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近年来,媒体频频曝出的恶性女性校园欺凌事件令人瞠目结舌。一项调查显示,在我国2017年初至2019年末的71起典型校园欺凌新闻报道中,女性作为欺凌者与被欺凌者的数量均与男生不相上下(冯永刚,温晓情,2022)。在大众往常的印象中,校园欺凌是与男性联系在一起的,但近年来频出的女性校园欺凌事件不断挑战人们的传统认知。所以,在以往对校园欺凌的一般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女性欺凌者这一特殊群体的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
2. 相关概念界定
1. 校园欺凌、女性校园欺凌的含义
对于校园欺凌的定义,教育部等十一部门在其2017年印发的《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中将其界定为,中小学生欺凌是发生在校园(包括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内外、学生之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这一概念既明确了校园欺凌事件中的主客体身份、欺凌实施场所、实施手段与频次和实施后果等客观要素,也触及欺凌者的主观恶意性、被欺凌者的感受(如精神焦虑、沮丧、恐惧)等主观要素,较为全面、公允。
在此基础上,女性校园欺凌进一步限定了该事件中的主体的性别身份,学者杨春磊、杨晓楠等还将女性校园欺凌定义为发生在学校校园内、学生上学放学途中或学校教学活动中,由在校女学生实施的,通过滥用语言、躯干力量、网络媒体、器械等来达到某种程度侵害的不法行为,该行为具有欺凌群体性、手段多样性、方式侮辱性、凌辱反复性、行为隐蔽性等特点,对受害者生理、心理、名誉、财产甚至人格造成极大创伤(杨春磊,杨晓楠,2017)。
在特定女性校园欺凌的定义中,除共同的对主客体身份、欺凌实施场所、实施手段和实施后果进行了界定,官方的定义涉及了欺凌者的主观恶意、被欺凌者的感受等主观要素,学者的定义则增加了欺凌行为的特点。
将二者结合,本文将女性校园欺凌定义为发生在校园(包括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内外、学生上学放学途中或学校教学活动中、学生之间,女性(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心理精神损害、名誉损失等的,带有欺凌群体性、手段多样性、方式侮辱性、凌辱反复性、行为隐蔽性的恶性事件。
2. 社会性别理论
生理性别与生俱来,一般不可发生自然改变,其判断标准亦不会因人的肤色、所处位置等因素不同有差异。而社会性别(gender)是一个文化概念,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中,会形成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行为方式、性别气质和角色。性别社会化是人们接受并内化社会规定的性别角色要求,并以此支配自己的行为,是发展性别角色意识、产生性别认同过程,贯穿人类的一生。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学习如何做个男人或女人(邹利,2021)。对个人来说,性别社会化是个体如何将自身的性别认同有机地与社会所规定的性别角色规范整合起来,对社会来说则是使个体对性别规范认同最基本的机制。
校园欺凌现象是一个社会问题,人员牵涉范围广,且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不仅仅涉及个体遗传因素,还与青少年的成长环境息息相关。仅从性别角度去理解校园欺凌问题,停留在个体生理和心理层面,无法挖掘性别差异背后的形成机制,也不利于遏制校园欺凌。社会性别是在社会文化的制约中形成的对男女特征的定义与角色要求。“社会性别”概念在诸多研究领域中已经成为了一个独特的分析视角,它是一种社会关系,一种社会结构,也是表示权力关系的一种途径,现已成为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重要方法和工具(杨晓宁,2003)。因此,本文所采用的“性别”不是作为生理性别的“Sex”,而是作为社会性别的“Gender”,借助社会性别理论,从文化和社会层面理解校园欺凌。
