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职业成熟度”这一概念由美国职业指导家Super (1955a, 1955b)提出,是职业发展理论的核心。它是指个体掌握与其职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职业发展目标的程度,是评价个体职业心理和行为总体发展水平的指标。大学生大都没有真正就业,尚处于对未来职业的探索期,因此,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相对于成人,应具有不同的内涵。具体而言,大学生职业发展任务以职业探索为主,对自己的需求、能力和兴趣形成初步定位,通过实践活动了解职业相关信息,并在具有一定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以合适的态度确定自己适合的职业,且为进入该职业领域而努力。据上,大学生职业成熟度是指个体完成上述职业发展任务的程度,包括职业选择与发展的知识、能力和态度三个成分(刘红霞,2020)。职业成熟度可衡量在校大学生进入职场后能否快速适应职场,获得职业成功。职业成熟度越高的在校大学生,在毕业后更能够根据现实情况并结合自身的兴趣及能力选择合适的职业,从而帮助自己获得职业成功和职业满足。另一方面,在互联网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已进入“移动新媒体时代”。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3年3月2日发布的《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数量为10.67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5.6%,手机网民规模达10.65亿人,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9.8%。20~49岁网民占比为50.5%。此外,人均每周上网时长(指过去半年内,网民一周七天平均每天上网的小时数 × 7天)为26.7个小时。综合以上数据,移动新媒体网络人际交往已成为大学生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是当代高校大学生日常交往的重要内容,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未来就业等产生一系列深远的影响。由上,对大学生移动网络社交的研究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郭英等(2016)明确把移动社交网络界定为:人们使用移动终端设备,通过相应的应用程序在人群中分享兴趣、爱好、状态和活动等信息的在线交流平台。良好的人际交往会让个体感受到获得更多的外在支持,即领悟社会支持的水平会随着人际交往水平的提升而提升。本研究拟探讨移动社交网络人际交往对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影响机制,并考察领悟社会支持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增强大学生对就业的心理接纳程度,充分做好准备,引导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当今就业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成功并稳定就业。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在广东区域(含深圳)两所大学以网络问卷星的形式,随机抽取大学生650人,回收有效电子问卷612份,其中,男生317人,女生295人。
2.2. 研究工具
2.2.1. 移动社交网络人际交往量表
本研究采用郭英等(2016)编制的大学生移动社交网络人际交往问卷,共有17个题目,包含三个因子:移动社交网络信息沟通、移动社交网络依赖、移动社交网络自我表露3个因子。采用Likert-5点计分,从1表示“非常不符合”到5表示“非常符合”,计算所有题项的平均分,得分越高,表示个体的移动社交网络人际交往水平越高。在本研究中,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894,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2.2.2. 职业成熟度测量表
本研究采用张智勇等(2006)修订的《中国大学生职业成熟度量表》,包含职业目标、职业自信、职业价值、职业自主、亲友依赖、职业参照六个维度。量表采用Likert-5评分法,每个项目分为“非常不符合、比较不符合、难以确定、有些符合、非常符合”5种选项,分数越高,个体职业成熟度水平越高。在本研究中,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895,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2.2.3. 领悟社会支持测量表
本研究采用姜乾金(2001)《领悟社会支持量表》。本量表共12项,分为家庭支持(3、4、8、11)、朋友支持(6、7、9、12)及其他支持(1、2、5、10)三个维度,每个维度有4个项目。量表采用Likert-7点计分法,分数越高,个体领悟社会支持的程度越高。在本研究中,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896,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2.3. 施测过程与数据处理
通过网络电子问卷收集数据,采用SPSS26.0和AMOS26.0对数据进行分析,通过SPSS26.0软件PROCESS插件的Bootstrap方法评估中介效应,并使用AMOS26.0结构方程建模的方法验证模型。
