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图式视域下《浮生六记》林译本中典故的翻译策略
Translation Strategy of Allusions in the Lin’s Translation of “The Six Records of a Floating Lif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Schema
摘要: 典故不仅是语言的核心元素,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典故的翻译质量会直接决定文本翻译的总体成果。图式理论为译者成功翻译典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翻译视角。图式理论认为,有效激活译语读者的相关文化认知图式是进行典故翻译的关键。如果忽略了读者在认知背景下的文化图式模式,或者原创作者与译文读者的文化认知图式存在差异,这都可能导致理解上的失误和偏见。只有当我们消除了由于认知和文化差异导致的理解困难时,我们才能准确且高效地翻译汉英之间的典故。本文以图式理论作为框架,分析了林语堂在翻译《浮生六记》时所采取的典故翻译策略。
Abstract: Allusion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language and have profou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The translation quality of allusions directly affects the overall translation effect of the article. Schema theory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for translators to successfully translate allusions. According to schema theory, effective activation of the relevant cultural cognitive schema of the target language reader is the key to allusion translation. If the relevant cultural schema in the reader’s cognitive context is absent or the cognitive cultural schema of the source text author and the target text reader are different, it will lead to the failure and deviation of understanding. Only by clearing the barriers to understanding difficulties caused by cognitive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ca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English allusions be carried out correctly and effectively. Based on the framework of schema theory, this paper analyzes Yutang Lin’s allusion translation strategy i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Six Records of a Floating Life”.
文章引用:唐嘉熙. 认知图式视域下《浮生六记》林译本中典故的翻译策略[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5): 61-69.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5329

1. 引言

图式是人们储存在大脑中的知识结构块,由过去获得的知识经验构成。图式省略了细节,而概括了一些相似情况的共同点。随着知识的扩大,人们也会对头脑中的图式进行自动修正,图式化常常是无意识进行的,它影响人们对信息的接收与加工。意象图示理论代表了认知心理学与认知语言学融合的显著理论进展。图式是人们头脑中的“先存知识”或“知识结构”,图式理论是人们运用“图式”来理解语言、解读语篇的学说 [1] 。

心理学家康德于1781年提出了图示概念,之后英国心理学家巴特利特把心理学和图示概念结合在一起,提出了图示理论,即:图示就是表征过去经验的心理结构,具有主动加工的特性。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人工智能权威专家Rumehart成功地将图示理论演变为一套完备的理论体系。意象图示理论是认知心理学家用来解释心理过程的一种理论 [2] 。图式构成了人类对事物的认知基石,当这些图式在大脑中形成后,它们会对后续接收到的信息进行重新组织、解读和储存。当人们开始理解新的输入信息时,他们需要将这些信息与已有的信息(即背景知识)联系起来。新的输入信息在解码和编码时,都是基于大脑中已有的图式。输入的数据需要与这些图式相匹配,这样模式才能有效地执行一系列的信息处理任务。因此,在读者的大脑中所储存的知识对于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具有极其关键的影响。

由于不同社团的成员在其成长过程中受到不同的文化传统、社会背景、宗教信仰及风俗习惯的影响而形成不同的认知结构和价值观念,这种带有文化色彩的认知心理状态以图式的方式贮存在我们的记忆中,就形成了认知文化图式 [3] 。

2. 认知图式与典故的认知理解

(一) 典故的定义及其功用

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拥有其特有的历史进程、社会体制、生态背景、信仰体系和民间传统等。因此,每一种语言都拥有其独特的词汇、成语、典故以及其他“文化负载词”,用以表达这些特定的概念或事物。其中,典故是语言的浓缩和精华,带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引典入文,既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又可以开阔想象空间,增强文章的艺术魅力。典故的使用要讲究艺术性,若使用得当,可增强文章的气氛,耐人寻味,含蕴深厚,反之则适得其反 [4] 。作为一种高度浓缩的语言形式,典故的特点是能够引起读者联想到历史事件或其它的文学作品,中英两种语文中的典故浩如烟海,有时有的典故对本语言的读者都是难以理解的,更不用说对把它作为第二语言的译者了。不同社团的成员在其成长过程中受到不同文化传统、社会背景、宗教信仰及风俗习惯的影响,形成不同的认知结构和价值观念,这种带有文化色彩的认知心理形态以图式的方式储存在我们的记忆中,就形成了认知文化图式 [5] 。