3. 社会性别视角下女性校园欺凌现象的特点探究
1. 以精神、心理伤害为主要目的
不同于男性之间简单粗暴的欺凌行为,女性之间的校园欺凌在肢体冲突的基础上,对受害人精神的凌辱更为严重。女性欺凌者会以多种方式持续对受害人施以肉体上的伤害和精神上的压迫,目的更明确,主观恶意更强,对被欺凌者身心造成的伤害更严重,不良影响也更加久远。一方面,女性校园欺凌通常以心理攻击为目的而选择具有侮辱性的欺凌手段,且被欺凌女性通常性格较为懦弱,因此,当被欺凌者被问及是否遭遇欺凌时,她们或怕被报复或怕名誉受损而多选择沉默(赵雪莲,2019);另一方面,不同于男性校园欺凌直接物理手段产生的外显性生理伤害,女性校园欺凌者对被欺凌者造成的心理伤害则以内隐性为特征。当被欺凌者鼓起勇气告知教师、家长或其他人的时候,由于无法看到直接的欺凌痕迹,他人无法认定欺凌事实,甚至直接定性为同学之间正常的“小打小闹”,这无疑对被欺凌者来说是又一重心理伤害。
2. 以间接欺凌为主要形式
校园欺凌在形式上可分为直接欺凌和间接欺凌两种类型。直接欺凌是指直接的身体欺侮(如打、踢等)和直接的言语欺侮(如辱骂、起外号等)。间接欺凌包含所有非直接的攻击形式,一般指隐性的、非面对面的、在他人背后发起的攻击(冯永刚,温晓情,2022)。鉴于女性独特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不同于男性欺凌群体,女性校园欺凌多舍弃依靠武力或直接言语暴力,以间接攻击为主要方式,主要包括流言蜚语的散播、对被欺凌对象的恶意中伤、欺凌群体排斥孤立被欺凌者等等。但是也包含着一部分直接欺凌,在这种情况中,欺凌群体最直接的武器是言语而非身体,女性校园欺凌者企图用直接的对被欺凌者的言语攻击以达到贬低、羞辱和排斥的目的。此外,就算存在少量身体攻击,也并非想真的在被欺凌者身上留下物理伤害,而是采取表现性或虐待性身体行为。在大多数社会上流传的校园欺凌行为来看,以视频或图片等传播形式在网络、社会上传播的多是女性欺凌者这一群体,这一传播的目的就在于对被欺凌者在心理和名誉上进行二次伤害。
3. 以关系欺凌和社会欺凌为主要手段
校园关系欺凌指的是通过恶意控制或伤害同学之间的关系以达到对他人产生生理或精神伤害的行为。关系欺凌对身体的依靠较弱,对精神和心理的依靠较强,这也正是该手段多发生在校园女性群体之中的原因。当欺凌者故意将被欺凌者排除在同伴群体之外,剥夺被欺凌者的正常社会交往,使其无法得到正常的友谊,人格上被排斥无法得到承认,关系欺凌就此发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之间的关系欺凌呈现出对内和对外的双重作用。一方面,女性欺凌者以关系欺凌为手段逼迫或威胁团体内成员对彼此保持忠诚,维护团体“利益”;另一方面,同样以关系欺凌为手段排斥或拒绝团体以外的成员对团体内部产生影响。
社会欺凌指欺凌者用言语攻击、冷嘲热讽、散播谣言和绯闻、暗地中伤、蓄意报复、负面八卦、背后捅伤他人或恶劣的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等伤害他人的行为(林小平,2021)。欺凌者用以上形式对被欺凌者的社会形象、社会地位、社会关系等造成不良形象的行为,意图使被欺凌者以一种低下负面的形象出现在其所处的社会当中。
4. 社会性别视角下女性校园欺凌现象的成因探究
由于本文主要是从社会性别视角探究女性校园欺凌现象,所以在探究其成因时,排除了通常情况下造成普通校园欺凌现象的原因,也排除了生理和心理视角下的性别视角,重点从社会和文化层面进行分析。主要有以下原因:
1. 家庭性别教育影响
家庭教育是个体形成自我性别认知的重要途径,父母对子女性别意识的理解以及期待会影响其整体的家庭教养方式。过于极端的对性别的理解和期待也是造成女性校园欺凌的原因之一。
鉴于女性性别在两性中的“弱者”形象,父母亲容易极度溺爱女儿,将其视为千娇万贵的“公主”,加之社会上流行的“穷养儿子富养女”的观念,对孩子百依百顺。父母对其女儿的“女性”这一性别的错误意识,认为“女性”就代表着弱势、无能力、娇贵等特质,所以会对女儿进行过度保护,满足一切需要,尽力避免其受到伤害或者经历挫折,时间一长就会导致女孩以自我为中心,受挫的能力差。家里的小公主一旦离开父母庇护所进入学校,很容易在心理上抵制任何不适合她们学习或同伴交往的行为,再加上这些女孩往往缺乏与他人谈判的能力,简单粗暴的欺凌可以成为压制她们反对意见的有力工具。有的对女性的教育过于严格,使他们从小逆反心理,容易产生情绪化意志。
