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在校大学生留赣就业意愿及影响因素——基于计划行为理论视角
College Students’ Willingness to Work in Jiangxi Province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Based on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DOI: 10.12677/ASS.2020.91004, PDF, HTML, XML, 下载: 770  浏览: 1,753 
作者: 高海俐: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
关键词: 大学生计划行为理论留赣就业意愿影响因素College Students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Willingness to Stay in Jiangxi Influencing Factors
摘要: 当前,人才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受重视,地区之间“抢人大战”越来越激烈。地处欠发达地区的江西不仅在引才方面面临激烈竞争,在留才方面还面临着省内高校毕业生持续流向发达地区的巨大压力。为此,本文以江西省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基于计划行为理论视角,运用有序logistics回归分析影响其留赣就业意愿的因素。结果发现:主观规范(父母期望)、行为态度(地区综合满意度)对大学生的留赣就业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本文也相对应地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期为政府改进就业政策,促进大学生留赣就业提供参考。
Abstract: At present, as an important support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alents are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and the “war of robbing talent” between region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fierce. Jiangxi Province, which is located in underdeveloped areas, not only faces fierce competition in talent introduction, but also faces the huge pressure of college graduates’ continuous flow to developed areas. Therefor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his paper uses ordered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to analyze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employment inten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Jiangxi Provin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subjective norms (parents’ expectations) and behavioral attitudes (regional comprehensive satisfaction) have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College Students’ willingness to work in Jiangxi Province, and this paper also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government to improve employment policies and promote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in Jiangxi Province.
文章引用:高海俐. 江西省在校大学生留赣就业意愿及影响因素——基于计划行为理论视角[J]. 社会科学前沿, 2020, 9(1): 21-26.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0.91004

1.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人才工作进一步提高到了民族振兴的高度,再次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人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而高校毕业生就是重要的人才资源。对于地处中国中部地区的江西来说,经济发展比较落后,本地的企业不出名,规模不大等问题导致人才大量流失,江西省大学生纷纷去省外发达地区寻求就业机会,这对江西的经济社会发展与建设十分不利,这也就意味着在未来发展中,完善大学生就业机制,留住人才仍将是江西民生基础工作之一。

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江西省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分析研究其留赣就业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并且有针对性的提出建议,让更多的江西省大学生留赣就业,促进江西的发展,同时也期望能为其他相似的省份的相关政策研究提供参考。

2. 文献综述

在国家积极推行人才强国战略背景下,学者们从多元化的视角对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通过研读和梳理,学者们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学者们研究了当代大学生的就业现状。陈殊岐等(2019)发现,目前大学生的就业率趋势稳定,就业途径多但专业对口率相对偏低 [1] ;大部分大学生毕业后倾向于去经济发达地工作,并且追求稳定、福利待遇好、社会地位高的工作 [2] [3] ;而且大学生在就业方面存在自信心不足、缺乏实践、职业目标模糊、有创业激情但实际行动少等问题 [4] [5] [6]。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有的学者分析影响不同类型的大学生就业满意度的因素。从工作层面来看,专业对口度、薪酬、单位性质、就业行业显著影响大学生的就业满意度 [7] [8] ;从学校层面来看,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学校教育和工作的相关性、校开设就业指导课或讲座的帮助程度、统一实习经历、高校大学生经济资助 [7] [8] [9] [10] ;从学生层面来看,学生干部经历、奖学金、学习生活的价值感知、人力资本等因素对大学生的就业满意度有显著影响 [7] [8] [11]。也有学者研究了影响大学生择业方向的因素。刘亚斌(2019)发现从众心理、社会环境、专业、家庭教育会对大学生就业选择产生影响 [12] ;性别、就业理念、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等个体特征影响大学生到农村就业的意愿 [13] [14] ;大学生的性别、就业地区、家庭背景和人力资本影响其自主创业行为 [15]。基层就业政策、知识储备、态度、经历以及能力对在校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16]。

现有研究成果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借鉴,但是目前还没有文献针对大学生的留赣就业意愿进行研究。因此,参照前人的研究,本文以江西省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留赣就业的影响因素,以期为江西留住人才提供参考。

3. 数据来源与说明

3.1. 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本研究小组于2019年10月对江西省在校大学生的抽样调查。本次实地和线上问卷共发放880份,回收纸质问卷和电子问卷共801份,筛选出有效问卷798份,问卷有效率为90%。

