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次复合曲面的分类及其标准方程
Classifications of 3-Order Composite Surfaces and Their Standard Equations
DOI: 10.12677/PM.2019.91009, PDF, HTML, XML, 下载: 908  浏览: 2,758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王继兴:云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云南 昆明
关键词: 3次曲面分类3次复合曲面标准方程3-Order Surface Classification 3-Order Composite Surface Standard Equation
摘要: 本文展开了对3次复合曲面的一般研究,并成功地把3次复合曲面分成了5个大类,50个小类,顺便给出了其所有的150个标准方程。
Abstract: This paper carries out a general study of 3-order composite surfaces, and successfully divides 3-order composite surfaces into 5 major categories, 50 subclasses, and by the way presents all 150 standard equations.
文章引用:王继兴. 3次复合曲面的分类及其标准方程[J]. 理论数学, 2019, 9(1): 62-70. https://doi.org/10.12677/PM.2019.91009

1. 引言

一般来说,如果我们能把一个n次曲面分类成功,并得到其所有的标准方程,那么可以认为我们对这种曲面就认识清楚了。如几何学家们把二次曲面分成了5类,并成功地给出了其所有的17个标准方程 [1] 。这样任意给定一个二次曲面的方程,我们就知道它一定是17个方程之一,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二次曲面对我们来说就没有任何秘密可言。对于三次曲面,有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 [3] [4] [5] ,其中Wanseok,Euisung等研究了在任意特征的k代数闭合场下非正规三次超曲面的分类 [4] ;Bruce,Wall等重建了复射影三次曲面的分类 [5] 。但到目前为止,还未见有文献对复合曲面进行了分类研究或给出了其标准方程。

复合曲面简单地说,就是多个函数乘积形成的方程所确定的曲面 [6] ,是生活中最常见应用最广的曲面,简单如书就是由多个平面复合而成,复杂一点如绝大多数建筑物也是由多个简单的曲面复合而成 [7] 。三次复合曲面是复合曲面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二次曲面与平面复合而成,是复合曲面中较基础的部分。本文为了对3次复合曲面的分类问题进行深入的系统的研究,先把平面分类,然后在此基础上,把3次复合曲面分类。把其分为了5个大类,50个小类,并且在不对平面方程中的系数区分正负号的条件下,得到了三次复合曲面的所有150个标准方程。

本文研究的曲面方程都是指实系数方程。

2. 已有成果

为了阅读方便,我们先罗列一些本文常用到的概念及成果:

定义2.1 [6] :由三元n (≥1)次方程

Φ n ( x , y , z ) = s = 0 n i , j i + j s a ( i , j , s i j ) x i y j z s i j = 0 (1)

所表示的曲面叫做n次曲面,其中i,j及s都是非负整数,并且至少有一个n次项的系数不为0,其中

Φ n ( x , y , z ) 称为n次曲面函数。

当n = 2时,为了便于研究,通常把2次曲面的方程书写为

F ( x , y , z ) = a 11 x 2 + a 22 y 2 + a 33 z 2 + 2 a 12 x y + 2 a 13 x z + 2 a 23 y z + 2 a 14 x + 2 a 24 y + 2 a 34 z + a 44 = 0 (2)

定义2.2 [1] :空间直角坐标变换的一般公式(直角坐标系的平移及转轴变换):

{ x = x cos α 1 + y cos α 2 + z cos α 1 + x 0 y = x cos β 1 + y cos β 2 + z cos β 3 + y 0 z = x cos γ 1 + y cos γ 2 + z cos γ 3 + z 0 (3)

定理2.1 [1] :对二次曲面,通过适当选区直角坐标系,即进行恰当的直角坐标系的平移及转轴变换(3),二次曲面的一般方程(2)总可化为下列5个简化方程中的一个:

1) a 11 x 2 + a 22 y 2 + a 33 z 2 + a 44 = 0 , a 11 a 22 a 33 0 ;

