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岛市粮食流通新业态监管改革的探讨
Discussion on the Reform of Grain Circulation Regulation of Qingdao
DOI: 10.12677/SSEM.2018.75017, PDF, HTML, XML, 下载: 993  浏览: 3,310 
作者: 尚伟方*:青岛市粮油质量检测中心,山东 青岛
关键词: 粮食流通监管模式征信体系Grain Circulation Regulatory Model Credit Reporting System
摘要: 粮食流通监管是保障岛城粮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百姓口粮安全的重要防线,始终受到市政府、市粮食局的高度重视。然而,近年来青岛市的粮食流通模式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原有的监管模式亟待创新升级。本文通过对青岛市粮食流通新业态中的变化和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了青岛市当前粮食流通监管中存在的几点风险,并就如何加强新业态下粮食流通监管谈了几点建议。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grain circulation model in Qingdao is undergoing profound changes, and the original supervision model needs to be innovated and upgraded.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changes and problems in the new pattern of grain circulation, puts forward some risk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supervision of grain circulation in Qingdao,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strengthen the supervision of grain circulation under the new pattern.
文章引用:尚伟方. 关于青岛市粮食流通新业态监管改革的探讨[J]. 服务科学和管理, 2018, 7(5): 143-150. https://doi.org/10.12677/SSEM.2018.75017

1. 引言

近年来,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依照《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对粮食流通市场进行监管,保护了粮食生产者、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的规模和结构持续改变,粮食市场环境日新月异,粮食流通的新业态已然产生。摆在监管部门面前的是挑战,也是机遇。大势当前,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唯有结合本地区粮食流通行业的特点,围绕深化依法治粮、科学管粮的方针主线,积极促进粮食流通监管模式创新,才能保障青岛市粮食市场的良性发展。

2. 我市粮食流通新业态的特点及产生原因

(一) 流通渠道拓宽,传统渠道缩减

青岛市属于粮食消费型城市,本地粮食作物主要为小麦和玉米,大米、大豆等基本依赖外来输入。我市原有的粮食流通模式可大致参见图1。本地、外地粮源经粮食加工经营企业流转,于市内各粮油综合批发市场集散,而后由各级分销商销售至食品加工企业、商场超市、餐饮场所等,或由消费者直接采购,最终到达岛城人民的餐桌。其中,市粮油综合交易批发市场为70%的青岛城市居民提供口粮供给。

这种粮食流通模式产生的原因包括:一、市粮油综合交易批发市场的地理优势,周边铁路和高速公路的物流便利可以降低粮食的运输成本;二、政府的政策导向,市政府的大力投入和政策支持;三、抱团经营的规模效应有利于市场的扩大和竞争等。该模式是过去一段时期市场演化的产物,现阶段我市的粮食流通监管体系也是应运而生,与这种模式相匹配。

这种传统粮食流通模式的益处是:1) 渠道单一,便于监管;2) 规模经营,管理规范;3) 平台优势,促进竞争。这给粮食流通监管带来了便利,使得我市粮食监管部门可以从源头把关,做到对每批次入市粮油都进行质量检测,从而大大降低我市粮食安全风险。因此,近年来我市的粮食流通监管取得了良好成效,受到了广大市民的一致好评。

但是,这种流通模式正悄然改变。2016年我市常住人口已达到920.40万人 [1] ,市粮油综合批发交易市场主要服务的市南区(58.03万人)、市北区(108.37万人)、崂山区(43.55万人)、城阳区(70.23万人)四个行政区划的人口较之前保持小幅上涨,且连续多年保持上涨态势。从图2图3我们可以看出,从2016年至2017年 [2] ,市粮油综合批发交易市场入市粮油吨数有一个较大幅度的下跌。在2018年 [3] ,下跌势头依然保持。这一现象与我市人口增长的趋势不相符合。按照一般规律,这说明新的粮食流通渠道已经形成,传统流通渠道被一定程度的替代。

笔者通过对数十家粮食经营单位和商场超市进行咨询调研,绘制出现阶段青岛市粮食流通的模式图如图4

与传统的粮食流通模式相比,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现代粮食物流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粮食批发市场的功能。从源头的粮食运输到末段的快递配送,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已在我市逐步建立。

