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貌原则在口语教学中的身份建构功能阐释
An Elaboration of the Identity-Establishing Function of Politeness Principle in Oral English Teaching
DOI: 10.12677/ML.2018.62028, PDF, HTML, XML, 下载: 1,263  浏览: 2,943 
作者: 赵 丹, 张 焱: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吉林 长春
关键词: 口语教学礼貌原则身份建构Oral English Teaching Politeness Principle Identity Establishment
摘要: 本文从英语教学的角度出发,阐述了语用原则中的礼貌原则在口语教学中所具有的身份建构功能。详细分析了身份建构功能在口语教学中的和重要性,逐项列举了该原则中的各个准则在身份建构中的实施方法及使用效果,为口语教学从语义层次升华到语用层次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途径。不仅丰富了口语教学的方法和内容,而且为语用学与外语教学的具体实施提供了新的参考模式。
Abstract: Referring to the methodology of language teaching, the essay aims to provide an elaboration of the identity-establishing function of the Politeness Principle in oral English teaching. A vivid analysis and rich examples have been supplied in the essay with each of their practical effects and ways of application, and therefore has added a brand new way of oral English teaching. The essay is supposed to offer a new mode of application of linguistic theories to practical language teaching.
文章引用:赵丹, 张焱. 礼貌原则在口语教学中的身份建构功能阐释[J]. 现代语言学, 2018, 6(2): 225-232. https://doi.org/10.12677/ML.2018.62028

1. 引言

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口语教学可以分为语义和语用两个层次。语义层次的口语教学倾向于理解句子的意义,即句子的词汇意义加上语法意义,在语言学上属于语义学研究范畴。语用层次的口语教学则倾向于理解话语意义,即句子意义加上语境意义(包括说话者、听话者、时间、地点、上下文、说话口气、各种表情及文化背景),在语言学上属于语用学研究范畴。用通俗的话来讲,语义层次的口语教学旨在教会大家怎么用英语来表述一件事,即how to say it in English,而语用层次的口语教学则专注于教会大家怎么用英语来表述更合适、更得体,即when, where and why to say it。为此,语用学推出了旨在规范人们交际行为的语用原则,并在此后的研究过程中逐步将其确定为该学科研究的核心内容。

2. 身份建构是口语教学中的重要途径

语言是人类沟通与交流的重要工具,也是确定身份的重要标志。在口语交流的过程中,人们可以通过语言建构各种社会身份,使自己适应不同的交际活动。同时也可以通过对方在交际活动中使用的语言,推测其身份、学识和社会地位等。口语交流作为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会话表达方式,与个人的身份构建息息相关。两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口语交流既具有身份属性识别的社会功能,又对社会身份的建构具有重要影响。

语言学研究证明,语言的选择过程在语言产出之前便已在大脑中形成,在人的意识范畴下主动积极地顺应认知的、情景的和社会文化的语境层面,从而选择合适的语言表达形式。再根据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构建不同的个人身份,以此来适应社会交际活动的变化与发展。这种“合适的语言表达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身份建构的准确程度。身份建构的越合理、越贴切,其口语交流的形式越合适。因此,在口语教学中注重口语交流中的身份建构功能,很有必要。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口语交流与身份建构之间互相影响。话语是个人身份在语言中的体现,个人身份会随着在不同的口语交际活动中与不同的交际者交流而不断地被建构、再建构。从话语的角度分析身份建构,能使每个语境下的社会身份生动形象,并且能让个人身份得到充分展示。但是,无论这种身份的建构是如何地变幻莫测和无法预期,人们在口语交流中维持或者自由转换某种身份的目的,就是出于对最佳交际效果和交流目的实现。

社会建构论认为,社会身份是人类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进行身份建构的产物。语言作为社会化的重要工具,是人们实现不同社会身份的资源。这个观点说明了社会身份的动态性与复杂性,揭示了人们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会选择不同语言来建构不同社会身份的特性。身份是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的行为表现,但绝对不是某种固有的特征,更不是一成不变的。人们在日常的实际口语交流中,往往都会采用对自己最为有利的身份来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并通过不同的会话方式为自己建构该特定语境的身份 [1] 。

