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中国社会已从物质文明转向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是一切的基础,物质文明不仅支撑精神文明也支撑生态文明。在大健康背景下,发展避寒生态旅游是物质生态文明的重要任务之一,避寒旅游资源及支撑避寒旅游的环境是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保障。
消费驱动的后福特时代,更关注于消费者的多样需求,生产布局也更趋向于消费地。21世纪后,与消费相关的休闲旅游和服务性行业也相继兴起。消费需求的驱动不仅带来了产品的创新、新的职业,同时,赋予了避寒旅游地新的意义以及避寒旅游新的潜力发展机遇。
雾霾、严寒、雪灾和冻雨使得人们对低纬避寒的社会需求日益剧增。有研究论证了低纬高原气候资源的优势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中国人口老龄化和冬季北方供暖的能耗、污染和PM2.5微尘等剧增,有害健康。为此,开展避寒旅游十分迫切。
春节异地旅游成为时尚新民俗。以家庭团聚、探亲访友为主的传统春节,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春节期间人们有假有钱有闲,过年旅游渐渐成为了新时尚,受到众多人的喜爱和追捧。春节“黄金周”恰好处于冬季,客观上助推了避寒旅游者进行避寒旅游活动的时间与机会。此外,春节期间正值全国大部分地区最寒冷的时节,气候舒适度较高的南方地区如海南,特别是云南西双版纳等恰好是冬季避寒的最佳旅游目的地。
近年来冬季雪崩、冻雨、冰雹和雾霾等异常极端灾害性气候事件日趋严重,导致人们特别是老年人群的发病率与死亡率攀升。而地处低纬地区的云南具有得天独厚的避寒气候资源,是冬季发展健康旅游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避寒旅游利用天然的生态环境让人们强身壮体,为国家、社会与家庭减轻医疗负担,节约大量的开支。在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今天,避寒旅游是现代人追求“健康是第一财富与最大财富”的保障之一,并逐渐成为了最具潜力的生态旅游和研究热点之一。
通过梳理、归纳与总结国内外避寒旅游相关文献得知:避寒旅游的研究与避寒旅游活动的开展只有十多年的历史,总体研究时日尚短,成果偏少,研究方法单一,主题面窄,研究内容欠缺,理论研究与方法薄弱,未形成避寒旅游的专题研究,研究尚处初步探索阶段。避寒旅游的研究依赖于国家政策与经费支持,但多年来未受到重视。国外避寒旅游研究早于中国,研究深入,研究成果多,国外学者在这一领域主要运用定量的统计分析和数理模型等研究方法,而国内多为定性的描述分析,十分缺乏定量的方法来研究避寒旅游。现今,国外学者重点探讨了气候舒适度评价、气候变化对旅游发展的影响以及冬季季节性旅游研究等,国内学者把研究重点放在了避寒旅游地的资源与气候舒适度剖析与评价、参与避寒旅游的黄金时间以及开发模式研究等,极少把旅游主体旅游者的需求与避寒旅游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且测量量表的开发与设计鲜有涉及。亟待加强避寒旅游活动的参与主体——避寒旅游者消费需求特征研究,以此来完善中国避寒旅游研究体系,丰富避寒旅游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等。
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多,居民消费结构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人们去追寻更高的精神需求,享受生活,提高幸福指数,从而进行避寒旅游活动。在此本文以西双版纳为案例地,对不同的人群发放问卷和参与式访谈,获取第一手数据,通过数理统计分析,研究避寒旅游者的消费需求程度、参与避寒旅游动机、消费方式及避寒旅游者购买力与消费水平等,得出避寒旅游者消费需求特征,能客观地反映旅游者进行避寒旅游活动的需求特征,为合理、有序地开发避寒旅游以及促进避寒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2. 研究综述
气候资源是旅游和娱乐的重要自然资源 [1],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影响深重,这种变化将改变某个地区旅游季节的长度和质量,影响旅游流和消费的时空分布 [2] [3]。Belen,Gomez Martin指出旅游地发展的基础是气象景观和气候资源,也是旅游者能够享受旅游目的地特殊旅游产品及舒适服务的重要吸引物,分析气候对旅游系统中的地理空间、旅游需求、旅游供给和旅游市场的影响十分重要 [4]。Terjung通过舒适和风效指数来评价美国大陆生理气候,对温度、相对湿度、温度和风速进行组合与计算,从舒适指数列线图和风效指数列线图中查找,进行定量研究获得舒适指数和风效指数 [5]。Green基于气候条件深入研究人体在户外体验气候舒适度,并进行评价 [6]。Murray构建夏季气候舒适各项指标,根据指标评价气候舒适度 [7]。Crowe,Smith学者分别于1976年和1985年探讨了加拿大西北旅游和游憩气候的分类与东南亚的旅游气候,为旅游者出游选择旅游目的地提供依据 [8] [9]。此外,加拿大气象局指出当温度在20℃~24℃及湿度在40%~60%是人体感觉最舒适的范围 [10]。
林锦屏等对西双版纳的气候舒适日数分布、气温条件、日照时数进行了研究 [2]。宇宸、罗松英、李忠燕等采用指数评价法、加权评价法,分析了避寒旅游地的气候舒适度 [11] [12] [13],夏兆林等通过文献研究、定性与定量结合分析了赤水市的避寒旅游气候条件 [14]。李建提出攀枝花市的四种阳光避寒疗养度假模式 [15],李鹏坤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将避寒与养老旅游结合研究,最后提出发展策略 [16]。罗赟敏选取前往西双版纳进行避寒过冬的青海老年人群为研究对象,以深度访谈法为主,问卷调查法为辅,研究老年人群在异地避寒养老的行为特征 [17];李宁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探讨开发避寒旅游是否影响海口市居民的感知与态度,为海口市发展避寒旅游提供因地制宜的对策及建议 [18]。
3. 研究区概况
西双版纳(21˚10′~22˚40′N, 99˚55′~101˚50′E)位于云南省最南端,北邻普洱市,西南与缅甸相邻,东南与老挝接壤,相望泰国和越南,勐腊关累港是云南省与缅、老、泰直接进行经贸交往的重要水路通道1 (图1)。