2) a 11 x 2 + a 22 y 2 + 2 a 34 z = 0 , a 11 a 22 a 34 0 ;

3) a 11 x 2 + a 22 y 2 + a 44 = 0 , a 11 a 22 0 ;

4) a 11 x 2 + 2 a 24 y = 0 , a 11 a 24 0 ;

5) a 11 x 2 + a 44 = 0 , a 11 0

定理2.2 [1] :适当选取坐标系,二次曲面的方程总可以写成下面十七种标准方程的一种形式:

(1) x 2 a 2 + y 2 b 2 + z 2 c 2 1 = 0 (椭球面);

(2) x 2 a 2 + y 2 b 2 + z 2 c 2 + 1 = 0 (虚椭球面);

(3) x 2 a 2 + y 2 b 2 + z 2 c 2 = 0 (点或虚母线二次锥面);

(4) x 2 a 2 + y 2 b 2 z 2 c 2 1 = 0 (单叶双曲面);

(5) x 2 a 2 + y 2 b 2 z 2 c 2 + 1 = 0 (双叶双曲面);

(6) x 2 a 2 + y 2 b 2 z 2 c 2 = 0 (二次锥面);

(7) x 2 a 2 + y 2 b 2 2 z = 0 (椭圆抛物面);

(8) x 2 a 2 y 2 b 2 2 z = 0 (双曲抛物面);

(9) x 2 a 2 + y 2 b 2 1 = 0 (椭圆柱面);

(10) x 2 a 2 + y 2 b 2 + 1 = 0 (虚椭圆柱面);

(11) x 2 a 2 + y 2 b 2 = 0 (相交于一条实直线的一对共轭虚平面);

(12) x 2 a 2 y 2 b 2 1 = 0 (双曲柱面);

(13) x 2 a 2 y 2 b 2 = 0 (一对相交平面);

(14) x 2 2 p y = 0 (抛物柱面);

(15) x 2 a 2 = 0 (一对平行平面);

(16) x 2 + a 2 = 0 (一对平行的共轭虚平面);

(17) x 2 = 0 (一对重合平面)。

3. 三次复合曲面的分类

定义3.1:如果一个3次曲面能写成如下形式

Φ 3 ( x , y , z ) = F ( x , y , z ) ( a 1 x + a 2 y + a 3 z + a 4 ) = 0 (4)

其中 F ( x , y , z ) 是2次曲面函数, a 1 x + a 2 y + a 3 z + a 4 是一次曲面(即平面)函数,则称这个3次曲面为3次复合曲面(或可分的3次曲面);并分别称2次曲面 F ( x , y , z ) = 0与平面 a 1 x + a 2 y + a 3 z + a 4 = 0 为这个3次复合曲面的二次分曲面与分平面;如果不能,则称为不可分的3次曲面。

为了对三次复合曲面进行分类,下面先对平面的分类进行讨论:

定义3.2:设平面的一般方程为

A x + B y + C z + D = 0 (5)

其中实常数A,B,C不全为0。如果在交换变元x,y,z及重新命名平面系数A,B,C与D的条件下,不能化为同一形式的任意两个平面方程,称为不同类型的平面方程。

定理3.1:如果平面方程(5)中的变元x,y,z可以自由交换,则平面方程可以分为以下6类:

(i) A x + B y + C z + D = 0 , A B C D 0 ( )

(ii) A x + B y + C z = 0 , A B C 0 ( )

(iii) A x + B y + D = 0 , A B D 0 ( )

(iv) A x + B y = 0 , A B 0 ( )

(v) A x + D = 0 , A D 0 ( )

(vi) A x = 0 x = 0 , A 0 ( )

