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工作原因离开家乡、由祖父母或亲戚照顾的少年儿童 [1] 。近年研究多关注其消极心理,本研究从积极心理角度探讨其生活满意度。它是衡量留守儿童生活质量和主观幸福感的关键指标 [2] ,受领悟社会支持影响。父母不在身边时,留守儿童能体验和利用的外部资源对其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3] 。
1.1. 留守儿童生活满意度
因父母不在身边或无法直接照顾,留守学生面临关爱不足和学习成长压力。他们还需应对家庭情感缺失和结构不完整等负面事件 [4] ,这影响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高生活满意度的留守儿童表现出更多亲社会行为和更少负面问题 [5] 。生活满意度影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未来期望,因此研究留守儿童生活满意度的机制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留守儿童生活满意度是衡量学生身心是否健康、生活是否满意的重要标志之一。现有对生活满意度影响因素的研究发现,家庭环境、生活经历等外部因素和个体人格、自我评价等内部因素均对生活幸福质量和满意体验的评估有影响 [6] [7] 。
1.2. 领悟社会支持
领悟社会支持(perceived social support)是个人感知到的来自他人的支持、尊重和理解,能提升快乐感和归属感,促进身心健康 [8] 。它强调个体主观感知和评价,对生活方式和生长过程影响更大 [9] 。体验高社会支持者能感受到被呵护和接纳,提升自我价值感,并在他人需要时给予支持 [10] 。因此,领悟社会支持也可视为对实际社会支持的主观体验。
道德情感理论(theory of moral emotion)表明个体若有较强的领悟社会支持能力,则更易在困境中寻求帮助并解决问题。他人援助可增强归属感和自我效能感,提升生活充实感,从而对生活满意度产生正面评价 [11] 。留守儿童领悟社会支持对增加个体快乐感、个体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评价满意度有促进作用,对判断和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关键影响 [12] [13] 。留守学生的生活满意度能够较多面地展现其心理健康状况,而“留守”背景孩子的社会支持领悟能力对其生活满意评价的影响机制便成为我们亟需研究探讨的问题。
1.3. 心理资本、领悟社会支持和留守儿童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
心理资本(psychological capital)是人在设立奋斗目标、经过和成果时的一种多因素积极心理状态,其包括积极、希望、韧性和自我效能4个维度,是指个体在适应成长环境时的一种积极心理能力 [14] 。心理资本具有可塑性强、稳定、范围宽泛、可开发和强调关注个体心理状态的特点 [15] [16] 。
心理资本作为一种积极心理资源,对个体心理健康和成绩提升具有积极影响,同时能在学习懈怠对生活满意度的消极作用中起到缓冲作用 [17] [18] 。个体对社会支持的感受水平越高,应对挑战的态度越乐观。根据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观点,留守儿童的心理资本有助于缓解不利环境带来的困扰,促进心理适应 [19] 。高心理资本能增强上进心和自信心,提升对未来的积极预期,从而提高生活满意度 [20] 。
我们本次研究关注群体为留守儿童,对心理资本水平是否会帮助学生适应其家庭结构不完整和父母不常陪伴的成长状态进行探讨,并探索领悟社会支持是否可以通过心理资本对其生活满意程度产生影响。
1.4. 希望感、领悟社会支持和留守儿童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
希望(hope)作为一种稳定的积极心理特质和认知思考过程,是个体追求目标时的心理意志与行动力的总和 [21] ,李梦龙等人(2020)表明领悟社会支持能提高留守儿童希望水平 [41] 。
希望感是对积极心理有增益功能的个体内部工作模式 [22] 。希望感能帮助儿童有效克服困难 [23] ;能减少那些童年期受虐待个体在成年期自杀行为的出现概率 [24] ;能给寄养儿童增加安全感 [25] ;能缓解暴力事件和创伤性事件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 [24] [26] 。
Choma等(2014)和Cohen-Chen等(2017)发现,希望感能提升生活满意度,使个体面对冲突性事例产生更积极的认知评价 [27] [28] 。充满希望的个体能正确看待目标意义和美好环境,增加积极体验 [29] 。研究显示,希望感能减轻负面事件对儿童心理健康的伤害 [30] ,是成长过程中的保护因素。因此,本次研究探讨希望感和心理资本对留守儿童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2. 问题提出
