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殡葬习俗折射出的社会文化差异之浅析
An Analysis of Social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Reflected by Chinese and Western Funeral Customs
DOI: 10.12677/ML.2020.86110, PDF, HTML, XML, 下载: 681  浏览: 3,285 
作者: 陈 琦, 岳福新:天津商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
关键词: 中西殡葬习俗文化差异对比分析Chinese and Western Funeral Customs Cultural Difference Comparative Analysis
摘要: 殡葬习俗是重要的社会风俗文化。世界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殡葬习俗。中西社会不同的自然条件、中西民族不同的生存方式造就了不同的殡葬文化。本文将对中西方殡葬习俗进行深入的对比分析,以期帮助人们从一个理性、客观、科学的角度了解中西殡葬习俗中的文化差异,进而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西民族文化的内涵。
Abstract: Funeral custom is an important social custom culture. Every nationality has its own funeral customs in the world. Different natural condition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society and living style of Chinese and Western nationality have created diverse funeral culture. This paper will make a deep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funeral customs in order to help people understand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from a rational, objective and scientific perspective, and then help people better understand the connot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national culture.
文章引用:陈琦, 岳福新. 中西殡葬习俗折射出的社会文化差异之浅析[J]. 现代语言学, 2020, 8(6): 803-806. https://doi.org/10.12677/ML.2020.86110

1. 引言

文化是一种集体人格。英国学者泰勒 [1] 明确指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笔者认为习俗与文化间的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习俗,同时,习俗又蕴涵并体现着文化。殡葬习俗是深层次文化积淀的具体体现,是各种文化因素互相影响的结果。本文从殡葬举办主体、殡葬程序、殡葬用具、殡葬基调四个方面进行对比,旨在通过对中西方殡葬习俗的比较来探究中西方社会文化的差异以及造成该差异的原因。

2. 中西方殡葬习俗的差异

殡葬礼仪是几千年来人类传承下来的一种特殊文化,不管是在中国还是西方国家,殡葬礼仪的目的都是寄托生者对死者的哀思。俗话说,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情。远隔万里的中西社会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这必然会产生不同的殡葬礼仪。受宗教文化的影响,中西方在殡葬举办主体、殡葬程序、殡葬用具、殡葬基调等习俗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本文将从这四个方面对中西方的殡葬文化进行解释。

2.1. 举办主体不同

中国殡葬仪式的举办主体是家族或宗族,即在家中堂屋或者宗祠里举行葬礼。时至今日,在农村及偏远地区,仍然保留着传统的葬礼习俗。在亲人去世后,整个家族的人都会来参加葬礼,举办主体是逝者的嫡亲亲属。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西方殡葬礼仪基本上属宗教式的殡葬礼仪。人们多在教堂举办葬礼,举办主体是教会,由牧师主持葬礼活动,教会参与西方葬礼的整个过程。然而,中国殡葬仪式中也含有佛教元素。佛教僧侣会直接参与民间的殡葬活动,主要有举行祭奠、营斋仪式,即设斋台以供僧众,请其为死者祈祷诵经、超度灵魂 [2]。

2.2. 殡葬程序不同

中西殡葬习俗是千百年来中西文化的结晶。儒家强调血缘宗亲,以“孝道”来凝聚族人,这使中国人将亲人、家庭看的极为重要。受儒家“孝”观念的影响,中国的葬礼过程繁琐,持续时间较长。对逝者的“孝”就体现在殡葬的厚薄和质量上,体现在葬礼的繁文缛节上 [3]。中国葬礼仪式的主要程序是停灵、吊唁、入殓、送门幡、殡葬(出殡)。停灵在《红楼梦》(因将恩旨备述与众亲友听了。一面先打发贾蓉家中料理停灵之事——《红楼梦》第六十三回)中的释义是:埋葬前暂时把灵柩停放在某处。一般来说,人们会将灵柩放在家中堂屋。吊唁是指亲友们祭奠死者并对家属进行慰问。参加葬礼时,亲友们会向逝者敬献花圈以示哀悼。入殓又称“入棺”、“入木”、“入材”,意思是将死者装进棺材。送门幡又称“送路”、“送山”,意为送亡者的灵魂去归宿地,时间在夜晚。出殡指将棺材移至墓葬地。在出殡这一天,亲友、邻里汇集丧家,祭送奠仪,以示哀悼。

西方由于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其葬礼仪式比中国的要简化的多。基督教轻视肉体,认为肉体是肮脏的、有罪的。相应的,该教崇尚灵魂的升华。因此,西方的殡葬习俗是重精神的超升,对肉身简丧薄葬 [3]。其具体程序是,先将棺材运入教堂,再由牧师念悼词并为死者祈祷,最后将棺材送往墓地或火葬场。西方人把对死者的安慰权交给上帝或上帝的传讲人——牧师,他会为死者祈祷:“天父,我的上主,在地上如同在天上,请您饶恕我们,正如我们饶恕得罪我们的人,而荣耀都是归于您的。”“愿上帝宽恕你,如同你宽恕他人,人来之于尘土,而归之于尘土,愿你的灵魂在天堂安息吧,阿门。”总之,西方人的殡葬仪式本着基督教的原罪和复活的理念展开。

2.3. 殡葬用具不同

中国传统殡葬涉及的用具主要有寿衣、花圈、棺材、冥币、纸质陪葬品等。受儒释道思想的影响,中国民众认为人死后所在的世界与现实世界有着相似的生活方式。中国民众将死者与生者联系起来,认为逝去的人能够保佑尚在人间的亲人。因此,他们的子孙后代会将死者当生人供奉,于是就有了寿衣、冥币以及纸质陪葬品等用品供死者在另一个世界享用。