证明:在方程(5)中,当A,B,C与D都不为0就是第(i)类;当A,B与C都不为0,且D为0,则化为第(ii)类;当A,B与C中有一个为0,而D不为0,则化为第(iii)类;当A,B与C中有一个为0,且D为0,则化为第(iv)类;当A,B与C中有两个为0,而D不为0,则化为第(v)类;当A,B与C中有两个为0,且D为0,则化为第(vi)类。毫无疑问,(i)~(vi)属于不同的类,因为他们相互间在交换变元x,y,z及重新命名平面系数A,B,C与D的条件下,不能互化。 □

定理3.2:适当选取坐标系,三次复合曲面的一般方程(4)总可化为下列5大类简化方程中的一个:

(I) ( a 11 x 2 + a 22 y 2 + a 33 z 2 + a 44 ) ( A x + B y + C z + D ) = 0 , a 11 a 22 a 33 0 ;

(II) ( a 11 x 2 + a 22 y 2 + 2 a 34 z ) ( A x + B y + C z + D ) = 0 , a 11 a 22 a 34 0 ;

(III) ( a 11 x 2 + a 22 y 2 + a 44 ) ( A x + B y + C z + D ) = 0 , a 11 a 22 0 ;

(IV) ( a 11 x 2 + 2 a 24 y ) ( A x + B y + C z + D ) = 0 , a 11 a 24 0 ;

(V) ( a 11 x 2 + a 44 ) ( A x + B y + C z + D ) = 0 , a 11 0 ;

其中A,B,C不全为0。

证明:根据3次复合曲面(4)的2次分曲面 F ( x , y , z ) = 0 的特点,由定理2.1知,适当选取坐标系,即进行恰当的坐标的转轴与平移变换(3),可以把 F ( x , y , z ) = 0 化为定理2.1中的5种形式,同时此变换把平面方程 a 1 x + a 2 y + a 3 z + a 4 = 0 化为了 A x + B y + C z + D = 0 形式。由于平面方程在任何坐标系下都是一次方程,因此A,B,C不全为0。所以,适当选取坐标系后,任一3次复合曲面(4)都可以化为本定理描述的5大类形式之一。 □

定理3.2的分类是在平面方程 A x + B y + C z + D = 0 中的系数A,B,C不全为0的条件下得到的,并没有考虑A,B,C及D的具体情况。为了得到标准方程,我们有必要加以考虑。由定理3.1知,平面 A x + B y + C z + D = 0 可以分为6类,是否意味着能利用乘法原理,得到由定理3.2的5大类扩展成30小类的结论呢?我们说不能,因为定理3.1有一个先决条件:能自由交换变元x,y,z,而定理3.2中的平面方程 A x + B y + C z + D = 0 中的变元及其系数是不自由的,是被动得到的,因此如果仅考虑A,B,C,D中有几个为0而不考虑他们的正负号的条件下,我们有

定义3.3:在定理3.2的5大分类方程中,如果进一步考虑A,B,C,D中有几个为0而不考虑他们的正负号的条件下得到的方程称为三次复合曲面(4)的小类方程;如果在交换变元x,y,z及重新命名二次分曲面函数系数aij (不同大类有不同的aij)与平面系数A,B,C的条件下,不能化为同一形式的两个小类方程称为不同类型的小类方程。

从而,在进一步考虑A,B,C,D中有几个为0而不考虑他们的正负号的条件下,我们有下面引理3.1~3.5:

引理3.1:适当选取坐标系,定理3.2中的(I)式可化为下列6小类简化方程中的一个:

(1-1) ( a 11 x 2 + a 22 y 2 + a 33 z 2 + a 44 ) ( A x + B y + C z + D ) = 0 , A B C D 0 ;

(1-2) ( a 11 x 2 + a 22 y 2 + a 33 z 2 + a 44 ) ( A x + B y + C z ) = 0 , A B C 0 ;

(1-3) ( a 11 x 2 + a 22 y 2 + a 33 z 2 + a 44 ) ( A x + B y + D ) = 0 , A B D 0 ;

(1-4) ( a 11 x 2 + a 22 y 2 + a 33 z 2 + a 44 ) ( A x + B y ) = 0 , A B 0 ;