2. 社会传统女性文化影响
不管是在东方还是西方的传统文化中,女性相较于男性始终是依附、顺从的形象,不管是外在还是内在,针对于女性的规范要求要比男性更加繁琐严格。在这种社会传统女性认知之下,女性多与温柔、听话、乖巧、懂事等形容词联系在一起。女性在家庭、学校和社会接受到的一惯性教育观念就是要服从、被动和依赖男性。所以,校园欺凌这种本身就错误的行为出现在女性身上会更加让人难以接受。当校园中的女性欺凌者在做出欺凌行为时,也会受到这些社会传统女性心理的约束,并不会选择直接型或爆发型攻击方式,而是更加隐蔽和低调的形式出现。她们更加顾及自己的性别形象,期待“人后”的恶毒扭曲欺凌行为并不会影响到“人前”乖巧可爱的社会女性形象。
3. 社会女性文化变迁的影响
女性攻击性增强既是饱受千年压抑的中国女性一朝翻身的激进与叛逆,也是独生子女性育制度下家庭性别教育缺失的结果。中国传统父系氏族社会以各种经济、政治和伦理价值方面的强制性手段,贬抑妇女的地位,造成了我国两千年的传统社会中有女儿、有妻子、有母亲但没有女人的局面。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们民族经历的历史和文化变迁,使蜷缩于历史地心的中国女性一瞬间被喷出而浮出历史地表,她们从法定的被规训者摇身一变成为法定的主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我国实行改革开放、肯定市场经济、实现教育普及、将男女平等定为基本国策、把同工同酬设为一项法律等,各种社会变革运动共同将女性从家庭推到社会中(张静,2022)。伴随生存空间的扩展,女性的自我意识也逐渐增强,由过去的依附乖顺转而强调独立、勇敢、进取、敢于冒险……。
与此同时,人们从过去走来,他们不可能完全与历史割裂,其身体里依然深刻着历史的基因,被压抑千年的女性在传统与现代观念之间挣扎、浮沉,心智难以协调,便产生了各种变幻莫测、难以预期的抗争形式。
5. 社会性别视角下女性校园欺凌现象的策略探究
女性校园欺凌频发有其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女性攻击性增强既是其千年压抑一朝解放的无所适从,也是其在面对社会期待与现实处境不相匹配时的茫然求索。在有限的社会资源之中,女性作为社会的“新成员”,其高自尊和胜负欲所衍生出来的是无处不在的且难以排解的巨大焦虑。这种焦虑同样笼罩着独生女孩家庭,温和、同情和包容等不利于竞争的品质被选择性抛弃,“像男孩一样”成为“新女性”的培养标准。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在当代社会女性群体中总是不断重现着曾似乎专属于男性的社会问题,并在数量和频率上渐渐与其不相上下。女性校园欺凌绝不是一个单纯的校园问题,而是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通过适当的性别教育帮助女性树立正确的女性观,使其能在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基础上,以一种恰当的方式对抗家庭、社会过早给予的重压,进而在一定程度上解构女性校园欺凌行为得以产生的性别文化环境,便是教育的应尽职责。
根据上述从社会性别视角下女性校园欺凌现象的成因所知,不管是文化层面还是社会层面的性别意识,对校园中的女性学生群体产生影响的主要还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一方面,学生群体主要的生活和学习场所就是在家庭和学校,另一方面,即使是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影响,也是通过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影响进而影响学生。所以相应的对策也主要是围绕这两方面展开。
1. 家庭教育的女性培养倾向与“双性化”教育
