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儿童作为国家的未来,其成长环境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城市迅速扩张也导致了城市公园儿童活动区的设计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和局限,影响了儿童游戏活动时的体验。为了给儿童创造一个更加友好、健康、可持续的成长空间,需要寻找新的城市公园儿童活动区设计的新思路、新方法。本文主要探讨城市公园儿童活动区在儿童友好理念下的设计优化策略,并且以广富林郊野公园为例,改造儿童活动区,试图为儿童创造一个更为舒适、更加有趣、更具创造性的成长环境。
2. 相关概念阐述
2.1. 儿童友好
儿童友好的概念源于对儿童权利的认识与关注。儿童友好旨在创造一个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参与的社会生活环境。随着国际社会对儿童权利重视的不断加深,儿童友好理念深入人心,成为城市规划与社区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之一。从国际法的角度来看,儿童友好的概念最早体现在《儿童权利公约》中,该公约强调了儿童权利的重要性,并明确规定了儿童的四项基本权利:不歧视、最大利益、生存权和发展权、言论自由和参与权。这些权利为儿童友好环境的构建提供了法律保障。自1989年《儿童权利公约》颁布以来,儿童权利保障逐渐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儿童的健康成长与城市环境息息相关,因此,“儿童友好城市”(Child Friendly City)概念的提出和推广具有重要意义。这一概念强调将儿童的需求、权利和优先权纳入城市规划和治理体系,打造一个对儿童友好的、安全的、有利于儿童成长的城市环境。儿童友好城市的建设需要倾听儿童的声音来保障儿童的权利。在城市规划与社区建设的过程中,要考虑到的就是儿童的需求并且保障儿童的权利。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融入儿童视角,为儿童提供安全、舒适、有趣的公共空间与设施,例如儿童友好的公园、学校、图书馆等。除此之外,还应成立儿童议事会、设立儿童议事员,让儿童发声,加强保障儿童的参与权和自主权,增加儿童管理的机会,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更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实践。近年来,我国国家政策大力倡导地方进行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社区作为城市建设的基本单元,建设儿童友好社区就是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的基本路径。上海市积极推进儿童友好社区示范点建设工作,通过资源优化配置和整合统筹提升儿童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为儿童提供更加安全、快乐的成长环境。
2.2. 城市公园
城市公园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多重功能和意义。它不仅是城市居民进行休闲娱乐和体育运动的场所,也是展示城市社会人文和历史文化底蕴的重要空间。城市公园能够丰富城市居民的生活,也能够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同时也有利于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我国现行的相关规范和标准,《公园设计规范》GB 51192-2016将公园定义为向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拥有较完善设施,同时具备生态、美化等作用的绿地 [1] 。而根据最新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17》,城市公园包括综合公园、社区公园和专类公园等不同类型,分别具有不同的功能和特点。综合公园规模庞大,绿地丰富,配备了一系列完善的功能设施,是城市居民进行休闲娱乐和体育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城市绿色空间中的一个重要类型;社区公园规模较小,但功能齐全,是社区居民就近活动的首选;专类公园则根据其特定的内容或形式,如动物园、植物园、历史名园等,提供具有特色的游憩和服务设施,为公众提供了丰富的体验和文化交流机会。
3. 场地分析
3.1. 地理位置与周边环境
广富林街道为上海市松江区中北部的一个街道,2015年设立,街道办事处行政区域范围为:东至通波塘,西至油墩港,南至文翔路,北至辰花公路;面积约19.05平方公里,人口约18万。古迹有广富林古文化遗址。