(1-5) ( a 11 x 2 + a 22 y 2 + a 33 z 2 + a 44 ) ( A x + D ) = 0 , A D 0 ;

(1-6) ( a 11 x 2 + a 22 y 2 + a 33 z 2 + a 44 ) x = 0 ,

其中 a 11 a 22 a 33 0

证明:在(I)式中的二次分曲面函数 F ( x , y , z ) = a 11 x 2 + a 22 y 2 + a 33 z 2 + a 44 关于 x , y , z 对称,使得 A x + B y + C z + D 中的 x , y , z 可以自由交换,满足定理3.1的条件,因此组合分配一下就可得到本引理中的6类简化方程。 □

引理3.2:适当选取坐标系,定理3.2中的(II)式可化为下列10小类简化方程中的一个:

(2-1) ( a 11 x 2 + a 22 y 2 + 2 a 34 z ) ( A x + B y + C z + D ) = 0 , A B C D 0 ;

(2-2) ( a 11 x 2 + a 22 y 2 + 2 a 34 z ) ( A x + B y + C z ) = 0 , A B C 0 ;

(2-3) ( a 11 x 2 + a 22 y 2 + 2 a 34 z ) ( A x + B y + D ) = 0 , A B D 0 ;

(2-4) ( a 11 x 2 + a 22 y 2 + 2 a 34 z ) ( A x + C z + D ) = 0 , A C D 0 ;

(2-5) ( a 11 x 2 + a 22 y 2 + 2 a 34 z ) ( A x + B y ) = 0 , A B 0 ;

(2-6) ( a 11 x 2 + a 22 y 2 + 2 a 34 z ) ( A x + C z ) = 0 , A C 0 ;

(2-7) ( a 11 x 2 + a 22 y 2 + 2 a 34 z ) ( A x + D ) = 0 , A D 0 ;

(2-8) ( a 11 x 2 + a 22 y 2 + 2 a 34 z ) ( C z + D ) = 0 , C D 0 ;

(2-9) ( a 11 x 2 + a 22 y 2 + 2 a 34 z ) x = 0 ,

(2-10) ( a 11 x 2 + a 22 y 2 + 2 a 34 z ) z = 0 ,

其中 a 11 a 22 a 34 0

证明:(2-1)与(2-2)是显然的,因为分平面函数关于 x , y , z 对称,因此只能形成这两个类。但(2-3)以下的方程与引理3.1中的(1-3)以下的有些不同,因为二次函数 F ( x , y , z ) = a 11 x 2 + a 22 y 2 + 2 a 34 z 仅关于 x , y 对称,关于x与 z , y 与z都不对称,且定理3.1中的(iii)式中的平面函数 A x + B y + D 也仅关于 x , y 对称,关于x与 z , y 与z不对称,因此x与z或y与z不能交换,这就造成(2-3)与(2-4)是不一样的类,因为通过交换变元及重新命名系数不能实现两个方程的互化,但曲面方程 ( a 11 x 2 + a 22 y 2 + 2 a 34 z ) ( B y + C z + D ) = 0 B C D 0 ,不是全新的类,因为它中的x与y交换,并重新命名系数就可以得到(2-4)。因此,在二次分曲面函数为 F ( x , y , z ) = a 11 x 2 + a 22 y 2 + 2 a 34 z 及平面函数 A x + B y + C z + D 中的系数 A , B , C 中仅有一个为0的条件下,会产生两个完全不同的类(2-3)与(2-4)。同理我们可以得到(2-5)~(2-10)等6个不同的类。 □

引理3.3:适当选取坐标系,定理3.2中的(III)式可化为下列10小类简化方程中的一个:

(3-1) ( a 11 x 2 + a 22 y 2 + a 44 ) ( A x + B y + C z + D ) = 0 , A B C D 0 ;