3.2. 样本人口统计学特征

通过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系统性的整理和分析发现,调查对象的个体特征分布比较合理,数据具有较好的代表性:男性大学生占比48.1%,女性大学生占比51.9%,样本性别均衡;按学生学历层次划分,以本科生为主,占比68.9%;从年级来看,2016级即应届本科毕业生较多,占比32.5%,其他年级分布均匀。从专业类型来看,理工类、经管类、农医类专业学生居多,占比分别为25.1%、38.5%、17%,文史类、法学、艺术与教育类及其他类占比较小。57.1%的学生来自农村,42.9%的学生来自城市。生源地中,本省生源占71.7%,外省生源占28.3%。

4. 实证分析

4.1. 研究假说

计划行为理论认为,个体有目的、有计划的理性行为受其行为意向的支配和影响。行为意向是个体执行某种行为的动机和倾向性,并愿意为之付出多大的努力去从事某种行为,比如:“毕业后,我一定会选择留赣就业”则以后实际留赣行为发生的概率较大。行为意向的强弱受到三个因素的影响: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基于此,本文也将从这三个方面分析江西省大学生留赣就业的影响因素。

行为态度是个体对于执行某种行为的整体评价,本文采用“您对江西地区的满意度评价”来测度,因为对江西的综合评价也可看作是大学生对留赣的评价;主观规范是个体感知到的是否执行某种行为的社会压力,即周围对个体而言重要的人是否赞同或反对,本文中采用“您的父母希望您毕业后留在江西就业吗”这一题项来测度;知觉行为控制是指个体是否执行某种行为还受到其感知到的行为控制的影响,即个体感知到的执行和完成某种行为的难易程度、以及相应的信心和控制能力,本文采用“您感觉自己的求职竞争力如何”这个题项来测度。

计划行为理论认为,行为态度越积极、主观规范越支持、感知到的行为控制越强,个体的行为意向也就越强。

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大学生对江西的满意度越高,留赣就业意愿越强。

H2:父母越期待子女留赣就业,大学生的留赣就业意愿越强。

H3:大学生感觉自己竞争力越强,留赣就业意愿越强。

4.2. 变量设置

表1所示,根据研究假设将变量作如下设置。

Table 1. Variable settings

表1. 变量设置

因变量:本文的因变量是大学生留赣就业意愿,在此将大学生的留赣态度的概括为不愿意、无所谓、愿意,并且对这三个层次进行赋分,不愿意 = 1分,无所谓 = 2分,愿意 = 3分,分数越高,代表留赣意愿越强。

核心自变量:本文主要从计划行为理论角度研究江西省大学生留赣就业影响因素,采用“地区满意度”来测度行为态度,采用“自身竞争力感知”来测度知觉行为控制,采用“父母期望”来测度主观规范。

控制变量:为了更深入探析核心自变量与留赣就业意愿的关系,本文将个体特征、奖学金次数、省内实习、政策认知、期望月薪、在江西有本人名下的商品房、独生子女作为控制变量。

4.3. 模型选择

本文以大学生的留赣就业意愿为因变量。大学生的留赣意愿从低到高依次排序,即不愿意、无所谓、愿意为有序多分类变量,故本文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将因变量赋值为不愿意 = 1,无所谓 = 2,愿意 = 3,并把控制变量、自变量先后纳入模型进行检验。

Y i = β 0 + β 1 X 1 + β 2 X 2 + β 3 X 3 + + β 9 X 9 + δ i M i + ε

式中,Yi代表江西省大学生留赣就业意愿,X1~X10代表自变量,具体来说:奖学金X1、自我求职竞争力感知X2、省内实习时长X3、独生子女X4、在江西本人名下有商品房X5、期望月薪X6、父母期望X7、政策了解X8、地区满意度X9;Mi代表一系列控制变量; β i δ i 为待估参数, ε 是随机扰动项。

4.4. 回归结果

本文将大学生留赣就业意愿作为因变量,为探求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分别把控制变量和核心自变量放入模型,用stata软件分析,得出以下结果。

根据表2我们可以得知,行为态度方面,地区综合满意度因素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且系数为正,表示江西的综合满意度越高,越愿意留赣。可能是因为学生在进行留赣选择的过程中,会综合考虑江西各个方面的情况;主观规范方面,父母期待因素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且系数为正,即父母越期待子女留赣,则大学生的留赣意愿越强。这可能是因为受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影响,学生进行就业地的选择通常会考虑父母的期望;知觉行为控制方面,自我能力感知因素不显著,说明能力的强弱并不是影响留赣就业意愿的主要因素。

