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自然会话中汉英语码转换的原因分析
A Study about the Causes of Chinese-English Code Switching of Chinese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Oral Conversation in a Natural Environment
DOI: 10.12677/ml.2024.124307,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倪双艳:云南师范大学云南华文学院,云南 昆明
关键词: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口语语码转换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Spoken Language Code-Switching
摘要: 语码转换是为了实现一定的交际目的而进行的语言选择,是一种有目的的交际策略。本文通过转写《非正式会谈》中的会话片段,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自然会话中的语码转换现象进行考察,分析语码转换的原因,以便更好的了解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在汉语口语交际中的语言表达习惯、思维方式,从而促进信息交流、增强沟通效果。
Abstract: Code-switching is a kind of purposeful communication strategy, it is a purposeful communication strategy. Based on this phenomenon, this paper transcribes the conversation fragments from Informal Talks, and investigates the phenomenon of code-switching in natural conversation of Chinese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to explore the reasons for code-switching.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language expression habits and thinking modes of learners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in oral Chinese communication, so as to promote information exchange and enhance the communication effect.
文章引用:倪双艳.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自然会话中汉英语码转换的原因分析[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4): 740-746.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4307

1. 引言

在日常生活和交际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些人在说汉语时会夹杂着英文,或说普通话时会夹杂着方言,这种语言现象被称为语码转换。李经纬(2004)认为,语码转换指同一言语交际中分属两个不同语法体系或子体系的言语的交替使用现象 [1] 。语码转换现象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口语交际中也时常出现。王琤,吴勇毅(2017)认为,留学生由于二语词汇量的不足和欠缺,情急之下,自然而然就会借助自己的母语来摆脱表达的困境 [2] 。何丽(2014)认为语码转换指人们在会话过程中为实现特定的交际目的由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现象,转换可能发生在句子和语段层面,也可能发生在语素、词和短语层面 [3] 。我们认为语码转换是说话者在同一谈话中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语言变体。汉英语码转换是指说话者在汉语的交际会话中夹杂着使用英语词汇或语句的现象 [4] 。

语码转换是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一种不可避免的语言现象。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说双语或多语的人会根据交际环境的需要而选择性地使用不同的语码,以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更有效的实现交际目的,促使会话顺利进行。本文通过分析《非正式会谈》中的语码转换现象,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自然会话中的语码转换现象进行详细考察,探究语码转换的原因。

2. 语码转换的原因分析

语码转换在言语表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最基本的功能是确保信息准确理解,促进会话的顺利进行。通过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语言表达中会无意识地采用语码转换策略,以便更好地传递信息。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在汉语口语交际中运用语码转换的原因是多样的,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

(一) 填补语言空缺

语码转换是填补词汇空缺的一种方式。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有些概念在学习者的母语文化中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在另一门语言中难以找到对应的表达,或者根本不存在这个概念。于是,当说话人无法用汉语表达英语中的词语、短语和句子时,为了避免表述不清,学习者会选择直接使用原词,以确保听话者能够更好的理解,如例(1):

(1) 欧扬森:……现在如果你要用一个比较,算贬义吧,如果你要用一个贬义的称号来称呼英国的海军,你可以叫他们[Limeys]。

在这个例子中,欧扬森介绍了“Limeys”用来指英国海军常带有一种贬义色彩,是因为英国海军在漫长的航海中常食用富含维生素C的柠檬以防止坏血病的发生,所以用“Limeys”来嘲笑他们曾食用柠檬。“Limeys”所具有的情感色彩无法用汉语进行表达,因此说话者在口语表达中直接使用英语原词。

其次,英语中一些特定的人名、地名、品牌名、店名等专有名词在汉语中没有对应的统一的汉语翻译,所以说话者在语言表达中会选择直接使用英文原词,以便能够准确地传递信息。如例(2)、例(3)、例(4):

(2) 阳离子:然后又有了那种像[Kindle]这样的一个电子书的品牌,对它的打击就更大了。

(3) 萨沙:在2018年的时候,他又对俄罗斯最大的搜索网站[Yandex]进行了投诉。

(4) 顾思达:不仅是公司,还有个人,如果是接了广告的话,就是发在这个[Instagram]上面,就也需要把那个标志打上去。

“Kindle”是一个电子书销售和阅读平台、“Yandex”是俄罗斯最大的搜索网站、“Instagram”是一款社交应用平台,这些词语具有一定的知名度,直接使用英文原词能够使表达更加简洁准确的,避免翻译带来的歧义。

