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劳动教育与德语学科的实践融合——以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为例
Exploring the Practical Integr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in German Curriculum—Taking Shanghai Caoyang No.2 High School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CES.2021.93107, PDF, HTML, XML, 下载: 540  浏览: 855 
作者: 罗 珏: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上海
关键词: 五育并举劳动教育德语课程Education in 5 Aspects Labor Education German Curriculum
摘要: 坚持“五育并举”的理念,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探索将劳动教育融入于德语课程的教学,取得了一定成果与收获。本文通过对劳动教育融合德语课程进行课例分析,意在对劳动教育融入于德语学科教学进行思考和分析。劳动教育融合德语教学的实践成效表现在以学生为主体,创设真实场景,拓展校内外劳动实践基地。如何形成德语教学中劳动教育的课程化,如何在劳动教育中形成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以及如何提升德语课程教师的劳动教育专业素养是需要思考的地方。
Abstract: The concept of “Education in 5 Aspects” is an important way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 education. In recent years, Caoyang No.2 High School in Shanghai has explored the integr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in German curriculum and has made some achievement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course examples in the German curriculum, the author intends to analyze the integr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The practical effect shows that students are regarded as the main body in created real scenes and practice places inside and outside school should be expanded. How to form the curriculum of labor education in German curriculum, how to form the process evaluation of students in labor education, and how to improve the labor education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German teachers need to be considered.
文章引用:罗珏. 探索劳动教育与德语学科的实践融合——以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为例[J]. 创新教育研究, 2021, 9(3): 651-656.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1.93107

1. 引言

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原则,就是坚持“五育”并举的理念,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2019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郑重提出了“五育”并举的纲领,提出要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要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1]。

2019年1月教育部长陈宝生在全国教育会议上进一步指出,当前我国学校教育要有效推进劳动教育,要从教育政策、课程设置、教学实践等多个角度全面落实劳动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劳动教育成为了当前课程改革的重点和研究关注的焦点 [2]。

劳动教育秉承着“以促进学生形成劳动价值观和养成良好劳动素养为目的的教育活动”的原则,旨在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以精神价值性、时代性和社会性为显著特征。新时期下,劳动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和全局性地位,渗透在德、智、体、美教育的全过程之中,在学科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发展其劳动能力,还可以使学生在道德、智力、审美、体能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3]。

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在最近几年持续探索贯彻劳动教育的方针,尝试探索在德语教学中将劳动教育与德语课程相融合,本文通过对劳动教育融合德语课程进行课例分析、意在对劳动教育融合进学科教学进行思考和分析。

2. 劳动教育融合德语教学的必要性

劳动教育的思想最早来自托马斯·莫尔(St. Thomas More),他在《乌托邦》一书中提出,人人劳作应该是一种良性状态,不仅需要通过正规教育对儿童普及劳动教育,而且需要通过社会实践来拓展劳动的经验。西方教育家洛克和卢梭也都提倡劳动教育,他们认为劳动教育是一种手段,劳动可以使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得到发展 [4]。

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德语课程是以德国语言考试证书(DSD)项目为基础的综合德语实验国际课程。2009年6月,我校正式挂牌成为DSD项目中国学校。德语语言证书(Deutsches Sprachdiplom),简称DSD证书,是在世界范围内提供的德国大学入学语言证明。

本着“助工薪子弟登国际舞台”的办学理念,在开展德语教学的同时,我校也积极探索将“五育教育”融合进德语课程中,通过在德语学科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借鉴德国高中课程中的优秀元素,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使得学生能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以应对国际社会的激烈竞争,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世界经合组织(OECD)确立的三类当代亟需的“核心素养”中蕴含了“五育”的特性,如“交互使用语言、符号、文本的能力,交互使用技术的能力” [5] 其实就是符合了“劳动教育”的内涵。可以说,将劳动教育融合入德语课程,符合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也符合了国际教育的时代特征和对国际人才的要求。

3. 劳动教育融合德语教学课例分析

3.1. 课例一:德国早餐会

我校使用的德语教材《快乐德语》A1第二册第9单元“Das schmeckt gut”(味道真好)中要求学生可以掌握德语食物词汇,能够说明自己一日三餐的用餐情况,并能表达对某些食物的喜好。为了匹配该单元的学习内容,我校德语教师会结合相关的劳动元素,增加一堂劳动实践课——“德国早餐会”。

1) 劳动实践课前期准备

劳动实践课“德国早餐会”的前期准备主要在德语课堂中进行,通过1到2节课的语言教学,学生学习了该单元中关于三餐的食物名称,如面包、奶酪、香肠等,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结合该类单词的特点,即零冠词名词,通过对话的方式,强化学生对该类名词的掌握。通过前期的语言输入,为学生后期的劳动实践课打下语言基础。