不管怎么强调男女平等等社会性别意识,男女性与生俱来的不同心理、生理特征决定了部分教养方式的不同。由于男女性不同的生理特征以及在成长过程当中不同期的心理变化,为不同的家庭所忽视。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初期便要给予一定的法律教育和道德教育,女性尤其要关注其成长过程中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帮助其养成具有女性性格特征,又能较为理性的面对困难和挑战,为培养具有一定行为处事能力的青春期女性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家长教会女性正确的认识自我,容貌是父母给的,比外表更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内在,不应攀比和嫉妒,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形成较为积极性的自我认知。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堂,家长所传递出来的性别观念和家庭中所营造的性别氛围会影响一个人对自己性别认知的形成、进而影响到走出家门迈进校门与他人的互动和交往。家庭要充分认识到性别认同对青少年女孩身心成长的重要性,有针对地开展性别角色教育,引导女孩构建良好的性别角色认同,同时要帮助女孩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学习性生理知识和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此外,在当今社会,男孩女性化,女孩中性化的性别混淆问题已经成了无法回避的严峻事实。对此,扭转性别混淆现象需要“双性化教育”的助力。所谓“双性化教育”,是指摈弃了传统的“单性化教育”后应运而生的一种家庭教育新理念(赵福江,周镭,2021)。父母对少女的教育不能按照传统的单性化教育,严格地界定男性与女性的性别角色标准,也不能“去女性化教育”,引发性别混淆,而应当重视双性化人格教育,鼓励少女和异性适度接触,学习男孩们的活泼洒脱、气度、理性思维等优秀品质,摈弃善妒、易情绪化、敏感、冲动等不良品质,将男女性之间的性格优势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培养青春期少女健全的人格,培养宽和大度的心态,为进一步与他人友好和谐交往打下基础。
2. 学校教育中适当的女性教育
学校作为青少年学生主要的生活环境之一,对青少年学生性别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价值。而男女同校的校园环境也为女性形成正确的性别观念提供了方便。因此,加强学校性别教育对于弥补独生子女家庭带来的性别隔离、及时纠正叛逆激进的女性观念具有特殊意义。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开设相应的性别课程引导女性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教师可通过讲授、辩论和主题报告等方式,帮助学生从自然的、社会的和历史的角度全面认识两性角色形成的背景和原因,帮助女性认识到自身的独特价值,进而能正确评价并悦纳自己。另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实施两性补充教育,着力帮助女性群体突破在传统性别刻板印象与激进的现代女性观念中挣扎的心理困境。激进的女性观表现有二,一是完全否定自身性别特质而与男性角色全面趋同,表现为“女性的男性化”;一是将两性特质完全对立,在贬低男性的过程中寻求优越感(肖迪,李孟儒,彭涛,2020)。性别刻板印象是客观存在的,但不能据此而刻意夸大两性之间的性别差异。对此,教师应站在两性平等的立场上,通过组织男女同学深入对谈、性别角色互换和开展讲座等多样化的形式,帮助女性理性认识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使其能在发扬自身富于同情心与共情能力、温和而包容力强等独特人文优势的基础上,合理吸取男生果断和勇敢等优秀品质,在取长补短的流动的过程中塑造其健康的人格,使其正确看待同性与同性之间的关系驱除“竞争”和“攀比”的不良心理、正确处理异性与异性之间的关系,保持既不刻意迎合也或疏离的正常态度,形成同辈之间良好和谐的互动交往,进而减少女性校园欺凌的发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