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秋江, 段锦云, 范庭卫(2012). 权力操作范式的分析与比较. 心理科学进展, 20(9), 1507-1518.
http://dx.doi...
|
●
王雪, 蔡頠, 孙嘉卿, 吴嵩, 封子奇, 金盛华(2014).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权力理论的发展与比较. 心理科学进展, 22(1), 139-149.
|
●
李小平, 杨晟宇, 李梦遥(2012). 权威人格与权力感对道德思维方式的影响. 心理学报, 44(7), 964-971.
http://dx.d...
|
●
Soderstrom, M., Dolbier, C., Liferman, J. et al. (2000). The Relationship of Har...
|
●
Kobasa, S. C. (1979). Stressful Life Events, Personality, and Health: An Inquiry...
|
●
Britt, T. W., & Adler, A. B. (2001). Deriving Benefits from Stressful Events: Th...
|
●
朱慧慧, 卢国华, 刘海涛(2012). 中学生复原力与应激、学校适应的关系探讨. 心理科学, 5(5), 71-73.
|
●
辛小林, 葛秀杰, 施春燕等(2008). 大学生心理韧性研究. 齐鲁护理杂志, 14(9), 47-49.
|
●
温忠麟, 张雷, 侯杰泰(2005). 调节效应与中介效应的比较和应用. 心理科学, 37(2), 268-274.
|
●
魏佳(2009). 大学新生人格在心理应激和适应间的中介作用.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17(7), 855-856.
|
●
孙倩, 付宗国(2015). 试论大学生学校适应与坚韧性人格的培养. 商, 7, 44.
|
●
宋迎秋, 曾雅丽(2008). 大学生压力应对与心理健康影响实证研究. 高教探索, 2, 128.
|
●
马先明(2008). 大学生坚韧性人格、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硕士论文, 苏州大学, 苏州, 41-44.
|
●
卢国华, 梁宝勇(2008b). 坚韧人格量表的编制. 心理与行为研究, 6, 103-106.
|
●
卢国华, 梁宝勇(2008a). 大学生坚韧人格、心理应激与心理症状的关系.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17(8), 737-739.
|
●
卢国华(2008). 坚韧人格与应激、心身反应的关系(页10-19, 31-33). 硕士论文, 天津师范大学, 天津.
|
●
刘玉梅(2006). 贫困大学生生活压力、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4, 100-103.
|
●
李虹, 梅锦荣(2002). 大学生压力量表的编制. 应用心理学, 8(1), 27-32.
|
●
李虹, 林崇德(2003). 大学生的压力与心理健康. 心理学学报, 35(2), 222-230.
|
●
黎少游, 向敏(2006). 坚韧性人格研究.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7(1), 40-44.
|
●
何莹, 郑付希(2010). 大学生社会支持及其与压力、心理健康的关系.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5, 6-8.
|
●
冯媛媛(2009). 高校学生生命意义感和生活压力与生活适应的关系研究. 硕士论文, 西北师范大学, 兰州, 46-50.
|
●
方晓义, 沃建忠, 蔺秀云(2005). 《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的编制. 心理与行为研究, 3(2), 95-101.
|
●
方从慧(2008). 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现状调查研究. 硕士论文, 云南师范大学, 昆明, 38-39.
|
●
陈虹霖, 张一奇(2005). 大学生压力及心理健康与应对策略的相关性探析.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4(6), 87-90.
|
●
付红军, 贺方秀. 构建课程体系, 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J]. 当代教育科学, 2010(6): 17-18.
|
●
覃睿, 丁松滨. 影响研究生创新潜力释放的环境因素分析[J]. 中国高教研究, 2006(2): 47-49.
|
●
付延玲. 开发研究生创新潜力的探析和思考[J]. 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2008, 12(2): 67-69.
|
●
叶志明. 开设文献阅读研讨课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8(7): 33-36.
|
●
张保生. 从学术失范到学术规范[J]. 社会科学论坛, 2005(5): 33-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