(3-2) ( a 11 x 2 + a 22 y 2 + a 44 ) ( A x + B y + C z ) = 0 , A B C 0 ;

(3-3) ( a 11 x 2 + a 22 y 2 + a 44 ) ( A x + B y + D ) = 0 , A B D 0 ;

(3-4) ( a 11 x 2 + a 22 y 2 + a 44 ) ( A x + C z + D ) = 0 , A C D 0 ;

(3-5) ( a 11 x 2 + a 22 y 2 + a 44 ) ( A x + B y ) = 0 , A B 0 ;

(3-6) ( a 11 x 2 + a 22 y 2 + a 44 ) ( A x + C z ) = 0 , A C 0 ;

(3-7) ( a 11 x 2 + a 22 y 2 + a 44 ) ( A x + D ) = 0 , A D 0 ;

(3-8) ( a 11 x 2 + a 22 y 2 + a 44 ) ( C z + D ) = 0 , C D 0 ;

(3-9) ( a 11 x 2 + a 22 y 2 + a 44 ) x = 0 ,

(3-10) ( a 11 x 2 + a 22 y 2 + a 44 ) z = 0 ,

其中 a 11 a 22 a 44 0

证明:与引理3.2的证明类似。 □

引理3.4:适当选取坐标系,定理3.2中的(IV)式可化为下列14小类简化方程中的一个:

(4-1) ( a 11 x 2 + 2 a 24 y ) ( A x + B y + C z + D ) = 0 , A B C D 0 ;

(4-2) ( a 11 x 2 + 2 a 24 y ) ( A x + B y + C z ) = 0 , A B C 0 ;

(4-3) ( a 11 x 2 + 2 a 24 y ) ( A x + B y + D ) = 0 , A B D 0 ;

(4-4) ( a 11 x 2 + 2 a 24 y ) ( A x + C z + D ) = 0 , A C D 0 ;

(4-5) ( a 11 x 2 + 2 a 24 y ) ( B y + C z + D ) = 0 , B C D 0 ;

(4-6) ( a 11 x 2 + 2 a 24 y ) ( A x + B y ) = 0 , A B 0 ;

(4-7) ( a 11 x 2 + 2 a 24 y ) ( A x + C z ) = 0 , A C 0 ;

(4-8) ( a 11 x 2 + 2 a 24 y ) ( B y + C z ) = 0 , B C 0 ;

(4-9) ( a 11 x 2 + 2 a 24 y ) ( A x + D ) = 0 , A D 0 ;

(4-10) ( a 11 x 2 + 2 a 24 y ) ( B y + D ) = 0 , B D 0 ;

(4-11) ( a 11 x 2 + 2 a 24 y ) ( C z + D ) = 0 , C D 0 ;

(4-12) ( a 11 x 2 + 2 a 24 y ) x = 0 ,

(4-13) ( a 11 x 2 + 2 a 24 y ) y = 0 ,

(4-14) ( a 11 x 2 + 2 a 24 y ) z = 0 ,

其中 a 11 a 24 0

证明:(4-1)与(4-2)是显然的。二次分曲面函数 F ( x , y , z ) = a 11 x 2 + 2 a 24 y 关于 x , y , z 都不对称,且定理3.1中的(iii)式中的平面函数 A x + B y + D 仅关于 x , y 对称,关于x与与z不对称,因此总体而言,x与y,x与z或y与z都不能交换,因此(4-3)与(4-4)是不一样的;另外,与引理3.2不一样的是(4-5)是全新的类,因为通过交换变元及重新命名系数不能与(4-3)或(4-4)中的任意一个互换。同理我们可以得到(4-6)~(4-14)。 □

引理3.5:适当选取坐标系,定理3.2中的(V)式可化为下列10小类简化方程中的一个: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5-10)

