,个人所得税优化应该注重激励经济活动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
3.3.3. 社会保障和福利需求
个人所得税优化的理论基础之三是满足社会保障和福利需求。共同富裕的目标是让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基本的社会保障和福利。通过合理征收个人所得税,可以提供财政资源用于社会保障和福利保障的提供,支持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和提供基本福利服务。个人所得税的优化应该考虑到社会保障和福利的需求,确保税制的合理性和社会公平性。
因此,共同富裕视角下个人所得税优化的理论基础包括税收公平原则、税收激励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及满足社会保障和福利需求。这些基础原则为优化个人所得税制度提供了理论支持,旨在实现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激励经济发展和满足社会保障和福利。
4. 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现状分析
4.1. 税制改革的历史回顾
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其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重要阶段。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实行了一段时间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这一时期,个税主要针对的是国外人员和外国公司在中国的所得,税率较低,征收范围有限,税收贡献相对较少。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着手对个人所得税制度进行改革。1994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建立了现代意义上的个人所得税制度,确定了税制的基本框架和税率结构。该法规定了居民个人和非居民个人的所得税征收范围和税率,并对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纳税人的义务以及税收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规定。
随后,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需要,多次对个人所得税制度进行了调整和修订。2005年和2011年,先后两次对个人所得税法进行了修改,调整了个税税率和起征点等重要内容,以缓解高收入者的税负压力,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和社会稳定 [6] 。2018年,对个人所得税法进行了全面修订,推出了新的个税制度,调整了税率结构和征收标准,扩大了个税的征收范围,进一步提高了税收的公平性和效率性。
4.2. 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主要特点
个人所得税综合所得税率主要由税率、级数以及级距三个方面构成,新个人所得税优化了税率结构,更好地发挥了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
我国个人所得税采用了渐进税率制度,根据个人的收入水平递增征税。税率分为七个等级,从3%到45%不等。这样的设计可以实现对高收入群体征收更高税率,减少收入差距,促进财富再分配。
同时,采用了综合计税方法,将个人各项收入按照一定规则进行合并计算,然后确定应纳税所得额,并根据适用税率进行征税。这种方法综合考虑了个人的各种收入来源,确保税收的公平和准确性。也设定了免征额和一系列专项扣除,以减轻低收入群体的税负。免征额是指个人在一定收入范围内不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专项扣除包括子女教育、赡养老人、住房贷款利息等方面的费用,可以降低纳税人的应纳税额 [7] 。
4.3. 综合所得税率的国际比较
由于世界上多数国家都选择了综合所得项目的征税方式,在个人所得税税率上大都选择累进税率的税率结构,所以分析外国的累进税率对研究我国的累进税率有一定帮助。

Table 1. Current progressive tax rate table in 2022 for some developed countries
表1. 2022年部分发达国家现行累进税率表
数据来源:《维科先行财税信息库》。
不同发达国家的税率级数和税收政策存在差异。每个发达国家都有不同数量的税率级数,这意味着税收根据收入水平进行分层征收。
人均GDP (每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除以总人口)在各个发达国家之间存在差异。见表1,例如,美国和澳大利亚的人均GDP较高,而意大利和日本的人均GDP较低。不同国家的最低税率和最高税率也存在差异。最低税率是指个人或企业需要缴纳的最低税率,最高税率则是指最高可达到的税率。各发达国家设定的最低临界值/人均GDP和最高临界值/人均GDP不同。这些临界值是税率的阶梯设置的依据,超过这些阈值的收入部分将被征收更高的税率。平均而言,这些发达国家的税率级数约为4.8级,人均GDP约为51729.96美元,最低税率约为18.4%,最高税率约为45%,最低临界值/人均GDP约为0.45,最高临界值/人均GDP约为5.70。

Table 2. Partial Table of progressive tax rates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表2. 部分发展中国家累进税率表
数据来源:《维科先行财税信息库》。
不同发展中国家的税率级数和税收政策存在差异。这些发展中国家的税率级数在5到12级之间变化,显示了税收根据收入水平进行分层征收的不同方式。人均GDP在这些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见表2,一些国家的人均GDP较高,如泰国和土耳其,而其他一些国家的人均GDP较低,如印度和尼日利亚。不同发展中国家的最低税率和最高税率也存在差异。最低税率是指个人或企业需要缴纳的最低税率,而最高税率则是最高可达到的税率。各发展中国家设定的最低临界值/人均GDP和最高临界值/人均GDP不同。这些临界值是税率的阶梯设置的依据,超过这些阈值的收入部分将被征收更高的税率。综合来看,这些发展中国家的税率级数约为6.2级,人均GDP约为6989.89美元,最低税率约为9%,最高税率约为33%,最低临界值/人均GDP约为0.78,最高临界值/人均GDP约为13.48。

