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如今,全球大多数国家已经或正在面临老龄化社会的挑战。相较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的老龄化程度和增长速度将明显更高。《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中指出,我国将面临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十三五”期间,60岁以上老年人数量将持续增长,并在2021~2030年间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到2030年,老年人口占比将达到约25%,在这其中,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总量也将会越来越多 [1]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人口数量持续增加,养老保险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居民养老保险的参保率是养老保障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评价国家社会保障政策成效的重要指标之一。有学者认为中国社会面临着劳动力市场和养老保险领域等多方面的影响和挑战,这已经成为阻碍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问题 [2] 。近年来,由于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信任度下降等原因,对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使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5%,但当前的养老保险参保率与规划中的目标仍有一定的差距 [3] 。因此,提高养老保险参保率、解决劳动力市场和养老保险领域的问题,是我国未来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之一。
2. 文献综述
养老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提高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对于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研究的探讨重点多关注于个体禀赋、家庭禀赋、社会信任与社会公平感知对养老保险参保行为的影响研究等,一般从两个维度出发,第一个维度基于居民个体属性特征与家庭禀赋要素进行参保行为影响分析,试图解答“个体属性特征与家庭禀赋因素如何影响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与”的问题;第二个维度基于社会信任与社会公平感知要素与养老保险参与进行阐释,试图回应“社会信任与社会公平感因素如何影响居民商业养老保险参与”的问题,但是未能解答“社会互动、养老责任认知对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行为影响”的问题。性别、受教育水平、家庭经济状况与自评健康等个体特征与家庭经济因素对居民养老保险参与影响显著 [4] 。通过对中西部7个省份(市)进行的调查,结果表明年龄与参保行为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 [5] 。然而,有学者表明参保行为和年龄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呈倒U型曲线 [6] 。也有学者采用实证分析方法,从社会公平、机会公平、执法公正和结果公平的感知视角来分析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参保行为的影响 [7] 。社会信任程度对农民参加新农保有重要影响,农民对村干部和社保政策的信任程度越高,其参与新农保的热情也就越高 [8] 。
诚然,学界对于农村居民养老保险与商业养老保险的参保行为方面研究较多,但是综合城镇与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参保行为的研究较少,且较少从社会互动理论与养老责任认知理论视角出发来研究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保行为。既有研究多关于社会互动对家庭金融资产与商业医疗保险参保行为的影响。学界提出“社会互动论”旨在研究社会互动对于个人金融决策行为的影响。社会互动论认为,群体行为与社会进程都建立在社会性行为的基础上,群体意愿或行为与个体意愿或行为之间相互影响 [9] 。社会互动对家庭参与股票市场、风险资产投资等行为有积极的影响 [10] ,对家庭理财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渠道,即内生互动和情景互动 [11] 。社会互动有助于提升居民对商业医疗保险的主观满意程度,且存在着“跟进效应”,进而影响居民对商业医疗保险的选择 [12] 。亦有研究显示有更多社会互动行为的家庭更少地参与商业医疗保险 [13] 。本文而言,社会互动是指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个体之间通过交流、合作、竞争等方式建立起相互作用的情境。在养老保险参保行为方面,社会互动可能对参保意愿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社会互动越多的居民,可以迅速获取大量养老保险的信息,当朋友对养老保险参保都持有正面观点时,通过与朋友的互动能够让居民意识到养老保险的重要性,就会更加倾向于购买养老保险,反之亦然。因此,研究社会互动对居民养老保险参保行为的影响,有助于深入了解社会关系对个体购买行为的影响机制。根据文献综述与社会互动理论分析可以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研究假设H1:社会互动对居民养老保险参保行为存在显著影响,社会互动越多的居民,参加养老保险的积极性越高。