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西方葬礼用具主要有圣水、十字架和蜡烛。基督教认为人生来就是有罪的,人在去世后,需要接受圣水的洗礼,这样才能洗涤在尘世所留的污迹。十字架则代表着逝者的基督徒身份。蜡烛能为逝者照亮前方的路,带领其走向天堂。

2.4. 殡葬基调不同

中西方殡葬基调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殡葬音乐的选用以及哭泣方面。中国传统葬礼以热闹为主,所选用殡葬音乐多由传统民族乐器演奏,声音哀伤 [4]。在葬礼上,丧家一般会请殡葬乐队演奏《哀乐》(葬礼进行曲)、《大出殡》、《哭皇天》等音乐。常见的乐器有唢呐、笙、锣、钹、碰钟等。在殡葬期间,送葬人嚎啕大哭,以显示他们的悲痛和孝顺。有的人家甚至会聘请职业哭丧人,让葬礼上哭声更大,营造一种更加悲伤的氛围。演员耿乐在电影《相亲相爱》中就饰演了一位职业哭丧人,整个葬礼现场敲锣打鼓不断,哭声不断,热闹非凡。而西方葬礼所选用的音乐则是出自《圣经》中的诗歌,如新编赞美诗193《追思歌》、194《再相会歌》、373《仰望天家歌》等。信仰基督教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生前为自己挑选了殡葬音乐和赞美诗。在现场,2000余名宾客齐唱颂歌,气氛庄严肃穆。与中国热闹的殡葬氛围不同,西方人在殡葬期间不能大声嚎哭,只能默默流泪,意为不要打扰死者的灵魂。

3. 中西方殡葬习俗体现的文化差异

3.1. 殡葬习俗体现的中西方哲学思想差异(天人合一与二元论)

中国的殡葬礼仪看似繁杂,其背后蕴含的是天人合一的理念。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对自然的顺应、协调和感恩。以中国藏族的殡葬习俗为例,其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藏族主要实行天葬,又称“鸟葬”,即将死者的尸体喂鹫鹰。鹫鹰食后飞上天空,藏族人民就认为死者能顺利升天。除了天葬,藏族还有水葬、塔葬、火葬、石葬、树葬等众多葬俗,其产生和发展过程都反映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相互的协调过程。

西方的殡葬礼仪看似简洁,其背后蕴含的是二元论的理念。基督教教徒将人生当作皈依上帝的旅程,将肉体与灵魂、天堂与地狱作绝对的分割。在我国,基督教教徒的挽联极具宗教色彩,如“身死已随天使去,灵活必伴耶稣来”“魂舍肉体归故土,灵偕圣主赴天筳”“肉本土成宜返土,灵由天赐必归天”等。从这些挽联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基督徒将肉体与灵魂对立起来,这充分体现了二元论的思想。

3.2. 殡葬习俗体现的中西方社会结构差异(宗法制社会与城邦社会)

古代中国社会形成了以血缘家庭为纽带的家国臣民社会 [3],具体特点为宗法制的社会结构。中国葬礼仪式的举办主体及举办地点就是受到了宗法制社会结构的影响。在这种以血缘伦理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结构中,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便占据重要地位。因此,中国葬礼突显家庭伦理孝道。

西方的社会组织结构源于以地缘政治为基础的希腊城邦。徐行言认为这些城邦一旦发展到相应的规模就会通过移民开拓新的定居点或殖民地 [5]。大规模移民的一个直接果实是以血缘为基础的氏族社会组织遭到更彻底的破坏,人们血缘宗族意识淡薄 [5]。再加上基督教的影响,西方葬礼因此注重逝者与上帝的关系,重视灵魂的安抚。

3.3. 殡葬习俗体现的中西方伦理文化差异(家族孝道与个人本位)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中国千百年来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儒家提倡孝道,并将葬礼看成是尽孝的一个重要方面。《礼记·中庸》说:“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论语·学而》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中国人深深地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他们认为厚葬是体现孝道的一种方式,因此在一些地区,葬礼极尽奢侈。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很多人在父母生时未能很好的赡养,父母病故后却对丧事大办特办。这是因为他们害怕落下不孝的罪名,想让自己在心理上得到安慰,避免街坊邻居的议论。其实这些人的做法本质上违背了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网上有段视频是这样讲的:“父母在时你不孝,坟前哭喊没必要。生前不给吃和穿,死后花钱算那般。披麻戴孝孝衣穿,不如生前把饭端”说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

西方崇尚“个人本位”,主张“以个人为中心”,强调个人价值。因此,西方葬礼更多的是为死者祈祷,希望其灵魂早日升上天堂,解脱生前痛苦。死者下葬时牧师会为其祈祷:“我主、上主,慈悲的天主!求你恩赐所有亡者早日解脱死亡的枷锁,进入平安与光明的天乡,因着你的慈爱能得享永生的幸福,阿门。”因此,与中国的厚葬不同,西方葬礼以个人为中心,重在安置死者的灵魂,对肉身简丧薄葬。

4. 总结

综上所述,由于受宗教信仰、哲学思想、社会结构、社会伦理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中西方传统殡葬在殡葬举办主体、殡葬程序、殡葬用具、殡葬基调等习俗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通过对比分析这些差异性,我们可以对西方殡葬习俗有更好的了解,有助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同时,也可以加深对我国传统殡葬习俗的理解,有助于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殡葬文化。

参考文献

[1] 泰勒. 连树声译(重译本), 原始文化[M].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1.
[2] 温瑜. 佛教对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诗的影响[J]. 文艺评论, 2015(12): 63.
[3] 陈坤林, 何强. 中西文化比较[M]. 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17: 8, 219, 220.
[4] 尚菲菲, 刘洋. 中西方丧葬习俗差异及文化透视[J].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4): 378.
[5] 徐行言. 中西文化比较[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