本研究从实证角度深入探讨留守儿童的现状,对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更全面地考察,通过探讨领悟社会支持对留守儿童生活满意度的具体影响,以及希望感和心理资本在其中是否发挥链式中介的作用,为守护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提供实证支持。
3. 方法
3.1. 研究对象
我们选取某城乡结合部中学的留守儿童,研究选取初一和高一年级学生536人并发放问卷,剔除无效问卷和不满足父母单方或双方在外地打工1年条件后,回收有效问卷465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6.75%。本研究留守儿童的选取标准是因父母两人或者其中一人长期在外打工,由祖辈或其他监护人照管的16岁以下儿童。其中男生248人,女生219人;平均年龄14.64 ± 0.07岁;居住地在城市者233人,居住地在农村者234人。
3.2. 研究工具
领悟社会支持采用感悟社会支持量表(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 PSSS),本量表社会支持总分及分量表均由相应条目分累加 [31] [32] 。且本研究结合实际测量对象,将问卷中关于其他人支持项目的问卷条目中的“领导”和“同事”全部修改为“老师”和“同学”。本研究中,此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8。
生活满意度采用生活满意度问卷进行测量,共5道题,主要从认知成分方面来评估被试主观幸福感的具体情况。要求个体根据自身真实状况,对5个句子所表达具体内容的赞同程度进行判断 [33] 。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5。
心理资本采用适合我国国情的积极心理资本问卷(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questionnaire, PPCQ),该问卷包含了四个因子,分别是乐观、希望、韧性和自我效能 [17] [34] 。本研究里,此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3。
希望感采用儿童希望感量表(children’s hope scale, CHS)进行施测 [35] [36] 。该量表包括动力思维和路径思维两个部分,每个部分有3道题。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4。
3.3. 施测工具
在江西省南昌市某城乡结合部中学采取整班抽样的方式,进行统一班级现场施测。采用SPSS23.0进行描述统计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采用Hayes编制的SPSS宏程序Process对数据开展链式中介模型分析。
4. 结果
4.1. 共同方法偏差
使用Harman单因素检验法 [37] 对领悟社会支持、心理资本、希望感以及生活满意度等变量的所有题目做因子分析,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有11个,第一个主因子的变异量为22.71% (小于40%的临界标准),说明本研究不存在明显的共同方法偏差,对研究效度不形成影响。
4.2. 描述统计与相关分析
根据表1结果,我们得到了留守儿童生活满意度、领悟社会支持、心理资本和希望感的平均值、标准差及Pearson积差相关矩阵结果。四个主要变量之间均显示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故本次研究具有统计学意义。

Table 1. Results of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the main variables
表1. 主要变量描述统计及相关分析结果
注:**:p < 0.01;M:平均值;SD:标准差。
4.3. 链式中介模型分析
在控制性别、户口类型的条件下,采用SPSS宏程序Process进行中介效应分析,分析心理资本、希望感在领悟社会支持和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影响作用。
如表2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领悟社会支持对心理资本(β = 0.41, p < 0.001)、希望感(β = 0.23, p < 0.001)和生活满意度(β = 0.39, p < 0.001)都有直接正向预测作用;心理资本对希望感有直接正向预测作用(β = 0.53, p < 0.001);希望感对生活满意度有直接正向预测作用(β = 0.21, p < 0.001)。

Table 2. Regression analysis between sense of hope,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life satisfaction and psychological capital of left-behind children
