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克拉克洪价值观取向理论简述
美国人类学家佛萝伦丝·克拉克洪在太平洋战争时期参加过美国战争情报处组织的研究组,该研究组在分析了日本民族的心理和价值后,对美国政府提出不要打击和废除日本天皇、修改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宣言的建议 [1]。二战后,在哈佛大学与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资助下 [1] ,佛萝伦丝·克拉克洪与弗雷德·斯多特贝克等人在美国德克萨斯州一个有着五种不同文化和种族的社区进行了一项研究,其研究成果发表于《价值取向的变奏》(Variations in Value Orientations, 1961)一书 [2]。
佛萝伦丝·克拉克洪与弗雷德·斯多特贝克认为价值观取向是指“复杂但确定的模式化原则,与解决普通的人类问题相联系,对人类行为和思想起着导向作用”。 [3] 克莱德·克拉克洪也认为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价值观是由个人或文化上的标准所引起的动机的那一面向 [4]。《价值取向的变奏》一书中沿用了克莱德·克拉克洪有关价值取向的相关知识 [1] ,针对所有文化必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了五个问题:人性取向、人与自然的关系取向、时间取向、行动取向、人际关系取向 [5]。这五个方面可用来分析每一种文化。这五个维度分别有以下涵义:
1) 人性取向:人性取向涉及人类本质的内在特性。一般认为有四种情况,即性本善、性本恶、善恶并存与不善不恶 [3] ;
2) 人与自然的关系取向:克拉克洪与斯多特贝克认为人与自然间存在着三种潜在的关系,即征服自然、自然和谐以及服从自然 [6] ;
3) 时间取向:时间取向可分为过去、现在与未来。胡超说:“过去取向主要存在于高度重视传统的文化里。” [7] 现在时间取向很少关注过去和未来的事情,未来取向则十分关心变化;
4) 活动取向:人类活动有做、是和成为三种处理方式 [8] ;
5) 人际关系取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个体性、世系性、附属性三种方法来定义 [9]。
2. 从五个文化维度理论解码《大鱼海棠》
《大鱼海棠》历经12年打磨才与观众见面。影片构造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第三世界”,生活在“第三世界”的少女椿因成年礼来到人间,认识了人类男孩鲲。鲲为救椿而死,回到“第三世界”的椿用半条命向灵婆换回化作鱼的鲲,细心呵护。椿为使鲲复活而引发了海水倒灌的灭族之祸,她不得不牺牲自己换得“第三世界”的安宁。与椿青梅竹马的湫,为了救回深爱的椿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2.1. 人性取向:性本善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人性取向是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是中国社会普遍认为的人性取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思想坚持“人性本善”的观点。佛家也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心如明镜,正是人性本善的体现。电影《大鱼海棠》中的故事情节体现了人性本善的思想。鲲为救椿而死;椿为报鲲的救命之恩,用自己的半条命从灵婆那里换来了鲲的灵魂——小鱼,并细心呵护它长大;椿的爷爷为了救被双头蛇咬伤的湫而耗尽生命;湫用自己的生命换得椿与鲲回归人类世界;影片最后的彩蛋中,灵婆复活湫让其接任她掌管人类灵魂。无论是椿和椿爷爷牺牲自我、救民于苦难,还是湫的无私奉献和鲲对椿的拯救都充满了正能量。
此外,中国性本善的人性取向还体现在人物设置当中。影片设置了灵婆与鼠婆两种人物形象,善良的人死后升天归灵婆管,作恶的人死后化作老鼠由鼠婆管理。灵婆虽是商人,但在交易前劝告了湫所要面对的问题,她复活湫的举动也体现了其善良的一面。鼠婆因前世罪孽而被封印,为了回到人间,以鲲的行踪要挟后土,设计拿到去往人间的信物等一系列情节与灵婆的善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两个人物形象从侧面反映了影片所坚持的人性本善的价值取向。
2.2. 人与自然的关系取向:天人合一
