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随着城市化不断发展,城市规模逐步扩大导致越来越多农村土地和房屋被征用为城市建设用地,而原本身处农村的农民则搬进了拆迁安置小区。这种类型的社区虽然具有一定的城市社区的特色,但仍然保留着一些传统的农村社会属性,而在此类社区中的老年人口占比较高,人员组成较为复杂 [1] 。在此过程中,失地迁居农民对于社区养老的心理接受能力不强,拆迁社区养老服务类型少,覆盖面窄,限制了老年失地农民对于社区养老的接受度,造成社区养老服务供需不平衡 [2] 。在这一新的生活环境下,拆迁安置户们能否享有完善合理和更加优质的养老服务这一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2014年,国家发布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报告,其中明确强调“人口市民化”与“社区安置”在新型城镇化推进中的关键作用 [3] 。
2004年,呈贡开始了征地拆迁工作,从呈贡新区到滇池东岸再到呈贡老城,这19年的时间里,呈贡的拆迁从未止步。沐春园是呈贡典型的一个拆迁安置小区,为了对拆迁安置户养老的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本文以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沐春园为例进行深入分析,旨在深入探究乡村老人被拆迁安置后的以养老设计为主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从而向相关基层政府部门发展和改善养老服务提供建议和实施方案。这对促进乡村振兴发展,维护社会长治久安和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2. 社区养老现状及背景
2.1. 国家及地方的相关政策
我国的老年人群体日益壮大,我国社会老龄化的形势也日益严峻。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建构完整的养老保障体系。2022年2月2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的通知。其中提出了“养老服务供给不断扩大、老年健康支撑体系更加健全、为老服务多业态创新融合发展、要素保障能力持续增强、社会环境更加适老宜居” [4] 的五年目标。2023年5月2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将制定落实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建立精准服务主动响应机制、完善基本养老服务保障机制、提高基本养老服务供给能力、提升基本养老服务便利化可及化水平 [5] 五项内容作为重点工作。2022年12月23日,中共昆明市委、昆明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印发《昆明市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在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适老共享、银发经济、保障能力等六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工作要求,以不断的满足新时代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健康养老需求 [6] 。
2.2. 昆明市养老需求群体统计与养老设施统计
2.2.1. 昆明市养老群体统计
(1) 养老群体庞大

Table 1. Data on the number and proportion of elderly population in Kunming. Source: Kunming Bureau of Statistics [7]
表1. 昆明市老年人口数量及比重变化。数据来源:昆明市统计局 [7]
从昆明市统计年鉴中(如表1)可以看出,近30年昆明市的老年人口不断增加。2000年到2010年,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增加15.91万人,2010年到2020年,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增加34.91万人,已达88.75万人,呈现持续增加趋势其中。
(2) 老年群体加速壮大
从昆明市统计年鉴中可以看出,近30年昆明市的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并有加速的趋势。2000年到2010年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增加1.81%,2010年到2020年,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增加2.12%。2010~2020年的增长速率略大于2010~2000年的增长速率。
2.2.2. 昆明市呈贡区养老设施统计
昆明市中心城区的养老设施规划存在“北密南疏”的特点。这意味着在城市的北部地区,如五华区、盘龙区、官渡区的养老服务设施相对更为集中,而在南部如西山区和呈贡区的养老服务设施则相对较少。呈贡辖区6个街道户籍人口内60岁及以上老人有23,979人,占比达15.23%。截至目前,呈贡辖区6个街道54个社区建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7个,但街道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仅有2个(吴家营街道、雨花街道)。据社区工作人员解释,一个养老服务中心最多可辐射周边400位老人,那么呈贡辖区最多可服务10,800人,还有一半以上的老人无法享受到养老服务。
