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方言词汇的地域文化阐释
Regional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of Chongqing Dialect Vocabulary
DOI: 10.12677/ML.2020.83052, PDF, HTML, XML, 下载: 713  浏览: 2,928 
作者: 陶苇燕, 夏友奎*: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重庆
关键词: 重庆方言词汇地域文化Chongqing Dialect Vocabulary Region Culture
摘要: 中国地域辽阔,俗话说“十里不同天”。“五方之名,言语异声”,自古已然。重庆方言(重庆话)隶属北方方言区的西南官话,虽与北方方言区的其他分支有许多共同之处,但也有不少自己的特点,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自成一体,尤其是词汇更具特色。本文试从重庆方言特色地名词、方言特征词以及俚俗语、歇后语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力求通过这些不同语义场的词汇反映出该地域不同类型的文化特征。
Abstract: China has a vast territory, as the saying goes, “ten li is different from one day”. “The name of the five sides, the different voice of speech”, has been since ancient times. Chongqing dialect (Chongqing dialect) belongs to the southwest mandarin of the northern dialect area. Although it has many similarities with other branches of the northern dialect area, it also has many characteristics of its own. It integrates itself in pronunciation, vocabulary, grammar and other aspects, especially vo-cabulary. 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the four aspects of Chongqing dialect characteristic nouns, dialect characteristic words, slang, Xiehouyu, trying to reflect the different types of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gion through these words of different semantic fields.
文章引用:陶苇燕, 夏友奎. 重庆方言词汇的地域文化阐释[J]. 现代语言学, 2020, 8(3): 381-387. https://doi.org/10.12677/ML.2020.83052

1. 引言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的创造活动的产物,人类之所以有文化,而其他动物没有文化,其原因除脑力发展的差异外,便是人类具备特殊的语言能力。语言既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重要载体,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曾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文化正是借助于语言的传播而获得积淀 [1]。重庆方言,作为重庆地区人民重要的交际工具,为重庆人民的社会生活和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的创立、丰富与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重庆文化向外传播的重要纽带和桥梁。而重庆方言词汇作为地域方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传承地域文化、发展当地城市文化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一个个有生命力的方言词汇,是重庆独有文化的符号象征,对方言词汇的解读也是外地人了解重庆人、重庆地域风貌的一条必经之路。

2. 特色地名词与地理文化

重庆古称江州。作为两江交汇处的城市,重庆为典型的河谷城市,江河支流交错纵横。重庆的区县名与江河及其所在位置也有密切的联系,如:綦江区因江穿城而过得名、合川区因三江相汇而得名,还有如今主城的南岸区江北区,也是因为位于长江南岸、嘉陵江之北而得名。重庆的独特多山地型,更直接导致了河流的蜿蜒曲折、形态各异。正因如此,重庆地名也展现出了各类不同的河流形态。江水曲折形成了回水区域,这个区域就叫“沱”,如:“李家沱”、“牛角沱”“唐家沱”。河流弯折之处,便形成了“湾”,例如:“金家湾”、“陈家湾”、“学田湾”等。河里中水流浅,泥沙堆积就形成了“滩”,如:“寸滩”、“狮子滩”、“大磨滩”、“小唐滩”等。大江大河会有细小的支流,这就是溪”如:“海棠溪”、“野猫溪”等。还有与溪类似的“沟”,如:“红旗河沟”;“大溪沟”。重庆人民再根据此地的由来和地貌为这些区域命名,像“牛角沱”因此地有一石坡形如牛角伸入嘉陵江,江流与此形成回水沱,故名牛角沱;“唐家沱”因重庆嘉陵江下游二十来千米的一处美丽河湾,是个回水沱而得名,重庆话里有个非常经典的言子——“输起唐家沱”,即指唐家沱。这些丰富的地名词代表了一种多元的异质性山地文化。

重庆以山地为主,境内崎岖不平,重庆人看惯了山,格外稀奇平地,稍微平儿点的地方,均以“坝”或者“坪”来命名,比如市区内有名的沙坪坝、菜园坝、大坪、南坪、陈家坪、杨家坪等,寸土寸金,人烟稠密,市井喧嚣。重庆多山,道路崎岖狭窄,上坡下坎,纵横交错,在重庆有句话说:“开车下错一条道,围绕重庆一日游。”重庆又是有名的雾都,山城多雾,雾里常辨不清东与西,对于缺乏方位感的人来说,行走较为困难。所以重庆讲方位不像北方讲往东往西,也不像成都人左拐右拐,重庆人只讲南北,重庆地名南岸、江北、南坪,北碚、巴南、渝北等充分体现出这一南北特色,在重庆很少有关东西的地名,甚至大多高校校门也通讲南北,北门南门,很少称东门西门的。

