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不断深入,教育部、科技部等13个部门正式提出实施新文科建设。新文科建设对文科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适应新文科建设的要求。近年来,课程思政发展快速,在高校人才培育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统计学》作为经管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课程思政的重要阵地。
当前,课程思政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学者们纷纷围绕着《统计学》课程思政的相关话题展开研究,如课程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 [1] 、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的结合 [2] 、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的融合 [3] [4] 、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 [5] [6] 、课程思政教学的模式 [7] [8] 、思政教学改革的实施路径 [9] [10] [11] [12] 。
综合已有文献可知,学术界对《统计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进行了较多研究,也积累了较多的研究成果。然而,《统计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涉及方方面面,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目前仍处于不断探索中。本文基于当前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对《统计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教学方案设计、现实困境及实践路径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现实价值。
2. 《统计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2.1. 新文科建设对文科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作为创新文科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举措,新文科建设以国家、社会、产业三者的需求为导向,以文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为切入点,通过学习交叉专业及不同学科的知识及技能,培育出理论知识扎实、实践技能熟练、人文素养良好和价值观正确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因此,新文科建设对文科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不但要学好本专业的知识及技能,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学好交叉专业的主干课程,掌握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体系,更要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然而,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适应新文科建设的要求。作为经管类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统计学》课程对文科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影响。
2.2. 《统计学》课程开展思政教学的社会重要性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为实现全方位育人,高校不仅要发挥思政课程主渠道的作用,还要充分重视专业课的思政作用。《统计学》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统计学》课程开展思政教学,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统计学是经管类专业学生分析社会经济问题的工具和方法,在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不仅能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发展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二是满足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文科人才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统计学课程》开展思政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收获扎实的统计学理论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职业素养及家国情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从而满足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2.3. 《统计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现状
目前,学术界对《统计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进行了许多研究。通过梳理现有文献,并结合自身以往的教学经验,发现《统计学》课程思政教学存在如下问题:(1) 专业课教师思政理念不足,专业课教师仍侧重于专业知识及能力的传授,没有高度重视对学生思想与德育方面的教育,思政意识有所淡薄。(2) 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不够,《统计学》课程理论性较强,知识点比较抽象,专业课教师非思政教师,对一些思政理论及国家政策等理解不够深刻,未能深度挖掘课程里面蕴含的思政元素。(3) 教学方式不够多元化,仍以传统的课堂讲授法为主,缺乏案例式教学、情境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方式,课堂气氛较为沉闷,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从而导致课堂效果及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显著。(4) 考核方式不够科学,仍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侧重考察学生对统计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掌握情况,而对融入思政元素的环节考核较少,难以考察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3. 《统计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设计方案
本文围绕着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过程等方面,对《统计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方案进行设计。
3.1. 教学理念
传统的教学理念为“以教师为中心”,注重“以教为主”。而思政教学恰恰相反,树立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以学为主”,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过程也将变为学生主导,教师起到引导和督促的作用,这种教学理念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2. 教学目标
思政教学的目标是将价值观塑造贯穿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相结合。通过梳理课程内容,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探寻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点的有机融合,在传授专业知识及培养能力的同时,渗透思政元素,贯穿思政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
3.3. 教学内容
本文依据教学目标,围绕着“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个方面设计思政教学内容,通过认真研读教材,明确课程章节内容,梳理主要知识点,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探究思政元素融入点及融入路径,设计《统计学》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以所在学院经管类专业采用的《统计学》教材为例,其思政教学内容设计如表1。

