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说反预期标记“亏得”
Try to Talk about the Counter-Expectation Mark “Thanks to”
DOI: 10.12677/ml.2024.124226, PDF, HTML, XML,   
作者: 李娇娇: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上海
关键词: 亏得反预期预设触发引述Thanks to Counter-Expectation Presupposition Trigger Quotation
摘要: “亏得”有一种反语用法,它可以用来表现前后分句间语义的出乎意料,传递出反预期信息,此时,“亏得”就起到了一个反预期标记的作用。根据语体的不同,本文又详细分析了不同语境下所标记的反预期信息的差异。共时层面上,文章分析了“亏得”的句法分布和语用功能;历时层面上,本文探究了反语用法的来源和演变机制。
Abstract: “Thanks to”, there is an ironic use, which can be used to show the semantic unexpected between the previous clause and the latter clause, to convey counter-expectation information. In this case, “thanks to” plays a role as a counter-expectation mark. According to different linguistic varieti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fference of counter-expectation information marked in different contexts. On the synchronic level, there are analyses about the syntactic distribution and pragmatic function of “thanks to”. On the diachronic level,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mechanism of ironic use for “thanks to”.
文章引用:李娇娇. 试说反预期标记“亏得”[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4): 111-117.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4226

1. 引言

吕叔湘先生在《八百词》 [1] 中提到“亏得”,标注词性为副词,有两个解释,一是“幸亏;多亏”,二是“反说表示不满,有轻视和讥讽的意思。后半句和前半句的意思有不在情理之间,出乎意料的意思”。看下面两个例句:

例1:亏得天健会说话,每逢曼倩话窘时,总轻描淡写问几句,仿佛在息息扩大的裂口上搭顶浮桥,使话头又衔接起来。(钱钟书《纪念》)1

例2:我不要听你这种话。亏得你也读过书做过官,一点人情也不懂。(巴金《春》)

第一个例句中,“亏得”可以替换为“幸亏、多亏”,表达一种感激、庆幸的意义,而第二个例句中,“亏得”就不能进行这样的替换,前后分句间有一种转折,预设是“你读过书做过官,应该懂一点人情”,但是现实是“你一点人情也不懂”,是与说话人的预期不一致的。在这个例句中,就是取“亏得”的第二个语义,“反说表示不满”,通过前后分句的一种对比,表达说话人的出乎意料,所以“亏得”可以看作是一种反预期的标记。

根据Heine等(1991: 192),反预期标记具有下面两种属性:

① 它们的使用隐含了被断言的情形与特定语境里被预设、预期的情形或者被认为是常规的情形之间的一种对比。

② 前者与后者相背离,反预期标记的主要功能是将这个断言与所预设或预期的世界以及常规联系起来。(转引自吴福祥,2004 [2] )

说话人在使用“亏得”进行反说表示不满时,就是将特定语境中被预设的情形和常规情形进行一个对比,表达被断言情形的一种脱离常规,出乎意料,从而起到标记反预期信息的作用,在使用时通常都有前后分句语义相联。

下文所讨论的副词“亏得”均是表达第二种意义的,使用反说手法的“亏得”,第一个意义表“幸亏、多亏”的,不是本文谈论的内容,下面将不再注明,一律使用“亏得”来指代。

2. 反预期信息

关于反预期信息的分类,大部分学者都是采取三分法,认为包含三种反预期信息,即与说话人预期相反、与受话人预期相反和与特定言语社会共享的预期相反(吴福祥,2004 [2] )。不过刘瑞、袁毓林《对话和叙述语体中反预期信息的类型与差别》(2022) [3] 一文中提到涉及“反预期信息的类型”研究应该区分“对话语体中的反预期信息”和“叙述语体中的反预期信息”。而“亏得”一词,通过检索语料,发现它多在对话或自述中使用,所以对于“亏得”的分析,必须要考虑到语体的因素。下文将根据语体的不同,对“亏得”所包含的反预期信息进行一个分类。