Figure 1. Main scenic spots and locations of Xishuangbanna Dai Autonomous Prefecture
图1.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主要景区与区位图
西双版纳是低纬平坝区的一个特殊内陆地域系统,属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长夏无冬,冬半年(11月至次年4月)气候温暖舒适,艳阳高照,干湿恰到好处,低温冷气团极少入侵,最寒冷的12月至翌年2月(冬三月)人体感觉舒适的天数有58天,平均温度在13℃至25℃,冬三月日照时数为543.6小时,日照时数对避寒疗养者具有特殊价。西双版纳优越的气候条件,成为中国内陆低纬地区避寒旅游休养的主要基地。也是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与民族文化资源禀赋的旅游目的地(表1)。

Table 1. Information statistics of Xishuangbanna tourist attractions
表1. 西双版纳旅游景区信息统计表
资料来源:https://baike.sogou.com/v140336.htm。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于“十二五”期间给予了云南省西双版纳第一个旅游可持续发展观测点,是中国举足轻重的旅游胜地,获得了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旅游目的地”和全世界“十二个最为热门的旅游地之一”等。政府政策的积极支持是开发与发展避寒旅游的根本保障。基于“十二五”建设,在“十三五”规划中确立了开发养老、养生、康体旅游市场的银发经济。在政府政策的积极推动下,突出宣传“避寒胜地”旅游品牌形象,打造良好的避寒旅游产业链,吸引了无数游客。相关协会组织与传播中心机构对中国50多个避寒旅游城市进行了排名,西双版纳曾3次位居避寒旅游城市榜首,其余年份位居前六,充分说明了西双版纳在避寒旅游中的重要价值与贡献(表2),同时,避寒旅游城市排名也间接宣传了西双版纳的避寒旅游品牌形象,获得了优良的口碑。