在电影《大鱼海棠》中,始终贯穿着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是中华民族千年来的一贯追求,也是儒道墨三家共同认可的一种基本精神 [10]。老子的宇宙论认为应当以自然为本、以天性为尊,一切人事都应顺应自然规律 [11]。季羡林先生认为“天人合一”中的“天”指大自然,“人”即人类,“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要交朋友 [12]。中国的“天人合一”与西方文化强调用理性和意志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价值观截然相反。西方哲学家认为人类处于支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位置上,人类是“主体”,而自然是“客体” [13]。主人公椿的身上体现出了西方这种征服自然的价值取向。椿为复活鲲逆天而行,招致灭族之灾。为了报恩,她置全族众人于危险之境。故事的最后,椿为她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样的情节设置正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其次,影片采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融 [14]。电影中,人类死后灵魂化作海里的鱼,椿奶奶去世后化作凤凰,椿爷爷死后化为海棠树,椿与爷爷化为的海棠树“融合”,湫化作人间的风雨,回归自然。这一系列的“融合”现象并非单纯说人的形体融化于自然,而是“人与自然在道中合为一体” [14]。




除“融合”之外,影片还通过一些细节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取向。椿爷爷面对死亡时说:“万物都有它的规律,谁都要过这一关。”后土在成人礼上说:“天规在上,永不可违。”当椿想要复活鲲时,灵婆说道:“天行有道,你这是要公然的与天作对,逆天而行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如升楼“天行有常”的匾文也规劝人们要顺天守时,人事法则与自然规律要相吻合 [15]。
2.3. 时间取向:过去与未来
2.3.1. 过去时间取向
《大鱼海棠》整部影片就是因报救命之恩而起。女主角椿在人间遇险,人类男孩鲲为救椿而失去生命,椿为了报恩一意孤行,找灵婆换回了鲲,鲲的存在打破了“第三世界”的宁静与和平,从而将故事推向高潮。报恩情节贯穿着整部影片,部分观众认为《大鱼海棠》讲述的是椿、湫与鲲的三角恋故事,笔者认为其主要讲述因椿报恩而起的故事,导演的目的不是为了呈现他们的三角虐恋。椿为报过去之恩,而引发了现世的灾难。知恩图报是我国传统伦理道德,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神话传说如《白蛇传》,戏剧如《目连救母》等皆是围绕报恩展开的故事。千百年来,回报父母生养之恩,报救命之恩、知遇之恩等“报恩”思想已经深深根植于中国人的心中,先有恩,才会有报恩,从这一点上看,《大鱼海棠》体现了过去取向的价值观。
2.3.2. 未来时间取向
佛家有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生即是死,死即是生”(《心经》)。可见,佛教相信生死轮回,相信因果报应。佛教徒修行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现世的幸福,更是为了达到成佛的最高境界,由此来看,佛教属于未来取向的价值观 [13]。《大鱼海棠》中有关生命轮回的故事情节与其反映的因果报应思想正体现了其未来取向的价值观。
在影片的最后,老年椿说:“生命是一场旅程,我们等了多少个轮回,才有机会去享受这一次旅程。”轮回的生命观正是整部影片所表达的未来取向的价值观。生命是循环的,在影片的开始,旁白说:“四十五亿年前,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片汪洋大海和一群古老的大鱼,这些大鱼就是人类的灵魂,人的灵魂在人间漂泊了很久,最后来到海底世界天空的尽头。”影片中人来到“第三世界”灵魂化作小鱼,寄居在由灵婆管理的通天阁“如升楼”里。椿要复活鲲,必须要让鲲从小鱼变成大鱼,通过海天之门返回人类世界。鱼化作人,人死后灵魂化作鱼,就像水生万物,万物又回归为水一样 [16] ,这就是佛教“生命轮回”的演绎 [11]。整部影片贯穿着生命轮回的观念。鲲死后化作小鱼,在椿的呵护下长大回到人间复活。椿与海棠树融为一体后,湫用生命换得她的重生。湫死后被灵婆复活,掌管人类灵魂。鲲、椿与湫三个人物的命运都体现了佛家“轮回”的生命观。
除此之外,佛家强调因果报应,即现世的行为决定着来世幸福与否。种善因自然得善果,种恶因自然结苦果。影片中善恶果报的思想是借灵婆之口道出的:“你遇见一个人,犯了一个错,你想弥补想还清,到最后才发现你根本无力回天,犯下的罪过永远无法弥补,我们永远无法还清犯下的”。灵婆因为过去犯了罪,而受到惩罚,困在如升楼800多年。她在世所造的罪孽必须由她来世来还,这一情节也体现了《大鱼海棠》中未来取向的价值观。
2.4. 活动取向:成为——“静”与“动”的冲突