2.1. 对话语体中的反预期信息

对话语体中包含说话人和受话人,也就是存在“与说话人的预期相反”和“与受话人的预期相反”这两种反预期信息,不过“亏得”是一个评注性副词(张谊生,2000 [4] ),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出现在对话当中,通常是表示说话人的情感和态度,所以“与说话人预期相反”是“亏得”出现在对话语体中最主要的反预期类型。

例3:琴在桌子旁边一把椅子上坐下来,带笑地望着坐在斜对面的母亲说。“本来打牌太费精神,亏得你还打了十二圈。”“你总是怪我打牌。你不晓得,像我这样大的年纪,不打牌又有什么事可做?”张太太带笑说。(巴金《家》)

上面的对话中,“亏得”表达的是说话人“琴”对受话人“张太太”的不满,说话人的预设是“打牌费精神,应该打不了太久”,但是实际情况是“打了十二圈”,通过前后的对比,突出后面的情形是超出预期的,是一种反预期信息。所以当某种情况或者事实超出了说话人的预期,并且与其不一致时,说话人就会用“亏得”来表达自己因反预期而产生的出乎意料的感觉。

2.2. 叙述语体中的反预期信息

叙述语体中的反预期信息可以分为三个类型:与叙述者的预期相反、与叙述对象的预期相反、与叙述者假定的读者的预期相反(刘瑞、袁毓林,2022 [3] )。

在不同的作品中会出现不同的叙述者,有的叙述者是作者本人,有的则是故事中的主人公,不过一般都是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进行创作,这时“亏得”所标记的反预期信息就是与叙述者“我”的预期相反。

例4:听茵子说,秋天无力的蝉,叫声是“也余也余”地叫,与盛夏的“余余余”不变音的叫法,是不同的。后来入了秋听之,果然不错。亏得我在乡间住了十几年,还不曾听过这常识。(李金发《在玄武湖畔》)

在叙述者“我”的眼中,因为有在乡间居住十几年的经验,应该会听过这样的声音,但是现实是这种声音竟然从未听过,这是与叙述者“我”的预期不一致的。通过前后分句的语义转折,表达了其中所包含的反预期信息。

作品中出现的叙述对象一般都是以人名或者第三人称指代的,叙述对象认为可能出现一种什么样的事实或者状况,当现实与他们的预期相偏离的时候,“亏得”就会标示出这种反预期信息。

例5:来到家门口,吴丰绕着老杨头烤红薯的炉子转了一圈后,对周芳说,我看我们干脆也摆个炉子卖烤红薯。周芳说,亏得你一个大男人想出这样的念头,我们一摆炉子,那老杨头怎么办?我们不能夺人家的饭碗,不管怎样,我们多少还有点工资,可老杨头什么也没有。(刘醒龙《孔雀绿》)

叙述对象“周芳”的预期是“吴丰”作为一个大男人,应该不会有这样恶劣的念头,即通过抢人家的饭碗来挣钱,所以用“亏得”标记出反预期的信息,从而表达出自己对“吴丰”如此想法的不满,也是对对方的讥讽。

叙述者假定的读者一般就是社会全体成员,所以“与叙述者假定的读者的预期”和“与特定言语社会共享的预期”在某种程度上是一致的,是一种包含关系。

例6:这“龙宫”虽在地面,却犹如废弃的“人防工程”地道,让人憋闷,亟想出去,但只有一个出口,必得走完全程,才能解脱。咫尺之外,以“龙宫”来煞龙门的风景,真亏得有关部门和人员能想得出。(报刊)

在一般人的认知中,游客去看风景自然是为了得到愉悦的享受,工作人员也是为这个目的服务,但是没想到,有关部门和人员还会建造一个“龙宫”来破坏龙门的风景,使游客的体验感变差,这是不合情理、出乎意料的。在这个语篇中,“亏得”通过标记反预期信息,达到一种嘲讽的目的。