除此以外,教师也将学生分成相应的小组,每一组都需要为劳动实践课提供相应的任务清单,包括购买食材、准备餐具、提供饮料、清洁打扫等任务。小组成员认领相应的任务,并形成小组名单。

2) 劳动实践课开展过程

劳动实践课通常为1个小时,往往安排在早晨7点左右,实践课开始的前一天,同学们根据事先的任务清单,提前完成采购工作及场地布置。当天课程开始时,德语老师会根据情境,用德语询问学生一日三餐的情况,最喜欢的食物等,同时引导学生观看学校录制的德国早餐会视频,学习用餐礼仪。经过德语讲解后,老师和学生们就开始品尝德国早餐。劳动实践课的过程中,同学们一边品尝着德国早餐,一边充当着为其他同学服务的工作,也不忘记用德语进行相互的交谈。

3) 劳动教育融合的形式与效果

德国早餐会劳动实践课,从前期食材的准备,到活动开展,全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个人体验为中心,凸显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合作的方式,同学们自己动手准备早餐,锻炼了动手能力,也加深了对德国饮食习惯、德国文化的了解。除此以外,也培育学生热爱劳动、勤俭节约、吃苦耐挫的精神品质,更加重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开阔学生民胞物与的博大胸襟、弘扬学生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

3.2. 课例二:圣诞饼干烘焙

高二年级德语学习中一个重点及难点就是对“被动态”的学习,枯燥的语法讲解,重复的操练往往让同学们失去了学习乐趣。但是结合这个语法学习的时间,往往是12月份,也就是圣诞节的前期,德语教师们创设了“圣诞饼干烘焙”这堂劳动实践课,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真实的生活劳动场景。

1) 劳动实践课前期准备

在劳动实践课开始前,德语教师会在德语课堂上引入“被动态”这个语法概念,同时结合饼干烘焙食谱,输入相应的词汇,如“称重(wiegen)”、“揉,搓(kneten)”,这些词汇在后面的劳动实践课中会被学生反复使用。学生们根据教师下发的食谱,在家提前准备好烤制饼干的原材料,如面粉、鸡蛋、黄油等。

2) 劳动实践课开展过程

烘焙劳动实践课在学校食堂进行,实践课开始后,同学们分为4到5人一个小组,需要边动手,边用被动态描述自己在做的行为,比如用德语说“鸡蛋被搅打”、“面粉被加入”等,同时小组其他成员用视频记录下被一个步骤。经过40分钟的时间,大部分的同学们都制作出了饼干。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学生们记录下自己动手制作的每一步骤,让自己烤制地饼干变得更加美味,也让单调的语法学习不再枯燥,配合着圣诞节的氛围,同学们也在劳动中体验到了德国国情。

3) 劳动教育融合的形式与效果

在“圣诞饼干烘焙”劳动实践活动中,基于真实的学习情境下,同学们用自己的劳动解决了真实的问题,体现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同时该真实情境又与德语学习本身息息相关,“饼干烘焙”为德语语法、词汇的学习提供了载体和途径。经过教师的策划与思考,让学生从劳动中感悟到生命的意义与成长的快乐。

3.3. 课例三:德国魏德米勒工厂实习

从2014年开始,我校与德国戴特默德市雷奥中学(Gymnasium Leopoldinum Detmold)缔结了友好关系,双方共同推动了一项特别的学生交流活动。在每两年举行一次的互访活动中,中德学生不仅需要共同参与到友好学校的校园学习活动中,而且还需要在德国魏德米勒公司的工厂(分别位于德国戴特莫德市以及中国苏州市)参加为期一周的企业实习活动。

1) 劳动实践课前期准备

“海外交流”这个主题是德语学习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德语学习过程中,教师会引导学生列举海外交流(Schüleraustausch)的优缺点,并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并说明原因。在劳动实践课的前期,教师会从语言上,为学生进行铺垫和准备。

2) 劳动实践课开展过程

德国魏德米勒工厂劳动实践课程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在校的理论学习,第二部分是前往工厂进行劳动实践。在工厂实习中,学生们每天要处理不同的手工任务,比如“电烙铁焊接”、“利用Java编程设计手机小程序”等。同学们在工厂实习过程中,很容易就发现与平时在课堂上学习内容的不同之处,比如在德国工厂里,一把看似简答的剥线钳,能够把所有难处理的铜线统统搞定,既节省时间又便于操作。另外,烙铁架的设计也很是巧妙:铁架上的两只钳子能够帮助使用者更容易固定要焊接的物品,铁架上面还装有一个放大镜,可以更容易处理细节之处。