另外,在语言表达中,只有搞清楚词语的真正含义,选择恰当的词语才能准确的传递信息,所以,当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找不到对等的汉语表达方式时,语码转换则发挥了其功能,如例(5):

(5) 功必扬:所以在西班牙流感的时候,大家就挤那个柠檬的那个[lemonade]。

星星:柠檬汁。

功必扬:呃,也不是汁,因为会加水。

陈超:柠檬饮品。

功必扬:对,柠檬饮品。

通过分析“大家就挤那个柠檬的那个[lemonade]”这句话,我们可以推测功必扬在语言表达中出现了词汇提取困难。通过使用填充词“那个”来填充语流空白、搜索词语,但一时难以找到恰当的汉语词语准确表达,于是直接使用英文原词“lemonade”,避免语言不熟练导致误解。在随后的交流和讨论中听话者找到了更加贴切的表达,即“柠檬饮品”。

(二)寻求简洁表达

英语缩略词是一个长词或短语的缩写形式,通常是单词的首字母组合的表达方式。使用缩略语可以减少表达所需要的时间和精力,使得信息更加简洁明了,提高表达的效率。于是在汉语口语表达中也经常会使用一些使用频率高、含义明确的缩略语,帮助听话者更快的理解和消化信息,达到高效交流的目的。如例(6)、例(7):

(6) 姜海:所以他们把这个文件扔到挪威去,给一个[DJ],给一个音乐家叫做[Kygo]。然后他,对,他配了一些[BGM]。

在这个例子中,DJ、BGM是“Disc Jockey”、“Background music”的缩略形式,都是音乐领域的专有名词,其缩略语形式更为简洁、更适合口语交流,且在日常口语交际中被广泛使用,使用起来更加方便,能够迅速传递信息。

(7) 唐小强:就是客人要[VIP]定制的,需要什么需求,我全部给他们做,还有做了一个比较标准版的[VIP]大款。

“VIP”是“very important person”的简称,可直译为“重要人物”、“贵宾”、“贵客”、“高级会员”等,汉语中也没有对应的统一翻译,于是直接使用更为简洁的缩略语,使得信息能够迅速传递。使用简短的缩略词有助于降低理解这些概念所需的认知负担,使其更容易被记住和理解。同时,缩略语的可以减少文字长度,使得信息传递更加迅速、高效。

有些专业领域的概念可能比较复杂,使用缩略词能够简化这些概念,有助于快速、简洁的传递信息,提高沟通效率。因此,在口语表达中说话者会直接使用一些特定的、被广泛接受和使用的缩略词帮助表达,如:PS、VIP、BGM、DNA、APP、BBC、emo等。

(三) 语言表达习惯

日常会话中的语码转换大多是由语言表达习惯和表达方式造成的。在交际过程中,有些词语的英语意思反而比较熟悉,汉语母语者在语言表达中也常会使用,如果全部翻译成中文再讲出来,这些额外的脑力活动会使对话效率降低,还往往词不达意。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语码转换是一个自然且高效的选择。因此,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为了提高交流的效率与沟通的速度,在交际过程中会直接使用一些被广泛熟知和运用英语词汇。如:logo、idea、party、GoPro、vlog等。

(8) 阳离子:……然后有一个很大的任务,就是要设计一个特别好的一个[logo]。

(9) 欧力:我也希望跟我的狗狗[road trip]。

(10) 星星:然后他就突然来了这个非常奇妙的[idea],就是要诈骗德国的保险公司。

(四) 摆脱表达困境

在口语交际中,由于词汇和表达的积累不够或受交际时紧张等因素很大程度上会制约口语表达的准确性和交际的流利性。所以,有时为了保证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交际的流畅性,会自然而然地借助母语来表达,以此摆脱表达困境。因此,当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对自己的汉语水平缺乏信心,担心用汉语表达会引起误解或产生歧义时,会直接使用英语原词进行表达,如例(11):

(11) 顾思达:对,然后这个,呃,挪威这个[fjord],海峡是吗?海峡很多,所以说有这种[ferry],是什么,轮车吗?