3. 礼貌原则——口语教学中身份建构规约

马克思认为,身份是指“人的出身、地位和资格,是人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因而人人皆有身份”。身份具有两方面特征,第一是身份可以明确所归属的社会群体。第二个是身份可以标识其与其他社会群体的区别。这两个特征说明身份具有在社会行为过程中的典型标识作用 [2] 。

语用学领域的一个基本观点是:“谈话就是在做身份工作”。南京大学的陈新仁教授提出了“语用身份”(pragmatic identity)的概念,他认为语用身份就是说话人发出特定话语时所选择的特定身份,或者是听话人在理解特定话语所选择的特定身份。口语交流者进入交流状态时使用的动态实时身份即语用身份,为了实现口语交流的目的,交际者的语用身份可以是自己的真实身份,也可以是虚构的身份 [3] 。

在口语教学过程中,情景对话练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口语操练技巧和交际能力的提高模式。可是在使用这种操练模式的时候,学生们往往会忽略情景会话话题的多样性而倾向于使用自己作为学生的真实身份,不会甚至不敢去设身处地地建构具体场景中所要求的身份。这样就完全失去了情景对话的现实意义,达不到身临其境的口语交流目的。因此,基于语用学视角下的身份建构理念,把大学英语口语课堂中对话式教学语料作为研究素材,通过比较学生们在现实对话中建构的语用身份和理想状态下的语用身份探索如何基于特定话题选择并建构自己的语用身份,将有助于引发学生们对建构特定身份的兴趣和主动意识,做到在对话模式中突破自身局限,转变现实角色,建构自己作为交际者的动态身份,从而促进其交际能力的发展 [4] 。

身份不能提前预设,它的建构过程必须在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完成。也就是说,语言在建构个人身份的过程中不能脱离与其他人的口语交际活动。这种由语言建构而成的个人身份不仅产生于口语交际活动中,而且会随着交谈内容的发展而逐步扩充、延伸或者转变。想要达到事先预期的语用效果,首先要考虑个人在口语交流活动中所使用的语言特征以及所展现的身份属性,然后通过应用语用原则的具体规约来建构身份属性,并在身份建构的过程中实现口语交流的最佳效果 [5] 。

这里提及的语用原则,就是语用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从这两项原则的内容上看,礼貌原则与口语交流过程中的身份建构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并对最终实现交流的目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礼貌原则在1983年由语言学家Leech提出,共包含六项准则,1) 得体准则(Tact Maxim)尽量减少对别人不利的信息;尽量让别人多得益。2) 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尽量减少利己的信息;尽量让自己少得益。3) 赞扬准则(Approbation Maxim)尽量减少对别人的指责;尽量多赞誉别人。4) 谦逊准则(Modesty Maxim)尽量减少赞誉自己;尽量多指责自己。5) 赞同准则(Agreement Maxim)尽量减少与别人分歧;尽量多赞同别人。6) 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尽量减少与别人的对立情绪;尽量增加双方的谅解 [6] 。

在言语交际中,人们首先考虑的是话语的得体性,即礼貌问题,这是与语用原则中的礼貌原则的内容要求相符合的。礼貌原则要求人们在交际过程中使用礼貌的语言并选择一定的礼貌表达方式。如果偏离了礼貌原则的规约,即使能够根据标准的语法编码模式遣词造句,也会因为形成语用失误而导致交际失败 [7] 。

口语教学的成功并非仅仅建立在语法、词汇以及遣词造句能力的基础之上,只在语言形式上出现的错误,最多会被认为是“英语说得不好”(poor speaking)。但如果话语行为偏离了礼貌原则,就会被认为“不真诚、存心欺骗或居心不良”,是行为不当(poor behavior)。只有注意语用策略的选择,以遵循礼貌原则为前提,才能使谈话得以顺利进行以及谈话目标得以实现,达到交际效果。