养老责任认知是指人们基于某种客观信息,对“应当由谁来照顾老人”这一问题的看法、态度和判断 [14] 。学术界中养老责任认知对养老服务购买意愿、养老方式与商业养老保险的影响研究较多,然而鲜有学者采用养老责任认知视角研究居民参与养老保险的情况。老年人的养老责任认知对其购买养老服务的意愿产生显著影响。那些倾向于认同社会化多元养老责任的老年人更愿意购买养老服务 [15] 。农村中年居民的养老责任认知不同,会影响他们未来养老方式的选择。农村居民的养老独立性越高、社会参与和社会支持意识越强,则其对社会化养老的认同感越强 [16] 。养老责任认知是影响居民社会交往的重要因素,情景互动能够促使居民接受养老自理的观念,从而推动其购买商业养老保险 [17] 。一般而言,养老责任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在养老过程中的责任和义务的认知和理解,这种认知是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本文用传统养老观念和现代养老观念来衡量养老责任认知这一概念,传统养老观念是指以政府和子女负责的认知状态,现代养老观念是指养老责任以老年人自己为主,政府、子女、老人均摊的认知状态,秉持现代养老观念的居民,愈加重视自己在养老中的责任,会更愿意购买养老保险。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研究假设H2:养老责任认知对居民养老保险参保行为存在显著影响,秉持现代养老责任观念的居民,购买养老保险的可能性越大。
社会互动和养老责任认知对居民参与社会养老保险具有重要影响,然而,学术界尚未从这两个角度研究它们对居民养老保险参保行为的影响。因此,本文选取社会互动和养老责任认知两个因素,通过实证分析和多元回归模型,探究它们对居民养老保险参保行为的影响,并比较它们在影响居民参保行为方面的效果差异。该研究旨在为提高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3. 数据和变量
3.1. 数据来源
围绕研究问题,本文采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hinese General Social Survey, CGSS) 2021年发布的调查数据,该调查采用多阶段和分层抽样设计,涵盖了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478个村居。问卷设计科学、规范,并且数据的收集和录入过程经过了严格的操作。所收集的数据资料包括社会人口属性、养老保险参与情况以及公平感知情况,与本研究的主题高度契合。该年度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里共包含700个变量,在全国范围内共收集到8148份有效样本,运用stata15.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对与研究议题无关的样本进行了处理,同时,在对关键变量存在缺失的样本进行剔除后,最终选取6087个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确保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这一步骤的执行使得研究结果更加可信,并有助于提高对养老保险参与行为影响因素的深入理解。
3.2. 变量说明与变量赋值
3.2.1. 被解释变量
根据研究目的,选择居民是否参加养老保险作为被解释变量,本文将CGSS问卷中“城市、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定义为社会养老保险,选择问卷中“您是否参加了以下社会保障项目?”的答案用来对居民参与社会养老保险的情况进行度量,将“参加社会养老保险”赋值为1,“没有参加社会养老保险”赋值为0。
3.2.2. 核心解释变量
核心解释变量为社会互动与养老责任认知,本文选择CGSS问卷中“请问您与朋友进行社交娱乐活动(如互相串门,一起看电视,吃饭,打牌等)的频繁程度是?”衡量居民的社会互动情况。按照居民的社会互动频繁程度依次赋值为1~6:几乎每天 = 1,一周1到2次 = 2,一个月几次 = 3,大约一个月1次 = 4,一年几次 = 5,一年1次或更少 = 6,1~6表示频繁程度逐渐降低。关于养老责任认知,选择问题“您认为有子女的老人的养老主要应该由谁负责?”衡量养老责任认知情况。以政府和子女负责的认知状态属于传统养老观念,以老人自己负责为主,以及政府、子女、老人责任均摊的为现代养老观念。
3.2.3. 控制变量
