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早在马克思之前,异化概念和异化理论的思想命题就已经存在。马克思不仅继承了以往旧哲学中关于异化理论的思想成果,还在此基础之上研究发现和深刻批判了在社会历史变革中存在各种理论与现实的矛盾问题,建立自己的异化理论,完成了劳动与异化概念的结合,实现了劳动与异化理论的辨证联系,具有以往的旧哲学异化理论不可替代的批判性和超越性。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核心概念是以异化劳动为主,其当时所有理论研究的思想都以他的劳动异化理论为基础的。基于劳动异化理论,他明确分析了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理论与现实的矛盾问题,为唯物史观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现实条件、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通过分析马克思以前思想家异化概念的提出和发展,阐释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是建立于以往哲学家异化理论之上的重构,并以超越式的辩证扬弃了以往各哲学家们的异化理论。同时,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作为论述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重构的经典文本依据,揭示马克思实现了劳动异化理论的唯物主义转向,发展了共产主义的理论基础,并提出人本质的回归、人本身异化的消除以及私有制消灭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初步理论方向。
2. 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重构的理论参照:过往思想家异化概念发展的哲学解读
在德国古典哲学以前,“异化”这一词语,还没有成为哲学的专业术语。中世纪经院哲学时期,异化带有神学的意义,是指公民可以通过信仰,使离开肉体的精神与上帝达到合一的状态,也指灵魂的堕落与上帝分离的状态。异化概念的萌芽,最早出现于文艺复兴时期,逐渐在近代西方哲学中形成。
(一) 格劳秀斯等四人关于异化的界定及主要观点
在17、18世纪的社会契约论者,胡果·格劳秀斯(Hugo Grotius)是使用异化这一观念的第一人,用来表达权利转让的含义。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和约翰·洛克(John Locke)在自己的社会契约论中也体现出与格劳修斯同样的异化观念。特别是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在其社会契约论中使用了这个词语,强调个人的权力和自由不可转让,进一步深化了异化思想的内涵,成为德国古典哲学对异化概念形成的纽带。到了德国古典哲学时期,异化被上升到哲学理论的高度,这一词语被赋予新的规定,主要围绕人之间的关系和整个外部世界,即作为主体的人变成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反过来控制和支配着作为主体的人。
(二) 德国古典哲学关于异化在哲学意义上的解读
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最先把异化思想的概念翻译成德文,用来表示自身丧失。通过马丁·路德的德文翻译,约翰·戈特利布·费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和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G. W. F. Hegel)演变为他们所使用的外化概念。费希特通过自我与非我的关系及发展阶段,运用外化思想的概念来表述他的异化思想,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异化关系。在哲学史上,黑格尔是“异化”概念的最早提出者。黑格尔继承了费希特的异化思想,首次将“异化”作为一个专门研究精神现象学的哲学概念引入哲学,并赋予其丰富的内容,进一步揭示了人与人之间异化关系的转变。从唯心主义出发,黑格尔认为,精神的辩证运动是“将自己转变为另一事物的过程,成为自己的客体并扬弃他物的运动”,即“首先将自己异化,然后从这种异化中回归自我”[1]。这表明其异化思想蕴含着辩证法的要素。
路德维希·安德列斯·费尔巴哈(Ludwig Andreas Feuerbach)是把异化概念和人本主义理论关联在一起的第一人,并运用于考察人性。从人本学唯物主义出发,批判和发展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异化理论,构建并形成了其唯物主义异化理论。在费尔巴哈看来,人是感性存在,即核心特质在于其感性经验,强调人作为异化的主体,其本质体现在理性、意志和情感的范畴。他还强调人创造了上帝,人本身是支配和统治世界的主宰,神学中的上帝是人们自身缺乏理性判断所导致的结果,人本身依附于宗教和上帝的存在而存在是人的本质的异化[2]。在费尔巴哈异化理论基础上,德国哲学家们把异化理论从宗教领域中跳脱出来,转入到政治经济领域,继承并发展了其异化理论[3]。
综上,马克思之前对异化观念的使用,开始关注人的存在及人本身的权利与价值,为德国古典哲学实现异化观念到异化概念形成的提供了最初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把异化概念上升为哲学理论,对马克思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黑格尔到费尔巴哈实现了异化概念到异化理论的初步探索,人才是世界的本质,寄托于上帝的存在是人的本质发生了异化,把人的本质从宗教中解放出来,实现人本身理性的自由,这成为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以及后期哲学理论的起点。无论是德国古典哲学以前关于异化观念的提出与发展,还是德国古典哲学对异化理论的形成与完善,都没有真正实现异化理论从唯心到唯物的蜕变与超越,马克思以前的异化概念和异化理论仍然存在于意识领域之内的否定与批判,始终没有真正完成向现实领域的转变。