陈超:轮渡。

大左:汽车轮渡。

在这个例子中,“海峡”、“汽车轮渡”这两个词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频率相对不高,所以顾思达在提取词语时比较犹豫,先是连用了大量的填充词“然后,这个,呃,挪威这个”来填充语流空白,表示思考、犹豫、构思下文,为搜索汉语词语争取时间;转而直接用英语进行表述,紧接着对用英语表述的内容进行翻译“fjord,海峡是吗?”、“ferry,是什么,轮车吗”以确保听话者理解自己的表达,使得交际能够顺利进行,以保持语言表达的流利性。由此可知,当说话者对自己的汉语水平缺乏信心,担心汉语表达不准确时,可利用语码转换策略选择自己熟悉的语言帮助表达。

另外,当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因语言能力不足导致汉语词汇提取困难时,说话者会直接使用英语词汇来解释汉语中的意思,以便更加准确的传递信息,同时提供一些补充信息帮助听话人更好的理解说话人的意思,能够使交际双方都迅速理解会话内容,提高交际效率,如例(12)、例(13)。

(12) 唐小强:我就是,我不在发言的时候,我就稍微停滞一下(低头睡觉)但是呢,我是那个[sleep]的那个,不是[sleep]的那个状态,我是那个……(边说话边打响指)。

阳离子:冻坏了,冬眠。

唐小强:就是[freeze]的那个状态,对对对。

阳离子:[hibernating]。

根据上述对话,我们可以推测唐小强想要表达的意思是“在没有发言时是闭目养神的状态,不是真正进入睡眠的状态”。但由于语言能力有限,并未使用恰当的汉语词语进行表达,而是“我是那个[sleep]的那个,不是[sleep]的那个状态,”描述了他不发言时的状态。阳离子使用“冻坏了”“冬眠”“hibernating”这样的词语进行回应,直接用英语词语来解释汉语意思,同时也是一种比喻的手法,使得对话更具有趣味性、生动性和形象感。

(13) 功必扬:比如说周末跟朋友出去玩,然后喝酒,因为我会我会发泄,然后这样我会重新,就比如说从礼拜一我又开始有电。

星星:[reset]。

功必扬:对,就是[reset]。

通过分析上述的例子,我们可以知道,功必扬想要表达的意思是“周末出去跟朋友玩可以缓解压力,重新焕发活力”。但在表达过程中未找到合适的汉语词语,于是听话人直接使用英语词语“reset”来帮助解释。

(五) 委婉表达

当交谈中一些表达方式会违背社会规约、违背一定的礼貌原则时,使用语码转换可以起到回避的作用,使得话语更含蓄,从而为他人所接受 [5] 。在日常交流中,当我们想批评某人或表达一些不同的看法时,应尽量避免使用直接的表达,可以根据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选择合适的语言表达方式,提高沟通效果。

(14) 姜海:反正人家一叫我老师,我说,我都不会讲课,我都不是老师了,特别是在这种现场,要拍摄、拍戏,或者拍电视节目、拍综艺节目,就是,谁都是老师,对吧?我觉得这个非常的[lazy]。

陈超:是一种尊称。

姜海:对,但是我(觉得)是非常的[lazy]吧,为什么呢?你就不记得他的名字而已,如果你知道他的名字,叫名字就好了。

在这个例子中,姜海认为在交际过程中统称别人为老师是因为不记得别人的名字,是一种偷懒的行为。如果直接使用汉语词语意味着直截了当地批评或指责,容易损伤对方的面子,而使用英文“lazy”听起来会显得更委婉一些,不容易损害对方的面子,对方更容易接受。

中国文化注重面子和和谐,在面对批评时会避免直接对抗。因此,在批评性话语中,可以巧妙地使用语码转换,避免伤害对方地感情,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委婉的语言能够降低对方的心理防线,更容易接受别人的批评。

(六) 作为一种修辞手段

语码转换在某些情况下还具有一些特殊的修辞效果 [5] 。某些有趣的英文句子,它的幽默性是由英文发音的押韵或意思的多样化体现出来的。因此,在口语交际中,说话者会直接引用英文原文,以便让听话者更准确的理解原句的意义,同时也能增强交流的趣味性。如例(15):