既有研究表明,养老保险的参保行为还受到个人特征和经济禀赋因素的影响,为降低结果偏误,将性别、年龄、政治面貌、宗教信仰、受教育程度、社会信任、社会医疗保险等影响居民养老保险参保行为的因素纳入到控制变量中。剔除控制变量的无效样本,设定受访者性别为虚拟变量,男性 = 1,女性 = 0。受访者年龄为连续变量,按实际年龄取值。政治面貌为虚拟变量,共产党员 = 1,非共产党员 = 0。宗教信仰为虚拟变量,信仰宗教 = 1,不信仰宗教 = 0。受教育程度属于分类变量,小学及以下 = 1,初高中 = 2,中专、技校、大专 = 3,大学本科及以上 = 4。社会信任为连续变量,分别赋值为1~5,分值越高,社会信任度越高。本文将城市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公费医疗定义为社会医疗保险,分别采用是否参加社会医疗保险(参加 = 1,未参加 = 0)、是否参加商业医疗保险(参加 = 1,未参加 = 0)、是否参加商业养老保险(参加 = 1,未参加 = 0),用于研究社会互动与养老责任认知对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行为的影响。
3.2.4. 变量赋值
以下为本文的主要变量赋值情况,如表1变量与赋值所示:
4. 实证分析
4.1. 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在有效样本中,参加养老保险的比例为72.3%。描述性统计数据如表2所示,全样本中受访者的平均年龄约为51.6岁,男性占比47.2%。政治面貌为共产党员的受访者占比12.9%,有宗教信仰的受访者占比67.5%。95%的受访者拥有社会医疗保险,80.2%的人参加了商业养老保险,15.7%的受访者购买了商业医疗保险。

Table 2.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primary variables
表2. 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
从养老保险参与情况的描述性统计来看:受访者是否参加养老保险的性别占比差异不大,参保者的平均年龄约为54.7岁,未参保者的平均年龄约为43.3岁,参保者的年龄大于未参保者。从政治面貌来看,参保者的党员比例有15.3%,未参保者的党员比例为6.9%,参保者的党员比例明显高于未参保者。从社会医疗保险来看,参保者约有97.5%有社会医疗保险,未参保者约有86.9%没有社会医疗保险,参保者的社会医疗保险参保情况高于未参保者。从商业养老保险来看,参保者约有9.4%有商业养老保险,未参保者约有4.5%没有商业养老保险,参保者与未参保者参加商业养老保险的占比偏低,参保者的商业养老保险参保情况略高于未参保者。在性别、受教育程度、社会信任与商业医疗保险的情况上,参保者与未参保者之间差异不大。
4.2. 社会互动与养老责任认知对居民养老保险参保行为的影响分析
居民是否参与养老保险是二分类虚拟变量,因此使用Logit模型进行了回归分析,表3显示了Logit回归结果:模型1仅表示控制变量对居民养老参保行为的影响;模型2表示社会互动对居民养老保险参保行为的影响;模型3表示养老责任认知对居民养老保险参保行为的影响;模型4表示社会互动与养老责任认知两个变量对居民养老保险参保行为的影响。

Table 3. Logit regression model of social interaction and cognition of pension responsibility on residents’ participation in pension insurance
表3. 社会互动、养老责任认知对居民养老保险参与的Logit回归模型
注:*表示p < 0.1,**表示p < 0.05,***表示p < 0.01;括号内为参照组。
模型1的回归结果表明,在控制变量中,年龄、政治面貌、受教育程度、社会医疗保险与商业养老保险的参保情况,都会对居民养老保险的参保行为选择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第一,年龄:年龄越大的居民越倾向于选择参加养老保险,这是由于年龄的增长会让他们去预测和考虑未来的养老问题;第二,政治面貌:共产党员购买养老保险的可能性要高于非共产党员;第三,受教育程度:居民受教育程度越高,参与养老保险的主动性越高;第四,医疗保险参保:参加了医疗保险的居民,参加养老保险的意愿越高;第五,商业养老保险:参加商业养老保险的居民,参与养老保险的可能性越大。性别、社会信任、商业医疗保险对居民养老保险参保行为有正向影响,但均不显著;宗教信仰对于居民参加养老保险有负向影响,但也不显著。
模型2加入了社会互动这一自变量,回归结果显示,社会互动变量的系数为正,且对于居民养老保险参保行为在5%的水平上呈现出显著的影响,即证实了H1的假设,社会互动对居民养老保险参保行为存在显著影响,与朋友进行社会互动越多的居民,参加养老保险的积极性越高。首先,社会互动可以影响居民的态度和信念。如果居民身边的人都持有参加居民养老保险的正面观点,并且愿意分享参保的经验,那么居民就更容易形成积极的参保态度和信念。其次,与朋友进行互动可以让居民得到有益的信息和建议。在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的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到一些制度规定和操作流程,通过互动居民能够得到身边的人提供的合理、准确的信息和建议,那么其参保意愿和参保决策就会更明智、更稳妥。最后,社会互动可以产生群体效应。如果居民的朋友都已经参加了居民养老保险,那么居民很可能也会跟随他们的步伐一起参保。这种群体效应可以对居民个体的参保行为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社会互动是影响居民养老保险参保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加强社会互动、提高养老保险知晓度和参与度等措施,可以更好地促进个体参加居民养老保险。
