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其核心要义在于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文化振兴不仅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更是其铸魂工程。《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战略目标,凸显了文化在重构乡村价值体系、凝聚乡村发展共识中的基础性作用。然而,伴随城镇化进程加速与社会结构深刻转型,传统乡土文化生态面临严峻挑战:一方面,青壮年人口外流导致文化传承主体弱化,“空心化”村庄日益丧失文化活力;另一方面,消费主义与城市文化强势渗透,乡村文化认同面临消解风险,公共精神生活呈现“荒漠化”趋势。在此背景下,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已超越单纯的文化服务供给范畴,上升为关乎乡村社会存续根基、关系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阵地的重大时代命题。
内容:
-
前言
-
第一章 农村公共文化协同治理相关概念阐释和理论基础
-
第二章 农村公共文化多元协同治理的实践经验与启示
-
第三章 农村公共文化多元协同治理的应然逻辑
-
第四章 当前农村公共文化协同治理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
第五章 我国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路径探析
-
结语
读者人群:
对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感兴趣的学者,科研工作者,教师,学生以及相关业余爱好者。
谢松波
男,汉族,法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主要从事传统文化、文化遗产、乡风文明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