(二) 流通结构扁平化,流通时间大大缩短

我市粮食流通新业态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流通结构扁平化,流通时间大大缩短。得益于现代物流业的飞速发展,粮食企业直销消费者和电商平台销售配送粮食已成走入我们生活。无论是粮食生产经营企业与消费者的直接对接,还是与大型超市等粮食销售企业的直接合作,都减少了中间环节和仓储成本。

Figure 1. The original pattern of grain circulation

图1. 原有的粮食流通模式简图

Figure 2. 2012 to 2017 tonnage of the Qingdao grain wholesale market

图2. 2012~2017市粮油综合批发交易市场年入市吨数

Figure 3. 2014 to 2018 annual sales curve of the Qingdao grain wholesale market

图3. 2014~2018年青岛市粮油综合批发交易市场入市粮油吨数月度曲线

Figure 4. The current pattern of grain circulation

图4. 现行的粮食流通模式简图

这两种销售方式具有更大的价格优势和效率优势,为粮食物流提速提供了软件保障。飞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也为粮食物流提速提供了硬件保障。使得货品配送更加精准、高效、便捷。极大的提高了粮食物流效率。

集仓储、集散、批发、配送于一体的地区级的大型物流配送中心的广泛建立,使得粮食配送的距离大大缩短。部分电商品台的粮食配送时间已从天为单位计量,提升到以小时为单位计量,粮食流通时间大大缩短。

(三) 流通方式流量化,流通粮食的种类不断增加

我市粮食流通新业态的另一个特点是流通方式流量化,流通粮食的种类不断增加。粮食流通的流量化是指每次交易的粮食量可大可小,如同流体一般。上至大型企业批量采购、招标采购数万吨粮食,小至消费者网购几天所需的口粮,粮食流通已不再拘泥与传统的大批量流转。订单经济的普及使得粮食流通的形式不断丰富:消费群体的购粮跨度已经实现从克到吨覆盖,购买的方式也从简单的购买变成了订购、团购、私人订制等。粮食的来源已拓宽至全国乃至全世界,尤其是经过加工的半成品粮食产品日渐成为消费者青睐的对象。

(四) 粮食流向改变,粮食消费结构改变

通过分析近几年我市粮油综合交易批发市场的入市粮油数据和对经营企业的访谈记录整理,笔者发现我市的粮食流向和消费结构已与往日不同。

1、粮食流通量上升的渠道包括:

1) 电子商务平台网络销售;

2) 粮食企业直销;

3) 小型放心粮食示范店分销;

4) 货销分离的新兴小型粮食批发交易市场分销;

5) 农户直销消费者。

导致这些渠道流通量上升的原因包括:

1) 电子商务的兴起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基于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的现代商业模式发展,给消费者提供了更为快捷、便利的购买方式,促使消费者选择新兴的网购方式采购粮食。另外,电商平台在拓展市场期间的优惠活动也是吸引消费者的一个重要原因,部分电商粮食产品的销售价格甚至低于本地粮食批发经销商的产品进价,使其无法与之竞争。

2) 货销分离的经营模式有利于粮食经营者降低经营成本,将销售平台和仓储分离或者移至网络,可以大大节省场地、水电、人员等费用,专业库房的使用有利于流转粮食的保藏和管理,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提供高效且稳定的配送服务,降低了粮食企业的经营成本。

3) 农家乐、土特产等新兴产品经由网络和自媒体走进城镇居民的生活,其采购方式的趣味性和产品相对环保、健康的特性,使其成长为颇具潜力的增长点。

2、粮食流通量下降的渠道包括:

1) 流向餐饮企业的粮食数量减少。可能的原因包括:餐饮企业为便于管理开展统一采购或网上订购,这类方式采购的粮食大多是从粮食生产商家直接进货,并不经由本地的粮食流通渠道,所以经由传统渠道流向餐饮企业的粮食数量减少。

2) 流向百姓家庭的粮食数量减少。可能的原因包括: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百姓的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粮食消费日益多元化,表1可以反映出这一点。岛城人民的大米消费量呈下降趋势,杂粮消费呈上升趋势。

Table 1. The tonnage proportion table of the Qingdao grain wholesale market

表1. 青岛市粮油综合交易批发市场入市粮食占比表

3) 流向学校、工厂、建筑工地等大型食堂的粮食数量减少。随着我市旧城改造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大量工业企业、学校向外迁移至郊区地市,施工工地也随着市内城镇化建设的完成而逐步外移。随着学校、工厂、工地搬走不仅是人,还有粮食需求。因为这些单位往往会在单位驻地就近选择粮食供应商,导致原有的粮食流通渠道萎缩。