Table 3. Comparison of progressive tax rates between different categories of countries and China
表3. 不同类别国家与中国累进税率比较
数据来源:《维科先行财税信息库》。
上表3将国家分为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个类别,并提供了它们的平均值。发达国家平均税率级次约为4.8级,人均GDP约为51729.96美元,最低税率约为18.4%,最高税率约为45%。发展中国家平均税率级次约为6.2级,人均GDP约为6989.89美元,最低税率约为9%,最高税率约为33%。
样本国家平均值是基于所有列出的国家的平均数据计算得出的。样本国家平均税率级次约为5.5级,人均GDP约为29359.925美元,最低税率约为13.7%,最高税率约为39%。在这些国家中,中国的情况是具体列出的。中国的税率级次为7级,人均GDP约为12359.10美元,最低税率为3%,最高税率为45%。
因此,发达国家平均税率级次较低,人均GDP较高,税率相对较高;发展中国家平均税率级次较高,人均GDP较低,税率相对较低。中国的税率级次较高,人均GDP介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税率相对较低。
4.4. 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度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度在应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挑战上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其一,税制的复杂性和不透明性是当前制度的主要问题之一。个税税率多、税种多、征收标准复杂,对纳税人来说难以理解和把握,给纳税人带来了很大的纳税压力和不确定性。税收的复杂性也增加了税收征管的难度,容易导致税收征管的漏洞和不完善,影响税收的有效征收。
其二,税收公平性的不足。在现行个税制度下,由于税收优惠政策的不足和税收逃避等问题,高收入者往往可以通过各种手段规避个税,导致税收负担过重的现象普遍存在。与此同时,一些低收入群体则可能因为税收政策的不合理而承担过重的税收负担,造成收入分配不公平的问题。
另外,个税制度的调节功能不足。个税作为一种重要的财政调节手段,其应对收入分配不均、促进社会公平和经济稳定的作用十分重要。然而,由于税率结构的不合理和税收政策的局限性,个税制度未能有效实现其调节收入分配的目标,影响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8] 。
此外,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个税制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压力。例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对个税制度的公平性和合理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随着新型经济业态的兴起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个税制度也需要更加灵活和包容的税收政策来适应新形势下的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
5. 共同富裕视角下个人所得税优化的政策设计
5.1. 调整税率结构
在共同富裕的视角下,个人所得税优化的政策设计应考虑调整税率结构。可以通过适度提高高收入群体的税率来实现财富再分配和减少收入差距。对于低收入群体,可以考虑降低税率或增加免征额,以减轻他们的税收负担。同时,税率的调整应该综合考虑经济增长、税收激励和税收公平的因素,确保税收制度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9] 。
5.2. 扩大税基和优化税收征管
共同富裕视角下,个人所得税优化的政策设计还应包括扩大税基和优化税收征管。扩大税基意味着将更多的个人纳入个人所得税征收范围,以增加税收收入。在税务部门内部,需要建立事权和责权匹配、上级和下级相互协调、分类分级明确的岗位责任制。控制风险加强业绩考核,提高征税人员的进取心。对征税人员进行定时培训,以此提高工作业务水平。可以通过减少税收豁免和优惠,并加强对高收入群体和自由职业者等特定群体的征税监管,确保税收制度的公平和有效性。
优化税收征管需要加强税务部门的能力和技术支持,提高税收征管的效率和精确度。可以采用信息化手段,加强纳税人信息共享和数据分析,以便更好地发现和纠正税收违规行为,提高税收征管的精确性和公正性。
5.3. 探索差别化税制
共同富裕视角下,个人所得税优化的政策设计可以探索差别化税制。差别化税制意味着根据个人情况和需要制定不同的税收政策。例如,可以考虑根据家庭状况、教育支出、医疗费用等因素制定差别化的税收政策,以更好地满足个体和家庭的需求。这样的政策设计可以增加税收制度的公平性和适应性,更好地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10] 。
5.4. 加强纳税人权益保护
个人所得税优化的政策设计还应加强纳税人权益保护。这包括确保税收征管的透明度和公正性,提供更加便捷和高效的纳税服务,加强对纳税人的权益保护和法律支持。通过建立健全的纳税人权益保护机制,可以增强纳税人的合规意识,促进纳税人自觉遵守税收法规,减少违法行为的发生。
为了加强纳税人权益保护,税务部门可以加强纳税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提供更加便捷和个性化的纳税咨询和申报服务,回应纳税人的疑问和需求。同时,要建立健全税务诉讼和申诉机制,为纳税人提供维权途径,确保他们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11] 。
6. 总结
本论文以共同富裕视角下我国个人所得税的优化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相关理论和现实情况的分析,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首先,个人所得税制度需要更加注重公平性,通过调整税率结构,实现财富再分配和减少收入差距。其次,应加强税收征管能力,扩大税基,减少税收漏税和避税行为。同时,可以探索差别化税制,根据个人和家庭情况制定不同的税收政策。最后,为了保护纳税人权益,应加强纳税人服务和维权机制。
通过优化个人所得税制度,我们可以实现税收的公平性、激励经济增长,满足社会保障和福利需求,促进共同富裕的目标。这将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持,推动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平等和繁荣的社会。因此,个人所得税优化的实施需要政府、税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以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和纳税人权益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