另外,重庆是个移民城市,人流量大,当地人的主体性能很强,文化主体心理复杂,因而在地理位置的命名上也或多或少的体现出这一特点,比如陈家湾、肖家湾、谢家湾、杨家坪、冉家坝、童家桥、覃家岗等等,这些以姓氏命名的地方,在重庆随处可闻。南宋时,掌权者以重庆为基地,构建起层层防御体系,抵抗元蒙入侵。明代以前,重庆人口稀少、经济落后,其城主要作为城邑,因处于军事要塞而闻名。到明代之后,长江上下游经济交流增多,重庆才逐渐发展起来,重庆城内也才出现一些世家大族。这些世家大族的住宅往往占地数亩,形成街道,于是便以其姓而名之。除此之外,重庆主城姓氏地名形成时期大多在“湖广填四川”时期,因明末清初战乱不断,前后长达百年之久,致使四川人口锐减,直到清康熙二十年(1681)以后,四川才逐渐平静,湖广一带的贫困农民或自愿、或被迫迁移四川,来往的人便以占据该地方的那家人的姓氏命名。如“李家沱”,相传早年有李氏兄弟在江边沱湾设渡口,故名为此;“肖家湾”源于湖北肖氏兄弟举家迁来,开荒种田繁衍子孙,便将此地改名为肖家湾等等。形成了现在诸多以姓氏命名的地名,对重庆来说,这些具有特色的地名词也从某一方面反映了重庆的历史。

3. 方言特征词与物质文化

学者沈荭在《重庆方言与城市文化》重庆方言特征词一节中明确提出了重庆方言特征词的概念,所谓方言特征词是指一定地域里一定批量的、区内大体一致,区外相对殊异的方言词,这是从词的频度、派生能力来讲的,一个时代的特殊词,就是这个时代最常用且与其他时代不一样的词,一个方言的特征词,就是指在本区普遍通行而在外区少见的词汇 [2]。由于人文历史和地理因素的原因,重庆方言从各方言中吸收了大量词汇,并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独具庆文化特色的方言词汇系统,而文化中最容易引人注目的是社会物质生活,包括服饰饮食、住房、器物、交通、劳动、娱乐等多个方面,同样这些事物也都会在方言中有所记载 [3]。本文以沈荭主编的《重庆方言与城市文化》为基础,参考了《四川方言词典》(王文虎、张一舟、周家筠,2014)以及中国方言网有关重庆方言词汇的相关材料筛选部分方言特征词举例说明。

(一) 服饰饮食类

手笼子(手套),除手笼子以外还有袖笼子(袖套)、耳笼子;抄手儿重庆话,两手交于胸前叫“抄起手手”,或者“抄起两手”;瓢儿白:青菜,因茎色青中带白,形状似汤匙,由此而命名;包包白:卷心菜,叶色绿中带白,叶又紧包起,由此而命名;黄秧白,大白菜,夜色黄中带白,由此而命名;烧白,菜肴名,类似扣肉,此菜肴用肥肉制作,皮红肉白,由此而命名。

(二) 房屋建筑类

梯坎儿:台阶 院坝或者地坝:院子;院坝:院子;卡卡角角[ka¹ka¹kɔ²kɔ²]:角落。

(三) 器具工具类

白墨[pai²mε]粉笔:白色,形状如锭墨,也用于书写;铺盖[pu¹ k‘ai]被子。重庆方言称为铺,床上盖的东西;撑花儿cen hua:撑开后似花状;飞飞儿:小纸片、小纸条,由对小纸片北风刮起后出现的状态联想而命名;手杆:手臂,因手臂像棍子,重庆人把长条似棍子的东西统称为杆,如电线杆、晾衣杆等,把人体的四肢也比喻成杆,除开手杆以外还有脚杆,颈杆,腰杆。此类词语便是通过对事物或现象的类推而命名。

(四) 动植物类

丁丁猫[tin¹tin¹mau¹]形似丁字状;渠算儿:蚯蚓;爪母儿:蚱蜢 ;科猫儿:蝌蚪;巢虫:蛔虫。此类方言词汇都是根据事物的形象来命名的。

(五) 文化娱乐

摆龙门阵;耍:玩 重庆人爱说耍,耍字代表的意义除了玩儿还有谈恋爱、休息、休假的意思 如:耍把戏、耍称、耍朋友、耍假、耍耍搭搭。此外,重庆方言在人称及代词上也有诸多不同于其他地方的词,一些特殊的称谓如:棒棒儿:挑夫 本词源于重庆人对挑夫的昵称,重庆地理位置特殊,城市起伏落差很大出行不便,使得很多进城务工的农民靠一根扁担帮人搬运的行业应运而生,又因重庆将扁担称为棒棒,因此给以此为生的人称为棒棒儿。