3. 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重构的文本依据:《1844年经济与哲学手稿》
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是基于德国古典哲学异化理论之上的重构,批判性地超越了以往哲学家关于异化理论的思想成果,提出并形成了其明确论述劳动异化理论的最早经典文本。《1844年经济与哲学手稿》(以下简称为《手稿》)在马克思的有生之年尚未面世,于1932年首次公开出版。在《手稿》中,他的理论研究转变为对社会物质关系的批判,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即对“市民社会”的批判。因而,从哲学理论体系进入到了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范畴。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的劳动异化理论是其最重要的理论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他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共产主义思想[4]。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的提出是对科学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和实践性,马克思的《手稿》是其建立新的世界观科学体系的最初探索,是其实现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转变的主要理论成果。
(一) 异化劳动的社会性分析:《手稿》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
马克思在《手稿》中对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深刻批判,明确指出黑格尔辩证法关于异化理论始终存在于精神性层面的意识领域之中,没有真正进入到社会性的现实领域之内,这与马克思对劳动异化理论的论证具有紧密联系,也使得黑格尔的辩证法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5]。在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中,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其核心理论,这成为马克思揭示黑格尔辩证法包含唯心主义范畴的重要因素。黑格尔强调绝对精神和绝对理念先于人、自然与社会的存在,既是能动的实体,又属于能动的主体。其中,否定是绝对精神其自身中所存在的矛盾并外化于自然中;否定的否定指绝对精神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自然界只是其自身的外化,这时,绝对精神不得不扬弃自然,返回于自身。在此意义上,费尔巴哈从唯物主义角度出发,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进行了彻底而全面地否定批判,抹杀了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中进步的理论思想,即辩证法[6]。而马克思敏锐地洞察到黑格尔把人类自我创造的活动和人类社会历史的辩证发展,是建立在他的否定理论基础之上的。
在马克思看来,不是费尔巴哈所理解的那样,黑格尔哲学理论中的肯定是包含整个发展过程中的所有肯定与否定,其哲学理论中的否定是包含着肯定因素的,即具有能动性的自我的创造和实现过程,并不仅仅是形而上学那种机械性的肯定与否定。马克思看到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容,其辩证法的深刻内涵在于对人类社会历史演变的辩证发展过程、人类自我的生产劳动以及人自身创造活动“抽象的、逻辑的、思辨的本质概括”[7]。因此,黑格尔在唯心主义基础上,认为客观存在的世界万物其本质都是形成于抽象的概念,以此来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他把人现实的社会性活动看作是一种完全抽象的过程,这个过程是自我创造和自我认识的精神的过程。黑格尔并没有认识到人的社会性的现实劳动是对自然以及社会现实客观事物的改造过程,也是对人类自身生产与创造的社会实践过程,更是人自我实现的社会发展过程。对此,马克思基于劳动异化理论,从三个方面对其加以批判和改造。
首先,黑格尔认为主体本身是包含其内在矛盾的积极、能动的存在实体,同时也是通过对象化或外化过程表现的主体,即表现为抽象的绝对精神,非现实存在的人。费尔巴哈把作为主体的人看作是感性的存在,进一步否定了黑格尔抽象的主体,而这里的人是缺乏能动性的,仅看作被动的自然存在。基于唯物主义立场,马克思认为能动性归结为感性存在的属性,确立了能动性的基本原则,并认为主体是能动性和受动性辩证统一的结果。
