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择业自我效能感:个体和环境变量的预测作用
High School Students’ Sense of Self-Efficacy in Career Selection: The Predictive Effect of Individual and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摘要: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高中生择业自我效能进行人口学变量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学生择业自我效能感在是否担任学生干部、有无实践经历、是否接受过生涯辅导、是否为独生子女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个体变量作为预测变量时,主动性、成就型自我同一性、延缓型自我同一性和情绪智力可预测择业自我效能感59.3%的变异量;环境变量作为预测变量时,社会支持、社会适应行为、父亲情感温暖因素、父亲严厉惩罚和生活事件联合预测择业自我效能28.2%的变异量;个体和环境变量同时作为预测变量时,主动性、弥漫型自我同一性和成就型自我同一性可联合预测择业自我效能58.9%的变异量。最后根据本研究结果,提出教育建议。
Abstract: In this study,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demographic variables and 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career choice self-efficac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tudents’ self-efficacy in career selection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whether they were student cadres, whether they had practical experience, whether they had received career guidance, whether they were only children, etc.; when individual variables were used as predictors, 59.3% of the variance of initiative, achievement self-identity, delayed self-identity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could predict career selection self-efficacy; when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are used as predictive variables, social support, social adaptive behavior, father’s emotional warmth, father’s severe punishment and life events were used as predictors, 28.2% of the variance of career choice self-efficacy was predicted; when individual and environment variables were used as predictors, 58.9% of the variance of career choice self-efficacy was predicted by initiative, diffuse self-identity and achievement self-identity. Finally,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empirical research, educational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文章引用:马玉鑫, 刘辉, 赵治顺, 唐庆宁, 房馨, 王鹏. 高中生择业自我效能感:个体和环境变量的预测作用[J]. 社会科学前沿, 2020, 9(5): 628-635.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0.95092

1. 引言

Taylor和Betz于1983年首次提出择业自我效能感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它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实施和坚持与择业相关行为的推测与判断 [1]。由于其在个体职业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量研究,一方面研究者聚焦其对个体成长发展产生的影响,有研究表明,择业自我效能感对个体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探索、职业准备以及职业决策困难都存在影响 [2] [3] [4] [5];另一方面研究者关注影响个体择业自我效能感的因素,已有研究发现,个体创造力 [5]、同伴关系 [6]、核心自我评价和职业观 [7] 等因素都会显著影响个体的择业自我效能。许存等人通过综述国外研究指出,个体自身的情绪、能力、社会地位、种族认同、人口学因素和其所处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都会影响个体择业自我效能感,然而国内的相关研究中仅涉及人口学变量 [8],基本没有涉及其他方面的影响因素。

此外,2014年9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将“两依据一参考”和“统考语数外 + 自选科目”作为新高考的改革方向,并指出要“增加学生选择性,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9]。政策一经出台,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樊丽芳指出新高考的突出改革就是前置了决策任务,赋予学生高考科目选择权,并将其前置到高一甚至入学之初 [10]。这就要求学生在客观认识自己的前提下做出选择,然而绝大多数高中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的发展阶段,自我认知和规划能力不足,还不能做出准确、合适的职业决策。因此,帮助学生客观认识和评价自己,提高择业自我效能感,做出切合自身特点的生涯决策尤为重要。

综上所述,在新高考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本研究旨在探究个体和环境因素对高中生择业自我效能感的预测作用,并在所得结果的基础上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以帮助学生提高择业自我效能感,实现自我价值,同时丰富择业自我效能感影响因素领域的实证研究。

2. 方法

2.1. 研究对象

选取山东省某高中学生976名。其中高一学生481名(49.28%),高二学生495名(50.72%);男生389名(40.81%),女生564名(59.18%),23名学生性别缺失;学生干部433名(44.77%),非学生干部534名(55.23%),9人数值缺失;有实践经历的学生749名(83.87%),无实践经历的学生144名(16.12%),5人数值缺失;参加过生涯辅导的学生422名(44.05%),未参加过生涯辅导的学生536名(55.94%),18人数值缺失;独生子女831名(85.40%),非独生子女142名(14.59%),3人数值缺失。

2.2. 测量工具

1) 所考察个体变量的有关量表。选用中学生主动性量表 [11] 对高中生主动性人格进行测评,选用情绪智力量表中文版 [12] 对高中生情绪智力进行测评,选用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 [13] 对高中生归因方式的倾向性进行测评以及选用自我同一性状态量表 [14] 对高中生自我同一性状态进行测评。各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依次为0.891、0.893、0.890和0.878。

