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2020年6月5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高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同时,教育部指出,高校应“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思想政治资源,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教育指向的基本方略,也是推进构建“三全育人”格局的重大举措。
2.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自十九大以来,教育部启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各试点院校陆续开展了相应的调查研究和应用实践——但通过在知网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多为对课程思政建设的宏观要求和整体把控的评述,如朱平对高校课程思政的动力激励与质量评价进行研究 [1] ,唐德海对课程思政的本质、界域和实践进行了探索 [2] 。在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指导课程教育改革领域,鲜有针对性的课程思政研究和探讨,如贺津津对高等教育中的职业生涯教育实施策略进行了阐述 [3] ,孔祥坤就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外包模式进行了研究 [4] 。以“就业”和“课程思政”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只有赵奇志以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为例 [5] ,对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思政内涵与实施途径开展研究的1篇搜索结果。此外,以“成果导向”(或需求导向)、“就业”和“课程思政”进行检索,检索结果为0篇。这表明对就业指导课程思政的研究有继续挖潜的价值,同时也折射出国内高校对就业指导课普遍不够重视的现实,有些学校认为其属于思政大类课程,没有必要对其进行课程思政探讨,这是对就业指导课程性质的曲解和误读。
3. 成果导向与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内涵
3.1. 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内涵
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s-based Education,简称OBE)最早出现在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基础教育改革。美国学者斯派帝把成果导向理念界定为“清晰地聚焦和组织教育系统,使之围绕确保学生在未来生活中获得实质性成功的经验。”
成果导向理念认为只要给学生提供适宜学习条件,他们就能达成预期学习成果。该理念认为学校更应为学习效果的达成度负责,它强调适时、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制定个性化的评定等级,并及时对教学进行修正。它突出强调每一项学生适应未来生活的能力的达成都应有详细的课程内容与之对应。可见,成果导向理念要求首先明确学习成效,再通过制定相应的课程或培养体系,引导学生通过多元的学习过程达成学习目标;制定科学适度的评价指标,并通过教学成果评价反馈反思修正教学设计。
3.2. 课程思政理念界定
课程思政是以“立德树人”为教育根本任务,以三全(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模式使各学科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形成协同育人效应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课程思政的主要展现形式是将思政元素(包括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理念、价值追求和精神境界),以显隐结合的方式和课程知识进行融合,以实现传授知识、塑造价值和培养能力的多元统一 [6] 。
4. 基于成果导向的就业指导课程思政课程体系构建
从“学习效果达成度”的应然状态反思现实教学成果的不足,进而设计或重构教学内容和板块联结,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产出效果,这是对活跃教学生态做出了突出贡献的成果导向理念的最核心的要素之一。就业指导课直接服务于高等教育的就业环节,成功就业学生比率、就业层次和质量、用人单位反馈等都是衡量毕业生品质的重要指标。而毕业生除了必备的专业技术能力外,还需具备足够的热情、广博的知识、坦诚的品质、勇于表达的能力和最短时间内组织文化认同等——这一系列可迁移能力的获得,倚赖的根本即是培植正确的择业观、价值观及深切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4.1. 重构教学体系,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架构下的就业指导板块联结
目前,多数高校在一年级阶段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二年级进行职业素质提升方面的培训和指导,高年级阶段的授课内容主要聚焦求职准备和求职指导——这样的课程体系确实体现了就业指导的全程性特点,但课程间隔时间过长而割裂了课程的体系特质,且由于每学年的课时安排较少,弱化了课程地位。基于此,统筹入学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素质拓展第二课堂、应用文写作、礼仪、创新创业培训和就业动员会议、讲座和常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有效整合课程资源,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架构下的就业指导板块联结,让学生在培养–训练–体验–自我修养–强化的模式中深入理解生涯规划的意义,掌握提升自身素质能力的方法,并养成终身规划的意识和习惯,具体见表1。这样的体系化建设,一是真正体现了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二是规避了相似教学内容在不同课程中重复讲解和宝贵教学时间的浪费,三是有助于学生在这样渐进化、常态化的课程体系指导中重视自身的素养提升和就业竞争力的积聚,真正建立对学习、生活和职业的规划意识和能力。