3. 句法和语用

3.1. 句法分布

副词“亏得”的典型分布,是充当状语,表达说话人对整个命题的主观态度。它总是出现在复句中,一般不能单独使用,而且大多数出现在前发句中,后面有后续句与之相呼应。通常位于句首,后面接谓词性短语,除了“真”、“也”等极少数的副词之外,前面几乎不会出现其他的词语,多用于口语及口语色彩较浓的语境。除此之外,“亏得”不能和表达否定性意义的副词“没”、“不”共现,也不能和转折连词同时使用。

3.2. 语用功能

“亏得”表达的是说话人的语气、态度,作用的是整个句子,只有在句子层面上看,才能讲得清它所表达的意义,也就是说,结合具体的语境,才能正确分析它在话语中所产生的作用,下面分别从语篇连接、预设触发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归纳“亏得”的语用功能。

从篇章的构成看,一个连贯的篇章必须具有一定数量的衔接成分,句与段的排列应该符合逻辑,句与句在语义上必须具有内在的联系。在汉语的篇章中,充当衔接成分的除了连词、代词、插入语等以外,还包括一部分副词(张谊生,1996 [5] )。“亏得”就是可以起到连接作用的副词,表示一种潜在的转折,如果将“亏得”在篇章中删除,语义可能会不通顺,语篇也不再连贯。

例7:昔日的娘姨也没她们嘴碎,拉得来家常。她们一边吃一边说的,亏得舌头忙得过来。不过她们说的大都不是要紧话,说过等于白说,没一句留得住的。(王安忆《长恨歌》)

将“亏得”去除后,句子就变成了“她们一边吃一边说的,舌头忙得过来”,语义变得与之前就截然不同了,句子放置在语篇中,整个篇章也不再衔接连贯。在这个语境中,是要通过“她们边吃边说,舌头却忙的过来”这一反预期信息来表达对她们的不满、嘲讽,如果没有“亏得”,这样的主观态度和情感是无法体现的。通过“亏得”,将前后分句间的转折义连接起来,让语篇衔接得更顺畅。

所谓预设,就是指语言活动中,说话人在说出一句话之前,就已经预先假定了一个为真的命题,而这个真命题是交际双方共有的知识或者共同接受的背景信息。而这种预设可以通过某些词语进行激发,从而推导出来,副词就是可以触发预设的一个重要的词类。汉语中,有些副词可以预设它所修饰的句子或者短语表示的是一个事实(季安锋,2009 [6] ),也就是“叙实类副词”,“亏得”就包含在其中。“亏得”可以触发事实预设,看下面这个例子:

例8:亏得我常夸你是个鬼灵精,有时也傻里傻气的,令人哭笑不得。(谢上薰《爱你鬼灵精》)

在上面这句话里,有一个预设,即“我常夸你是个鬼灵精”,这是事实,也是交际双方共同认可的背景信息。那么,一般人的正常期待就是“你应该非常聪明”,可是后面却出现了相反的情况。所以“亏得”是将事实正常情况下会产生的结果,与预期之外的结果进行对比,表达对具备了前提条件而没有实现预期结果的不满。通过触发预设,将事实和正常期待表露出来,这样能和后面出乎意料的情形做一个强烈的对比,反预期的效果才更好,说话人的主观态度也会更加清晰、明了。

4. 语义演变

4.1. 形成时间

“亏得”最早出现是在南宋时期,在佛语录中发现一例,但此时还是两个独立的词,语义并不是联系在一起的。

例9:失者无亏得者无用。(南宋《古尊宿语录》)

元代时,“亏”、“得”真正意义上的开始共现,不过仍然不是一个词,应该分析为一种跨层结构,“亏”为“多亏”,“得”为“得到”,组合在一起就是“多亏+得到”。

例10:我一路上。多亏得他帮助。(元《老乞大新释》)

例11:起初你空手赘入吾门,亏得我家资财,读书延誉,以致成名,侥幸今日。(《元代话本选集》)