4. 礼貌原则在口语教学中的身份建构阐释

从礼貌原则的内容上看,它的每一项准则都存在着“惠”、“损”两个方面的要求。经过归纳总结我们可以看出,这六项准则都有着一个共性,即扬“惠”抑“损”。那么,如果从礼貌原则的角度去建构口语交流者的身份,就应该在口语交流的过程中努力做到“惠人”,同时尽量注意不要“损人”。在下面的内容中,我们将分析如何依据这六项准则的各自要求来逐个实施身份建构。

礼貌原则的第一条准则为“得体”,即尽量减少他人付出,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

《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的第一册中有一篇课文“The Sampler”,讲述的是该文章的作者在一家蛋糕店里看到一位穷困潦倒的老人。因为这家蛋糕店提供免费品尝服务,这个老人就每天以此为由去蛋糕店免费“品尝”,实际上是由于没钱而去蛋糕店找一口吃的。 作者出于对这位老人的怜悯之情,提出要为他买一块布丁。可是出乎意料的是,作者的这种怜悯严重地伤害了老人的自尊心。但是,从这位老人接下来的回应用语中我们却完全可以领略到,他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具有良好修养的绅士。

原文如下:

He jumped back as if he had been stung, and the blood rushed into his wrinkled face. “Excuse me”, he said, with dignity than I would have thought possible considering his appearance, “I do not believe I have the pleasure of knowing you. Undoubtedly you have mistaken me for someone else.”

(听到这话,他好像被蜜蜂蛰了一下似的,满是皱纹的脸上立刻涨的通红。“抱歉,”他说道,带着一种我完全无法凭着他的外观能想象出来的尊严。“我相信认识您绝对不是很愉快的事情,毫无疑问,你把我当成别的什么人了吧。”)

按照常规逻辑来判断,一个人在自尊受到严重伤害的时候会果断予以反唇相讥,这时所使用的语言绝对不会顾及对方的颜面以及当时所处的场合。这位老人本可以这样说:“Sorry, but I don’t think I know you. You must have mistaken me for someone else.”甚至一些更具攻击性的话语。但是从上面引用的原文会话内容来看,老人选择了上流社会中经常套用的正规书面语((I do not believe I have the pleasure of knowing you )。他用这种文雅的方式拒绝了作者,以“尽量减少他人付出,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的得体语言完成了自己“受过良好教育的上等人”的身份建构。既告诉作者又告诉在场的所有人,他是一个有着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完全不需要别人怜悯式的帮助。

下面这个例子取自电影《罗马假日》中记者乔于房东的一段对话。

Joe: Swell! Thanks a lot. Oh, Giovanni, eh... How would you like to make some money?

Giovanni: Money?

Joe: Yeah. That’s the stuff. Now look, I’ve got a sure thing, double your money back in two days.

Giovanni: Double my money?

Joe: Yeah well, I need a little investment capital to swing the deal. Now, if you’ll just lend me a little cash, I…

乔是该电影中一个穷困潦倒的记者,想从房东手里借些钱带公主出去玩,以便对公主做私人专访。在上面对话中我们看到,乔在向房东借钱时并没有直截了当地说“Can you lend me some money?(能借给我点儿钱吗?)”而是从得体原则的“尽量使对方受益”的角度出发,问房东“How would you like to make some money?(想不想赚点钱?)”不仅如此,乔在下面的对话中把得体原则发挥到了极致:“I’ve got a sure thing: double your money back in two days。(我肯定会在两天之内让你的钱翻倍。)”把钱借过别人这件事,对谁来说都意味着风险,都不是什么好事。可是此事一经从乔的嘴里说出,却被幽默地描述成一件让房东稳赚一把的大好事。乔在语言表达中最小限度地使房东受损,最大限度地使房东得益,成功地建构了自己处处为别人利益着想的、值得大家信任的身份,顺利地从房东那借到了钱 [8] 。