3. 对研究区域的调查研究
3.1. 调查方法
我们主要采用了文献调查法、实地观察法、半结构访谈法、调查问卷法、审核分类法和综合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进行实地调研之前,我们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为研究课题获取全面正确且严谨的资料文献;调查过程中以调查问卷法为主,利用调查问卷法开展抽样调查,以便确认问题的普遍性和代表性。抽样方法采取随机抽取的方法,将被调查的1000平方米拆迁安置地区分为20个区域,在每一区域中随机抽取三至四户老年人进行深入的调查。计划将对不少于100位老人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女性老人不少于30%;此外,我们还使用了ArcGIS等地统计、数据处理软件辅助进行了数据可视化处理和综合分析。
3.2. 调查区域
王家营的村民于2014年9月搬迁至沐春园,居民共827户2114人,流动人口3000余人。调查范围为昆明市呈贡区沐春园小区内部及小区周围沿街区域。
4. 调查结果与分析
4.1. 调查概述
本次调查共进行了10次半结构访问,共调查107人,约80户人家,其中女性老人占比45%,被访问者的年龄高低不齐,在60~65岁、71~75岁和76~80岁阶段的人数较多。
4.2. 社区自然环境和基础设施
小区内的配套设施、出入口、绿化规划较为合理,植被茂盛,有凉亭等供居民休息娱乐的场所,自然环境优美。调查区域内有四家大型超市,全部沿街分布,居民购物较为便利,在小区内有标准农贸市场一家,在主干道旁有农副产品售卖摊位,可以满足居民日常消费需求,沐春园基础设施分布如图1。

Figure 1. Distribution diagram of Mu Chunyuan’s infrastructure
图1. 沐春园基础设施分布图
小区内有一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规模较大,该养老中心于2022年末竣工,经了解,社区60岁以上老人可享受社区补贴,免费到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用餐,但服务范围较窄,还需完善营业体系。调查区域内有5家大型药房,基本集中于北区与小区主体之间的主干路上。在小区内有一个社区卫生室,一家综合门诊所和一家宠物医院,在小区附近有一家儿科诊所。总体而言小区周围的医疗设施可以满足小区居民的日常需求,但没有精神方面的诊疗场所,无法满足老年人心理健康治疗需求。
小区内有一个派出所,居民社会安全能够得以保障,并且小区内有一个消防队,与派出所合署办公,消防隐患较小。
4.3. 调查区域内养老基本模式
经调查,区域内养老主要有如下几种模式,如图2。
(1) 居家养老
居家养老植根于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符合中国人家族聚居的文化观念,可以较好地满足老年人与子女同乐的需求,为老年人提供熟悉温馨的养老环境。从抽样结果看,沐春园小区中此类养老模式占92%,并且多数老人更倾向于居家养老。
(2) 社区养老
社区养老是指老年人在家居住,以社区为依托,将社会机构养老中的服务引入社区和家庭的养老模式。社区养老通过整合包括社区居民委员会、老年活动站、文化站、社区医院、社区志愿者在内的社区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有效的全方位生活服务。在沐春园小区中,因为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刚开业不久,老年人接受程度不高,社区养老模式占极少部分。
(3) 机构养老
机构养老是指老年人离开原有居住地,集中居住在专门为老年人提供综合性服务的养老机构中,享受养老服务的养老模式。养老机构是指由国家、集体、企事业单位或者个人兴办的养老服务机构,主要包括养老院、敬老院、福利院、老年公寓、养老基地等。由于沐春园小区是拆迁安置小区,在调查中仅有3户居民将自家老人送往敬老院养老,其他居民表示没有经济能力将老人送往机构养老。
4.4. 对养老服务和设施满意度
我们进行了半结构性访谈若干次,发现受访者对居住环境、日常生活基本满意,但对国家相关养老政策了解较少。表2为满意度调查结果。
综上,调查范围内50%的老年人认为该小区养老服务体系不够完善,老年人日常娱乐活动十分单调;其次,该小区内大多都是拆迁安置的老年人,文化程度较低,对养老政策也是知之甚少。因此当下的任务应当是进一步完善老年人活动区域的娱乐、养老服务设施,提高老年人生活幸福水平,完善养老服务中心服务体系,在社区开展演讲等活动普及相关养老政策,进一步提高老年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幸福感和参与感。

Table 2. Satisfaction of pension services and facilities in Mu Chunyuan
表2. 沐春园养老服务及养老设施满意度
5. 拆迁安置对于养老的具体影响
5.1. 积极影响
(1) 住房条件改善:拆迁安置过程中,老年人的住房条件改善,这些住房通常比原来的住房条件更好,设施更齐全,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2) 社区环境优化:拆迁安置后的生活环境更加宜居,几乎所有被访者都很满意沐春园的绿化和道路。
(3) 交通便利性提高:相较于原先的交通条件,拆迁安置后的社区具备更好的交通设施,如公交站点、地铁站等,80%的被访者反映公交出行很方便。
(4) 经济负担减轻:拆迁过程中,政府会为老年人提供搬迁补助,同时提供安置房。据了解,沐春园的安置户每户除1个人的外,至少都分配到两套住房,自己居住1套,另外还有1套可以出租,一年能有1万元的租金收入。此外,社区集体商铺整体打包出租,社区居民每人每年都能分配到商铺出租收益分配款2000余元。