Table 2. Model regression results

表2. 模型回归结果

注:*、**、***分别代表数据在10%、5%、1%的水平下显著。

控制变量中,独生子女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且系数为负,即非独生子女比独生子女更倾向于留赣,可能是因为调查的对象主要为省内生源,而非独生子女意味着在省内有更多的社会资本存量;省内实习时长通过了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且系数为正,即实习时间越长留赣意愿越强烈,这可能因为在江西实习的时间越长,则在江西积累的就业资源、人脉、经验越多,由此留赣就业就更有优势,同时在实习的过程中增加了对省内企业的了解;在江西本人名下有商品房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且系数为正,表明在江西本人名下有商品房的学生更倾向于留赣,这可能是因为个人名下拥有商品房代表了个体固定资本持有量较充沛,以及良好的家庭条件,缺乏外出就业的动力,因而更愿意留赣就业。此外,农医类专业的学生较于其他专业的学生留赣就业意愿更强烈,可能是江西作为农业大省,这方面就业的机会较多。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江西省在校大学生留赣就业的意愿,受到了主观规范、行为态度的影响,具体而言就是父母越期望其留赣则学生越倾向于留赣;对江西地区的综合满意度越高越倾向于留赣就业。在其他方面,非独生子女比独生子女留赣意愿更强,省内实习时间越长越愿意留赣;家庭方面,本人名下在江西有商品房越倾向于留赣。

5.2. 建议

根据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建议:一是政府应通过实施购房减免、加强就业补贴等政策积极改善就业环境,不断完善基础设施,进而提高大学生对江西的满意度,让大学生更愿意留赣就业;二是各高校要加强政策宣传,把大学生父母作为重要的宣传对象,以增强其对子女留赣的期望;深化校企合作,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实习、实践平台;三是大学生自身要树立正确就业、择业观,切实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不断加强学习,积极参与实践。

参考文献

[1] 陈姝岐, 黄海怡. 商科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简析[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9(8): 134-135.
[2] 李峰, 柯峰, 文鹏. 大学生择业期望现状及差异性分析研究——以武汉市七所部属高校为例[J]. 人口与发展, 2012, 18(4): 21-29+20.
[3] 李迅. 教育、就业、创业与青年人才培养: 现状与发展趋势[J]. 中国青年研究, 2018(7): 114-119.
[4] 俞亚萍, 邵丽珍. 大学生核心就业力现状及提升路径[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4(7): 116-118.
[5] 田常华. 大学生创业的现状、困境及对策[J]. 教育与职业, 2014(32): 107-109.
[6] 彭鑫艳. 新常态下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现状及提升策略[J]. 教育与职业, 2017, 9(18): 68-71.
[7] 顾晶晶. 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满意度的影响研究——基于陕西省高校毕业生的实证分析[J].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18, 33(9): 123-128.
[8] 屈克英, 毕于民, 赵秀荣. 高职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案例院校2017届毕业生就业调查的实证研究[J]. 教育学术月刊, 2019(9): 78-83.
[9] 丁小浩, 马世妹, 朱菲菲. 大学生实习参与方式与就业关系研究[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8, 36(5): 33-41+166.
[10] 曲垠姣, 岳昌君, 纪效珲. 大学生经济资助对就业质量的影响研究[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8, 39(1): 84-90.
[11] 刘复兴, 朱俊华. 大学生就业结果的影响因素研究——人力资本、SCCT职业发展理论的视角[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43(5): 30-37+189.
[12] 刘亚斌, 王磊. 从众心理视角下大学生主体性就业探析[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9(9): 100-104.
[13] 钟云华, 刘姗.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农村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推拉理论的视角[J]. 高等教育研究, 2019, 40(8): 88-97.
[14] 周宇. 农二代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与农业现代化发展[J]. 农业经济, 2019(8): 111-113.
[15] 祝军, 岳昌君. 家庭背景、人力资本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行为的影响关系研究——基于2017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的实证分析[J]. 中国青年研究, 2019(1): 107-113.
[16] 王巧玉, 李志红. 在校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对北京市在校大学生的调查[J]. 科技促进发展, 2017, 13(12): 994-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