Table 1. Desig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content of Statistics course
表1. 《统计学》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
3.4. 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为“教师讲授法”,即灌输模式,这种教学方式主要以教师为主,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学起来比较枯燥,缺乏学习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教学效果和质量不高。而思政教学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主要利用学习通平台进行混合式教学,同时融合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营造宽松愉快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有效实现。
3.5. 教学过程
思政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而是贯穿于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实现全过程育人。其中课前通过学习通平台推送一些学习资源,如统计课外读物、统计相关的法律法规、案例等,既能够扩充课外知识,又能提高学生对课程的认同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中,将思政元素贯穿在理论知识的讲授中,同时通过学习通平台发布签到通知、讨论题、客观题、测验等,与学生进行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习趣味性。课后,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反思,并发布一些实验项目供学生练习,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推送一些拓展资源供学生查漏补缺或深入学习。
4. 《统计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面临的现实困境
实践中,《统计学》课程实施思政教学改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面临诸多现实困境,主要如下。
4.1. 专业课教师思政理念不足
有的专业课教师思想上并没有强烈的思政意识,也没有高度重视思政教学,他们认为专业课教师只要做好传授专业知识,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工作就可以了,思政教育应是思政课教师及辅导员的职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专业课教师仍然将重心放在专业知识及技能的传授上,而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却关注较少,从而导致专业课教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支撑作用不强。
4.2. 课程思政元素不够凸显
《统计学》课程思政教学的思政元素不够凸显,主要原因在于:(1) 课程教学内容过多,而课时又有限,专业课教师要完成所有教学内容的讲授,只能花少量时间在课堂上加入思政元素;(2) 课程有些知识点比较抽象,与思政元素关联不大,而专业课教师为了实施课程思政,勉强将知识点与思政元素联系起来,而这种生搬硬套的方式让学生感觉莫名其妙,很难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3) 思政元素挖掘不够,专业课教师毕竟不是思政教师,对一些思政理论、国家政策、社会热点等方面理解不够深刻,难以挖掘出与专业课知识相关联的思政元素。
4.3. 学生学习内生动力不强
《统计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趣味性不高,涉及一些数学知识,而教师讲授主要偏重于理论知识,缺乏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导致学生对课程学习缺乏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高,再加之经管类的学生普遍数学基础比较薄弱,学生对数学类的课程存在一定程度的畏难情绪。因此,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内生动力不强,学习效果也大打折扣。
5. 《统计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践路径
2018年,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提出,要着力推动高校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强化每一位教师的立德树人意识,在每一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并不是单靠某一方的力量就能实现,而是需要学校、专业课教师及学生三方的共同努力。因此,为更好地推进《统计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本文提出了以下实践路径。
5.1. 构建有利于思政教育的育人体系,制定思政教育的激励机制
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路径,学校各部门应组织并鼓励专业课教师积极参加各种思政教育的主题培训、讲座等,加强专业课教师与专家、思政教师的交流,提升专业课教师的政治理论水平及思政素养;同时,学校各部门应当制定激励方案,促进专业课教师实施课程思政教学。如将参加思政培训作为教师评定职称的加分项,将开展课程思政教学作为教师绩效的一部分。
5.2. 深化专业课教师思政教学理念,提高思政教学能力
专业课教师不仅要从思想上认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还要在行动上探索思政教学改革的方案及实践路径。一方面,专业课教师应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自身政治理论水平,增强政治思想素质,深化思政教学理念;另一方面,专业课教师应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到课程教学中,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优化考核方式等,不断提高思政教学能力,促进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
5.3.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内生动力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对《统计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挖掘社会热点话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统计类及专业类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兴趣;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6. 总结
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路径。《统计学》作为经管类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课程思政的重要阵地。对《统计学》课程实施思政教学,既顺应当前国家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又能够推进新文科建设,提升文科人才培养质量。作为一名高校统计课专业教师,首先思想上要有强烈的课程思政意识,其次行动上要积极对《统计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进行探索与实践,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把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促进专业课教学与思政课教学同向同行,发挥专业课育人价值。
基金项目
2022年江西农业大学课程思政教研专项课题“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统计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2022B2SZ01),2022年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融入思政元素的《计量经济学(中级)》课程教学与实践研究”(JXYJG-2022-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