老师:关于称呼种种——广东人认钱,逢人就称老板,管你有钱没钱;东北人重情义,年长的称呼老哥老姐,年纪相仿的喊大兄弟大妹子;重庆人重儒学重诗书,逢人喊朋友,山城工厂多,厂里场外一律喊“师兄”,时下最流行的一个词“老师”,无论对方何种职业,是否是真正的学校老师,统统喊“老师”。另外,部分亲属称谓也颇具特色,重庆外婆外公称家家、家公「gaga gagong」,爷爷奶奶称为嗲嗲奶奶「diadia nainai」,爸爸称为老汉儿 ,姑妈有称为爹爹或者幺姥子的。还有我们常听闻的一些代词:嘞个、恁个、浪个、啷个等等,这些词经常出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用语中,本文无法一一列举,从这些方言特征词中,不难看到重庆山城的某些社会风貌以及重庆人民生活常态。

4. 重庆言子儿与精神文化

“言子儿”三字最早由磁带讲出来,现在人们认为凡是用地道方言讲的日常生活流行语、俚俗语口头禅统统称为言子儿,每个地方的方言里都有一些习惯用语,一般不熟悉的外地人是无法破译的。在重庆,这样的习惯用语,被叫做“重庆言子儿”。重庆言子儿,从广义的意义来说,就是重庆方言,狭义的重庆言子儿指的是重庆的俚俗语,专指民间流行习语,即人们在日常非正式场合言语交际活动中喜闻乐道的民俗语言现象。本文主要介绍狭义的重庆言子儿,选取部分时下日常用语比较常用的一些俚俗词语,从精神文化这一层面来解读一下这些有意思的重庆言子儿 [4]。一个个有趣的言子儿,形成了带独特地域特色的文化现象,而文化从某种程度来说也是精神文明的客观表现,从这些言子儿中我们不难看出重庆人关注现实生活以及幽默机智的性格 [5]。

不存在:意思是没什么,没关系。据说是重庆人把法国哲学家萨特的“存在主义”这个深奥的哲学名词变成自己的口头禅的。表示一种否定的客观事实或对对方话语的否定,也表示一种让人放心的承诺,解释为“不会发生的”还表示一种礼貌客气解释为“没关系”或者“都可以,都行”,表达了重庆人爽朗豁达的生活态度。

例如:

甲:“对不起,踩了你的脚”

乙:不存在。

空了吹:意思是没时间陪你、懒得理你、不相信你。重庆人闲聊,一般说“摆龙门阵”“吹牛”等,这里的“空了吹”可能是受了“吹牛”的启发而发明出来的,是非常戏谑的一句言子。如以下对白:

甲:“兄弟伙,莫忙活了,坐下来我们摆哈龙门阵”

乙:“这哈儿不得空,空了吹”

空了吹,要有空了才吹。重庆人忙,爬坡上坎、挤车、搓麻将,没有一丝空闲。

雄起:加油。重庆崽儿怪,看球看戏,不喊“加油”喊“雄起”,在重庆喊不过瘾,上成都喊,成都人觉得喊得巴实,就跟着喊,后来这个词就冲出了四川,震撼了全国,走向了世界。众所周知,重庆球迷都是些铁杆粉丝,伴随着“雄起”的加油助喊声的是重庆人独特的性格和特有的巴渝文化。文化有文化深邃的内涵和引申,“雄起”代表的可能也算得上是一种重庆人特有的激情文化了。

砍老壳的:幽默的重庆人爱用一种修辞手法(反语)来表达对至亲至爱的人的称呼:这有点像唱词里的“我的小冤家”,其实指的不是仇人而是最亲爱的人,与此类似的还有像“背湿的、挨刀的、打短命的”等,体现了重庆人民诙谐幽默的性格。

捡撇脱:捡便宜、图省事、占便宜的意思。属于中性词,比如,张三很精灵,啥子事都推给同事做,个人就打甩手捡撇脱。意思就是,张三耍小聪明,什么事都推给同事做,自己就玩儿了坐享其成。类似的词还有“打巴壁、吃抹合”

扭到费:缠住不放、穷追不舍的意思。“费”在重庆话中有“顽皮”“千翻”的意思,扭到费通常用来形容小孩子,有顽皮拿别人没办法的意味。体现了重庆人强势的一面。

如:今天你不帮我解决,我就是要扭到费。

惨了:重庆说“惨”跟东北话的“贼”,上海话的“老”,广东话的“好”有异曲同工之妙,相当于副词“.......极了”“很”,表示程度高。胖的程度高叫胖惨了,漂亮的程度高叫乖惨了,类似的还有累惨了、辣惨了、冷惨了、饿惨了、好吃惨了.........