2) 所考察环境变量的有关量表。选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量表 [15]、中学生社会适应行为量表 [16]、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 [17]、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 [18] 以及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 [19] 对学生所处生活环境进行测评。经检验,各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依次为0.693、0.756、0.935、0.921和0.891。

3) 择业效能感量表 [1]。采用龙燕梅修订的《择业效能感量表》。该问卷共25个项目,釆用5点计分法,可分为自我评价、信息收集、目标筛选、制定计划和问题解决5个维度。该量表信度良好,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45,各维度的信度系数依次为0.770、0.758、0.834、0.802以及0.734。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模型拟合指数X2/df = 5.844,p < 0.001,RMSEA = 0.074,IFI = 0.897,CFI = 0.896,模型拟合结果基本可以接受,此外该量表项目表达清晰易理解,因此,本研究采用该量表用于测量高中生的择业自我效能感。

2.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整理数据并对其进行分析。

3. 结果

3.1. 人口学变量分析结果

人口学变量分析结果表明,高一、高二年级学生的择业自我效能感没有显著差异,但相比高一学生,高二年级学生更善于解决问题(t = 2.30, p < 0.05)。在性别上,男生与女生的择业自我效能感无显著差异,但男生更善于收集信息(t = 2.02, p < 0.05)。班干部的择业自我效能显著高于普通学生(t = 5.639, p < 0.001),在自我评价等五个维度上,班干部的得分也显著高于普通学生。相比于没有生涯辅导经历的学生,有辅导经历的学生在总分(t = 3.284, p < 0.01)和各维度上的得分都更高。学生是否为独生子女在总分上有显著差异(t = 2.126, p < 0.05),独生子女得分更高,且在信息收集、目标筛选、制定计划、问题解决等四个维度上的得分也更高。从实践经历来看,参加过社会实践的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没有参加过社会实践的学生的得分(t = 3.076, p < 0.01),在上述五个维度中也得到了同样的结果。

3.2. 择业自我效能感回归分析结果

1) 个体变量与高中生择业自我效能感的逐步回归分析。个体变量预测学生择业自我效能感时,4个变量达到显著进入回归方程,其多元相关系数为0.775,联合解释变异量为0.601,即表1中的4个变量可联合预测择业自我效能感60.1%的变异量。预测力最佳的是“主动性”。

根据统计分析结果(表1)可得出标准化回归方程式:择业自我效能感 = 0.443 × 主动性 + 0.374 × 成就型自我同一性 − 0.171 × 延缓型自我同一性 + 0.167 × 情绪智力。

Table 1.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of individual variables and high school students' career choice self-efficacy

表1. 个体变量与高中生择业自我效能感的逐步回归分析

注:*表示p < 0.05,**表示p < 0.01,***表示p < 0.001,下同。

2) 环境变量与高中生择业自我效能感的逐步回归分析。环境变量预测学生择业自我效能感时,5个变量均进入回归方程,多元相关系数为0.532,其决定系数为0.282,即社会支持、社会适应、父亲情感温暖、父亲严厉惩罚生活事件5个变量可联合预测择业自我效能感28.2%的变异量。预测力最佳的是“社会支持”。

根据统计分析所得结果(表2)可得出标准化回归方程式:择业自我效能感 = 0.191 × 社会支持 + 0.290 × 社会适应行为 + 0.286 × 父亲情感温暖 + 0.120 × 父亲严厉惩罚 − 0.100 × 生活事件。

Table 2.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and career self-efficacy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表2. 环境变量与高中生择业自我效能感的逐步回归分析

3) 个体变量、环境变量与高中生择业自我效能感的逐步回归分析(表3)。个体变量和环境变量同时作为预测变量时,仅有三个个体变量在回归方程里显著,其多元相关系数为0.767,决定系数为0.589,主动性、弥散型自我同一性、成就型自我同一性三个变量能预测择业自我效能感58.9%的变异量。

其标准化回归方程式为:择业自我效能感 = 0.597 × 主动性 − 0.198 × 弥散型自我同一性 + 0.174 ×成就型自我同一性。

Table 3.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of individual variables,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and high school students’ career choice self-efficacy

