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德清, 丁保国, 马艳青, 等. 黄芪总黄酮对扑热息痛所致小鼠肝损伤防护作用的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01, 26(7): 483-486.
|
●
沈文梅, 王成彬, 汪德清, 等. 黄芪总黄酮对失血性休克再灌注肝损伤的防护作用[J]. 中国药理学通报, 1997, 13(6): 532-534.
|
●
杨雁, 陈敏珠. 黄芪总苷对肝癌细胞凋亡及wtp53基因表达的影响[J].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01, 17(4): 447-451.
|
●
黄熠, 胡火珍. 黄芪总苷对肝癌BEL-7402细胞株的抑制作用[J]. 时珍国医国药, 2011, 22(5): 1261-1262.
|
●
许杜娟, 吴强, 杨雁, 陈敏珠. 黄芪总苷的抑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J].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03, 19(7): 823-826.
|
●
刘明华, 任美萍, 陈健平, 等. 黄芪皂苷抗肿瘤活性研究[J]. 中药药理与临床, 2009, 25(2): 68-70.
|
●
李淑萍, 许晓燕, 孙箴, 等. 黄芪多糖和黄芪总甙调控LX-2细胞因子分泌[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7, 36(6): 543-548.
|
●
吴强, 杨雁, 薛绍礼, 等. 黄芪总苷对肝星状细胞增殖和合成胶原的抑制作用[J].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03, 19(8): 892-895.
|
●
Mu, Y.P., Zhang, X, Li, X.W., et al. (2015) Astragaloside Prevents BDL-Induced L...
|
●
Gui, S.Y., Wei, W., Wang, H., et al. (2006) Effects and Mechanisms of Crude Astr...
|
●
朱虹, 吴强, 杨雁, 等. 黄芪总苷对血吸虫卵抗原活化的肝星状细胞增殖与胶原合成的影响[J].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06, 22(5): 555-558.
|
●
王文祥, 熊晓滨. 黄芪总皂苷提取物对牛血清白蛋白致大鼠肝纤维化作用的影响[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3, 19(9): 277-280.
|
●
张莎莎, 张旭, 吕文良. 黄芪防治肝纤维化的研究现状[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3, 31(11): 2384-2387.
|
●
王一丹, 韩涛, 宁艳梅. 黄芪治疗慢性肝病的研究进展[J]. 医学综述, 2013, 19(12): 2204-2206.
|
●
仝欣. 黄芪主要活性成分的药理作用[J]. 时珍国医国药, 2011, 22(5): 1246-1249.
|
●
张蔷, 高文远, 满淑丽. 黄芪中有效成分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J]. 中国中药杂志, 2012, 37(21): 3203-3207.
|
●
张锡纯. 医学衷中参西录[M].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77: 222-226.
|
●
张凯, 朱肖鸿. 黄芪补肝气传统机理探究[J]. 浙江中医杂志, 2016, 51(2): 143-144.
|
●
王融冰. 肝病的中医药治疗[J].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5, 31(1): 2-6.
|
●
毛颖婕, 徐彭, 刘清华, 等. 肝损伤的中药治疗研究进展[J].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1, 23(1): 91-94.
|
●
广佛两市轨道交通衔接规划[R]. 广州: 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 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 2015.
|
●
钱林波, 顾文莉. 以快速轨道交通支撑和引导城市发展——日本东京都市圈的实践与启示[J]. 现代城市研究, 2001(6): 56-58.
|
●
张道海, 刘龙胜, 江捷. 东京城市客运系统中轨道交通主导地位的原因剖析及启示[J].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13, 16(6): 17-21.
|
●
陈孟乔, 施仲衡, 刘建坤. 国外主要城市市郊铁路发展现状分析及启示[J]. 综合运输, 2010(3): 77-81.
|
●
Travel in London, Report 7 (2014) Transport for London, London.
|
●
陈雪明. 纽约的公共交通系统和规划经验谈[J]. 国际城市规划, 2015, 1(30): 84-88.
|
●
俞展猷, 李照星. 纽约、伦敦、巴黎、莫斯科、东京五大城市轨道交通的网络化建设[J]. 现代城市轨道交通, 2009(1): 55-59.
|
●
苗彦英, 张子栋. 东京都市圈轨道交通发展及特征[J]. 都市快轨交通, 2015, 28(2): 126-130.
|
●
宗晶. 国外三大城市轨道交通模式研究[J]. 交通标准化, 2011(17): 73-76.
|
●
章希. 国际大都市交通系统的对比[J]. 城市公用事业, 2000, 14(1): 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