每一种文化背景下的故事都与其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传统紧密相连。这批信息实际上是人类大脑中已知的信息,它们为读者在理解典故时提供了一种认知框架。当本民族的读者阅读历史典故时,他们脑海中已经存在的相关文本的认知图式会被激活,从而实现对文本的理解 [6] 。如果读者的认知图式不能被激活,要么是译者没能提供足够线索激活译语读者先前的认知图式,要么是译语读者头脑中没有相关认知图式。这与读者的整体文化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在目标语言中很难找到与之相匹配的表达方式。将典故翻译成英语确实为译者带来了一大挑战。

(二) 林译本典故类型

《浮生六记》是清代文学家沈复的作品,其中包含了众多富有文化深意的故事和典故。因此,如何有效地翻译这些典故,实际上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关于典故,《辞海》给出的解释是:“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典故往往与古代的故事、古代的诗歌、赋文以及其他文献中的文字有关,但这并不完全是事实。一代大文豪沈复在《浮生六记》中频频用典:刻画人物时用典、叙事时用典、写景时用典、评论时用典、讨论时用典,甚至于在与妻子的日常对话中也典故不断 [7] 。这使得他的论点铿锵有力,语言真挚感人,描写美丽动人。

1、语典

语典即是引用或化用前人诗文典籍中的词句,用于自己的诗词创作中,从而使其作品意蕴丰富;寄托遥远。如东坡云:“事如春梦了无痕”。原文中的“事如春梦了无痕”出自苏轼的《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其中有“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8] 。林语堂考虑到目标读者对该表达具有一定的可接受性,为了解中国诗词文化,采取异化策略译为“Life is like a spring dream which vanish without a trace.”表达了对时间易逝的感叹。此外,当是时,余两人寸肠已断,不能复作一语,但止以“勿哭”而已。“断肠”出自马致远的词《天净沙·秋思》其中有“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断肠”即形容人极度悲伤。为译介中国古诗词文化,林语堂同样异化为“our bowels were torn to shreds.”沈复与妻子之间的凄凄切切的爱情昭然若现。

2、事典

事典所包含的主题非常丰富,不仅包括具有特殊含义的人名和地名,还有各种神话、传说和历史事件等。事典通过引用历史故事来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这包括作者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自我的思考和愿望等,使得作品的内涵变得更加丰富和令人深思。本文根据典故的来源,将《浮生六记》林译本中的事典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由历史事件衍生而来的典故,如“作俑罪过”,第二类是由神话传说衍生而来的典故,如“姑射仙子”,第三类是民间文学传说衍生而来的典故,如“月下老人”,“赠余一妾,重入春梦,又不知梦醒何时耳”。具体如下:

1) 出自历史故事或历史事件之典故

所谓的历史典故,通常是指在历史中真实存在的人物、物件和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依据《浮生六记》在林译版本中的引用记录,我们可以进一步将其分类为物名典、地名典、人名典以及故事典这四个子类别。如芸曰:“肥者有福相。”余曰:“马嵬之祸,玉环之福安在?” [9] 就是故事典,指的是公元756年,叛贼安禄山攻破潼关,直逼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途径马嵬时,士兵哗变,奸臣杨国忠被士兵处死,唐玄宗被迫要杀死爱妃杨贵妃,最终,杨贵妃自杀在马嵬。沈复引此典来反驳妻子的“肥者有福相”。处理这句话时,林把典故中的人名“玉环”和地名“马嵬”,分别直译成了“the fat Yang Kueifei”和“Mawei”,同时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沈复选用杨贵妃一例的原因,还在杨贵妃前增加了“fat”一词,简单明了,易于理解。

