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2030”背景下学校武术发展的实然与应然
The Reality and Necessity of School Wushu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Healthy China 2030”
DOI: 10.12677/APS.2020.84035, PDF, HTML, XML, 下载: 3,507  浏览: 10,347 
作者: 汪晓丽: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上海
关键词: 学校武术武术教育健康中国School Wushu Wushu Education Healthy China
摘要: “健康中国2030”战略为学校武术发展提供基本遵循与动力,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本文对我国学校武术实然现状与应然策略进行研究,当前我国学校武术实然面临诸多困境,体现在:地位边缘——学校武术教育地位不受重视;执行偏差——竞技武术和学校武术实施中培养理念混淆;文化堕距——学校武术传统文化内涵流失。对此,提出应然战略:将武术作为独立课程,重构武术教育体系;提升武术文化价值意蕴,给予学校武术新使命;合理选择武术教学内容,选用科学教学策略。以“健康中国2030”战略为契机,促进学校武术教育模式不断优化和升级,为武术教育振兴提供理论基础。
Abstract: The strategy of “Healthy China 2030” provides the driving fo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 Wushu.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strategy of healthy China,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actual status and the strategy of school Wushu. There are lots of difficulties in school Wushu. First, marginal status: we do not attach importance to school Wushu. Secondly, executive deviation: people are apt to confuse the concept of competitive Wushu and school Wushu. Finally, cultural lag: the deep content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school Wushu is being lost. So the following strategies are proposed: first, we should take Wushu as an independent course and reconstruct Wushu education system. Second, we should enhance the cultural value of Wushu and add a new mission to school Wushu. Finally, we should choose reasonable Wushu teaching content and scientific teaching strategy. We should take the “Healthy China 2030” strategy as an opportunity, upgrade the ed-ucation mode and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revitalization of Wushu education.
文章引用:汪晓丽. “健康中国2030”背景下学校武术发展的实然与应然[J]. 体育科学进展, 2020, 8(4): 219-224. https://doi.org/10.12677/APS.2020.84035

1. 前言

健康是生命之本,青年是国家未来发展建设的重要群体组织,而青年的代表性群体为学生,其健康状况尤其被重视。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其中特别强调:“要加大学校健康教育力度,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以中小学为重点,建立学校健康教育推进机制”。国民健康尤其是青年学生的健康被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上,使得学校体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武术,作为一项兼强健体魄与文化传承于一体的运动,更应该在“健康中国2030”的时代背景下阔步走近学生,深耕于校园,充分发挥其优秀民族文化的魅力。然而,在国家政策的驱动引导下,学校武术虽抓住了发展契机,但几年来仍然成效甚微,其发展中的实然困境仍未解决。武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边缘、执行偏差、文化堕距造成武术在学校教育中不被重视、培养理念及方式混淆、武术传统文化内涵流失等尴尬处境,致使学校武术发展举步维艰,困境重重。

2. “健康中国2030”背景下开展学校武术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建设健康中国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全民健康,在这一优越的时代背景下,武术的教育价值尤其应该被重视。中华武术拳种丰富多样,经挖掘整理后现存拳种多达131种,不仅蕴藏着几千年来中国武术丰厚的文化内涵,更映照了当今“健康中国”的时代条件。

武术进校园,首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需要。其传承不单单是一种技能的传承,更重要的是民族精神和文化的传承。全球化时代,由于西方文化的强势植入,使得我国传统文化大受侵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过西方节日,逐渐淡化甚至抛弃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而中华武术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哲理和民族精神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升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培养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其次,是当今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需要。体质差、肥胖等已成为当今中小学生的代名词,加之当前独生子女数量的增加,学生娇生惯养,自私观念强,以及巨大的学习压力,学生的身体素质及心理素质亟待提高,武术恰恰能充当其弥补者的角色,武术运动既能增强学生的柔韧、耐力、力量、灵敏等综合素质,又能修身养性,加上相关体育竞赛的心理素质培养和磨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身体和心理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压力。同时,武德的培养又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明理修德,有助于建设和谐社会。