4) 流向大型粮食加工企业的粮食数量减少。大型粮食加工企业作为用粮大户是各地粮食厂商竞争的焦点,近年来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许多国家级、地区级的大型粮食企业拓展青岛市场,凭借企业的技术、体量、资金、政策优势,对本地粮食企业造成一定的冲击,这些大型企业的粮食往往采用本地建厂直供或者跨地区物流实现厂商对接。这部分粮食同样未经过传统的粮食流通渠道,导致传统渠道萎缩。

5) 流向市粮食综合交易批发市场的粮食数量减少。由于城市化建设的不断进行,城市的道路交通格局也随之变化。市粮食综合交易批发市场的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不再存在,交通拥堵导致物流成本上升,迫使部分入市粮食企业选择郊区地市的粮食交易场所流转集散。

3. 我市粮食流通新业态对粮食监管产生的影响

(一) 流通渠道拓展,监管渠道需拓宽

粮食从田地到企业再到百姓餐桌,其流通渠道从传统的线状结构发展到现在的网状结构,只经历了短短的几年时间。高速的发展给我们带来的不只是便利,还有伴生的风险。许多直购、代购、团购的渠道,给粮食产品的质量监管造成了一定难度。部分新渠道的监管存在交叉和盲区,不同部门之间有权责不明析的现象,导致监管难、监管弱。

(二) 流通时间缩短,监管效率需提升

现代商业模式追求效率和成本。监管效率,尤其是检测机构的检测效率直接影响粮食经营企业的仓储和物流成本。所以提升检测机构的检测能力和监管机构的监管效率就成了必然的选择。

(三) 流通产品流量化,监管方式需创新

网购、直购带来的海量订单对现有的监管方式是一个巨大的考验,每次交易涉及的粮食数量大小不一,品种分类不规范、来源地遍布全国等因素都是粮食流通监管的新瓶颈。亟需监管方式的创新。

(四) 流通品类多样化,监管范围需拓展

现在不少网购粮食案例和农家乐直购粮食的案例中我们发现,部分产品并不符合传统的粮食产品分类,部分产品是多种产品混合衍生出的新品类,国家对于此类产品并无国家标准规定或无相应检验项目,或者上级主管部门不要求检验。这导致检验检测机构工作时无标准可依或者有标难依,从制度上限制了检验检测机构的检验能力。事实上,现阶段的我市检验检测机构的设备和技术条件,具备远超现行检测范围的检验检测能力,造成检测资源的浪费。

4. 应对粮食流通新业态,改革创新是破局关键

针对我市粮食流通渠道拓展、效率提升、流通流量化和流通品类多样化的新业态,笔者提出两点建议:

(一) 推进行业信用体系建设,促进粮食流通有效监管

应相应国家号召,积极借鉴北京、江苏、安徽等城市的先进经验,依据国家《粮食企业经营活动守法诚信评价办法(试行)》,逐步推进行业信用体系建设。以构建粮食经营者诚信体系为重点,大力加强信用管理信息化建设,促进粮食流通有效监管。建立以检验检测为抓手,信用分级制度为主体,奖惩反馈机制为杠杆的信用体系 [4] ,具体包括:

1) 建立粮食经营企业信用分级制度。以安徽省为例,按照诚信水平将企业分为A、B、C、D四个等级 [5] 。依据等级实施分类监管,各地对A类企业采用“结合式”监管,注重搞好服务,推动企业发展;对B类企业采用“回访式”监管,注重查找不足;对C类企业采取“巡查式”监管,注重问题导向,巩固整改成果;对D类企业采取“点穴式”监管,注重问题整治,结果运用突出“联合惩戒”,实现“一处违法,处处受限”,扩大了守法诚信评价的运用范围和影响力。

2) 建立以抽检、巡检结果为依据的产品评价奖惩制度。依据不同的分级对粮食企业和产品进行不同频次的抽检、巡检、普查等,对于有过不良记录的厂商加大检测批次,对于诚信经营的企业减少检测频次,集中优势检验资源重点监管问题企业。