2) 出自神话传说之典故

神话和传说典故主要描述了古代神话中的神仙或被神化的英雄,这些故事充满了荒谬和异想天开的元素。神话与传说构成了民间文学的一个分支。在遥远的古代,人们进行了集体的口头艺术创作。涵盖了关于神鬼的传说以及神鬼转化为英雄的故事。这一现象揭示了古代人们对自然力量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它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人类的渴望和宗教的具体化。“但李诗宛如姑射仙子,有一种落花流水之趣,令人可爱” [10] 。“姑射仙子”是中国传统神话传说中的仙女,最早出自《庄子,逍遥游》。林在翻译时,将其译成了“nymph”(指希腊神话中的女神),这一替换,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忠实于原作,且令目的语读者易于接受。准确判断译语读者的认知图式,激活译语读者相关的文化认知图式或建立新的图式。

3) 出自文学作品或民间传说之典故

然而,文学和民间的典故往往与历史的典故截然不同,它们大多是基于人们的主观想象而构建的虚构故事,主要涵盖了神话、传说和寓言等多种形式。芸谓华夫人曰:“今日真如渔父入桃源矣”。“渔父入桃源”这一说法源于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创作的代表性散文《桃花源记》。《桃花源记》描绘了一名渔夫在沿溪划船的过程中,意外地看到了世外桃源的入口,并因此得以进入,这是一段非常奇异的经历。故事的背景描述了沈复和他的妻子由于某些原因不得不离开家,他们前往乡下芸的结拜姐姐华夫人的家中寻求庇护,并受到了华家的热烈接待。当村里的妇女和孩子们得知这一消息后,他们纷纷涌向华家,其中一些人是为了表示问候,而另一些人则是为了获取更多的信息,他们纷纷窃窃私语,使得整个屋子都充满了欢声笑语。这与《桃花源记》描述的渔夫抵达世外桃源的场景有着相似之处。因此,芸心生感慨,于是说出了这番话。林语堂使用了直译的方式,并在脚注“Reference to an idyllic retreat mentioned in an essay by Tao Yuanming.”中简洁地阐述了这个典故的起源。除此之外,如不得已,仍为冯妇。“I was then compelled to return to my profession as a salaried man.”(林语堂,1999: p. 243),“冯妇”是一人名 [11] 。“仍为冯妇”或“再作冯妇”的说法来源于《孟子·尽心下》:“是为冯妇也。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嵎,莫之敢撄。望见冯妇,趋而迎之。冯妇攘臂下车。众皆悦之,其为士者笑之”。这个词后来被用来形容再次从事过去的工作。林语堂对这个典故进行了意译,消除了读者在理解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3. 汉英不同认知文化图式下典故翻译障碍

图式现象充分展示了人类现有知识在处理外部信息时的主动性,这种主动性贯穿于信息处理的整个过程。翻译交际实质上是原文的作者、译者以及译文的读者三者之间的互动交流。读者对于文本的解读,是基于他们与作者共同拥有的文化框架和关联推理原则来达成的。因此,共享的认知文化图式是作者和读者双方据以交流的前提 [12] 。但是,原文的作者与译文的读者在认知背景上存在明显的不均衡。在原文的作者与读者之间,利用共同的文化背景和双方都认同的语用预设,确保了信息的流畅传递。在原文中,作者省略了他认为应该与读者共享的、不需要过多赘述的文化信息,这是基于语用经济原则的。他的目标读者会在交流或阅读过程中,根据文本中的某些提示,不知不觉地填补文化上的空白,从而激活他们记忆中的相关图式。然而,原文作者的目标读者通常不会包括外国读者,特别是那些不熟悉不同语言文化的读者。因此,在本族语的交流中,双方都认为某些文化背景是显而易见的,但对于其他文化背景的读者,他们可能会感到困惑。在跨文化的交流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输入信号无法激活应当激活的空白区域,从而导致无法激活一个相对完整的图式。甚至在记忆中都找不到相关的图式备份,这导致了理解上的困难。

