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四川植被协作组. 四川植被[M].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0: 1-465.
|
[2]
|
吴征镒, 王献溥等. 中国植被[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0: 1-1375.
|
[3]
|
吴征镒, 朱彦丞, 姜汉侨. 云南植被[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7: 1-1024.
|
[4]
|
张荣祖等. 横断山区干旱河谷[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2: 1-211.
|
[5]
|
赵琳, 郎南军, 郑科等. 云南干热河谷生态环境特性研究[J]. 林业调查规划, 2006, 31(3): 14-117.
|
[6]
|
费世民, 王鹏等. 论干热河谷植被恢复过程中的适度造林技术[J]. 四川林业科技, 2003, 24(3): 10-16.
|
[7]
|
杨振寅, 苏建荣, 罗栋等. 干热河谷植被恢复研究进展与展望[J]. 林业科学研究, 2007, 20(4): 563-568.
|
[8]
|
欧晓昆, 金振洲. 金沙江干热河谷植物区系和生态多样性的初步研究[J]. 武汉植物学研究, 1996, 14(4): 318-322.
|
[9]
|
马焕成, 曾小红. 干旱和干热河谷及其植被恢复[J]. 西南林学院学报, 2005, 25(4): 52-55.
|
[10]
|
何锦峰, 苏春江, 舒兰等. 基于3S技术的金沙江干热河谷区LUCC研究——以云南省元谋县为例[J]. 山地学报, 2009, 27(3): 341-348.
|
[11]
|
黄成敏, 何毓蓉. 元谋干热河谷试区土壤水分性状及基本物理特性研究[A]. 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与恢复技术研究[M]. 北京: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
|
[12]
|
方海东, 段昌群, 潘志贤等. 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恢复研究进展及展望[J]. 三峡环境与生态, 2009, 2(1): 5-9.
|
[13]
|
刘政, 施为光. 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环境建设问题的探讨[J]. 四川草原, 2005, 4: 28-31.
|
[14]
|
杨庆媛, 汪军, 王锡桐等. 云南省金沙江流域生态环境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重点地区调查报告之一[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28(3): 487-491.
|
[15]
|
虞泽荪. 初论金沙江、雅龚江、大渡河干旱河谷灌从特点[J]. 南充师范学院学报, 1980, 1: 69-76.
|
[16]
|
刘伦辉, 张建华. 云南干旱河谷特点与治理途径[J]. 热带地理. 1988, 8: 355-362.
|
[17]
|
刘伦辉. 横断山区干旱河谷植被类型[J]. 山地研究, 1989, 7: 175-182.
|
[18]
|
欧晓昆. 元谋干热河谷植物区系研究[J]. 云南植物研究, 1988, 10(1): 11-18.
|
[19]
|
欧晓昆, 金振洲. 元谋干热河谷植被的类型研究Ⅰ群丛以上单位[J]. 云南植物研究, 1987, 9(3): 271-288.
|
[20]
|
周跃, 金振洲. 元谋千热河谷植被的类型研究Ⅱ群丛以下单位[J]. 云南植物研究, 1987, 9(4): 417-426.
|
[21]
|
张建平, 王道杰, 王玉宽等. 元谋干热河谷区生态环境变迁探讨[J]. 地理科学, 2000, 20(2): 148-152.
|
[22]
|
朱能勋. 元谋植被演替与干热河谷研究[J]. 林业调查规划, 1995, 4: 15-17.
|
[23]
|
钟祥浩. 干热河谷区生态系统退化及恢复与重建途径[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0, 9(3): 376-383.
|
[24]
|
周麟. 云南省元谋干热河谷的第四纪植被演变[J]. 山地研究, 1996, 14(4): 239-243.
|
[25]
|
蒋俊明, 费世民, 何亚平等. 金沙江干热河谷植被恢复探讨[J]. 西南林学院学报, 2007, 27(6): 11-15.
|
[26]
|
曹敏, 金振洲. 云南巧家金沙江干热河谷的植被分类[J]. 云南植物研究, 1989, 11(3): 324-336.
|
[27]
|
何毓蓉, 黄成敏, 宫阿都等. 金沙江干热河谷典型区(云南)土壤退化机理研究——母质特性对土壤退化的影响[J]. 西南农业学报, 2001, 14(增刊): 9-13.
|
[28]
|
黄成敏, 何毓蓉, 张丹等. 金沙江干热河谷典型区(云南)土壤退化机理研究Ⅱ——土壤水分与土壤退化[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1, 10(6): 578-584.