最后,是实现全民健康的需要。自古武医不分家,如今太极拳、健身气功等在疾病干预方面的影响越来越大,包括在此次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疫情期间,武汉方舱医院患者集体习练太极拳,并且多名医生及专家表示太极拳、八段锦等能够使患者康复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充分证明了人们对于传统武术的肯定。专业的武术师资队伍兼具武术教育能力与健康教育水平,因此,武术进校园,一方面是身体素质的教育和提升,另一方面能使学生得到相关医疗健康知识的普及,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提高健康水平,也能够促进“武医融合”的快速发展,加强人们对于健康的关注和健康知识的宣传,有助于建设健康中国,实现全民健康的根本目的。

3.“健康中国2030”背景下学校武术实然现状

3.1. 地位边缘——学校武术教育地位不受重视

3.1.1. 学校教育功利性

以高考为导向的学校教育,家长和老师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过分关注,对学生健康体质的忽视,致使学校教育蒙上“功利”的面纱。学校教育功利性弱化了武术教育功能。学生过于追求成绩和升学致使其对武术修身养性、强健体魄功能的忽视。学校武术教育中武术套路枯燥乏味,技击功能的空白致使学生对武术兴趣低下,武术教育的道德教化、提升文化素养等功能就难以得到体现。在健康中国背景下,中小学体育教育并未得到重视,失眠、抑郁等亚健康状况逼近青少年,其他科目挤占体育课已成为常态,中小学学生每周体育课少于三次 [1]。可想而知,学校体育尚且如此,依附于学校体育的学校武术地位更是岌岌可危,学校武术甚至“名存实亡”。

3.1.2. 武术师资匮乏

武术教师乃武术教育系统之“中枢”,武术师资数量与质量关乎学校武术教育命运。武术教师的能力关系到是否能够真正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动力与激情。武术非一日之功,练习年限短、应付任务的武术教师并不能真正理解武术。学校武术师资缺乏,并不擅长武术的其他体育项目教师“流于形式”、“照葫芦画瓢式”地进行武术教学,教学内容肤浅且表面,授课内容模糊,教师自身都不能充分理解每个动作的攻防含义,让学生进行生搬硬套地刻意模仿,按照此种方式学习到的武术是没有灵魂的武术。技能学习的前提是教师自身对动作非常熟悉,方可“一针见血”地指出学生的错误,才能将学习武术的“第一颗纽扣”扣好。

3.1.3. 对体育教育的依附

武术是文化还是体育?这一问题引发众多学者争议。在没有正式纳入学校体育前,武术与学校体育实行的是“武体分离”的模式,但自近代以来,武术融入校园后,逐渐踏上“体育化”道路,武术自此踏上“寄人篱下”的依附之路,始终没有自己独立发展空间,仅仅在体育的狭隘空间下存活,学校武术体育化带给武术发展的伤害影响深远,可谓是武术教育众多问题的根源 [2]。学校武术体育化之路的选择就意味着武术的艺术性、哲学性、身体性等特征并不能得到充分彰显,基于此,学生对这颗中华文化的明珠的认知是存在片面性的,甚至有学生对武术的认知仅仅停留在电视剧中的打打杀杀,武术在学生的狭隘认知中“夹缝生存”,加之跆拳道、空手道和球类运动的“排挤”,武术教育地位在西化的学校体育中“岌岌可危”。而政府对武术的管理上更偏向于宏观性组织与指导,武术教育更多是按照体育宏观规划实施,缺乏具体的可执行政策与有效措施,使学校武术面临“名存实亡”之窘境。

3.2. 执行偏差——竞技武术和学校武术实施中培养理念混淆

3.2.1. 竞技武术和学校武术培养理念混淆

体育全球化为中华武术这颗璀璨瑰宝向世界闪闪发光带来曙光与机遇,同时也将学校武术推向“水深火热”之境地。身处西方竞技体育大环境中的学校武术逐渐走向竞技化之路看似是不得已而为之,剖其根本,实则是武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 [3],是武术在西方竞技体育文化裹挟下的盲从。削足适履、一味模仿与盲从的学校武术竞技化之路使武术不得已走向丧失文化主体性的“深渊”。