文化图式的认知差异可以分为两大类:

首先,原文作者的认知背景下的相关文化图式在译文读者的认知背景中可能并不存在或不完整,这种情况我们称之为文化图式的缺失。

其次,原文的作者与译文的读者在文化图式上存在差异,甚至可能产生冲突,这种差异我们称之为文化图式的不同。

前一种情况可能会导致译文的读者在进行认知推断时,难以找到相关的图式或这些图式可能是不完整的,从而可能导致理解上的失误或不完整。后者可能会使原文的读者和译文的读者根据自己的认知方式解读文本,从而导致理解上的错误或偏见。

4. 林译本典故的翻译对策

本文试图将图式理论应用于《浮生六记》典故翻译研究,探索其翻译策略。典故翻译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理解和表达。在理解阶段,译者应充分估计原语作者的文化认知图式,激活自己大脑中与原语典故相关的图式。如果译者大脑中激活的文化认知图式与原语作者不同,就会错误理解典故含义。译者应拥有足够的文化认知图式,他对典故所包含的文化认知图式越熟悉,对典故的理解也就越容易。在表达阶段,译者应准确判断译语读者的认知图式,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激活译语读者相关的文化认知图式或建立新的图式。

《浮生六记》原著中的大量典故是它自身的一个语言特色。这些典故大多源于历史故事和著名历史人物,民间传说或已经很普及的文学作品,为原著增色不少。原语读者大脑中储存了大量关于典故的文化背景知识,理解典故很容易;译语读者不拥有和典故相关的文化知识结构块,所以不能激活大脑中相关的图式,这就造成了理解的障碍。为了解决典故跨文化翻译的难题,针对原文中所出现的大量的典故,林语堂在《浮生六记》典故翻译中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 [13] 。下面用图式理论对上述翻译策略进行分析。

具体示例如下:

1、归化策略

(1) 余生乾隆葵未冬十一月二十有二日,正值太平盛世,且在衣冠之家,居苏州沧浪亭畔,天之厚我,可谓至矣。(沈复,2009: p. 2)

译文:I was born in 1763 under the reign of Ch’ienlung on the twenty-second day of the eleventh moon. The country was then in the heyday of peace and moreover I was born in a scholar’s family living by the side of the Ts’anglang pavilion in Soochow. (林语堂,2009: p. 3)

原文中的“衣冠之家”,该表达最早见于春秋时期,按照周礼将人由上到下,分为七个等级,即“王”、“诸侯”、“大夫”、“士”、“农”、“工”、“商”。这些人群的衣着服饰各不相同,衣冠是指古代士以上人员的服装和戴冠(帽子)。“衣冠之家”即比喻权贵和缙绅之家,后来就泛指文武百官和士大夫之家 [14] 。林语堂考虑到该表达的文化内涵过于深刻,目标读者难以体会其中之奥妙,为消除目标读者的阅读障碍,故采取归化策略译为“a scholar’s family”。

(2) 虽全是人功,而奇思幻想,点缀天然;即阆苑瑶池,琼楼玉宇,谅不过此。(沈复,2009: p. 2)

译文:Although this entire landscapew as built by human labour, it was so ingeniously planned that it looked like a bit of nature, suggesting to me the “marble halls” and “emerald pools” and phantom gardens of Fairyland itself. (林语堂,2009: p. 3)

当中国人目光落在被称为“桃花源”的地方时,他们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居住在偏远乡村的陶渊明以及那个被称为“世外桃源”的地方的日常生活。但是,对于外国的读者来说,这样的体验是相当罕见的。因此,在将“the Peach-Blossom Spring”翻译成中文后,译者还为其添加了新的来源,以便感兴趣的读者能更方便地查找,从而增加了阅读的乐趣,并更多地展示了中国的文化特色。“阆苑”是传说中的神仙居住之地,而“瑶池”则是传说中西王母的居所。“琼楼玉宇”指的是华美的建筑,这是对“阆苑瑶池”的描述 [15] 。在翻译“玉、池、苑”时,译者分别将其翻译为“marble halls”、“emerald pools”和“phantom gardens”。其中,“瑶池”和“阆苑”都是神仙的居住之地,而“瑶池”更多的是指代西王母的住所。因此,译者统一将它们翻译为“Fairyland itself”。很明显,所采用的是归化策略,这不仅准确地传达了作者的意图,同时也不会让读者因为异域神仙的名字而感到困惑或不明白。