《大鱼海棠》体现了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道家提倡顺应天道,清醒冷静,不该干的不能干。影片中椿要复活鲲,违背天道,属于不该干的事情,于是作为自然规律卫道者的后土、珮、赤松子、祝融等人极力阻止椿的行为。天道的守护者们认为“天行有道”,逆天而行不可取,于是他们想方设法阻止椿复活鲲的行为。故事中椿的家族居住在围楼当中,围楼象征着密切的宗族关系,家族中有长老后土、珮等,还有掌管火的祝融,掌管水的赤松子,掌管海棠花的椿妈妈。家族成员各司其职、分工合作,共同保证家族的生存与繁衍。这样密切的宗族关系增强了家族的凝聚力,但同时也让家族成员失去了自由,失去自主选择的权利。然而影片构造了一个“第三世界”,这个世界依托于海洋文明,海洋文化强调争取个性的解放,追求自我实现 [13]。
影片中的椿与湫都是追求自我的人,其年龄设定也处于确立自我行为、形成自主选择观念的阶段 [17]。椿这一人物形象具有强烈的反叛精神,就像椿爷爷说的那样:“只要你的心是善良的,对错都是别人的事。”她清楚自己复活鲲的行为违背了天道,但她还是努力冲破家族的束缚,遵从自己内心的选择,冲破重重阻碍将鲲送回人间。同样,湫为了救深爱的椿而牺牲自己也是他追求自我的表现。他没有像其他族人一样阻止椿,而是不顾一切地支持椿的选择。湫的行为忠于他自己内心的选择。鲲由小鱼变成大鱼回到人间的过程也是个体为了争取自由与外部世界斗争的过程 [18]。
影片的高潮是海底世界出现了海水倒灌的灾难,为了拯救全族,族人要求椿将鲲交给他们,椿不答应而引发的矛盾,这是“主静”的卫道者们与“主动”且追求自我意识的椿之间的冲突。当椿的行为造成了灭族之灾的时候,她选择用生命换回海底世界的安宁,湫也为了救椿而死,但在影片的结局中椿与湫都重新复活。设置这样圆满的结局是为了创造“追求本真一定能带来美好结果 [19] ”的幻象,所以说在“静”与“动”的冲突中,“主动”的自我实现的活动取向赢得了胜利,这就是《大鱼海棠》所倡导的个体的自我实现,即其所体现的“成为”的活动取向。
2.5. 人际关系取向:世系性
世系性价值取向强调群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大鱼海棠》中的世系性取向首先通过圆形土楼来体现。土楼是宗法社会的象征。围楼中的人们以宗族、血缘为纽带聚族而居,遵循守望相助的乡土伦理和宗法制度 [18]。家族成员利益休戚相关,一人的错误会影响全族的命运。


其次,影片中讲述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冲突的故事情节也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世系性价值取向。女主人公复活鲲是为了减轻自己内心的愧疚,是为了她的个人利益,而她的行为导致了全族的灭顶之灾。面对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冲突,椿最后选择牺牲自己,化树补天,拯救全族。这一情节反映了中国伦理价值观强调个人对所在群体所负有的责任 [20] ,椿以死补天的行为体现了导演梁旋对群体利益的妥协。
3. 结语
《大鱼海棠》参考了多部中国古典文学著作,其创作灵感来源于庄子《逍遥游》中“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的片段,女主角椿的名字源自《逍遥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一句,其故事架构来源于《太平广记》,后土吟诵的“明明上天,照临下土。神之听之,介尔景福”来自《诗经·小雅》,嫘祖、句芒、祝融等人物形象的原型出自《山海经》,赤松子则出自《列仙传》 [14]。此外,影片中的围楼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密切的宗族关系。《大鱼海棠》作为一部回归传统文化的影片,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性本善、“天人合一”、“过去与未来”、“成为”与“世系性”的价值取向。《大鱼海棠》回归传统文化的成功,给国产动画电影树立了榜样。此外,日本导演宫崎骏的动画作品《千与千寻》和爱尔兰导演汤姆·摩尔的《海洋之歌》对本民族文化元素的呈现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希望自《大鱼海棠》之后,国产动画作品中能尽可能的注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来进行本民族的心理文化建设,以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从而促进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致谢
感谢李燕老师从论文的选题、构思到最终定稿提供的指导。她对论文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使我的论文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