我们在口语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把口语交际中的各种语体都介绍给学生。比如要求对方安静时,英语有would you please be quiet a little bit?/please be quiet./silence, please./shut up!等几种形式。不仅让他们知道怎么说,而且要让他们知道应该在什么场合怎么说。只有这样才能够帮助他们认识到如何在语用原则的指导下建构符合具体交际场景的身份形象,把自己的交际过程顺利进行下去并成功达到交际预期。

礼貌原则的第二条准则是“慷慨准则”,即少让自己得益,多使自己吃亏。

《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四册中,第七课“The Luncheon”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文章作者在与一位他的粉丝读者见面之后,余兴未尽地请她吃饭。可是未曾料到,这位女士在餐桌上大快朵颐,把这个囊中羞涩的作者搞得格外紧张,生怕自己微薄的收入无法支付这顿饭钱。当服务生向他们推荐店中有非常好的芦笋时,明明非常喜欢吃芦笋的他只让 那位 女士点了芦笋。而他本人却撒谎说“I never eat asparagus”(我从来不吃芦笋),尽管他平时“My mouth had often watered at the sight of them”(每当我看到芦笋我就直流口水)。

作者的这种做法,虽然表面上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质量准则,但是从礼貌原则的慷慨角度来看,却是实实在在地做到了“少让自己得益,多使自己吃亏”。自己虽然付了钱吃了亏,但是却避免了让对方知道自己囊中羞涩的尴尬,同时也在对方心目中建构了自己的慷慨身份。

《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一册第二课课文All the Cabbie Had Was a Letter中,也有这样一个例子:

课文一开始讲的是,文章作者想乘坐停在路边的出租车,却发现司机在读一封信。按照常理,他完全可以要求司机马上开车,开始为他提供服务。但他却说自己不急,让司机读完信(I’m in no hurry. Go ahead and finish your letter.)。就是这样极为简单的一句话,却建构了作者慷慨宽容的人物身份,使得在接下来的旅程中他和司机之间展开了一场友好的对话。

中国有句老话,叫“有舍才有得”。这句话用于今天的口语交流场合尤其显得适当。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口语交流的过程中,一定要训练学生学会在适当的情况下以慷慨的态度来使自己吃一些亏。比如,在咖啡厅与陌生人约会时,如果能够慷慨地说一句“Can I get you some coffee?”就会立刻让对方觉得十分暖心,此后的交际过程就会变得畅通无阻。这种表面的“舍”一定会换来更多的“得”。要让学生认识到,慷慨不仅是一种美好的品德,也是一种口语交际模式,它会使口语交流过程变得更受用,更容易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 [9] 。

礼貌原则的第三条准则是“谦逊准则”即尽量缩小对自己的赞扬,尽量夸大对自己的批评。

在《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三册第三课“Why I Teach”中,文章的作者对于教师这份工作做了如下描述:“For me, teaching is a red-eye, sweaty-palm, sinking-stomach profession. I never feel ready to teach no matter how late I stay up preparing. I’m always nervous before I enter the classroom, sure that I will be found out far the fool that I am…. I leave the classroom an hour later convinced that I was even more boring than usual.”(对于我来说,教师这份职业意味着眼里布满血丝,手心紧张得出汗且经常胃下垂。无论我熬夜多晚都会觉得没有充分地备好课,每次走进教室之前我都神经紧张,我感觉我真是一个大傻瓜。下课都一个小时了我还在教室里发呆,觉得我好像从来没这么招人讨厌。) [10]

看过整篇课文的人都知道,这篇课文的作者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教师。他之所以把教师这份职业描述成上面这个样子,是想把自己最初对教师工作的厌烦与后来的成功进行对比,以此产生一种强烈的反差效果。他把执业之初的痛苦描述的越强烈,就会把他后来的成功反衬的越强大。他通过“尽量缩小对自己的赞扬,尽量夸大对自己的批评”这种谦逊手法,为自己完美地建构了一个努力刻苦、克服了别人无法克服的困难的成功教师的身份。