|
[29]
|
黄成敏, 周红艺, 张宝华等. 金沙江干热河谷典型区土壤退化机理研究——土壤侵蚀对土壤退化的作用[J]. 水土保持学报, 2002, 16(3): 24-27.
|
[30]
|
宫阿都, 何毓蓉. 金沙江干热河谷区退化土壤结构的分形特征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 2001, 15(3): 112-115.
|
[31]
|
何毓蓉, 张丹, 张映翠等. 金沙江干热河谷区云南土壤退化过程研究[J].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1999, 5(4): 1-6.
|
[32]
|
岳学文, 方海东, 钱坤建等. 金沙江干热河谷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水分特征[J]. 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27): 14963- 14965.
|
[33]
|
陈奇伯, 王克勤, 李艳梅等. 金沙江干热河谷不同类型植被改良土壤效应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 2003, 17(2): 67-70.
|
[34]
|
和顺荣, 邢向欣. 金沙江干热河谷区生物固土能力研究[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9, 24(5): 721-724.
|
[35]
|
刘刚才, 刘淑珍. 金沙江干热河谷区土地荒漠化程度的土壤评判指标确定[J]. 土壤学报, 1999, 36(4): 559-563.
|
[36]
|
蒋俊明, 刀丽萍, 彭建勇等. 金沙江干热河谷造林措施对土壤水分的影响[J]. 四川林业科技, 2007, 28(3): 19-22.
|
[37]
|
第宝锋, 崔鹏, 黄胜等. 近50年金沙江干热河谷区泥沙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以云南省元谋县为例[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6, 4(5): 20-24.
|
[38]
|
田波, 陈奇伯, 王克勤. 金沙江干热河谷不同处理坡面的产流产沙规律研究[J]. 西南林学院学报, 2006, 26(6): 44-48.
|
[39]
|
刘芝芹, 王克勤, 李艳梅等. 金沙江干热河谷坡面降雨产流特征的分析[J].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28(2): 227-231.
|
[40]
|
郑郁, 李占斌, 李鹏等. 金沙江干热河谷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特性分异特征[J]. 水土保持研究, 2010, 17(1): 174-177.
|
[41]
|
李鹏, 李占斌, 郑郁.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干热河谷地区土壤可蚀性的影响[J]. 水土保持研究, 2011, 18(4): 16-19.
|
[42]
|
李鹏, 李占斌, 郑郁. 不同海拔对干热河谷地区土壤理化性质及可蚀性的影响[J]. 水土保持通报, 2011, 31(4): 103-107.
|
[43]
|
穆军, 李占斌, 李鹏等. 干热河谷干季土壤水分动态研究[J].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09, 26(12): 103-107.
|
[44]
|
张荣祖, 郑度, 杨勤业. 横断山区自然地理[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7: 1-162.
|
[45]
|
杨万勤, 宫阿都, 何毓蓉等. 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环境退化成因与治理途径探讨(以元谋段为例)[J]. 科技前沿与学术评论, 2000, 23(3): 37-40.
|
[46]
|
欧晓昆. 云南省干热河谷地区的生态现状与生态建设[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1994, 3(3): 271-276.
|
[47]
|
牛青翠, 王龙, 李靖. 金沙江干热河谷区生态修复技术体系初探[J]. 中国水土保持, 2006, 4: 39-41.
|
[48]
|
张建平, 王道杰, 王玉宽等. 元谋干热河谷区生态环境变迁探讨[J]. 地理科学, 2006, 20(2): 148-152.
|
[49]
|
杨庭硕, 伍孝成. 民族文化与干热河谷灾变的关联性[J]. 云南社会科学, 2011, 2: 39-44.
|
[50]
|
马国君, 李红香. 云南金沙江流域干热河谷灾变的历史成因及治理对策探究——兼论氐羌族系各民族传统生计方式的生态价值[J]. 贵州民族研究, 2012, 2: 85-92.
|
[51]
|
纪中华, 刘光华, 段曰汤等. 金沙江干热河谷脆弱生态系统植被恢复及可持续生态农业模式[J]. 水土保持学报, 2003, 17(5): 19-22.
|
[52]
|
何永彬, 卢培泽, 朱彤. 横断山——云南高原干热河谷形成原因研究[J]. 资源科学, 2000, 22(5): 69-72.
|
[53]
|
明庆忠. 三江并流区干热河谷成因新探析[J]. 中国沙漠, 2007, 27(1): 99-104.
|
[54]
|
明庆忠. 三江并流区地貌与环境效应[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7: 1-2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