广富林郊野公园紧邻广富林文化遗址,是上海第六家开放的郊野公园 [2] 。公园北起辰花路,南至广富林路,东起辰山塘,西至油墩港,总占地面积3.59平方公里,共有7个出入口,2017年12月28日开园后,已经成为市民休闲、健身、郊游的好去处。
3.2. 实地调研与内部问题
广富林郊野公园作为一个城市公园,其内部设置以露营地、花田为主,节点设置、功能分区设计缺少为儿童服务。儿童作为城市的希望,作为新一代公民,呵护儿童的成长是必不可缺的,儿童需要一个专门的活动区,满足全龄儿童使用。通过调研发现场地内部现存问题如下:
1) 儿童游乐资源匮乏。尽管场地的主要是以露营地为主、以花田自然观赏类景观为辅,但作为松江区的临近广富林遗址的大型城市公园,其面向的使用群体中不乏带小孩的家庭游客。经调研发现,场地内部缺乏为儿童的设计,缺乏更多元化、创新性的游乐项目和游憩设施,导致儿童游乐体验缺乏趣味性和吸引力,无法满足不同年龄段儿童多样的游乐需求。可以根据儿童的成长发展需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增设不同种类的游乐设施。
2) 缺少精细化设计。广富林郊野公园内部部分设施的设计仍有待完善。露营地的设计相对简单,缺乏趣味性,无法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并提高他们的活动参与度,所以公园在儿童活动区域的设计上需要进一步精细化。此外,还可以为带小孩的游客设置儿童相关辅助设施,目前现场缺乏便于照护者休息的陪护座椅,以及儿童卫生间、亲子卫生间等精细化设施。并且目前也还没有为儿童活动提供气候庇护性设施设计,没有考虑到天气因素对于儿童外出活动的影响 [3] 。
4. 设计方案与分析
4.1. 方案确定
在进行方案设计之前首先对英国学者Woolley等人提出的户外游戏空间评价工具核心要素,结合公
共游憩空间环境评价工具(EAPRS)中的相关要素指标进行梳理,归纳游憩要素。汇总与筛选后的游憩要素可划分为4类——空间要素、设施要素、自然要素以及界面要素 [4] 。在这四种要素中,空间要素主要是为不同年龄段儿童的不同游憩类型提供专门的空间,城市公园内的儿童活动空间类型主要为开放空间、有遮蔽的小空间,和室内空间,并且在进行方案设计时,要注意各种空间类型的界定与划分。设施要素在城市公园内主要为供儿童游戏的活动设施和儿童休憩的休闲设施,其中活动设施可分为无动力设施、机械设施,前者在城市公园内的应用比较常见,并且使用群体并不局限于儿童,后者则主要在大型游乐园中比较常见。儿童常用的游乐活动设施主要包含秋千、滑梯、攀爬架等专门性的器械设施,随着儿童与不同类型设施发生相应的互动行为的,儿童的平衡、旋转、攀爬、感官等多方面的身体技能获得锻炼 [3] 。自然要素主要包含植物、水体等,这不仅是构成城市公园内部环境的自然元素,也是能够帮助儿童接触自然、认知自然的元素。对于辅助儿童认知来说,目前的城市公园植物科普可以有效帮助儿童对植物形态、植物种类进行认知,例如Rory Meyers Children’s Adventure Garden儿童探险花园,就通过植物这一自然元素起到了植物科普的作用。界面要素包括墙面、地面等不同维度界面,色彩、材质、形状等的要素变化会形成对于儿童的刺激,从而引发他们的兴趣与好奇心。其中,由于儿童的视线高度较低、视野范围相对受限,地面要素的变化会对其形成有效刺激,地面材质变化、地面游戏以及起伏设置等从视觉与触觉2个维度带来不同的环境体验 [3] 。笔者根据以上4类要素对广富林郊野公园的部分场地进行方案设计(图1)。
4.2. 设计方案分析
在广富林郊野公园儿童活动区的设计中,我们充分考虑了儿童的年龄特点、需求和发展阶段3方面因素,通过设置各种儿童友好的娱乐设施,满足了他们在运动、社交、益智和感官等方面的需求,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安全、有趣、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场所。
在儿童运动需求方面,场地设置了一系列无动力儿童娱乐设施来满足4~12岁儿童运动类需求,如原木小屋、高地架(图2)、攀爬架、滑梯沙滩(图3)等,这些设施既能够激发儿童的游戏兴趣,又能够锻炼他们的身体和协调能力,有助于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为了满足儿童在社交方面的需求,方案设置了一些如林间吊桥、平衡吊桥、林间小屋(图4)等能够促进儿童交流和互动的设施,来帮助儿童建立友谊,增强他们的交际能力。在儿童的益智需求方面,划分出了一些能够激发儿童探索自然的场所来试图达到让儿童在游戏中学习的目的,在游戏过程中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减少注意力缺失症状。方案还根据儿童五感的感知特点,划分出了突出触觉、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的感官类功能空间。这些空间可以帮助儿童通过感官体验来认识和理解自然,有助于促进他们的感官发展。