当他在教学方面获得了巨大进步,开始获得学生认可的时候,他对自己的课堂效果进行了十分低调的描述:“I am amazed that my students actually take notes on what I say in class”(我非常吃惊,学生们在课堂上居然开始记笔记了。)当他的学生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成绩时,他并没有把功劳归给自己,而是十分谦逊地说:“She did it all herself, with an occasional nudge from me”(她完全是自己完成的,我只是偶尔叮嘱一下她而已)。

“尽量缩小对自己的赞扬,尽量夸大对自己的批评”不仅仅是一项语用原则的内容,为人处世的成功之路。这样的行事之道,落实到口语教学中就是一种受人欢迎的交际之法。比如,在与美国人交谈很重要的事情时,先礼貌地说一句I am not a native speaker就会获得对方的充分理解,他就会在整个口语交流过程中考虑你的语言状况,一些本族语中常用的俗语或者成语就会避免使用,你的整个交流过程中就不会出现因为误解而产生的麻烦。用这样的交际方法建构起来的交际身份,往往会受到各界人士的欢迎,也就因此为打开交际之门,畅行交际之路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礼貌原则的第四条准则是“赞扬准则”,即尽量缩小对他人的批评,尽量增大对他人的赞扬。

“There’s Only Luck”是《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二册中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遭到抢劫时她的邻居们的反应。尽管她当时跑向他们的房子并高声呼救“Help, let me in, please let me in!”(帮帮我,让我进去,请让我进去!)可是这些人的冷漠和反应迟钝却让作者伤透了心“the houses were cold, closed, unfriendly”(这些房子都是那么冷漠,房门紧锁,冷酷无情。)劫匪走了,邻居们才手持棒球棒走了出来。看到这些胆小如鼠的马后客,作者心中对他们充满了鄙视。尽管她心里想骂他们:“As individuals they were very cowardly”(你们个个都是胆小鬼),但是她还是对她的邻居们说了一句“In a group they were very brave”(这是多么勇敢的一伙人啊)。

试想,如果作者真地把自己的内心所想表述出来,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呢?她肯定在这个社区无法居住下去了。大家都是那么冷漠,即使他们心里都觉得内疚,但是如果她把责备的话说出来,就是无形之中得罪了所有人,她马上就会被孤立起来。可是,她的一句“In a group they were very brave”马上给所有人下了台阶。大家不仅会对她的遭遇表示同情,而且还会从内心深处觉得亏欠她,并在以后的相处中会想尽各种方法弥补今天的过失。

这就是赞扬准则的魅力所在。在口语教学的情景会话中,有一个场景叫做“恭维(compliment)”。这一章节的训练目的就是让大家学会赞扬别人,以便形成美好的交流氛围,使得口语交流的过程变得轻松愉快,获得良好的交际效果。比如,如果我们看到一位女士新做了发型,就都要说一句:Your hair is beautiful today! 我们去朋友家里赴宴,一定要对主妇的厨艺大加赞赏:You are such a wonderful cook!诸如此类的句子还有your girlfriend is so beautiful! What a nice new dress! This has made you look so different!I just cannot believe my eyes! 等等。

礼貌原则的第五条准则是“赞同准则”(亦称“一致准则”),即减少双方的分歧,增加一致性。

在《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一册第二课课文All the Cabbie Had Was a Letter中,出现了下面两段对话。

第一段:作者看到司机在车里读信,一开始以为他读的是一封家信,于是他从理解的角度对司机说,家信对我们的意义都很重大。

Letters from home always mean a lot. At least they do with me because I’m always on the road so much.