如何正确处理竞技武术与学校武术之间的关系备受学者争议。学校武术是培养竞技武术人才的“能量库”,但学校武术的受教育群体仍是学生,以强身健体、培养学生兴趣为基本要求,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德艺兼修的武术人才为根本目标。以争金夺银为主要目标的竞技武术追求“高、美、难、新”,盲目用武术训练代替武术教学,训练量大且内容复杂枯燥,仅仅以成绩和名次为导向的学校武术教育,以竞技为导向,知识面狭窄,教学模式单一,人文氛围缺失,扼杀学生兴趣。“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学习兴趣和动机丧失,何谈实现“终身受益”的教育目标?正是缺乏对竞技武术和学校武术从根本上的区分,才使学校武术普及与发展“步履维艰”,让跆拳道和空手道等西方武技“有机可乘”。

3.2.2. 学校武术教育内容体系不合理

学校武术如今的“尴尬”局面,究其根本而言是缺乏一套普及大众、契合奥运、适应学校的内容体系 [4]。学校武术教学形成了基本功和初级套路的基本模式,只强调动作规格和路线,忽视动作内在含义理解和攻防含义教学。武术操的普及更使武术偏离其原有本真要求轨迹。武术套路和武术散打分离严重,武术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驴唇不对马嘴”,学校武术基本以开展武术套路教学为主,而学生真正感兴趣的散打教学却是一片空白,未突出武术的技击属性,造成学生和家长对武术理解偏差。学校武术的主要授课内容依旧是简单易学常见的武术套路,武术拳种文化的多样性并未得到体现,少见拳种的传承面临困境。甚至在许多中小学武术课“可有可无”、“惨淡经营”,反观跆拳道、空手道等国外武技却在中小学开展如火如荼。

3.3. 文化堕距——学校武术传统文化内涵流失

武术属于体育,但高于体育。任何体育项目都无法比拟武术中所蕴含的中国哲学文化及民族精神。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提供不竭动力、培养民族自信和构建文化认同乃武术担负之责任和使命。若武术文化属性流失,武术和“中国式体操”又有何差异 [5] ?武术每个动作渊源、典故和蕴含故事等都是其所具有的独特文化内涵,是千百年来民族文化的沉淀,具有深厚的教育价值。缺失文化内涵的武术教育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仅仅从武术体育角度向学生灌输武术强身健体的体育价值,学生会认为武术与球类田径等体育项目并无差异,武术的文化价值苍白无力,未能唤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为学校武术传播蒙上阴影。

因学校武术对体育的依附,使其附上西方体育的烙印。在开展武术教学中,仍将技能教学和动作掌握放在首位,学生掌握的是竞赛规则、动作技巧和动作规范等。而关于武术文化包括文化渊源、传承历程、武德和武术礼仪等理论知识成为武术教学的盲区。学生学习武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武术的理解浮于表面,并未真正做到“以武化人”。

4. “健康中国2030”背景下学校武术应然战略

4.1. 将武术作为独立课程,重构武术教育体系

要想改变武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定位,提高学校重视程度,就必须改变武术课依附于学校体育课的教学形式,将武术课专门分类出来,作为一项独立的课程进行教学并作为学期末的考评指标,增加武术的教学课时,甚至将武术融入到各省份初高中升学考试的范围,用中国传统应试教育的方法和理念将其贯穿到学校、教师、家长以及学生的思维之中,提高对武术的重视程度。

另外,其学科课程的教学与发展也应该紧跟时代潮流,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重新构建新时代武术课程教育体系。充分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的成功经验,如足篮排三大球的宣传模式以及泰拳和跆拳道的教学形式,促进武术文化、表演、实战三方面教学齐头并进 [6]。贯彻落实“打练并进”的武术教学模式,在学校武术中同时开展具有实战性的散打与表演性的套路教学。同样不能忽略武术的传统文化内涵与价值,要适当开展武术文化理论课程。教育部门要及时更新编写武术相关教材,使其能够有针对性地融入到不同年龄阶段的武术理论教学中,确保武术传统文化内涵在各年龄阶段学生中都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输入,实现新时代青年学生“能打会练又懂”的武术要求。