Figure 4. A rendering of the cabin in the woods
图4. 林间小屋效果图①
最后,在植物配置上考虑了上海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的特点: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湿润,春秋较短,冬夏较长 [5] 。选择了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各类乔木、灌木和观花类植物,乔木选用栾树、银杏、桂花、悬铃木、枫香、雪松、榉树、鹅掌楸、广玉兰、香樟、朴树、池杉等,灌木选用金叶女贞、南天竹、红叶石楠、毛鹃、茶梅等,观花类植物选用天蓝鼠尾草、富贵草、腊梅、葱兰、八角金盘、绣线菊等。这些植物不仅可以为儿童提供一个美丽的自然环境,还可以增加他们的生态意识,培养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4.3. 设计策略
4.3.1
. 增设多样化的儿童游憩设施和活动场所
城市公园在进行儿童友好性优化的时候应首先考虑增设多样化的儿童游憩设施和活动场所来满足不同年龄段儿童的需求,使公园成为适合各个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休闲活动的理想场所。在设计和选择游憩设施时应该综合考虑不同阶段儿童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以及体能水平。例如低幼儿童仍处于环境探索阶段,难以独立玩耍,仍需父母陪同,可以设置沙坑、深度小的水池来满足他们玩沙子、玩水的需求;年龄稍高的儿童能进行自主游戏,可以设置跳格子、植物迷宫、健身器械等来满足他们跑跳为主的游乐需求;对于青少年儿童可以提供给足球场、篮球场、跑步道等户外运动场地来供他们进行体育锻炼和团体活动的场所。除了上述为儿童设置的设施之外,还应该在儿童活动区域内设置家长休憩区,为家长提供舒适的座椅和遮阳设施便于照看孩子。
4.3.2. 加强对公园内儿童活动区域的设计规划
对城市公园进行儿童友好性设计优化的时候还应该注意儿童活动区功能分区设计的合理性,满足儿童的年龄特点和活动需求。前文在4.3.1中有简略介绍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活动需求,那么对于城市公园儿童活动区的整体规划设计就应该综合考虑这些需求,同时注意设施的合理布局来确保空间利用率的提升,可以划分出不同功能区域,如娱乐区、运动区、探险区等,还可以设置一些具有挑战性和创新性的游戏项目,如攀岩墙、冒险秋千等,激发儿童的探索欲望、培养儿童的冒险精神。除此之外应考虑到儿童活动区域与周边环境的融合性,可以结合自然环境和地形地貌进行合理设置,合理利用绿植、水景等自然元素来增添活动区域的美感和生态氛围,打造出具有特色和创意的游憩空间。
4.3.3. 合理设置儿童服务设施并加强管理维护
城市公园在设计建造时,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地方就是儿童服务设施。儿童服务设施包括但不限于卫生间、母婴室、哺乳区、洗手池等便利设施,以及医疗急救站和安全警示系统等安全设施。在设置儿童服务设施时应考虑到其分布均衡性,确保服务设施的服务范围充分覆盖城市公园内部,便于亲子游客寻找和使用。同时,还应加强对服务设施的管理和维护来确保其能够正常使用并且维持在一个良好的卫生状态。在城市公园的管理视角下,加强管理维护可以通过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加强人员培训和监督等方式来实现,从而保障公园的整体服务水平和品质。
4.3.4. 增加家庭互动游戏方式促进亲子关系
儿童的相互关系需求中,除了有与同伴的社交关系之外,还有与家长的亲子关系。可以通过在城市公园的儿童活动区内设立主题化的亲子游戏区域,帮助父母能够和孩子一同参与到游戏活动中来,增进亲子间的情感交流和合作互助。需要注意的是,在游戏设计上,不仅需要考虑到如何吸引儿童注意力的问题,还需要考虑到是否能够引起家长的游玩兴趣,避免出现游戏设置对于儿童而言过难、对家长而言过于简单的情况。除此之外,城市公园的设计上还可以考虑增设教育游学区域,开设主题展览或主题游戏,让家长陪伴孩子在空间内共同学习,达到以玩促学的效果。
5. 结语
儿童友好视角下的城市公园改造应从不同年龄段的儿童需求入手,提升儿童活动区品质,本文以广富林郊野公园为例,致力于为广大儿童提供一个安全、愉快、充满欢乐和教育意义的成长场所,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通过总结设计优化策略,试图为当前的城市公园儿童友好性提升提供有效的策略支撑。未来,还需继续对儿童友好型城市公园设计进行深入探索,让城市公园的儿童友好度得到逐步提升。
注释
①图1~4来源:作者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