不过,在元代的话本小说中,已经出现了表示“幸亏”义的词语“亏得”,此时,“得”表示“得到、有”的意义就削弱了。

例12:又道:“老身今年五十二岁了,夜间常痴性发作,打熬不过。亏得你少年老成!”(《元代话本选集》)

明代以后,“亏得”的使用开始频繁起来,主要是出现在一些话本小说当中,“得”还保留着“获得”义,和“亏”一起使用,都可以解释为“幸亏得到”、“幸亏有”。下面的例子中,都是获得别人的帮助,后面接的都是名词性短语(于江,2011 [7] )。

例13:这番京中亏得王丞相帮衬,孝宗有主意,唐仲友官爵安然无事。(明《二刻拍案惊奇》)

例14:还亏得同僚相助,将来买具棺木盛殓,停在衙中。(明《今古奇观》)

当“亏得”后面接的是主谓短语或者动词性短语时,语义重心就偏向后面的部分,“得”就成为了一种介引的成分,“获得”义进一步虚化以致脱落,“亏得”只剩下表示“幸亏、多亏”的意义。这时“亏得”就纯粹表示评注了。

例15:母亲方才转忧为喜,笑逐颜开道:“亏得儿子峥嵘有日,奋发有时,真是谢天谢地!”(明《初刻拍案惊奇》)

例16:亏得那马是大宛良马,熬得痛,走得快。(明《三国演义》)

“亏得儿子峥嵘有日”、“亏得那马是大宛良马”不是获得某种帮助,而是“幸亏+儿子峥嵘有日”和“幸亏+那马是大宛良马”。从句法上看,“亏得”已经变成了一个典型的评注性副词了。

清朝时期,它才开始出现反讽用法,但是例子不多,表示“幸亏、多亏”仍然是最主要的用法。

例17:三荷包看了,不免又添上些气。亏得舅太爷老脸,说又说得出,做又做得出。(清《官场现形记》)

“亏得舅太爷老脸”是指“舅太爷一张老脸,应该说不出、做不出这种事”,但是后面出现了意外的情况,通过这种反说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不满情绪。

综合看来,在“亏得”词汇化语法化的过程中,它最初出现是一个短语“亏”+“得”,表示“多亏得到”,然后由于“得”的“获得”义脱落,语义进行整合,最终凝固成了一个词“亏得”,表示“幸亏”义,最后语义出现分化,产生了另一个表示反语的“亏得”。

4.2. 演变机制

人们的正常期待其实有两种,假定一般事理是“如果p,那么q”则有:“p→q”或“非q→非p”

也就是说,根据已知的前提“p”得出预期的结果“q”,或者从已知的结果“非q”推导出前提条件“非p”都是合乎事理的正常期待(范振强,2014 [8] )。

“亏得”表示“幸亏、多亏”的意义时,一般都是引述一个原因或者条件,因为这种原因和条件,得到了一个期待的结果。这种结果既可以是发生了一些好事,也可以是没有发生一些不好的事,比如下面的两个例子。

例18:一众兵丁慌了手脚。亏得有两个会泅水的,脱去衣服,好容易把他捞了上来。(清《官场现形记》)

例19:亏得天祥兄弟和睦,张氏也自顺气,不致生隙。(明《初刻拍案惊奇》)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形,那就是已经具备了正常期待的前提条件,却没有出现预期的结果。当有人违背了我们的正常期待,我们就会用“亏得”去引述那些规范、标准,与出乎意料的结果做一个比较,从而表达我们的嘲讽和不满。也就是说,演变的机制应该是这样:

“得”义虚化 引述

亏得(多亏 + 得到)→→→亏得(幸亏)→→→亏得(反语)

4.3. “亏”与“亏得”

“亏”出现的时间比“亏得”要早很多,使用的更加频繁。一般情况下,表示讥讽意义时,“亏得”都能替换成“亏”,两者的语义是没有区别的(赵静芳,2012 [9] )。但是,在一些特殊的格式当中,两者还是存在一些不同,并不能完全互换。