哦豁。指的是完蛋了、糟糕了的意思,在不同的语境中代表不同的含义。如:1) 哦豁,手机没电了(表示感叹)。2) 哦豁,要你不听我的话,这下满意了吧(表示嘲讽)。3) 咳嗽声音(表示一种声音)。在重庆方言中常用“哦豁”一词表示一种无奈、惋惜的情感。

巴或耙耳朵。重庆人把男人怕老婆形象地说成巴或耙耳朵,有讥讽的含义在里面,也有多数人认为这类男人其实是非常爱自己的老婆的,对这类男人表示肯定、赞美。

爪子。意为干什么,例如:你娃儿想爪子?在重庆万州、云阳、奉节、巫溪等地也使用“搞么里”来表示同样的含义。

重庆人的言子儿,经过多少代人的发展和延续,变得十分有趣且内涵丰富 [6]。但由于对方言传承缺乏重视和社会文化的变化较大,导致很多老言子儿,年轻一点儿的听不懂,而新的言子儿,老一代的也常听不懂,不过,这倒丰富了语言,丰富了表情达意的方式,这些富有地方特色的方言词汇生动形象、含蓄质朴、感情深厚、贴近生活、诙谐幽默,成为山城人民的精神文化象征。

5. 展言子与习俗文化

世界文明史上,语言与民俗现象就像一对孪生姐妹,是与时共生的,它们都是人类社会的原生文化形态。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人类交际和思维的主要工具,是思想的直接现实与文化的重要载体;民俗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人文意识形态,是精神与物质生活的民间传承模式,口头语言是其最主要的载体和传播媒介,有些民俗事象直接表现语言或言语形态。现代语言学奠基人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指出:“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常会在它的语言中有所反映,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构成民族的也正是语言。民俗即民间风俗习惯,方言亦即一方之言,两者是互为因果的。著名的方言学家温端政先生曾著文论述道:“民俗是第一性的,先有了某种民俗,然后才产生和这种民俗相联系的方言词语。”而另一方面,方言反过来又影响民俗。也就是说,各地方言在语音和词汇方面差异,使得各地民俗不尽相同。

在这里本文将重庆言子儿中富有特色的歇后语单独列出来探讨方言与民俗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歇后语,重庆人称“展言子”。展言子其实就是隐喻,它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前部分为是譬喻或者引子,后半部分是解语和注语,即前半截为比喻,后半截为解答,是说话人真正想表达的意思 [7]。说的人常常会在说话当时只说一半,留一半让人去猜、去想,造成更深的印象,或者不直接了当说明白,而是先说前部分,再抖出包袱,使得语言更生动、形象。用重庆人的话来讲,把话展开来说,说抻抖,说安逸,说得让人哈哈大笑,这才叫展言子。例如:”瞎子戴眼镜——多余的圈圈儿”,这是一个完整的展言子。但是生活中常只说一半,如:“你这是何必呢,做这些无用功完全就是瞎子戴眼镜。”再比如:你这个方法真的是解放碑上的钟——简直不摆了。

(一) 展言子与饮食习俗

四川盆地潮湿多雨,湿度大,重庆人自古“好辛香”“尚滋味”,麻辣味道自然少不了辣椒和花椒两样东西,重庆人生活中离不开辣椒花椒,因而关于它们的歇后语也不少,例如:八两花椒四两肉——麻嘎嘎(本指用大量花椒腌制过的肉麻味很浓,实际运用中指肉麻)三杯酒下肚——二麻二麻的(醉醺醺的样子)

素椒杂酱面吃多了——虚火(指害怕 重庆人说别害怕说你莫虚)

花椒树下跳舞——拽麻老(形容人很得意的样子,重庆人说某人得意说拽)

油汤里头撒花椒——你烫我,我麻你(比喻互相欺骗,重庆人说你别骗我说你莫麻我)

重庆人爱喝茶,茶在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普通人家里来了客人都要泡茶应酬,饭余酒后也要泡茶解渴醒酒,夜里加班疲劳时以喝茶提神。茶叶是居家必备之物,茶馆也随处可见,因而关于茶的歇后语也不少,如:茶铺头的龙门阵——想到哪儿说到哪儿(比喻漫无目的的闲聊)