(3) 余在洞房与伴娘对酌,拇战辄北,大醉而卧。(沈复,2009: p. 10)

译文:I was playing the finger-guessing game with the bride’s companion in the bridal chamber and being a loser all the time I fell asleep drunk like a fish. (林语堂,2009: p. 11)

在古汉语里“辄”是车厢左右板上端向外翻出的部分,亦称“车耳”。“北”是“背”的古文,即为人体的部位——与胸相对的背部。“辄北”故引申为“战败”之意。林语堂采取归化策略译为“being a loser”。译语读者头脑中没有关于“辄北”的文化背景知识,若直译这两个典故,无法激活译语读者头脑中的相关文化图式。林语堂在翻译这个典故时采用了归译法,舍弃了原典故的文化图式,既有利于译者表达,也省去了注释的麻烦,同时也减轻了读者理解的负担。

2、异化策略

(4) 东坡云:“事如春梦了无痕”。(沈复,2009: p. 2)

译文:Su TungP’O said “Life is like a spring dream which vanish without a trace.”(林语堂2009:3)

原文中的“事如春梦了无痕”具有互文性特征,出自苏轼的《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其中有“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林语堂考虑到目标读者对该表达具有一定的可接受性,为其了解中国诗词文化,故采取异化策略译为“Life is like a spring dream which vanish without a trace.”。

(5) 当是时,余两人寸肠已断,不能复作一语,但止以“勿哭”而已。(沈复,2009: p. 152)

译文:All this time Yun and I felt as if our bowels were torn to shreds and we couldn’t say a single word except asking him to stop crying. (林语堂,2009: p. 153)

原文中的“断肠”出自马致远的词《天净沙·秋思》,其中有“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断肠”即形容人极度悲伤。为译介中国古诗词文化,林语堂采取异化策略译为“our bowels were torn to shreds.”。

(6) 余曰:“卿果中道相舍,断无再续之理。况‘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耳!”(沈复,2009: p. 152)

译文:“Even if you should leave me half-way like this,” I said, “I shall never marry again. Besides ‘It is difficult to be water for one who has seen the great seas and difficult to be clouds for one who has been the Yangtze Gorges.’” (林语堂,2009: p. 153)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出自唐朝诗人元稹的《离思》。在病榻前,芸希望其夫沈复能在她走后再娶来照顾沈复和他的家人。沈复爱妻心切,通过引用此典来向妻子表明心迹:绝不再娶。凭借着深厚的汉英语言功底和对中西文化的熟知,林并没有完全忠实于原作,他只是译出原文的大致意思,并且在翻译后半句时,用西方读者所知道的“the Yangtze Gorges”来代替“巫山”,更易于目的语读者接受,增强译本的可读性。外国的读者会根据文本中某些信号的提示,不自觉地填补文化缺失所留下的空缺,激活记忆中的相关认知模式,从而对“巫山”的内容有了更加感性的了解。

(7) 异哉!李太白是知己,白乐天是启蒙师。(沈复,2009: p. 22)

译文:This is very strange. Li po is your bosom friend, Po Chuyi is your first tutor.