表3. 个体变量、环境变量与高中生择业自我效能感的逐步回归分析

4. 讨论

4.1. 探讨择业自我效能感的人口学变量差异

由分析结果可知,高中生的择业自我效能感在是否担任班干部、是否有生涯辅导经历、是否具有实践经历和是否为独生子女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但在年级和性别两个方面,学生的择业自我效能感只在某个维度上有差异。首先在年级方面,高二学生在问题解决上表现的更好,可能是由于知识经验的增多,学生综合素质逐步提高,能够更轻松地解决在生涯规划和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其次学生的性别在择业自我效能感没有显著差异,此结果不同于以往研究结果 [20] [21] [22] [23],可能的原因是随着新高考改革的实施,学校对开展生涯相关教育更加重视,学生在这方面获得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后,择业自我效能感得到了显著提高,缩小了男女之间的差异;但在本研究中发现,男生仅在信息搜集上表现的更好,可能的原因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社会对男生的期望要高于女生,为了获得社会认可,男生更有可能积极搜集信息,努力做到全方面了解职业信息,以做出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决策,从而最大化实现自我价值,获取社会认可。

学生干部择业自我效能感的整体水平和各维度水平都更高,原因可能有以下两点:一是学生干部本来就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 [24],而择业自我效能感又是自我效能感在职业领域的特殊表现 [25],所以在职业领域也呈现出学生干部择业自我效能感水平较高的情况;二是学生干部在平时的工作中通过组织班级活动,处理班级事务,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因此在面对职业选择时自信心更强,择业自我效能感较高。与此相同,接受过生涯辅导教育或参加过社会实践的学生择业自我效能感更高,因为择业自我效能感源于个体对生活经验的整合与感悟,有实践经历或参加过生涯辅导的学生在考虑择业相关问题时会更加细致,通过回顾、借鉴以往的经验,更有信心做出满意的职业决策。本研究结果还显示,独生子女的择业自我效能感显著更高,可能的原因是独生子女作为家中唯一的孩子,相比非独生子女来说拥有更多来自父母的关心和支持,有更多开阔视野,挖掘潜能的机会,对未来的态度也比较积极,故独生子女的择业自我效能感较高。

4.2. 探讨个体和环境变量对高中生择业自我效能感的预测作用

1) 个体变量对高中生择业自我效能感的预测作用。当个体变量进行预测时,由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可见,主动性、成就型自我同一性、延缓型自我同一性和情绪智力四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其中延缓型自我同一性负向预测择业自我效能感,该结果支持了先前的研究。研究表明,主动性人格可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择业自我效能感,且主动性人格在个体职业初期会发挥积极作用 [24],此外有研究表明情绪智力与择业自我效能感存在中等程度正相关 [25] [26]。

具体来看,主动性人格指个体主动采取行动影响周围环境的一种稳定倾向 [27],在拥有较大选择权的环境中,具有这种特质倾向的个体会主动搜集相关信息,主动向他人进行咨询和求助以做出最优的选择。成就型自我同一性是个体经过探索,顺利解决危机后呈现出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承诺,延缓型自我同一性则是指个体所处的一种高探索、低承诺的状态,郭金山等人研究表明,具有成就型自我同一性状态的个体可能有更积极的人格特征,他们有明确的目标导向,相应地在职业生涯活动方面乐于探索,善于规划,可正向预测择业自我效能感;而具有延缓型自我同一性状态的个体则可能负性情绪体验较多、不切实际等人格特征,情绪不稳定,虽然有探索的想法,但行动力差,故会负向预测择业自我效能感 [14]。情绪智力一般被定义为个体适应性地知觉、理解、调节和利用自己及他人的情绪的能力 [16],该个体变量能够正向预测择业自我效能感可能是因为具有较高情绪智力水平的个体在职业决策中可以有效分析决策环境,树立择业信心,并能利用合理的情绪表达影响他人,从而高效解决问题并做出职业决策。

2) 环境变量对高中生择业自我效能感的预测作用。当环境变量作为预测变量时,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社会支持、社会适应行为、父亲感情温暖、父亲严厉惩罚和生活事件等环境变量进入回归方程,其中生活事件可负向预测择业自我效能感。具体来看,社会支持是指个体与社会中的社会人以及社会组织所产生的物质和精神上的联系程度 [17]。周立的研究表明,家庭、朋友以及社会支持对大学生择业自我效能感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 [27],赵延昇等人的研究发现个体社会支持和择业自我效能存在显著正相关,且主动性人格负向调节两者的关系 [28],这可能是因为社会支持水平高的个体在遇到决策困难时会得到多方面的帮助和指导,从而能够增强个体解决问题的信心,尽快达到既定目标。