(15) 阿雷:就比如说我的姓氏也很特别,我的姓氏是Martini。……我在小学的时候也是,在意大利有一个广告,就说[No Martini no party]。

其他人:哈哈哈

阿雷:所以所有人都跟我开这个玩笑,说[No Martini no party]这样。

在上面这个例子中,阿雷的姓氏“Martini”与鸡尾酒“Martini”之间是一种同音异义现象,即两个词在音韵上相同,意义却大不相同。“No Martini no party”在意大利广告中的意思是“没有Martini,就没有派对”,指的是Martini鸡尾酒;而在对话中,正是利用同音异义现象将这一广告语用来开玩笑地指代“没有Martini (指的是姓氏),就没有派对”。但如果翻译成汉语,两句话之间则没有任何关联,失去了其中的双关含义。因此,在汉语口语交际中,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为了使听话者能够理解这种双关语的意义,直接使用英文原词进行表达,体现了语言的灵活性,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同时也能够使交流过程更加生动有趣,从而促进沟通和交流的效果。

3. 语码转换对二语教学的启示

(一) 适当运用语码转换有利于目的语的学习

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初级阶段的学习者在课堂讨论中会借助母语来进行,甚至会用其熟悉的语言来标注比较难的汉字,甚至在口语表达中也会夹杂着一些英语。所以,对于初级阶段汉语水平较低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教师可以借助学生的母语或中介语来解释汉语中的一些词汇、语法、概念。语码转换可以作为一个认知桥梁,将汉语与学习者母语建立连接,学习者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和掌握汉语知识,从而提高学习自信心。但是过度依赖语码转换也可能成为一种负担,不能让学生对中介语产生依赖心理,中介语只是帮助学生学习的手段,学习汉语才是目的,要通过母语或中介语的帮助达到熟练使用汉语,用汉语进行流畅的交际的目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谨慎平衡好语码转换策略的使用频次,促进学生更好地使用汉语进行语言交际。

(二) 适当采用语码转换可以缓解语言表达的压力

语码转换可以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在交际过程中,言语表达内容和形式受语言能力的限制和交际环境的影响,会出现词汇提取困难等问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适当采用语码转换的方式完成会话,教师再根据学生的表达做补充、修正,语码转换可以缓解语言表达的压力,降低学习的畏难情绪,提高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言语交际能力。

语码转换可以使学生更加自如地进行口头表达,减轻认知负担、减少沟通障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好语码转换的现象,使对外汉语教学更灵活、更贴近学生需求,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对第二语言的吸收和理解。

4. 结语

通过上述考察与分析,我们发现语码转换在言表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语码转换可以用来填补词汇空缺,这主要体现在学习者母语文化中的特殊概念在汉语中难以找到对应的表达;或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受语言能力限制,借助英语摆脱表达困境。其次,灵活使用英语缩略词可以简化表达,提高效率。英语中有些词汇翻译成汉语比较长或比较拗口,或没有统一的翻译,出于语言表达的便利会直接使用英语原词。另外,利用语码转换实现一些特殊的修辞效果,使口语表达更具表现力,提高口语交流的效果。在口语交际中,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能够根据交际需要和自身语言能力,选择自己更熟悉、更确定的语言来准确传递信息,更好地实现有效交流和表达,同时适当运用语码转换策略有利于目的语的学习。未来的研究也可以继续考察语码转换对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的影响,从而更好的指导语言教学。

基金项目

课题由云南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资助,“汉语二语学习者口语会话修正策略研究”,项目号:YJSJJ23-B67。

参考文献

[1] 李经纬, 陈立平. 多维视角中的语码转换研究[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4(5): 337-344 401.
[2] 何丽. 日常会话中汉英语码转换交际策略的实证研究[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4(3): 10-14.
[3] 王琤, 吴勇毅.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会话修正能力研究[J]. 华文教学与研究, 2017(4): 19.
[4] 赵芳珍. 网络流行语中汉英语码转换的语用探析[J].文学教育(上), 2017(4): 118-119.
[5] 薛晶晶. 网络交际中汉英语码转换的社会语言学研究[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28(12): 123-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