“亏”常常出现在“亏 + NP + V得C”格式中,这里的“NP”一般是人称代词“你、你们”或“他、他们”。

例20:但是有一回梅珊差丫环来叫颂莲上牌桌了,颂莲一句话把丫环挡了回去,她说,我去搓麻将?亏你们想得出来。(苏童《妻妾成群》)

例21:想不到堂堂电视台大导演,拿薪金、吃官饭的,居然也与我这个杀猪卖肉的同属一个档次,亏他能拿得出手,传将出去也不怕别人笑掉大牙。(陆步轩《屠夫看世界》)

上面的格式中,后面已经出现了一个“得”,为了避免重复,韵律和谐,都不会使用“亏得”,这种情形下,“亏”不能换成“亏得”。

“亏”还能和疑问代词“怎么”连用,通过反问来加强语气。而“亏得”和“怎么”通常情况下是不会共现的。

例22:这人也是个呆子,大雨天里哪有干柴,亏他怎么当的强盗头儿。(金庸新《大侠风清扬》)

例23:二十多个饭盒,那是多少肉,上了斤,全叫你小子一人吃了,亏你怎么咽得下,吃进肚里怎么不长癌!(王朔《人莫予毒》)

它们可以出现在“亏/亏得 + NP + 还 + VP”格式中。沈家煊(2001) [10] 曾提到“还”可以产生元语增量的用法,说话人通过“还”来传达出自己对引述内容的主观态度,加强嘲讽语气。

例24:你胡闹得还不够,还要闹到家里来,闹到我眼前来。你连一点廉耻心也没有!亏你还是个读书人!(巴金《春》)

例25:你为着一个异种外邦的女人,就连家庭也不顾了,亏得你平常还那样孝顺!(冰心《冰心全集》)

第一个例子中,有了“还”就有了元语增量,可以理解为“你还是个读书人,没读过书的人也有廉耻心”,第二个例子也是如此,可以理解为“你平常还那样孝顺,没那么孝顺的人都知道要顾家庭”。加了一个“还”,更具有主观性,反预期的表达效果也更加强烈。

5. 小结

“亏得”作为一个反预期标记,总是在表达说话人的情感和视角,将一般人的正常期待和预料外的结果作一个比较,是一种反向强调。在具体的语句中,都会存在一个预设,通过“亏得”触发出来,引起交际双方的注意,对于那些违背了一般常规、标准、期待的行为,说话人就会用“亏得”来传达出自己的不满、讥讽。当然在语言使用中,“亏得”还能起到连接语篇的作用。在双音化趋势下,相信“亏得”会更加广泛的使用起来。

NOTES

1文中出现的所有语料均来自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CCL)和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语料库(BCC)。

参考文献

[1] 吕叔湘. 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9: 341-342.
[2] 吴福祥. 试说“X不比Y∙Z”的语用功能[J]. 中国语文, 2004(3): 222-231.
[3] 刘瑞, 袁毓林. 对话和叙述语体中反预期信息的类型与差别[J]. 汉语学习, 2022(4): 35-46.
[4] 张谊生. 现代汉语副词的性质、范围与分类[J]. 语言研究, 2000(1): 51-63.
[5] 张谊生. 副词的篇章连接功能[J]. 语言研究, 1996(1): 128-138.
[6] 季安锋. 汉语预设触发语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天津: 南开大学文学院, 2009.
[7] 于江. “亏”系词演变探析[J]. 语言研究集刊, 2011: 241-254.
[8] 范振强. “亏”: 视角变换与反语引述引发的语义演变[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4, 36(4) : 45-49.
[9] 赵静芳. “幸亏”类副词功能差异及演变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江西: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2012.
[10] 沈家煊. 跟副词“还”有关的两个句式[J]. 中国语文, 2001(6): 483-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