虽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关于社会适应的定义,但学者们对社会适应的结果较为一致,即社会适应的最终结果是个体与社会环境间的和谐与平衡状态 [29]。国外有研究者发现职业规划能力的发展与个体潜力的充分发挥和社会适应程度的提高有关 [30]。我们可推测社会适应程度的提高是通过影响个体择业自我效能感进而影响职业规划能力的发展,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确定。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第一场所,在个体向社会化改变的过程中,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父亲的情感温暖可正向预测个体择业自我效能感 [31],这与以往的研究一致;不一致的是,本研究发现父亲严厉惩罚也会正向预测个体择业自我效能感,这可能由于受中西文化差异的影响,一方面父亲在家庭中往往象征着权利和力量,是家庭重大事宜的决策者,而另一方面“严父”一词准确地描述了中国父亲在子女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应该起到的作用,所以当父亲以严厉的方式去管教子女时,子女很容易将父亲的严格要求内化为自己的“高标准” [19],从而在职业相关行为中也以高标准要求自己,通过探索积累多方面的经验,以期做出最好的职业决策。生活事件又称负性生活事件,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经历的各种紧张性刺激事件 [32],个体经历的消极事件越多,更有可能否定自我,相应的在对待职业相关问题时个体也表现出悲观的态度,择业自我效能感较低。

3) 个体和环境变量对高中生择业自我效能感的预测作用。单独考虑个体或环境变量对高中生择业自我效能发展的影响过于片面,因此将个体和环境变量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更有意义。但本研究发现,当个体和环境变量同时作为预测变量时,仅有主动性、弥漫型自我同一性和成就型自我同一性等个体变量进入回归方程,且弥漫型同一性负向预测学生择业自我效能感。弥漫型同一性指个体低探索、低承诺的一种状态 [13]。处于这种状态的个体,缺乏探索的兴趣,对未来也没有较好的展望,所以自我效能感较低。

此外,本研究说明,在客观环境个体的深层特征在择业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朱智贤先生提出过,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是个体的内在矛盾。个体在与客体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新的需要,新需要与原有需要水平之间矛盾就促进了个体的发展,而环境也需要在矛盾的基础上影响个体的心理发展 [33],此外,商佳因等人在文献综述中提到,主动性得分不同的个体在具体环境中的表现也不同,高得分者不会受环境的束缚,会主动采取措施,影响环境的改变 [24],由此可见个体特征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5. 建议

5.1. 对高中生的建议

第一,在生涯发展过程中,高中生需要积极主动的收集信息,探索环境,在学习生活中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增强择业自信。具体来说,建议学生积极担任班干部,在学生工作中锻炼自己,提高问题解决、人际沟通能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了解职业相关信息,主动参加学校组织的生涯辅导、社会实践等活动,积累实践经验。

第二,建议学生在了解自我的基础上尽早思考和探索一些人生的重大问题,比如我是谁,我的价值是什么,我将来要从事什么职业才能体现我的价值等问题,探索中遇到困难时应主动与同伴、家长或教师交流,以寻求帮助,达到内心的协调一致,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5.2. 对家长的建议

第一,家长的支持和父亲的情感温暖和严厉惩罚都会影响学生择业自我效能的形成,所以建议家长要重视孩子择业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与发展。在日常的生活中,家长应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怀和指导,当孩子在生活中遭遇负性事件时,家长要察觉到孩子情绪的变化,适当疏导,以缓解不良事件对孩子的影响。当孩子在职业选择的十字路口不知所措时,家长应倾听孩子真实的想法,并再次基础上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增强职业选择能力,提高择业自我效能感。

第二,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家长要为孩子树立好榜样,通过向孩子讲述自身的工作经历,培养孩子正确的职业观,还可以带领孩子参观工作场所,切实加深孩子对职业的体会。此外,家长还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带领孩子去参加社会实践,有助于孩子在活动中积累经验,轻松择业。

5.3. 对学校的建议

第一,学校应重视生涯辅导课程的开设以及生涯教育教师团队的建设,针对不同年级的特点开设不同内容的生涯辅导课程,同时纳入情绪管理内容。还可以通过学科渗透的方式给学生传达生涯知识,双管齐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职业生涯知识,增强择业自信。

第二,学校可以通过举办个人生涯咨询活动、团体生涯辅导活动、生涯体验等系列学校活动加强学生对职业生涯和各类职业的认识;建议学校综合有效利用社会资源,联系公司企业,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帮助学生对理想职业有更具体、更深刻的了解,提高其择业自我效能感。

基金项目

山东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810445499)。

山东省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计划项目:山东省高中生美术核心素养与生涯规划研究生教育联合培养基地(项目编号:SDYJD18020)。