Table 2. Ranking of Seventh China’s Cold-Shelter Tourism Cities (2012~2018)
表2. 七届中国避寒旅游城市排名(2012~2018年)
资料来源:资料来源:CPPC (中华口碑传播中心)、APEPA (亚太环境保护协会)、LCGA (世界文化地理协会)等机构联合评选。
4. 研究设计
4.1. 问卷设计
一手数据来源于问卷调查、交流访谈、实地考察以及网络问卷调查四个方面。调查问卷分为避寒旅游者的人口统计特征(避寒旅游者的性别、年龄、居住来源地、教育程度以及职业)与旅游者的避寒旅游消费需求特征(旅游者了解避寒旅游的途径、参与避寒旅游的原因、避寒旅游次数、避寒旅游地停留时间、资金来源、居住方式、饮食方式、交通方式、避寒旅游的月收入与人均总花费)。
4.2. 研究数据来源
选取西双版纳4A级景区——景洪曼听公园、热带花卉园、勐泐大佛寺、大金塔寺、星光夜市等,实地发放问卷与参与式访谈结合,同时结合网络平台——问卷星,收集避寒旅游研究的一手数据。本次调研共发放612份问卷,实地调研发放502份,网络平台发放110份,分别获取有效问卷492份、102份,回收有效率97.06%;同时,为进一步了解老年人群的避寒旅游消费需求特征,共对109位老年人进行参与式访谈,获取有效问卷为107份。
5. 样本特征分析
运用Excel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数理统计与分析。旅游者的人口统计特征如表3所示:从性别比看,男女比为49.66%,50.34%;从年龄看,占61.28%的人群是18~39岁的青壮年,60岁及以上老年群体占18.52%,说明避寒旅游以青壮年和老年群体为主;从教育程度看,专本硕及以上文化程度占比高达71.88%,初中及以下占比11.62%;被调查者的职业主要是离退休、企业单位与事业单位人员占比47.81%,因这部分人群有闲有钱有健康出游率较高。因笔者是云南大学在校研究生,发放网络问卷主要是大学生群体为主。

Table 3.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ts
表3. 旅游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
资料来源:根据调查数据整理。
从旅游者的居住省份来看,旅游者的客源地分布广泛,共涉及30个省市区,来自四川省、河北省、黑龙江省、云南省、河南省的旅游者较多,位于省份排名前五,此次调查未涉及来自宁夏、海南、香港、澳门四地的避寒旅游者。其中,来自四川省、东北三省的旅游者居多,旅游人数分别占到总样本的17.85%、15.50%,可能有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是四川省冬三月不供暖,避寒旅游成为刚性需求,人们渴望前往天然温暖舒适的气候环境避寒旅游;二是东北三省虽有供暖,但室内外温差大,长时间在户外易引起老年人群的心血管、呼吸道及消化系统的疾病。来自河北省、云南省的旅游者分别占7.41%、6.23% (详见表4)。