其中

证明:(5-1)与(5-2)是显然的。由于二次分曲面函数仅关于y与z对称,且定理3.1中的(iii)式中的平面函数关于对称,关于x与与z不对称,因此x与y及x与z都不能交换,这就造成(5-3)与(5-4)是不一样的类,因为通过交换变元及重新命名系数不能互换,但曲面方程,不是全新的类,因为它中的y与z交换,并重新命名系数就可以得到(5-3)。同理我们可以得到(5-5)~(5-10)。 □

定理3.3:适当选取坐标系,三次复合曲面的一般方程(4)总可化为引理3.1~3.5中的50小类简化方程中的一个。

证明:由引理3.1~3.5知。 □

4. 标准方程

本节将探讨3次复合曲面的所有可能的标准方程。这里我们对平面方程中的实系数A,B,C及D仅考虑他们是否为0,而不考虑他们的正负号。

引理4.1:当引理3.1中的2次分曲面函数具体变为定理2.2中的方程(1)~(6)中的二次曲面函数时,共形成36个标准方程。

证明:当变为时,由引理3.1有下面6个标准方程:

(1)

(2)

(3)

(4)

(5)

(6)

同理,当被二次曲面函数(2),(3),(4),(5),(6)依次代替后,我们可以再得到30个标准方程,不妨依次编号为(7)~(36)。 □

引理4.2:当引理3.2中的2次分曲面函数具体变为定理2.2中的方程(7) (8)中的二次曲面函数,或当引理3.3中的2次分曲面函数具体变为定理2.2中的方程(9)~(13)的二次曲面函数时,共形成70个标准方程。

证明:当具体变为时,由引理3.2有下面10标准方程: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依次被二次曲面函数(8),(9),(10),(11),(12),(13)代替时,我们可以再得到编号为(47)~(106)共60个标准方程。 □

引理4.3:当引理3.4中的2次分曲面函数具体变为定理2.2中的(14)时,共形成14个标准方程。

证明:当具体变为时,由引理3.4有下面14个标准方程: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引理4.4:当引理3.5中的2次分曲面函数具体变为定理2.2中的方程(15)~(17)中的二次分曲面函数时,共形成30个标准方程。

证明:当具体变为时,由引理3.5有下面10标准方程: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依次被二次曲面函数(16),(17)代替时,可以再得到编号为(131)~(150)共20个标准方程。 □

定理4.1:三次复合曲面(4),在适当选取坐标系,并不考虑平面系数的正负号条件下,共有150个标准方程。

证明:由引理4.1得36个标准方程;由引理4.2得70个;由引理4.3得14;由引理4.4得30个;故共有150个标准方程。 □

基金项目

本研究得到云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资助。

参考文献

[1] 吕林根, 许子道. 解析几何[M]. 第四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78-281.
[2] Bajaj, C.L., Holt, R.J. and Netravali, A.R. (1998) Rational Parametrization of Non-Singular Real Cubic Surfaces. ACM Transactions on Graphics, 17, 1-31.
https://doi.org/10.1145/269799.269800
[3] Berry, T.G. and Patterson, R.R. (2001) Implicitization and Parametrization of Nonsingular Cubic Surfaces. Computer Aided Geometric Design, 18, 723-738.
https://doi.org/10.1016/S0167-8396(01)00048-6
[4] Wanseok, L., Euisung, P. and Peter, S. (2011) On the Classification of Non-Normal Cubic Hypersurfaces. Journal of Pure and Applied Algebra, 215, 2034-2042.
https://doi.org/10.1016/j.jpaa.2010.12.007
[5] Bruce, J.W. and Wall, C.T.C. (1979) On the Classification of Cubic Surfaces. Journal of the London Mathematical Society, 19, 245-256.
https://doi.org/10.1112/jlms/s2-19.2.245
[6] 王继兴, 赵越. n次直纹曲面及其分类[J]. 理论数学, 2018, 8(5): 534-541.
[7] 李兴刚. 作为“介质”的结构-天津大学新校区综合体育馆设计[J]. 建筑学报, 2016(12): 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