3) 建立与工商部门、征信部门的联动机制,共享粮食经营企业信用信息。与食药、质检等部门紧密合作,逐步实现执法联合、平台连接、信息共享的合作机制。

4) 建立信用信息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使信用评价科学高效。以江苏省为例 [6] ,粮食企业信用品系平台涵盖粮食企业5大类33个数据项,包括认证类、表彰类、监管类、违约类等信息事项120项。可以对各市县属地涉粮企业信用信息实现即时采集、及时审核、及时上传共享。

5) 建立基于信用体系的溯源问责制度。对于问题产品要能够追溯生产源头,既有利于对不良厂商的惩处问责,也有利于保护守法厂商的合法权益。

(二) 建立完善的粮食检验检测体系,全市各站点统筹协调,优化配置,实现无缝监管

由市粮食局牵头,建立以青岛市粮油质量检测中心为核心,辐射带动各地市粮油检测站点,第三方检测为辅助的青岛市粮油质量监测体系。为岛城粮食流通监管提供坚实的技术后盾。具体要把握下面三个重点:

1) 聚力关键点。动态监测体系建设的核心困难就是要面对许多国家政策、检验标准的盲区、漏点。这需要多部门相互配合,形成合力,为监测体系提供坚实后盾。让基层执行者能管,敢管,管得住。在保持传统检测项目和监测监管方式的同时,有针对性的加强新生威胁、潜在风险的检验检测,做到先知、先防、先管。要从制度上给检验检测机构松绑,释放检测机构潜力。并通过拓展和其他职能部门的合作,形成岛城粮食安全动态检测体系,扎紧岛城人民的“米袋子”。

2) 调研原产地。积极开展原产地调研,科研、检验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获取粮情、墒情、行情第一手资料。并根据粮食原产地的气候、土质、污染、施肥、用药等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风险防控方案,实现动态监管。

3) 服务产业链。加强与粮食企业的合作,发挥技术优势,解决企业困难,为粮食企业转型升级提供助力。同时融合企业资金,优化硬件设施,提升科研能力。进一步推动监管体系由“管”向“服”的拓展,实现良性循环。

通过完善覆盖地市的检验监测网络,全面提升监管能力,实现“机构成网络,监测全覆盖、监管无盲区” [7] ,达到市、县、区三级工作联动。确保粮食质量监测体系健康良性运行、履行职责、发挥作用。

5. 结论

综上所述,面对我市粮食流通新业态的新局面,粮食流通监管部门应当变革创新,改进监管模式,提升服务水平。通过建立推进行业信用体系建设,提升监管效率。通过完善粮食检验检测体系,提升检验监测能力。最终使我市的粮食流通监管模式与新业态相匹配,促进行业良性发展,保障岛城粮食安全。

6. 本文的不足与展望

笔者的观点来源于数据分析和市场调研,受限于调研条件和资源,其结果的代表性有限。期望在未来能够有更多的部门和机构关注粮食流通的新业态,并开展更大规模的调研,从而找出更科学、更准确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 青岛市统计局. 2016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http://www.stats-qd.gov.cn/n28356045/n32561056/n32561072/180324164113717218.html, 2017-03-09.
[2] 青岛市粮食局. 青岛市粮油综合批发交易市场2012年1月份进场粮油商品质量检测结果汇总及分析等多次结果发布(2012~2017年依次发布) [EB/OL]. http://www.qingdao.gov.cn/n172/n24624151/n24630055 /n24637108/n24637150/120906124108507542.html, 2012-05-18~2018-1-31.
[3] 青岛市粮油质量检测中心2012-2017检测数据(未公开).
[4] 北京市粮食局. 北京市粮食局关于建立粮食经营者诚信评价体系的实施方案[EB/OL]. http://zfxxgk.beijing.gov.cn/110076/gfxwj22/2018-05/31/content_8a99dbaab3834accb072b20f67b3d1c0.shtml, 2018-05-31.
[5] 安徽省粮食局. 推进行业信用体系建设促进粮食流通有效监管[EB/OL]. 安徽粮食简报[2016]第23期. http://www.ahls.gov.cn/content/detail/586467a57f8b9abe39ec998e.html, 2016-12-29.
[6] 陈建华, 王吉富, 卢志武, 黄光一. 深化粮食行业信用体系建设 促进粮食流通监管转型[J]. 中国粮食经济, 2017(1) :33-34.
[7] 国家粮食局. 两部门关于印发“优质粮食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 http://www.gov.cn/xinwen/2017-09/04/content_5222437.htm, 2017-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