模型3加入了养老责任认知这一自变量,结果显示,养老责任认知对于居民养老保险参保行为在5%的水平上呈现出正向显著影响,即假设H2得到了验证,养老责任认知对居民养老保险参保行为有显著影响,秉持现代养老责任观念的居民,购买养老保险的可能性越大。持现代养老观念的居民有积极的养老观念和意识,更加认识到自己在养老中的责任和义务,其会更加重视养老保障措施的重要性,并主动参与其中。同时,养老责任认知还有助于改变居民个体对于养老保险的看法。对于认为养老责任主要由政府或子女来承担的居民来说,养老保险被看作一项理所当然的权利,缺乏充分的认知和理解,并且参加养老保险于他们而言是一种投资行为,具有一定的风险,然而,对于秉持现代养老责任认知的居民来说,他们认为要以自己负责为主,政府、子女、居民一起均摊以降低养老风险,就会有更加积极的参保态度。因此,养老责任认知是影响居民养老保险参保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加强养老责任教育、提高居民个体对养老保险的认知度等措施,可以更好地促进居民参加养老保险。
模型4加入了社会互动与养老责任认知两个自变量,回归结果显示,社会互动和养老责任认知对于居民参加养老保险行为在5%的水平上均存在正向显著作用,即同时检验了H1与H2的研究假设。社会互动和养老责任认知是影响居民养老保险参保行为的两个重要因素,它们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并可以相互影响。一方面,社会互动可以对养老责任认知产生影响。社会互动可以为养老责任认知提供更真实、可信的信息和反馈,帮助个体更全面、科学地认识到自己在养老中的责任和义务,并形成更加积极的参保态度。通过与社会群体的互动,居民可以更深入地认识到自己在养老中的责任和义务,进而形成更加积极的养老观念和意识,从而促进养老责任认知的凸显。另一方面,养老责任认知也可以对社会互动产生影响。在养老责任的驱动下,居民更有可能主动参与社会互动,分享养老经验,提供有益的信息和建议,进而使得社会互动更加顺畅、有效。此外,养老责任认知也可以有效促进社会互动的开展,为整个社会营造更加积极向上的参保氛围。因此,通过加强社会互动、提升养老责任认知度等措施,可以更好地促进个体参加居民养老保险。
4.3. 稳健性检验
社会互动与养老责任认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居民参加养老保险的购买意愿,虽然引入了一些控制变量,但是也可能会遗漏掉其他影响居民参与养老保险行为的关键变量,则可能导致回归结果的内生性问题。因此,本研究采用了更换模型的方式,来对回归结果的稳健性进行检验,在进行回归分析时,使用Probit模型来替代原来的Logit模型,两种模型的回归结果见表4:

Table 4. Robustness test based on Probit model
表4. 基于Probit模型的稳健性检验
注:*表示p < 0.1,**表示p < 0.05,***表示p < 0.01;括号内为参照组。
从表4可以看出,使用不同的模型进行回归估计,得到的系数估计值并没有显著差异,多重共线性问题也不存在。对比分析模型5和模型6与原模型,可以发现,社会互动与养老责任认知对于居民养老保险参保行为具有显著影响,并在5%的水平上呈现出一致性的结果。这说明在考虑社会互动与养老责任认知因素时,我们的回归结果是可靠的,并且这两个因素在推动居民养老保险参保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本研究的回归结果是相对稳健的,即基于Logit模型的估计结果是可靠的。同时,使用不同的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可以增强我们估计结果的可信度和稳健性。
4.4. 异质性检验
为了探究社会互动和养老责任认知对居民养老保险参与情况的影响是否存在异质性,下面根据受访者的年龄特征,将样本分为青年组和中老年组,进行分组研究。

Table 5.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interaction and pension responsibility cognition on pension insurance participation in a full sample based on age groups
表5. 基于年龄分组的全样本社会互动与养老责任认知对养老保险参与的影响
注:*表示p < 0.1,**表示p < 0.05,***表示p < 0.01;括号内为参照组。
如表5异质性分析所示,表5 (1)至(4)列按照年龄进行分组,本文受访者年龄均在18岁及以上,将18~45岁的受访者定义为青年组,46岁及以上为中老年组。异质性检验结果发现,社会互动与养老责任认知对不同年龄段的居民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社会互动对于青年居民参与养老保险的促进作用更大,青年居民社会互动较多,交往中也更容易接受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其次,社会互动则可以提供相关信息和支持,增强其参与养老保险的意愿和决心。中老年人参与社会互动对于其养老保险参与情况的影响可能相较于青年更小,这是因为中老年人的生活经验更加丰富,养老保险对其而言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认知和意识,因此,中老年人的养老保险参与情况不太会受到社会参与的影响。养老责任认知对于青年和中老年居民参与养老保险的促进作用大致相同,可能是因为养老责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价值观念,不仅仅局限于某一年龄层,它在整个人生过程中都具有一定的重要性。无论是青年人还是中老年人,都需要认识到自己未来可能面临养老问题,并且需要为此做好充分准备,如参加养老保险等。
5. 结论