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发展轨迹及干预(项目编号:18CQXJ06)。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龙燕梅. 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 2003.
[2] 周炎根. 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关系研究[J]. 教育与职业, 2012(6): 91-93.
[3] 程婧楠, 刘毅, 梁三才. 大学生生涯适应力与职业探索: 职业使命感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7(2): 237-240.
[4] 谢晓东, 喻承甫, 李丁丁.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在青少年未来取向与职业决策困难间的中介作用[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6, 24(9): 1307-1310.
[5] Sin, P.M. and Han, S.H. (2017) A Structural Analysis on the Creativity, Self-Leadership, Self-Determination, 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 and Career Preparation Behavior of College Students who Participated in the Training Courses from LifeLong Educators. Advances in Image and Video Processing, 5, 11.
https://doi.org/10.14738/aivp.53.3406
[6] Patel, S.G., Salahuddin, N.M. and O’Brien, K.M. (2008) 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 of Vietnamese Adolescents: The Role of Acculturation, Social Support,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Racism. Journal of Career Development, 34, 218-240.
https://doi.org/10.1177/0894845307308488
[7] 王乃弋, 蒋建华. 核心自我评价对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影响——职业价值观的中介作用分析[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8(7): 75-82.
[8] 许存, 马红宇. 影响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因素及干预研究述评[J]. 心理科学进展, 2008, 16(5): 760-766.
[9] 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09/04/content_9065.htm, 2019-04-17.
[10] 樊丽芳, 乔志宏. 新高考改革倒逼高中强化生涯教育[J]. 中国教育学刊, 2017(3): 67-71.
[11] 文芳. 中学生主动性人格特点及其与学习适应性的相关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 2011.
[12] 王才康. 情绪智力与大学生焦虑、抑郁和心境的关系研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2(4): 298-299.
https://doi.org/10.1046/j.1463-1318.2002.00383.x
[13] 于欣. 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增刊(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 1993, 7(Z): 285-288.
[14] 郭金山, 车文博.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4, 20(2): 1886-1889.
[15] 师保国, 申继亮.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智力和内部动机与创造性的关系[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7, 23(1): 30-34.
[16] 刘艳, 邹泓. 中学生的情绪智力及其与社会适应的关系[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 65-71.
https://doi.org/10.1002/wea.537
[17] 叶悦妹, 戴晓阳. 大学生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编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8, 16(5): 456-458.
https://doi.org/10.1038/456458a
[18] 刘贤臣, 刘连启, 杨杰, 柴福勋, 王爱祯, 孙良民, 赵贵芳, 马登岱. 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的编制与信度效度测试[J]. 山东精神医学, 1997, 10(1): 15-19.
[19] 岳冬梅, 李鸣杲, 金魁和, 丁宝坤. 父母教养方式: EMBU的初步修订及其在神经症患者的应用[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3, 7(3): 97-101.
[20] 张钰. 高职学生择业自我效能性别差异的实证研究[J]. 职业教育研究, 2007(1): 86-88.
[21] 朱璐, 刘晓, 丁亚萍, 崔焱. 医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2, 20(12): 51-55.
[22] 刘永贤, 魏义梅. 大学生择业效能感、职业兴趣与专业承诺的关系[J].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10, 19(11): 1019-1021.
[23] 张志霞, 孔令磷, 汪娟, 等. 护理专业学生自我效能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 医学信息, 2015(30): 84.
https://doi.org/10.21608/jaar.2015.83467
[24] 商佳音, 甘怡群. 主动性人格对大学毕业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影响[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45(3): 548-554.
[25] 赵维燕, 李盟, 李青青, 等. 大学生情绪智力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关系[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5, 23(8): 1178-1182.
[26] Brown, C., George-Curran, R. and Smith, M. L. (2003) The Role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n the Career Commitment and Decision-Making Process. 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 11, 379-392.
https://doi.org/10.1177/1069072703255834
[27] 周立. 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实现过程中的社会支持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重庆: 西南大学, 2010.
[28] 赵延昇, 周汝. 大学毕业生社会支持与求职行为的关系研究——基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主动性人格和社会资本的作用机制[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28(5): 63-70.
[29] 周晖, 张豹, 谭锐, 等. 中学生社会适应状况问卷的编制及其信效度的初步检验[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8, 16(9): 1005-1007.
[30] Savickas, M.L., Briddick, W.C. and Watkins, C.E. (2002) The Relation of Career Maturity to Personality Type and Social Adjustment. 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 10, 24-49.
https://doi.org/10.1177/1069072702010001002
[31] 周瑜. 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 2010.
[32] Rahe, R.H., Meyer, M., Smith, M., Kjaer, G. and Holmes, T.H. (1964) Social Stress and Illness Onset.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 8, 35-44.
https://doi.org/10.1016/0022-3999(64)90020-0
[33] 林崇德, 主编. 发展心理学[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