中国是礼仪之邦,文人骚客更是文气十足。中国古代的名人诗者除了自己的名、字外还有号。例中李太白、白乐天是诗人的字,这对于不熟悉中国诗歌的外国读者是一大障碍。译者就直接给出诗人的名字来减少文化的阻碍,其实也是尽可能介绍中国的诗人给外国读者。译者没有归译,而是找到英语中功能对等的词语,采用异译的翻译策略。有效激活了读者的意象图式,以便能为读者接受。

(8) 又在扬州商家见有虞山游客携送黄杨翠柏各一盆,惜乎明珠暗投。(沈复,2009: p. 91)

译文:Once I also saw at the home of a merchant at Yangchow two pots, one of boxwood and one of cypress, presented to him by a friend from Yushan, but this was like casting pearls before swine. (林语堂,2009: p. 92)

“明珠暗投”泛指珍贵的东西得不到赏识。原文中的“黄杨翠柏”为珍贵盆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主要供文人雅士玩赏之用,却被送给了一个满身铜臭的庸俗商人,故而作者要发感叹说是“明珠暗投”了。而“pearls before swine”的含义为“valuable things offered or given to people who do not appreciate them”和“明珠暗投”的意思刚好一样 [16] 。译者借用英语中现成的俗语来翻译,在不损害原文含义的情况下使读者读来易于理解,且倍感亲切。

3、音译策略

汉译英中的音译,用汉语拼音将汉语表达译入英语,是介绍中国文化最直接的翻译策略。林语堂采用该策略对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专业术语,行话等事典进行译介,从而实现其介绍中国文化之意图。林语堂采用的文化保留策略首先体现在对一些文化专有词的音译上,例如“《楚辞》”、“赋”、“琴(乐)”等中国古代文学、乐器术语,在林译本中用威妥玛拼法分别音译为“The Ch’uTz’u”、“fupoetry”、“ch’in music” [17] (沈复,1999: pp. 22-23) (以下译例均引自该版本,只注明页码);又如“琵琶”译作“P’iP’a”(沈复,1999: pp. 4-5)“马褂”译为“makua”(沈复,1999: pp. 58-59)。这些音译词均标以斜体,且都不加注释。

(9) 原文:于腰间折而缝之,外加马褂。(沈复,2009: p. 58)

译文:She tucked it round the waist and put on a makua on top. (林语堂,2009: p. 59)

马褂的起源是盔甲,从汉朝一直延续到宋朝都称之为甲胄,元朝蒙古人开始用布面甲,到了明清时期满族人称之为马褂,为了方便骑马,在长袍的外边套一种身长至脐、四面开契的短褂以御风寒。其中,“黄马褂”更是皇家身份的象征。英译为其音译,林语堂考虑到该表达的文化异质性,将其直接音译为“makua”。从容地阐述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并在某些情况下解释一些复杂的修辞技巧。为了让外国读者更好地理解,无需进行修改。

(10) 原文:芸没后,忆和靖“妻梅子鹤”语,自号梅逸。(沈复,2009: p. 151)

译文:After Yun’s death I thought of the poet Lin Hoching who “took the plum-trees for his wives and a stock for his son” and I called myself “Meiyi” meaning “one bereaved of the plum-tree”. (林语堂,2009: p. 152)

林和靖是北宋早期的著名隐士,一生未婚,也不曾入朝为官。他性情淡泊,爱梅如痴,把梅当成自己的妻儿。沈复引用此典意在说明他为何以“梅逸”为号,沈复认为自己痛失爱妻芸如同林和靖痛失爱梅一样。翻译时,林先用拼音译出,随后给予简单的解释,在形式和内容上均达到了对等,确保译文读者明了原作。

4、省略策略

原文中有些互文性符号,极具中国文化特色,解释起来较为繁琐,在不影响阅读质量的情况下,林语堂采取了省略策略以达到译文顺畅、简洁之目的。

(11) 时吾父稼夫公在会稽幕府,专役相逐,受业于武林赵省斋先生门下。先生循循善诱,余今日之尚能握管,先生力也。(沈复,2009: p. 14)

译文:At this time my father Chiafu was in the service of the Kueich’i district government and he sent a special messenger to bring me there for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during this time I was under the tutorship of Chao Shengtsai of Wulin [Hang-chow].Chao was a very kindly teacher and today the fact that I can write at all is due entirely to his credit. (林语堂,2009: p. 15)

