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为付,王永生,杜刚. 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营成组火山岩储集层特征[J]. 特种油气藏,2008,15 (3):6~10.
|
●
杨辉,宋吉杰,文百红,等. 火山岩岩性宏观预测方法———以松辽盆地北部徐家围子断陷为例[J]. 石油勘探与开发,2007,34(2):150~155
|
●
吴磊,徐怀民,季汉成,等. 松辽盆地杏山地区深部火山岩有利储层的控制因素及分布预测[J]. 现代地质,2005,19 (4):585~595.
|
●
刘正国,王正允,刘瑞林. 成像测井在松辽盆地徐家围子地区深层火山岩储层研究中的应用[J]. 河南石油,2004,18 (3):23~27.
|
●
池秋鄂,徐怀大. 松辽盆地梨树德惠凹陷火成岩初探及与油气关系[J]. 石油学报,1998,19 (3):16~20.
|
●
袁士义,冉启全,徐正顺,等. 火山岩气藏高效开发策略研究[J]. 石油学报,2007,28 (1):73~77.
|
●
杨辉,文百红,张研,等. 准噶尔盆地火山岩油气藏分布规律及区带目标优选———以陆东五彩湾地区为例[J]. 石油勘探与开发,2009,36 (4):419~427...
|
●
朱忠德. 湖北松滋早奥陶世生物礁的类型及找油意义[J]. 科学通报, 1990, (14): 1085-1087.
|
●
王小阳, 肖传桃, 等. 泥盆纪与侏罗纪层孔虫及生物礁的对比研究[J]. 长江大学报: 自然科学报, 2011, 8(7): 15-17.
|
●
Fagerstrom, J.A. (1987) The Evolution of Reef Communities. Wiley, New York.
|
●
金惠, 赵正望, 吴长江. 生物礁及我国含生物礁地层分布[J].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13, 35(2): 41-44.
|
●
王建坡, 等. 华南板块古生代生物礁及其古地理控制因素[J]. 古生物学报, 2014, 53(1):121-131.
|
●
吴义布, 龚一鸣, 等. 华南泥盆纪生物礁演化及其控制因素[J]. 古地理学报, 2010, 12(3): 253-267.
|
●
袁晓光. 开阔台地相与局限台地相的比较[J]. 科技向导, 2012, 12(23): 24,83.
|
●
朱忠德, 肖传桃. 中国早-中奥陶世生物礁[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6.
|
●
郑和荣. 四川龙门山唐王寨地区间斜碳酸盐缓坡上的丘礁[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91, 12(4): 457-463.
|
●
董兆雄. 华南泥盆纪生物礁初探及其控制因素初探[J]. 西南石油学报学院, 1987, 9(4): 1-14.
|
●
王建波, 邓小杰, 等. 中国奥陶纪生物礁的类型和造礁生物群落的演化[J]. 科学通报, 2012, 57(11): 924-932.
|
●
王建波, 李越, 等. 早-中奥陶世瓶筐石礁丘: 历史和古生态学[J]. 古生物导报, 2011, 50(1): 132-140.
|
●
汪孝敬, 肖传桃. 中扬子地台和塔里木地台早-中奥陶世生物礁对比研究[J].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石油/农学旬刊, 2014, 11(2): 84-86.
|
●
朱忠德, 胡明毅. 湖北松滋早奥陶世生物礁[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90(11): 418-428.
|
●
康志宏. 塔河碳酸盐岩油藏岩溶古地貌研究[J]. 新疆石油地质,2006,27 (5):522~525.
|
●
王伟明,卢双舫,尚教辉,等. 松辽盆地南部深层火山岩气藏分布及成藏模式[J]. 特种油气藏,2011,18 (4):35~38.
|
●
邹才能,赵文智,贾承造,等. 中国沉积盆地火山岩油气藏形成与分布[J]. 石油勘探与开发,2008,35 (3):257~270.
|
●
张延章,尹寿鹏,张巧玲,等. 地震分频技术的地质内涵及其效果分析[J]. 石油勘探与开发,2006,33 (1):64~66.
|
●
曹鉴华.RGB混频显示技术在某工区河道识别中的应用[J]. 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10,33 (5):355~358
|
●
林福宗. 多媒体技术基础[M]. 第3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
●
刘浩学,武兵,黄敏,等. 以颜色视觉理论贯穿色彩学教学体系[J]. 中国印刷与包装研究,2010,2 (4):28~31.
|
●
印兴耀,孔国英,张广智. 基于核主成分分析的地震属性优化方法及应用[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8,43 (2):179~183.
|
●
畅永刚,黄丹. 基于奇异值分解的地震属性优化分析技术研究[J]. 特种油气藏,2012,19 (4):42~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