5.2. 消极影响
(1) 邻里关系重建:拆迁安置后,老年人需要重新建立邻里关系,增加了老年人的社交压力,50%的被访者表示经常独自一人在小区内散步。
(2) 社区活动参与度降低:由于拆迁安置后的社区与原来的社区距离较远,老年人参与社区活动的意愿和能力降低,多数老人表示不熟悉新建的养老服务中心,对社区活动不感兴趣。
(3) 社会支持网络变化:拆迁安置后,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网络会发生变化,如亲友关系、邻里关系等,这对他们的心理和生活产生一定影响。
(4) 医疗费用增加:比起拆迁安置前,社区的医疗资源变贵,增加了老年人的医疗费用。70%的被访者反映,每个月在医疗方面的支出占总支出的一半左右。
综上,拆迁安置对于昆明市沐春园小区老年人养老的具体影响是多方面的。为了确保老年人在拆迁安置过程中的养老权益得到保障,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减轻老年人在拆迁安置过程中的压力,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同时,老年人自身也应该积极调整心态,努力适应新环境,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以实现健康、快乐的养老生活。
6. 拆迁安置小区养老服务发展对策
就该拆迁安置小区来看,采取居家养老方式的老年人仍占据较大比重,居家养老带来的问题不可忽视。老年人群体遭受社会孤立、老年人亟需生活辅助的问题非常普遍。而社区养老经常出现中断的情况,在运营养老设施、保障老年人生活的过程中,社区总是面临许多困难,如养老服务人才匮乏、资金短缺、养老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对于机构养老,90%被访问者的接受程度都不高,有些甚至抱有抵触情绪。因此,本文对拆迁安置小区养老服务发展提出以下对策。
6.1. 政府与社区主导
政府与社区始终是改善养老服务的主导力量。对于拆迁安置的老年人群体遭受社会孤立、生活困难等问题,政府可以搭建社区老年人互助平台,帮助老年人解决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调解老年人之间的纠纷,帮助老年人更好的融入城市社会;政府应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相关平台、社区管理等方面的规范,对相关服务内容、收费标准等进行明确规定。政府应加大对拆迁安置小区养老服务的政策支持力度。同时,也可以通过财政补贴的方式,降低社会资本投入的成本和风险。其次,政府应推动建立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机制。除了政府的财政投入外,还可以鼓励社会资本、企业和个人投资参与拆迁安置小区养老模式的建设和运营。社会各界都应加大对拆迁安置小区养老模式的宣传力度,吸引投资人对社区养老机构进行投资,缓解社区融资难的问题。另外,政府应积极搭建社区与其他社会服务、基础设施单位的沟通桥梁,协助他们打通信息壁垒,提高社会服务单位对老年人的服务效率。
6.2. 养老服务专业化
社会各界应加大对相关人才的培养力度,高等教育院校内可以开设相关专业供学生学习,促进针对老年人的护理领域的专业化、规范化。社区可以开设相关技能的培训班,面向社会广泛开展培训,让社会各界参与到养老服务中来,吸引更多人才参与养老服务事业,缩小区域之间、机构之间的养老服务水平差异,尽可能的满足老年人多种多样需求,尽可能的保障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机构的正常运转。
6.3. 志愿者服务
组织志愿者团队定期探访、陪伴老年人,有助于提供情感支持和帮助,提高养老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例如,可以组织志愿者参与日常生活照料、健康咨询等活动,减轻专业人员的工作负担;同时,也可以通过志愿者的参与,增加老年人的社会交往,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社会也应积极倡导志愿服务精神,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养老服务中来。
7. 小结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及其带来征地拆迁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的提升,拆迁安置户的养老问题刻不容缓。昆明市地处中国西南地区、云贵高原中部,受亚热带季风的影响,四季如春,具有良好的居住环境,这是昆明市老年户籍人口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原因之一。作为云南的省会城市,昆明是优化城市生活服务设施的各方面措施试行的先行者和试验基地。本文以呈贡区拆迁安置小区沐春园为例,研究拆迁安置对老人养老的影响,以期对昆明市乃至全国拆迁安置户的养老模式提出建议,优化养老服务,提升老年人幸福感,为中国养老事业的发展提供助力。
致谢
行文至此,落笔之处,意味着本篇论文的完成,在本文的撰写过程中,我们有幸得到了老师及沐春园社区和居民的鼎力支持与帮助。在此,我们想向所有为本文提供指导和帮助的老师、同学以及朋友表达我们最诚挚的谢意。
基金项目
云南大学2022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拆迁安置对老人养老的影响研究——以呈贡沐春园为例》(编号:S20221067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