5.1. 研究结论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快速蔓延,养老保险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未来的银发浪潮将会对社会、家庭和个人带来巨大的挑战,而参与养老保险是规避风险,实现安全、稳定、幸福养老生活的必要手段之一。因此,做好养老规划、提高参保率已成为当今时代中一个重要的课题。我们应该更加积极地认识到自身未来可能面临的养老风险,并在年轻时建立充足的养老储备,同时了解和熟悉养老保险的政策、种类以及参与条件等,制定合理的养老保障计划,做好养老金的补充和搭配,提高自身的养老保障水平。
本文采用Logit多元回归分析方法,考察了社会互动与养老责任认知如何影响居民养老保险的参保行为。研究发现,社会互动对我国居民养老保险的参与存在显著影响。社会互动越多,居民参与养老保险的积极性越高。因为社会互动能够为居民提供更多的信息交流,身边群体的参保行为也会影响居民养老保险的购买意愿。同时,养老责任认知对我国居民养老保险参保行为也具有显著影响,秉持现代养老责任观念的居民,即依靠自身或政府、子女与自身共同均摊的养老观念,购买养老保险的可能性越大。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的养老观念也受到了冲击。过去,人们普遍认为子女是养老的依靠,而不必过多考虑自己的养老问题。但现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和人口结构的转变,子女无法完全承担起养老责任,而更多的人意识到养老保险的重要性,开始购买各种养老保险产品,一些人还会选择参加养老社区,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分享养老生活中的欢乐和快乐。
随着人们对养老保障需求的增加和认知的提高,养老保险作为一种重要的养老保障方式,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认知和应用。因此,建立养老金制度的目的是为了确保老年人能够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与养老金制度,以提供广大群众更加丰富、全面、可靠的养老保障服务。在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方面,应该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特别是针对城镇灵活就业流动人口的保险覆盖。这些流动人口由于缺乏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来源,无法像传统职工一样直接参加企业年金或社保计划。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方式,为城镇灵活就业流动人口提供更加全面和可持续的养老保障,以确保他们在退休时能够得到足够的经济支持。同时,我们也需要社会组织和企业等多元主体的积极参与。社会组织可以利用自身渠道和影响力,建立志愿者服务体系,组织和推广各类养老保险活动,为灵活就业人口提供养老保险咨询和帮助。而企业则可以加强与政府和其他社会机构等的合作,共同宣传养老保险的重要性,提高公众的认知度和接受度。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可以推动养老保险参保率的提高,以实现落实全民养老保险的目标。诚然,养老保险的发展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业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努力。只有通过大家的合作与努力,我们才能建立起全民养老保障体系,为老年人提供更加幸福、安定的生活。
5.2. 不足之处与展望
本文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对于居民养老保险参保行为的定义较为简单,可能无法完全涵盖所有相关因素的复杂性。未能深入考虑个体的动机、态度以及对保险制度的认知等方面的影响。其次,本研究并未将一些重要的变量纳入研究范围,例如家庭收入、婚姻状况和职业等因素。这些因素在居民参保行为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未考虑这些变量可能导致研究结果过于简化,无法全面解释居民参保行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最后,本研究仅仅对各项因素对居民养老保险参保行为的影响进行了简单分析,缺乏对相互之间的关联和交互作用的深入探究。这可能限制了我们对于影响居民参保行为的因素的全面理解,以及对不同因素之间复杂关系的把握。因此,为深入分析居民养老保险参保行为,在以后的研究中可采用更严谨的研究方法,将多个变量纳入考虑并建立数学模型,以揭示各项因素对居民参保行为的影响程度和相关关系。此外,未来的研究还可以考虑采用更全面、更直接的数据来源,如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大量的数据并进行深入分析。同时,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养老保险参保的意义和价值,了解市场需求和公众认知,注重推广和宣传工作,促进居民参与养老保险的积极性。只有通过深入、全面的研究,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居民参与养老保险,提高养老保险体系的整体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