“公”是中国文化里极具特色的一种头衔称谓,可以是爵号,也可以是尊称。周代有五等封爵制,即公、侯、伯、子、男。后代相沿,多以“公”作为“王”以下的最高爵号,但并非每朝每代都会设置“公”这一爵号。同时,对十分尊敬的人也称为“公”比如关公、包公。“先生”这个称呼由来已久,但其称呼对象时有不同。《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注解说:“先生父兄也”。《孟子》:“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这一“先生”是指长辈而有学问的人。到了战国时代《国策》:“先生坐何至于此”。此“先生”是称呼有德行的长辈。第一个用“先生”称呼老师的,始见于《曲礼》:“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注:“先生老人教学者”。将教师称之为“先生”源于此 [18] 。

对于“公”和“先生”这两个称呼,林语堂认为解释较为繁琐,西方读者无需了解其内涵,故舍弃其认知文化图式,省略之,以利于译语读者的理解和译文语言的简洁流畅。

本文提出的四种翻译对策,归纳的并不一定完全。在翻译中,译者应当综合运用多种翻译手段及其技巧方法来排除认知文化图式差异带来的理解障碍。

5. 结语

典故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和多元的解释性,译者不能将原典故的所有意义都传达到译文中,将是否完全传递原典故的所有意义作为典故翻译的衡量标准也是不合理的。图式理论为典故翻译领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路径。在进行典故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首先需要深入地理解原文作者的文化观念,并努力唤醒自己的文化思维;接下来,需要思考目标语言读者的思维中是否有与原文作者有关的文化结构。然后考虑译语读者头脑中是否存在与原语作者相关的文化图式,如果译语作者的文化图式与原语作者一致,可以采用归译法,激活译语读者头脑中的相关文化图式;如果不一致,可采用异译法、省译法或音译加注法,调整译语读者的文化图式或帮助他们重建新的文化图式。

参考文献

[1] Lu, F. (2010) The Afterlife of 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 Three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Fu Sheng Liu Ji. Translation Review, 80, 25-52.
https://doi.org/10.1080/07374836.2010.10524028
[2] Shen, F. (1983) Six Records of a Floating Life. Penguin, New York.
[3] Lakoff, G. and Johnson, M. (2003) Metaphors We Live b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https://doi.org/10.7208/chicago/9780226470993.001.0001
[4] 曹丽娟. 基于功能对等理论的典故翻译对比[J].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2014(8): 63-65.
[5] 王福丽.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林译《浮生六记》中典故的英译[J].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3, 33(9): 91-92.
[6] 郭晓辉. 浅谈《浮生六记》中的文化翻译[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38(S1): 118-120.
[7] 翟红梅, 张德让. 翻译适应选择论与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J]. 外语学刊, 2009(2): 112-114.
[8] 孙易君. 从图式理论看《红楼梦》典故翻译[J].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08, 17(1): 95-97.
[9] 黎土旺. 文化取向与翻译策略——《浮生六记》两个英译本之比较[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7(7): 53-55.
[10] 乔燕. 从认知文化图式理论看汉英典故的翻译[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5, 24(3): 112-113.
[11] 刘芳. 汉语文学作品英译中的异化与归化问题——兼评林语堂在《浮生六记》中的文化翻译[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 26(4): 71-74.
[12] 胡泽刚. 试论典故的翻译[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 1988(1): 63-67.
[13] 闫爱花. 图示理论对译者的启示[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08, 27(2): 113-115.
[14] 刘萍, 曾文华. 认知文化图式的差异和翻译策略[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16(2): 210-213.
[15] 沈复, 著. 浮生六记[M]. 林语堂, 译.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16] 汪宝荣. 寻求文化荣耀的译者姿态——《浮生六记》林译本文化翻译策略新解[J]. 外语学刊, 2017(6): 116-121.
[17] 郝祝平. 互文性视角下译者翻译意图的实现——以《浮生六记》林译本为例[J]. 语文学刊, 2017, 37(2): 155-158.
[18] 刘艳. 认知图示理论指导下的英语教学[J]. 中国教育学刊, 2016(S1): 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