茶铺搬家——另起炉灶(比喻重新开始)

茶壶里下挂面——难捞(指难捞到好处)

茶壶装白酒——没得壶(福)川东北一带发音h、f部分,因而壶福同音

茶壶装汤圆——有货到(道)不出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好吃不过茶泡饭——好看不过素打扮

初次以外有关饮食习俗的方言词还有很多,重庆人称厨师叫“锅儿匠”管做饭的叫“炊事员”。重庆人很喜欢吃,管占便宜叫“吃福喜”白吃叫“吃抹和”,因为别人的关系而占了便宜叫做“吃巴壁”,几个人的利益一个人独吞叫“吃独食”,除了这些,关于饮食的还有许多歇后语,如:吃包谷粑打哈欠—开黄腔;

哑巴吃汤圆——心中有数;

豆芽上蒸笼——卷起脚脚受气;

稀饭泡米汤——清(亲)上加清(亲);

一只筷子吃藕——专挑露眼儿;

半夜吃桃子——按到的捏。

等等,个个方言词语都生动形象,还格外的诙谐上口,从中也不难看出重庆人民的饮食习惯。

(二) 展言子与生产习俗

川渝地区盛产竹子,尤其是川东、川南丘陵地带以及川西坝子,有人家处必有竹林。竹子种类繁多,用处甚广,竹子初生作为竹笋可食用,长大之后可以用于制作各种用具,竹筷子、竹席子、竹篮子、竹火筒、筛篮、簸箕、刷把、扁担等一大批词语都与重庆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栽竹种竹成了重庆人尤其是重庆农村人家的习俗,因而有关于竹子的歇后语也应运而生。如:肩膀上搁烘笼儿——捞(老)火

砍竹子遇节——遇缘得很(形容很凑巧)

火瓢竹林——一群光棍

冬天的扇子,夏天的烘笼——无用

正可谓是形象生动又颇有道理。生产习俗除了这些歇后语,重庆方言中的农谚也颇有意思。如:雷打惊蛰后,平坝种成豆;雷打惊蛰前,高山水满田。清明种瓜,船载车拉。阳雀一催,活路成堆(阳雀)。立夏科风摇,麦从泥里捞。寒露霜降胡豆麦子在坡上。太阳圆圈圈,雨落明后天。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天云钩钩,无雨也不风。天黄有雨,人黄不病。等等,无一不体现了重庆人民因地制宜、因时而动的智慧。另一方面,重庆地区高山连绵、江河纵横,无法像平原城市一样统一规划,山城区县分散,基本上都是因地制宜、依山而建。这就使得生活在这里的古巴渝居民出现了若干相对独立的文化社区,各地的民风习俗也因各地的地理环境差别而略显不同,比如笔者老家巫溪,比较典型的饮食习俗就是猪羊鸡鸭,自养自食。以前农村主食为包谷、红薯、洋芋(俗称三大坨),典型的生产习俗有”栽秧打擂”(每年插秧时节,农户相互换工,集中劳动,栽秧时助工大展歌喉,相互打擂,整个田坝沸腾成歌的海洋)、焥wo火粪(也称烧畲即把树枝、落叶、草皮等堆积到一起,点火慢烧,成为上等的绿色环保肥料)、赶场(在约定的日子里,集中把农副产品搬运到城镇上交易)。当然,也有一些方言词语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逐渐被人们淘汰。

6. 结语

语言是构成文化这一统一体的要素之一,方言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现象,它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反映着由其所产生的特定人群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重庆方言则是重庆文化、重庆人文性格的构成材料,传达着重庆人的生活与性格。从为数不多的文化词语中我们能够管窥到重庆地区的风土面貌以及巴渝民众幽默豪爽的个性 [8]。重庆言子儿中最富于地方特色的歇后语(展言子),也印证了方言与民俗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亲密关系。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卲宝贵. 重庆地名文化词典[M]. 重庆: 科学技术出版社重庆庆分社, 1990.
[2] 沈荭. 重庆方言与城市文化[M].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0.
[3] 罗常培. 语言与文化[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50.
[4] 翟时雨. 重庆方言志[M]. 重庆: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5] 易忠. 重庆方言词汇概说[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2(3): 51-59.
[6] 李敏慧. 地域文化对词汇的影响[J]. 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 2006(3): 11-12+16.
[7] 谭丽蓉, 等. 重庆方言特色词探讨[J].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5): 64-69.
[8] 黄佩文. 方言与民俗[J]. 汉语学习, 1992(6): 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