其次,黑格尔认为所有客观存在的事物都应该被理解为精神的表现,人和人的本质是自我意识的结果。在黑格尔看来,人的本质的异化等同于自我意识的异化,而克服这种异化被视为纯粹思辨的过程。然而,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这一观点进行了批判,他认为人本身是拥有生命、主动作为的存在。当人的本质力量以异己的形式对象化时,这实际上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活动即社会性的实践,而不是单纯的精神性活动。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异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而克服异化需要通过社会实践的过程来实现。
最后,在黑格尔的辩证法哲学中,把劳动看作人的本质,这一观点体现出其哲学理论的前瞻性,而这里的劳动只是带有抽象性、思辨性的精神劳动,而非现实的社会劳动。黑格尔没有洞察到在资本主义社会剥削下的劳动,这种社会劳动本质上是带有消极、被动意义的实践活动。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这种劳动进行了批判,他认为劳动是一种社会性的物质生产活动,揭示了劳动的本质,即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是一种创造性的主体活动。马克思,由此与异化劳动明确区分开来,论证了扬弃异化的客观现实性和历史必然性。
(二) 劳动异化理论的经济学哲学解读:异化走向异化劳动的内在规定性
在《手稿》中,马克思的理论研究从哲学领域上升到政治经济学领域,并与政治经济学相结合。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马克思揭示了资本家对工人及工人的劳动剥削的事实,两者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这种矛盾主要表现为在经济上的对立。同时,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的内在矛盾,这种矛盾也表现在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理论上。进而马克思结合了异化与劳动的概念,指出劳动异化是产生各种矛盾的根源,认为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劳动——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背景下,劳动发生了异化。基于此,他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及其理论体系,重点分析并阐述了劳动异化理论四个方面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共同构成了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的完整体系。
第一,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是劳动异化的起点,直接导致了劳动者与劳动成果的分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生产出来的产品,间接成为压榨他们的异己力量,并与劳动者对立起来。劳动者生产活动的劳动产品越多,其创造的累积财富就越多,但与此同时,随着劳动者通过生产活动的产出增加和财富积累,反而陷入了被其劳动而生产和创造的这些产品和财富所奴役的困境。这就出现了一种悖论现象:生产力的增长并没有给劳动者带来相应的富裕,而是加剧了劳动者困苦的生活和对物的依赖、对资本的依附。“劳动者同自己生产的劳动产品的关系是同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7]由此,这两者之间存在的对立关系成为劳动异化的第一个方面。
第二,劳动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是劳动异化的核心,直接激化了劳动与劳动者之间的异化矛盾,使劳动成为劳动者非自愿的本质活动和强制性的外在负担。劳动产品通过劳动者的生产活动而创造的,而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直接导致了劳动产品的异化。基于这种现象,劳动产品的异化实际上是劳动者在生产活动中与其自身本质发生异化的结果。于是,马克思得出了他的劳动异化结论。换句话说,这一结论揭示了劳动者与其工作及产品之间存在的异化关系。劳动是人类生存和生产的自觉、自愿的实践活动,是对生存和生产劳动需求的自身满足,它属于作为劳动者的人本身。异化中的劳动成为了一种否定自身的、消极被动的东西,已经不属于劳动者本身,成为与劳动者本身相对立的异化劳动产品。由此,劳动和劳动产品的异化既是对物的异化,又是对人的自我异化,这进一步加剧了劳动异化的内在矛盾和外在表现。
第三,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是前两者劳动异化的直接结果,使得作为劳动主体的人丧失其在劳动活动中实现自我价值的本能和能力,无法劳动中真正实现自我。人的本质即劳动——自由自觉地活动,这种本质活动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来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满足人自身的需要,从根本上区分了人与动物的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人的类本质被异化了,这是因为劳动本身、劳动产品先异化了。这时劳动无法真正地体现人的类本质的自由自觉,仅仅是满足基本物质需求的生存维持手段。在此意义上,意味着人的类本质与个体自身产生了对立,与人自身发生了异化,丧失了其自身固有的本质特征。由此,在异化矛盾中的劳动仅表现为个人的生存手段,失去了其作为人类本质的现实意义。这种异化形式成为最深层次的异化表现,触及了人精神本质的灵魂世界,揭示了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非人性化的实质现象。