在这段话里,作者从最大角度实现了与司机一样社会身份的建构过程。你们出租车司机终日在路上驾车载客谋生,而我则经常坐车在路上旅行。这样的身份一经建构完成,两人之间的距离瞬间就被拉近了。这就为下面双方之间的语言沟通扫清了障碍。

第二段:当司机告诉作者写信的人已经不在人世了的时候,作者对信中的内容表示赞同,说信里说得一点不错,我们这些人当中留下的不多了,还说自己每次去参加老同学聚会,来的人总是越来越少。

You know, when it says here that there aren’t many of us left, that’s absolutely right. Every time I go to a class reunion, for example, there are fewer and fewer still around.

这种致力于形成双方一致境遇的语言,就是建构双方一致身份的最佳途径。一旦交流双方意识到彼此都有类似的遭遇之后,那种相互的认同就会马上导致“千万恨,为兄剖”的局面。

我们再看下面这个对话:

Luke:It’s such a beautiful sunny day, and I want to finish my homework under the tree.

Nancy : Well, I really hope I can be with you, but I find it very hard to finish homework outdoor.

(卢克:今天阳光灿烂啊,我想去树荫下写作业。南希:我也想陪你去,但是我真是不愿意在户外做作业。)

赞同准则的核心目的是减少分歧。在这段对话中,南希的真正目的是不和卢克一起去树下写作业。但是如果她直抒胸臆,就会引起卢克不高兴。因此她从一致的角度出发,用了I really hope I can be with you这样一句话,做到了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

这种情况在口语教学中被称作“婉拒”,它是既不执行合作又不伤害对方的口语交际模式。在口语交流的各种场景中,表示同意的时候大家都是愉快的。但是一旦遇到需要表示拒绝或者推辞的情况,往往就会让人感到为难,因为如果拒绝的不适当就会引发交际危机,甚至导致交际失败。我们在指导学生运用赞同准则时,一定要刻意强调语言的趋同性。即让对方明显地感觉到不是我们主观上不想做,而实在是由于客观情况不允许,要在最大的程度上表现出“不得不”的态度。

礼貌原则的第六条准则是“同情准则”,即尽量缩小对他人的厌恶,尽量扩大对他人的同情。

在《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一册第二课课文All the Cabbie Had Was a Letter中,作者在交流中得知,给司机写信的这位老朋友已经去世了。作者立刻对他表示出了极大的同情,跟他说失去朋友的感觉真不是滋味,而失去一个真正的朋友更让人受不了。

It’s no fun to lose airy friend—and losing a real one is even tougher.

这样极富同情的话语,建构了一个同情他、理解他的难兄难弟的身份,相信司机马上会产生一种相见恨晚之感。

司机在与作者交流中谈及他因为生活忙碌,甚至都没有时间去看看给他写信的这位朋友,就再也没有机会见到他了。这些话引发了作者对他的极度同情,就安慰他说我们总有很多事,总是抽不出空来。

Well, we should all keep in touch with old friends more than we do. But things come up and we just don’t seem to find the time.

对逝去的朋友感到亏欠,是无论做什么都于事无补的遗憾。在这个时候能够对他愧疚的内心予以抚慰的,就是别人对他所处环境的同情和理解。一旦这样的身份通过语言得以建构成功,彼此之间的情谊将迅速得到升华。

再请看下面这段对话:

Mark: You look very tired today; you don’t seem to be yourself.

Jane: Yes, you are right. I just learned that my grandpa is ill and is now in the hospital.

Mark: Oh, I am sorry to hear that, hope everything would be ok with him.

Jane: Yes, sure, thank you.

