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Greenwald等人(1998)首次提出了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AT)这个概念。内隐联想测验(IAT)的基本原理是人们对两个相似的、在记忆中有联系的概念的反应要比对两个不相似、在记忆中没有联系的概念的反应更快。在此后关于IAT的大量研究中,研究者发现IAT相比其他研究方法具有以下优势。第一,效度较高,可以重复测量;第二,施测简单;第三,研究有关的软件容易获得。基于以上优点,IAT至今仍广泛的应用于心理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
而性别刻板印象则是指人们对于男、女性在个性特征等方面给予的总结,这种总结主要表现为人们利用自身形成的过往经验对性别认知上的产生的一种固定模式。因此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就很难产生改变。也就是说,人们即使表面上认同了男性与女性的地位平等,但刻板印象仍然用一种自动化的方式对人们的日常观念和行为产生影响(杨德森,1990)。
近年来就业形式开始不容乐观,尤其是女大学生在某些职业领域的就业弱势地位开始越发明显。而女大学生在某些职业领域的就业难的现象,可以说是和人们在就业观念上的认知偏差有着极大的关系。职业性别刻板印象是指人们根据性别对职业进行分类,从而形成对于某类人适合从事某类职业的固定看法和观念,因此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男、女性在职业领域上的选择与发展(刘美桃,2006)。职业性别刻板印象一经形成就很难改变,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使人们在职业选择上产生固化观念,最终影响到人们职业生涯的规划和发展。
因此可以通过使用IAT去探讨大学生是否具有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这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真实的了解自己的职业性别观念,使其理性的看待就业问题,并产生正确的就业观念;还能研究大学生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发展情况,以及对刻板印象的相应理论进行相应的拓展。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随机选取某师范大学学生42名,其中男生22名,女生20名。参与实验的所有被试均为自愿参加,视力正常或矫正后的视力正常,并且能够熟练的进行电脑操作。
2.2. 研究材料
一般来说,IAT测试中会包含两个部分的文字材料:概念维度部分和属性维度部分。本次研究中的文字材料均为连淑芳(2003)研究中的实验材料。其中概念维度部分的材料是由10个典型的男性名字和10个典型的女性名字构成;属性维度部分的材料是由10个典型的男性职业和10个典型的女性职业构成。实验内的相容部分是由男性姓名和男性职业、女性姓名和女性职业构成;不相容部分是由男性姓名和女性职业、女性姓名和男性职业构成。
2.3. 实验程序
本次实验程序采用E-prime2.0编制而成,实验采用的电脑型号为华硕5200U,实验全程被试的眼睛与屏幕的距离控制在50 cm左右。被试在主试说完实验的基本要求后,按照电脑上的指导语自行完成测试。在实验过程中,概念词和属性词随机呈现,且相同的词语不会重复出现。该实验的基本任务是让被试对呈现在电脑屏幕中央的刺激词进行尽可能快而准确的分类。被试面向电脑,双眼注视屏幕,手指放在键盘上,对电脑屏幕中央呈现的刺激词进行按键反应。在每一部分的开始前,电脑屏幕上都会呈现指导语用以说明该部分的基本要求。实验过程中,如果被试的反应正确,词语就会消失,进而进入下一次测试;如果被试的反应错误,电脑屏幕中央就会出现红色的“错误”对被试进行提示,然后继续进入下一次测试。所有的测试完成后,电脑屏幕中央则会提示实验结束,被试即可离开实验室。整个实验大约需要花费15分钟,实验的相关数据由电脑自动记录保存。其中具体实验程序见表1。

Table 1.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steps
表1. 内隐联想测验步骤
2.4. 数据处理
内隐测量程序得到的数据按照Greenwald提出的有关实验数据处理原则进行处理。将实验得到的所有数据录入SPSS21.0,随后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数据分析结果
将被试在概念维度和属性维度组合后的相容性,在该变量的两个水平(水平一:相容;水平二:不相容)上的平均反应时进行t检验,具体数据见表2。

Table 2. Data analysis of implicit occupational gender stereotypes of college students
表2. 大学生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数据分析
从表2的数据可得,被试在概念维度与属性维度组合后的相容性,在该变量的两个水平上的p值为0.004,说明两者差异显著,也就是说被试表现出了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
3.2. 不同性别、专业、生源地的大学生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数据分析结果
以性别、专业、生源地作为自变量,以被试在相容任务和不相容任务组合上的IAT效应值作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 t检验。结果显示不同性别、专业、生源地的被试的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差异均没有表现出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见表3。

Table 3. Data analysis of implicit occupational gender stereotypes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sex, major and origin
表3. 不同性别、专业、生源地的大学生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数据分析
4. 讨论
4.1. 大学生存在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
根据IAT的假设,在相容任务的条件下,被试的内隐态度与概念词和属性词的联系越紧密,被试的反应时就会越短;而在不相容任务的条件下,被试的反应时更长,那么就可以说明被试的内隐态度越强烈。在本次IAT测验结果中,我们可以发现,在相容任务的条件下,即把男性姓名和男性职业、女性姓名和女性职业进行组合,被试不仅分类的速度更快,而且准确率也较高;但是在不相容任务的条件下,即把男性姓名和女性职业、男性职业和女性姓名进行组合,被试的反应时更长。基于此结果,可以说明被试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产生了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本次研究结果与以往研究结果相一致(吴青,等,2018)。
4.2. 性别对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讨论
从表3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性别对于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不具有显著性影响。研究结果与连舒芳(2019)的研究结论一致,可能是传统的文化思想(例如: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等)在一定的程度上对大学生职业性别造成刻板印象。但是与马芳&梁宁建(2008)的研究结论不一致。马芳在其研究结论中提出女性内隐数学-性别刻板印象更加深刻。造成以上研究不能取得统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不同的研究者在各自的研究过程中的操作可能略有不同所导致,当然也有可能和IAT方法本身存在的缺点有关。
4.3. 专业对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讨论
从表3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专业对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不具有显著性影响。造成这一结果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两点:首先可能与被试的选择有关;其次可能和研究过程中被试的情绪波动有关,李青青(2013)的研究结果表明,正性或负性情绪状态下会强化被试的内隐记忆。同时,通过阅读本次实验所使用到的实验材料,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有趣的一点,男性职业选取到的材料大多为专业技术型,而女性职业选取到的材料大多为服务类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呼吁男女男女平等的时代背景下,男生和女生在自身内隐层面下仍然摆脱不了职业性别刻板印象。
4.4. 生源地来源对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讨论
从表3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生源地来源对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不具有显著性影响。这说明了内隐态度的形成较为缓慢,需要后天通过大量的学习和知识积累才能形成。因此产生这一研究结果的原因可能有二。第一是尽管被试来自于不同的地区,但是都受到了相同的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第二是被试经过大学系统的知识学习,对自己的专业有了理性的看法,并且对于自己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也有了清晰的定位。这使得不同生源地来源的被试对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不具有显著性。
5. 结论
综上所述,使用IAT可以检测到大学生群体中存在职业性别刻板印象;且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不存在性别、专业、生源地差异。
致谢
感谢参加本次研究的所有被试,谢谢你们认真地完成实验,没有你们这篇论文就不能顺利的完成。还要感谢我的导师,感谢您的悉心指导,为论文的撰写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修改意见。谢谢所有的科任老师,谢谢您们在课堂上兢兢业业的传授知识以及课后的认真负责,为这篇论文的选题提供了很多的思路。最后感谢我的室友小伙伴们,谢谢你们为论文提供的宝贵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