Table 4. The number and proportion of tourists living in provinces
表4. 旅游者居住省份人数及占比
资料来源:根据调查数据整理。
6. 避寒旅游者消费需求特征研究
研究避寒旅游者消费需求程度、参与避寒旅游动机、消费方式及避寒旅游者购买力与消费水平等,企盼研究避寒旅游者活动的需求特征。
6.1. 避寒旅游者逗留期限
从时间上看,问卷设置选项(单选)有:7~15天、16~30天、1~2个月、2~3个月、4个月及以上5个选项。据调查问卷统计得知,避寒旅游者逗留期限占比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7~15天、2~3个月、4个月及以上、16~30天、1~2个月(图2)。停留7~15天的有490人,占总样量的82.49%,主要由学生、公务员和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等组成,该群体有一个共同特征,出游时间短,利用节假日、休假出游。而大学生群体时间灵活充沛,可自由支配,除了节假日出游外,他们还可利用自己的空闲时间旅游;停留时间为16~30天有25人,占4.21%;停留1~2个月有19人,占3.20%;停留2~3个月有34人,占5.72%;停留4个月及以上有26人,占4.38%。
实地调研可知(图3),避寒旅游大多在每年12月至次年2月份(4个月),但最早始于每年11月,最迟终于次年3月份或4月份,因冬季不间断地寒潮来临。春节异地避寒旅游活动成为时尚。春节“黄金周”恰处冬季,全国各地适游性普遍较差,温暖舒适阳光的低纬地区是避寒旅游者的首选,七天春节“黄金周”让避寒旅游成为可能。总体而言,老年人群停留时间超过15天占总样量的17.51%,该人群对冬季天气突变的环境十分敏感,严寒可造成抵抗力低下,导致发病率、住院率和死亡率增多。

Figure 2. The proportion of tourists participating in cold-saving tourism activities
图2. 旅游者参与避寒旅游活动频次占比

Figure 3. The proportion of tourists participating in the period of stay in cold-saving tourist destinations
图3. 旅游者参与避寒旅游地逗留期限占比
6.2. 避寒旅游者首要与次要动机
避寒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是参与旅游活动的直接动力,可分内部和外部,由避寒旅游的首要动机和次要动机构成。通过获取一手数据分析得知前往西双版纳的旅游者参与避寒旅游的动机,结果如图4所示。按照旅游者参与避寒旅游动机的重要性进行排序,依次为:躲避严寒享受天然舒适气候、休闲度假、浏览自然风光、陪家人朋友一起旅游培养感情、健康养生、公务会议、培训学习、探亲访友、其他(拜访参军时故地、扫墓、增加阅历、随单位组织出游等动机)。
避寒旅游的首要动机是躲避严寒、享受天然舒适气候,避寒旅游者的次要动机是休闲度假和浏览自然风光。多达431人因西双版纳冬季温暖舒适气候而到此旅游,次要动机的休闲度假326人、浏览自然风光313人,说明避寒旅游地不仅要有宜人的气温,而且要有秀丽的自然风光,让旅游者在繁忙和紧张的工作之余放松身心。选择陪家人朋友一起旅游培养感情有172人,健康养生163人。其中,访谈的107位老年人有98位选择了健康养生。说明相较于其他人群,老年人更加重视自身的身心健康与延年益寿,故选择西双版纳为冬季避寒旅居养生地。探亲访友、公务会议、培训学习、其他(拜访参军时故地、增加阅历、随单位组织出游等)是最为次要的动机。

Figure 4. The number of tourists who participated in the cold travel
图4. 旅游者参与避寒旅游原因的人数
6.3. 避寒旅游者消费方式
避寒旅游者消费方式为获悉避寒旅游的途径、居住方式和饮食方式、交通方式。
1) 获悉避寒旅游的途径
据问卷统计结果显示(见图5),有276人通过旅行社获悉避寒旅游,256人选择互联网(旅游相关APP、微信等);人们也会从电视广告、亲朋好友介绍、报纸杂志刊物等途径了解避寒旅游。可以看出,避寒旅游的宣传主要依靠旅游APP、微信等网络新媒体的宣传和旅游社的营销,且网络新媒体宣传与旅游社的营销力度较大。特别强调老年群体是避寒旅游的主要人群和重要人群,但对网络的利用率极低,仍需依靠传统渠道如电视广告、书刊、报纸上获得所需信息,为此传统的宣传方式仍需进一步加强。此外,在广告投放、互联网、电视宣传上应突出避寒旅游与避寒旅游地的特色,扩大宣传、提升影响力。