(马克:你今天看上去很疲惫啊,有点不太正常。简:是啊,你说对了。我刚知道我爷爷病了,住院了。马克:哦,真替你难过。但愿他没什么事。简:是啊,谢谢你。)

俗话说,“好话入心三冬暖”。很多情况下,当人们处于比较困难的状况时,并不一定希望身边的人帮助做些什么,只要一句同情或者一句安慰就够了。这就是语言的魅力所在。同时,这种同情的表述也会建构起来一个亲切和蔼的身份形象,无论对目前的口语交流还是将来的生活交往,都会产生良好的影响。

我们在指导学生践行同情准则的时候,要明确指出这种同情即使只是逢场作戏也要做的专注。一个身处逆境的人在得到同情和安慰的时候,不会考虑说话人是否虚伪,只会觉得自己应该得到同情和安慰。一句You have my sympathy, my poor brother.就足以建构你善解人意的身份,化解你们以前结下的怨恨,形成新的友好关系,并为今后的进一步交流打下良好基础。

5. 礼貌原则在口语教学中实现身份建构功能的意义

一直以来,口语教学的内容和方法都在语义层次徘徊。主要表现为按照固定的语法规则来遣词造句,并按照法规则来判断其内容是否正确。这种只重视交际手段而忽视交际策略和交际目的的做法,既影响了学生们的口语交流效果,又未能形成有效的交流功能。因为随着语用学研究的不断推广和深入,人们已经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口语交流绝对不只是简单地背诵几个单词和几句日常会话的事情。我们需要一个更高层次的口语学习指导,即不仅知道如何去交际,更应该知道如何采取一些办法和策略来保证我们的交际成功。

从礼貌原则的六项准则的内容来看,都是围绕着“惠”和“损”两个字进行的交际要求。把这些要求的内容逐个落实到口语交际的过程中,本着尽最大能力去进“惠人”和避免“损人”,在口语交流的同时建构起言语得体、行为慷慨、多行赞誉、时时谦逊、尽量赞同和富有同情的身份形象,无疑会使得我们的学生成为交际场合中十分受人欢迎的人。这不仅可以丰富他们的交流经验,更会帮助他们养成适应各种场面的能力,成为事业上成功的人。

语用学研究最大的苦恼,在于它衍生的各种理论与语言教学的具体实践脱节。也就是说,不能做到学有所用。但是,自从外语学界把语言学认定为自己学科的高级层次之后,在这些年里,我们就一直在探索语言学的理论对外语教学的知道作用。所谓“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我们终于发现语用学这个分支对外语教学的实施确实能够起到很大的辅助作用。更令人欣喜的是,很多外语教学的同仁都对语言原则对交际过程的指导作用相当认可,并做了大量的例子搜集和理论分析。本文从身份建构的角度把礼貌原则的内容逐项应用于口语教学当中,就是为了在口语教学方面能够发现新的方法,实现新的突破。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已经发现了一个新的突破口。大家其实都在不经意间已经把礼貌原则的内容应用在口语教学之中了,只是因为没有与礼貌原则的内容相结合,就没有实现系统的实施策略。相信今天这种结合的实现,一定会给口语教学带来新的启迪,使得口语教学变得更有体系,更有层次。

参考文献

[1] 刘卫红. 社会身份的多重性及其语言建构[J]. 社会科学家, 2015(8): 147-150.
[2] 张焱. 语言变异建构社会身份[M]. 北京: 社科文献出版社, 2013.
[3] 陈新仁, 等. 语用学与外语教学[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3.
[4] 王振环. 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语用身份建构及语言特征分析[J]. 海外英语, 2017(17): 35-36.
[5] 刘姝颖. 交际能力与语用原则[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8(12): 48.
[6] 蔡攀科, 马园园. 语用原则新探[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2, 31(6): 92-94.
[7] 俞丽蓉. 言语行为与语用原则的选择[J].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 2(4): 88-90.
[8] 房宜燕, 段维彤. 论礼貌原则在电影对白分析中的应用. 疯狂英语(理论版), 2012(1): 100-102.
[9] 刘娟. 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语用原则之应用[J]. 科教文汇, 2008(13): 97.
[10] 邓小秋. 大学英语教学中礼貌语用原则的运用[J]. 长沙大学学报, 2006, 20(4): 13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