3. 结果与分析
3.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采用Harman单因素因子分析对共同方法偏差进行了检验(周浩,龙立荣,2004)。结果表明,在未旋转时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共有27个,解释了67.26%的变异,且第一个主因子解释的变异量为16.55%,远小于40%的临界值。因此,本研究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3.2. 数据分析结果
3.2.1. 相关分析
对各变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各变量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Table 1. Correlation analysis among variables
表1. 各变量间的相关分析
*p < 0.05, **p < 0.01, ***p < 0.001,下同。
3.2.2. 回归分析
采用Mplus8.0,控制性别和专业对职业成熟度的影响,建立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模型拟合良好:χ2 = 174.586,df = 69,RMSEA = 0.050,CFI = 0.977,TLI = 0.970,SRMR = 0.026。
为检验领悟社会支持的中介效应,使用偏差校正的bootstrap法,并通过5000次模拟样本抽样估计中介效应95%置信区间。结果如图1所示,移动社交网络人际交往可以显著正向预测领悟社会支持(β = 0.21, p < 0.001)和职业成熟度(β = 0.29, p < 0.001);领悟社会支持可以显著正向预测职业成熟度(β = 0.27, p < 0.001)。中介效应分析表明,领悟社会支持的中介效应显著,中介效应为0.06,95%的置信区间为[0.03 0.10]。

Figure 1. The mediating role of understanding social support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bile social network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nd career maturity
图1. 领悟社会支持在移动社交网络人际交往与职业成熟度之间的中介作用
4. 讨论与结论
4.1. 大学生移动社交网络人际交往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
本研究发现,大学生移动社交网络人际交往与职业成熟度显著正相关,且正向预测职业成熟度。
谭金凤,郑雪艳(2019)指出,个人从事无论何种职业都要与他们的自我概念相符合,在职业选择中,自我概念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据此,大学生在人际互动中,通过对自我概念的进一步确认,转换,相应的在职业探索中逐渐了解自我适合哪些职业,是否具备从事某一职业的重要特征,并决定主动采取措施去探索、实践,形成了自我的职业偏好,从而确认了对未来的职业选择,最终使大学生的职业成熟度得以提升。同时,及时获取外界(包括家人与朋友)反馈,会让大学生感受到更多的外在支持,为未来走入社会提供更多的底气。因此,通过充分的信息收集、有效的外部支持和自我自信心的提升,大学生对未来的职业选择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对职业的规划与执行能力会更强,从而最终提升了自身的职业成熟度水平。
4.2. 领悟社会支持在大学生移动社交网络人际交往对职业成熟度的影响中的中介效应分析
本研究发现,大学生移动社交网络人际交往会正向预测领悟社会支持,进而以领悟社会支持为中介正向预测职业成熟度。
随着移动网络平台功能的日益强大,人们不仅可以通过平台中的小程序、APP等社交软件直接帮助别人,也可以观察到很多人在平台中能及时有效地获得帮助。在这种友爱的环境中进行人际交往,个体会感受到可能会有很多人愿意帮助自己,即个体领悟社会支持的能力得以提升。冯锐,李亚娇(2014)认为,社交网络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主要包括:扩大交际面,认识更多朋友;更好地与朋友沟通,带来更多交往体验以及获得情感支持。另一方面,SCCT理论(社会认知职业理论)提出,个体在职业选择过程中,受到两类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一类是先前的背景因素,如榜样、技能知识等支持内容,一类是当前的环境因素,如情感、经济支持(高山川,孙时进,2005)。刘燕,周琦(2022)认为,来自于政府、高校、家庭和朋友的支持对于未就业大学生非常重要,社会支持必须能被未就业学生感受到才能够对其就业起到正向作用。因此,人际交往良好的大学生在情感上会感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从而能从他人和其他社会资源中获得更多的与职业生涯相关的知识,面对职业生涯的选择时有更为充足的认识和准备,因此具备更强的职业成熟度水平。本研究结果证实了以上观点。
5. 建议与展望
针对以上研究结果,建议学校可利用移动社交平台积极举办多样化的社交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既提升学生的网络社交互动技能,也让学生拥有更良好的人际关系。
另一方面,在本研究中,被试样本仅局限与广东省高校,研究对象比较局限,未来可以尝试扩大被试人群区域,让研究更具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