第四,人与人之间相异化是前三者劳动异化结果的最终表现,直接表现为人际关系的物化、社会关系的扭曲,不再是自由平等的人,而是被剥削、压迫的对象。从马克思的角度来看,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是工人最根本对立的占有者。这直接导致了人与劳动本身、劳动过程的成果以及人的本质特征之间的对立和异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现实社会基础之上,人与自己、他人的关系都是从现实社会关系中体现出来的。人与他人相对立,也就是与自己先对立了,这表现为与人的类本质发生了异化。因此,马克思的研究从人与物的关系出发,逐步深入到人与人的关系,最终聚焦于阶级之间的对立关系。更为直接的、批判的指出资本家和工人的关系就是“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经济关系”[7]。
总之,劳动异化的四个方面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具有内在本质的关联性和一致性。劳动产品与人的相异化是劳动活动与人发生异化的前提和基础,这导致了工人与劳动成果的分离,间接影响了工人在劳动过程中的活动状态,引起劳动活动的异化矛盾。进而致使人的类本质也开始发生变化,形成人的类本质与人的相异化,最终这些外在的异化形式集中反映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内在异化矛盾。这一递进过程的异化矛盾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人及人性的全面压制,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在经济上被剥削、精神上被压迫的悲惨境遇。
(三) 劳动异化现象的发展性剖判:基于《手稿》的法兰克福学派异化理论
法兰克福学派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分支,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异化现象进行了发展性地深切剖析,强化了马克思劳动异化思想的理论学理性和社会反思性。基于《手稿》的理论视角,法兰克福学派深入了对劳动异化具体表现的精神性价值思考、深化了对劳动异化产生原因的社会性理论思考以及对现代社会的矛盾性异化影响。在资本主义的发达工业社会中,劳动异化现象最为直接的结果是劳动者与其劳动产品的剥离,更为深层次的间接结果是劳动者自我价值的丧失和社会关系物化的枷锁。具体来说,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异化导致工人无法真正在劳动及劳动成果中获得价值感和满足感,使得工人在本应自由自觉的活动中承受心身层面的压制和捆绑,失去对劳动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劳动者无法真正地在劳动中发展自我价值、实现社会价值,导致自我认同感的缺失、陷入自我怀疑的怪圈。最终致使劳动者间、劳动者与资本家间形成对抗和竞争的关系,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即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遭受严重的信任危机。
同时,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在现代工业化社会中技术理性已占据主导地位,具体表现为劳动实操过程的标准化、机械化,劳动人员的板滞化、无脑化。由于工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增强了社会生产效率和资本的财富积聚,进而消费主义文化的逐渐兴起以及鼓动追求享乐价值、符号价值等物化观念的盛行,加剧了社会关系的异化矛盾和劳动者的异化现象,忽视了劳动本身的创造价值和发展本质,进一步加剧了劳动异化现象从身体束缚到心灵困顿、从个人枷锁到家庭差距、再到社会阶层的对立等层面的不平等和不平衡问题。这种问题的出现使得劳动异化现象既体现在物质经济领域,还渗透在精神文化领域。法兰克福学派对劳动异化现象的多维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矛盾的对抗性。针对这一矛盾的解决,需要从根本上变革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打破技术理性枷锁,倡导“新感性”文化。正是法兰克福学派对劳动异化理论的发展性分析,对理解现代社会中的劳动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综上,马克思创造性的把劳动异化和私有制巧妙地联系起来。他认为,在私有制中,劳动的对象化才表现为异化,异化本身不能直接等同于劳动的对象化。所以,消灭异化就必须消灭私有制这个根源。马克思异化劳动的四个方面是对异化劳动概念的概括,是对劳动异化理论的总结。同时,马克思认为“自我异化和自我异化的扬弃是同一条路”[7]。这就是说,异化和异化的扬弃是一个客观的辨证发展过程,自我异化的发展为异化的扬弃创造了条件。异化的扬弃本质上是异化在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结果,这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发展过程。
4. 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建构的批判性反思:《手稿》的贡献与理论限度