4.2. 提升武术文化价值意蕴,给予学校武术新使命

武术教育的终极目标是立德育人,而不是纯粹地发展或推广。武术之所以能够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独树一帜,不单单表现在外在的精湛技艺,更离不开其内在的文化教育价值,武术文化中所蕴含的哲学、医学、伦理等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很重要的价值。但在多元文化的21世纪,武术文化在青少年的学校教育中渺无影踪。因此,学校武术必须要结合新时代发展需要,术道并重,加强对其内在价值的开发,注重武术伦理道德的教育,承担起作为优秀文化身处教育体系中的历史使命。

文化自信是新时代中国前进发展的不竭动力,而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文化现象已经成为人们勾勒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典型元素 [7]。提高武术文化内涵的宣传和普及,促进新时代“健康中国”和“文化自信”齐头并进,承担起对文化传承的重任,促使新一代学生不忘初心,不忘本质,进而推动中国文化的健康全面发展 [8]。

4.3. 合理选择武术教学内容,选用科学教学策略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颁布给了武术改革一个良好的契机,学校武术的教学内容也理应与时俱进,突破教学内容过于标准化的限制。尤其是应抓住“健康中国”这一时代背景,充分利用传统武术“武医结合”的优势,在学校教育中开展武医结合式教学,例如在武术运动锻炼的同时开展相关医学课程(如武功整复学、中医推拿等)的教学,保证武术与健康教育相得益彰。

学校武术应该把武德教育作为武术课开展的重要前提。武德是武术文化的一个特殊层面上的内容,学校教育应将优秀的武德思想转化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9]。适当开展武德教育相关讲座论坛,包括学生对武德知识方面的认知以及礼仪方面的教化,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提高自身道德素质和意志品质,注重内外兼修,并使其逐渐转化为学生内心的价值认同和自觉行为 [10]。注重传统武德中民族精神的教育价值,提高学生爱国主义热情。此外,武术教学应改变其传统的、简单的动作教学,要将每一个动作的攻防含义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并传授给学生,使武术真正达到“强身健体,防身自卫”的作用。

5. 结语

“健康中国2030”战略为我国学校武术的发展提供动力源泉,学校武术是实施“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重要抓手,健康中国战略与学校武术相辅相成、共同促进。新冠疫情背景下,学校武术更应以“健康中国2030”战略为契机,对学校武术现有的实然现状进行不断改善和优化,将武术作为独立课程,重构武术教育体系;提升武术文化价值意蕴,给予学校武术新使命;合理选择武术教学内容,选用科学教学策略。推动学校武术健康发展,加快学校武术助力建设健康中国步伐。

参考文献

[1] 孙波, 傅琴. 健康中国战略下学校体育治理的问题与对策[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9, 39(4): 5-8.
[2] 李源, 赵连文, 梁勤超. 学校武术教育百年的演进逻辑与文化反思[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6, 39(6): 110-115.
[3] 张恒波, 胡庆山, 王利国, 杜光友, 李治洪, 袁新国. 学校武术百年发展的文化本位缺失及重构[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9, 45(3): 57-63.
[4] 陈琳, 王智慧, 陈盈. 学校武术教学内容及思想的演进与启示[J]. 体育与科学, 2010, 31(5): 30-34.
[5] 刘文武, 杜杰, 胡海旭. 学校武术教育——定位、现状、对策[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5, 49(9): 64-68.
[6] 杨松蓓, 郭润泽. “健康中国”背景下对中学武术教学推广的思考[J]. 武术研究, 2017, 2(4): 81-83.
[7] 袁金宝, 王岗. 中国武术文化软实力发展的现状、困境及出路[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8, 30(5): 445-449.
[8] 彭鹏, 尹碧昌, 郑锋. 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审视[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9, 53(12): 46-51.
[9] 白鸽, 张勇. “健康中国”视域下学校武术的价值定位[J]. 中华武术(研究), 2019, 8(4): 66-70.
[10] 漆振光, 赵光圣, 郭玉成, 郭发明, 李守培. 学校武术教育中的武德传承内容及对策——基于武术家口述史的研究[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19, 36(6): 718-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