Figure 5. The number of tourists who learned of the way to avoid the cold
图5. 旅游者获悉避寒旅游途径的人数
2) 居住方式和饮食方式
统计分析(表5)得知,被调查者首选的居住方式和饮食方式是酒店和餐馆,分别占总样量的82.32%和90.24%,主要是青壮年人群,由学生、公务员和企事业单位人员组成,该人群的特点是逗留时间短,大多选择住酒店和吃餐馆,方便省事,符合现代青壮年人群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老年人群的特点是逗留时间长,最短旅居时间在1~2个月之间,最长旅居时间为3~4个月。因此,老年人群的居住方式多是租房,由于租房比买房或者住酒店的价格更实惠,虽在异地,但可享受家庭式的饮食,自我烹饪可口清淡的食物满足老年人的特殊饮食需求,节约开支符合老年人群勤俭节约生活方式。部分高收入人群会选择购房以满足他们在版纳冬季避寒歇宿的需要,也是一项间接投资,两全其美。此外,还有极少部分人选择住亲朋好友家或养老公寓,占总样量的3.37%。

Table 5. The number and proportion of tourists living and eating in Xishuangbanna
表5. 旅游者在西双版纳的居住和饮食方式人数及占比
3) 交通方式
交通是旅游者出游的必备条件,人们在旅途中是否舒适和愉快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避寒旅游地交通便捷度的高低,是吸引和接待更多的游客的关键。从交通方式来看,乘坐飞机是最主要的交通方式,其次是汽车和自驾游。据问卷统计(表6),选择乘坐飞机到达西双版纳的有480人,占总样量的80.81%,认为乘坐飞机相较于其他交通方式更加方便、快捷、舒适。目前,西双版纳州唯一的嘎洒机场是云南省第二大国际机场,共开通国内外航线48条(国际航线3条),通航城市36个(其中国际城市3个),通达度好。选择乘坐汽车有52人,占8.75%;选择自驾游有50人,占8.42%;选择其他交通方式有12人,占2.02%。选择汽车和自驾游的游客认为这两种交通方式花费时间较长,旅途中舒适度较低,旅途过程中异常疲惫。
在访谈中了解到,旅游者企盼通往西双版纳高铁早日竣工,随着新泛亚铁路中国段昆明至西双版纳高铁建设的推进,即将通车的高铁与嘎洒国际机场、昆磨高速、213国道、214国道、澜沧江一道构建起西双版纳海、陆、铁、空全方位完善的交通运输体系,将西双版纳从一般的内陆城市发展成一个重要节点和交通要道,运输能力大大提高,这为前往西双版纳旅游的人们提供更加快捷、舒适、多样的交通方式,未来中国西双版纳景洪将建设成连通东南亚各国的桥头堡旅游城市,意味着西双版纳将会迎来络绎不绝的国外游客,边境旅游将蓬勃发展,从而推动西双版纳全州经济的发展。

Table 6. Number and proportion of tourists in Xishuangbanna’s transportation mode
表6. 旅游者在西双版纳的交通方式人数及占比
6.4. 避寒旅游者购买力与消费水平研究
为探讨避寒旅游者购买力、消费水平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从旅游者的资金来源、经济收入水平两方面分析避寒旅游者的购买力强弱度;从旅游者在避寒旅游地的旅游总开销研究避寒旅游者消费能力。
从旅游者的月收入与避寒旅游资金来源(表7)看,收入在4001~8000元的人群占比最大,达43.10%;收入在8001~12,000元的人群占比为15.66%;收入在12,000元以上的人群占比为6.56%。总体来看,月收入超过4000元的人群占比高达65.32%,说明避寒旅游者经济收入处于中上水平,有较好的经济实力与购买力,原因为:一是该人群具有较高学历从事企事业单位中高层管理,或为个体经营者/私营企业者,他们进行避寒旅游资金来源是个人工资;二是大部分学生群体的时间灵活充沛,他们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兼职,作为他们旅游的资金来源,加上父母给予的资助,该学生群体也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参与避寒旅游;三是由于企事业单位退休老年人基本都有稳定的退休金,为避寒旅居奠定了良好的经济条件。月收入低于4000元的旅游者占比为34.68%,多为自由职业、少部分学生和极少数老年人无固定收入,参与避寒旅游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家人资助,尤其是极少数老年人群无收入,完全依赖于子女的资助。