Table 1. The career guidance curriculum system under the framework of career planning
表1. 职业生涯规划架构下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4.2. 融入契合的思政元素,建立课程内容和思政理论的有机联结
随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就业市场对大学毕业生要求的不断升级,高校就业的着力点逐步由面向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转向全程化的“职业规划指导”或“职业生涯教育”。值得一提的是,职业规划以心理学和应用行为科学等理论体系为指导理念,相关方法工具源自西方,在自我认知、职场探索中主要侧重于对个人感知的体验和表达,如果不加以引导,很容易助长学生认知中的个人主义倾向。审视本课程的教育理念,发现其内涵和中国传统文化中民众所普遍认同的价值理念有诸多相同之处,非常适宜做课程思政教育的切入点。比如在教材中的价值观探索环节,可结合国家对人才的战略需求,引导学生能够顺应社会潮流,培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还可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向学生剖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和其对于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巨大意义,引导学生用先进的价值观念武装自己,自觉地将自己的职业理想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结合在一起,在多元文化交汇的时代背景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中逐步实现职业理想。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示例如表2。

Table 2. Examples of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the teaching of career guidance course
表2. 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示例
4.3. 融合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将生硬的“说教”思政改为圆融的“润泽”思政
就业指导课程可借助在线开放课程如中国大学慕课、学堂在线、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新锦城学习平台等线上教学资源和雨课堂等教学媒介,进行前置性预习、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和拓展性学习。并且可借助网络平台的数据分析功能,精准、有效地反馈学情,并帮助学生形成自我评价,强化学生运用综合能力解决问题的高阶思维。
作为理实一体化课程,就业指导课的授课方式应转变目前重理论偏说教的授课方式,探索将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进行融合创新的教育模式。选择适宜的思政元素,解决的是融什么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还要解决“怎样融”这个直接决定融入效果的问题。传统的思政教学不重视对理论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方式的研究,忽略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教学理念的运用。除了理实结合,自主研学、微课导学、线上线下资源推送、案例引导、时事探讨等方式都可以灵活运用到课程教学之中。抽象凝练的政治观点,经由丰实具象的解释和表达,借助多维度多元化的传输方式和传输介质,教学知识点的应然状态也因此有了生命活力,有了更严谨的系统逻辑。学生因此更加主动积极地在客观现实中理解思政理论,甚至主动地去寻求思政理论在实际中地应用和表现,这也正是思政教育的更高层次的目标。
4.4. 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对课程模块的运作实施起着重要的工作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评价功能由侧重甄别与选拔转向侧重发展,评价标准由刚性的单一化标准走向弹性的多元化标准,评价对象从过分关注结果逐步转向对过程的关注,评价主体由单一主体转向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传统的对就业指导课程的课程评价是就业指导工作评价的“工作满意度”指标下的其中一个次级细分指标。常以“是否开设了就业指导课”和“您对就业指导课的开设效果是否满意”等问题形式出现。而学生的反馈意见经常会和自己是否成功就业以及就业质量满意度层面的意见表达相混淆。这样的反馈一则并不等真正体现学生对课程收获的真实体验,对任课教师反思提升教学水平也毫无意义。应对照预设的具体能力达成目标,及时收集学生对课程体系的意见和建议,如图1所示。

Figure 1.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vocational career guidance course
图1. 高职就业指导课程评价体系指标
5. 结语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德才兼备”的新时代工匠,要求学生不仅具有专业技能,还应有爱国之情和强国之志。应深度践行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以就业指导课程思政建设为契机,梳理思政元素、课程目标和价值导向之间的逻辑思维,构建职业生涯规划视域下的课程板块联结体系,将课程思政育人目标落到实处。
基金项目
广东开放大学(广东理工职业学院)科研项目(No. CZ210, No. 2023DSZ01)。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