表2. 留守儿童希望感、领悟社会支持、生活满意度和心理资本间的回归分析
注:*:p < 0.05;**:p < 0.01;***:p < 0.001。
采用偏差校正的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法,进行5000次重复取样后计算95%置信区间,对特定中介效应和链式中介效应进行检验。

Table 3. Mediation effects between psychological capital, sense of hope,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life satisfaction among left-behind children
表3. 留守儿童心理资本、希望感、领悟社会支持和生活满意度间的中介效应
对表3所示结果具体分析可知:第一,间接效应2 (0.05)结果显示希望感的中介效应显著;第二,由间接效应3 (0.05)结果可知,心理资本和希望感在留守儿童领悟社会支持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中链式中介效应显著;第三,总中介效应(0.13)所对应的95%置信区间不包含0,即总中介效应显著;第四,领悟社会支持→心理资本→生活满意度这一路径的Bootstrap95%置信区间包含0,即未形成中介链,说明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不显著。留守儿童领悟社会支持作用于生活满意度的具体路径如图1所示。
注:***:p < 0.001。
Figure 1. Chain mediation role
图1. 链式中介作用图
5. 讨论
5.1. 希望感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发现希望感有显著的中介作用。依据社会支持主效应模型理论,领悟社会支持有益于维持个体心理健康 [38] 。在本研究中,领悟社会支持能够直接正向预测留守儿童生活满意度,也可以通过希望感的中介作用对留守儿童生活满意度产生正向影响作用。
希望是个体在不利情境下的关键心理机制 [39] ,能调节情绪并促进心理适应。希望感对提升个体适应能力、建立积极心理资源、提高生活评价和儿童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40] 。本研究结论与以往研究一致 [41] [42] ,希望感高的个体能积极察觉生活潜在意义,因此留守儿童对社会支持的领悟能力较强,体验到的生活满意水平也相对较好。
5.2. 心理资本和希望感的链式中介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留守儿童心理资本与希望感在领悟社会支持和生活满意度间存在显著的链式中介作用,这阐释了领悟社会支持能够对留守儿童生活满意度产生作用的内部影响机制,即留守儿童通过在日常生活中积极积累有价值的心理资本和有意识提高希望感水平等,评价对整体生活的满意程度。
心理资本水平高的个体能体验和领悟更多社会支持 [43] ,对未来有更多期待和信心,提升生活满意水平。希望感强的个体能积极评价生活(Mccullough, 2002) [44] ,留守儿童在良好环境中能体验更多社会支持,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心理资源保存理论(conservation of resources theory, COR)认为,资源不足的个体易产生负面情绪;资源充分的个体具备更强的应对能力,并且能力使用感和自我价值感也更高 [17] 。本研究中,领悟社会支持作为物质资源(家庭支持)和条件资源(其他支持),希望感作为个人特征资源,均为留守儿童应对挫折和成长困难的积极心理资本,能够正向预测生活满意度。进一步支持了心理资源保存理论的观点,为其提供实证依据。
另外,我们发现领悟社会支持未能通过心理资本这一变量对留守儿童生活满意度产生影响。但却证实了COR理论中“资源获得螺旋”(Hobfoll, 2001)的观点 [45] ,个体为缓解挫折带来的不利影响,需要调动资源进行应对,但对于缺乏父母陪伴的留守儿童这一资源贫乏者,虽然能够体验到其他支持,但面对这种资源调动时通常入不敷出,会使其陷入资源的丧失螺旋(loss spiral)中,进而不能对生活做出合理评价。而当心理资本与希望感相结合后,希望感对积极心理资源的增益作用填补了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直接爱护等的贫乏资源部分,使得孩子能够通过良好的社会支持领悟能力来体验满意的生活质量,并对自身和未来生活学习抱有信心。
5.3. 关爱留守儿童成长建议
(1) 注重孩子天赋和个性的发展,增强留守儿童希望感的培养;完善家庭陪伴机制,增强留守儿童的父母和主要照料者对孩子心理和行为特点的了解,提升亲子间沟通技巧。
(2) 积极探索关爱留守儿童的有效措施,如假期间护送留守儿童赴务工地与其父母团聚;相关部门负责人深入留守儿童家中看望,关注留守儿童生活条件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