Table 7. The monthly income of tourists and the number and proportion of funds from cold shelter tourism
表7. 旅游者的月收入与避寒旅游资金来源人数及占比
通过调研可知,西双版纳虽是避寒旅游胜地,但总体消费水平较低,不同的人群基本都能承担和支付各种费用,可以说西双版纳是性价比极高的旅游目的地。
7. 结论
20世纪80年代国外学者开始重视避寒旅游研究,而国内避寒旅游研究开始于20世纪末,起步较晚。本研究尝试从旅游者视角出发,探讨避寒旅游者的消费需求特征。在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剧以及异常极端气候频发导致人们病死率增多的背景下,以避寒旅游者消费需求为切入点,融入人本主义思想理念,多维度探讨避寒旅游者的消费需求特征,根据统计分析和模型验证结果为西双版纳避寒旅游竞争力提升提出有效建议。通过分析避寒旅游者消费需求程度、参与避寒旅游的动机、消费方式及购买力与消费水平得到以下结果:
1) 旅游者有强烈的避寒旅游需求。首先,近年来西双版纳冬三月(12月、次年1月、次年2月)期间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次数逐年上升,约占全年海内外游客的1/3,说明游客避寒旅游的需求日益剧增;其次参与避寒旅游活动2次及以上占总样量的60.77%,说明参与避寒旅游活动的频次较高,需求旺盛;最后,旅游者在避寒旅游地逗留的时间一般为7~15天,逗留时间超过15天人群为老年人,老年人群是冬季避寒的主力军,对避寒旅游的消费需求巨大。
2) 躲避严寒、享受天然舒适的气候是避寒旅游者的首要动机,休闲度假和浏览自然风光是避寒旅游者的次要动机。避寒旅游地的舒适温暖气候条件能够满足旅游者的避寒、养生保健以及延长寿命等需求。此外,欣赏秀丽的自然风光,主要动机与次要动机要素的耦合可使避寒旅游者感到愉悦,达到健康疗养、放松身心的目的。
3) 从获悉避寒旅游途径来看,旅行社和互联网(旅游相关APP、微信等)是旅游者获取信息的来源;其次,旅游者首选的居住方式、饮食方式是住酒店和吃餐馆,而老年人群的居住方式以租房为主,经济实惠,享受自制美食的快乐;从交通方式看,飞机是首选,其次是汽车,最后自驾游。
4) 避寒旅游胜地的西双版纳总体旅游消费水平不高,被调查的不同人群都表明能够承担得起避寒旅游各种费用,称赞西双版纳避寒旅游的性价比极高。大部分避寒旅游者经济基础好、购买力强与消费潜力巨大,可享受相对的高端服务和购买自己喜爱的商品,说明经济收入是旅游者出游的基础与核心要素。
8. 讨论
通过对避寒旅游者消费需求研究得出,温暖舒适的气候对避寒旅游者消费需求驱动强度最大,其次是避寒旅游地的自然风光和清新空气。这就要求必须合理、有序地开发避寒旅游资源,日臻完善避寒生态环境,必须把生态二字提到议事日程,不能以利益至上为代价破坏生态环境。在珍视避寒旅游资源的同时,也应竭尽全力积极开发具有生态性的避寒旅游产品和创建避寒旅游新项目,延长避寒旅游地的生命周期,使避寒旅游资源能世世代代为人类服务,旅游者在冬季享受与体验温暖舒适的气候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样有助于提升旅游者环境的负责任行为,自觉参与到保护避寒生态环境的行列中来,促进形成一个互为依托的良性循环系统。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761109, 41561031)。
NOTES
*通讯作者。
1资料来源:西双版纳自治州人民政府西双版纳州概况https://www.xsbn.gov.cn/88.news.detail.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