马克思其劳动异化理论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共产主义思想的提出和论证,他的共产主义思想是肯定异化和私有制在发展过程中的积极因素和积极成果,是合理地消灭私有制和异化。同时,也存在一定社会历史时代的局限性,其劳动异化理论实现了向唯物主义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向,还未真正实现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转变。
(一) 《手稿》的共产主义论证
马克思多次参与工人的革命运动,深刻揭示了私有制条件下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本质。通过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各种空想社会主义进行了批判性的研究,马克思进一步深化了对其共产主义理论的研究。与此同时,也正是马克思对劳动异化理论的研究分析,成功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本质。之所以私有制必然是在异化劳动的发展过程中消灭,是因为它是异化劳动的产物。同时,私有制和异化劳动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互为作用的。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私有制条件下,最突出的阶级矛盾是劳动者与资本家的对立。基于此,消灭异化就必须消灭私有制这个根源,这也为对人类的解放创造了条件。因此,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是为了实现人的本质回归于人自身,是包含以往发展过程中的全部财富、更高级阶段的归复。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完全占有自己的本质,即一个完整的人”[7]。
(二) 《手稿》的理论限度
《手稿》对马克思主义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特别表现在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的作用。当时的马克思研究理论比较接近于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并在许多方面已经超越了费尔巴哈的理论思想,但没有完全彻底地摆脱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思维方式。在《手稿》中,劳动作为人的本质带有抽象意义。这种自由自觉的活动被视为一种理想状态的认知,而现实意义中的劳动被理解为一种基本的异化形式,共产主义目标则被理解成是对私有财产的扬弃的过程,即这意味着人的自我异化的消除以及人自身本质回归的过程。当然,这与历史唯物主义还有一定的差距,历史唯物主义从物质生产的实践来解释社会历史。关于他与以往旧哲学的关系,马克思明确区分了其哲学思想与黑格尔的哲学思想,他对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也进行了批判,但并没有真正地与费尔巴哈区分开来,仍在同一个哲学体系中。马克思在1844年,仍认为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为社会主义提供了哲学基础”[8]。因此,《手稿》既是马克思分析和论述科学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起点,也是马克思探讨和论证共产主义理论思想的开始。显然《手稿》还不算作是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著作,但仍然是当代国际社会各界学者们研究和解析早期青年马克思哲学思想必不可少的经典文本。
5. 小结
马克思从人的本质出发,认为劳动异化和扬弃劳动异化是同一个发展过程,即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进步阐明了生产劳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劳动改造自然的历史就是人类社会的历史[9]。人类在自然界的现实活动,使其成为“人化的自然”,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化自然”的历史。人作为历史的主体,人的一切活动都以自然为基础。人类社会的历史和自然一样,也有自己的客观规律。这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截然不同,在本质上与其划清了界限。黑格尔把自然史等同于“人化自然”史,社会历史等同于精神发展史。这也使的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形而上学的自然观区分开来,费尔巴哈的自然观认为,自然界仅仅是一个直观的对象,而不是一个实践的对象。
在此意义上,马克思认为人的社会性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人的本质属性表现为一种积极的、自觉的、能动的主动性,与动物消极的、本能、被动的本性区分开来。人类生活的真正自然不是原始状态的自然,而是几代人劳动的产物,即“人化的自然”。只有在社会中,自然才是人类存在的基础。自然状态下的人,通过生产劳动变成了社会的人,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虽然这个时期马克思的论述仍明显存在着费尔巴哈人文主义的色彩,但这些论述与费尔巴哈有很大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