3) 劳动教育融合的形式与效果

在这项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亮点的交流活动中,两国学生不但收获了宝贵的伙伴友谊以及新奇有趣的体验,而且还走入了真实的劳动职场之中,感受工匠精神,正是这种与众不同的经历促使学生怀抱着对于未来的憧憬,第一次开始对未来职场进行思考。

4. 劳动教育融合德语教学实践原则

4.1. 明确学生作为活动主体对象

将劳动教育融合德语教学中,应明确劳动实践者的主体对象就是学生本人,应凸显其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通常可以采用学生小组合作的方式,将劳动教育以“活动”的形式融合进德语教学中。这些活动并非为了劳动而劳动,而是贴合学生学习德语的实际内容和主题,学生自己动手,不仅要锻炼学生的劳动能力,同时也提升对德国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吃苦耐挫的精神品质。

4.2. 创设真实语言学习情境

无论是“德国早餐”还是“圣诞饼干烘焙”,这些劳动教育活动的情境都是真实存在的,与德语学科本身的语言教学主题息息相关,因此将劳动教育融合进德语教学中,也要遵循这样的原则,即将劳动教育放在真实的情境中。只有在真实情境中,劳动教育的思想,才能渗透弥漫于真实的日常教育教学之中。

4.3. 拓展跨文化劳动实践基地

将劳动教育融入德语教学中,不仅要开拓校内的资源,也要开发教育外部系统资源,将学校国际交流海外伙伴学校提供的平台变成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基地。比如以研学旅行为载体,来融合劳动教育,使得学生不仅能动手制作,试验体验,更能在另一种文化环境下学习德语,起到培养学生跨文化的沟通能力。通过创设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可以全面塑造学生的劳动能力、劳动意识和劳动态度,帮助学生为个人和家庭生活做准备,也为其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奠定了基础。

5. 劳动教育融合德语教学过程中的反思

5.1. 如何形成德语教学中劳动教育的课程化

在德语学科融合劳动教育过程中,存在一个较大的困难,即每位德语教师在进行劳动教育实践部分均不相同,从前期的准备到后续的实施过程,由于个人风格不尽相同,因此实施劳动实践的效果也不同。解决这个困难就要将劳动教育在德语教学中形成课程化标准。

应该通过对该劳动实践课程进行规划和设计,保证课时的分配及教学过程的连贯与循序渐进。课程体系是劳动教育的基础和关键,以保证其有效实施。在校本德语教学大纲中应明确其地位和课时,不断优化课程结构;借鉴优秀的教育理念,综合在实施过程中收集的经验,可以编撰德语劳动教育活动课程手册,在课程手册中明确劳动实践课程方案、实施步骤、准备过程及记录内容。

5.2. 如何在劳动教育中形成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

目前劳动教育在德语教学实施过程中还缺乏过程性的评价,存在着学生不重视、浑水摸鱼的情况,学生也缺乏了自主劳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要解决这个难题,就少不了评价环节,区别于一般的评价内容和结果,劳动教育实践的评价应注重过程性评价,确保评价内容的真实性。过程性评价内容应该体现在德语课上教师对学生参与劳动过程的记录观察;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的主动性、探究性和实践性;也要包括学生与他人的合作能力,可以分为学生自我评价、同学互评、教师评价几个内容,该过程性评价也可以记录在德语课程劳动实践手册内。

5.3. 如何提升德语课程教师的劳动教育专业素养

将劳动实践融入德语教学中还存在一个困难,就是如何解决德语任课教师个人负荷问题,德语任课教师往往只是语言教师,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各种问题的难度和复杂性不断增加,作为教师个体往往需要综合多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出现的问题。

这时就需要学校提供相应的帮助和辅导,以减轻任课教师的负担,同时也为劳动教育实践融合德语教学提供机制和体系,通过相应的培训和辅导,使得教师理清劳动实践融合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最终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将五育教育融合进课程,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这不仅符合新时代下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也符合了国际教育时代的特征。通过对我校德语课程与劳动教育融合三个课例的分析,可以看到,我校在德语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元素的探索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明确了劳动教育融合德语教学的三个实践原则:明确学生作为活动主体对象、创设真实语言学习情境、拓展跨文化劳动实践基地。如何形成德语教学中劳动教育的课程化、如何在劳动教育中形成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以及如何提升德语课程教师的劳动教育专业素养,这些问题还亟需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李庆九. 落实“五育”并举 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兼谈高品质学校的核心指向及其行动方略[J]. 教育科学论坛, 2019(29): 8-13.
[2]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 一分为二看“五育”合二为一干“五育” [EB/OL]. https://www.sohu.com/a/281693180_391284.htm, 2018-12-13.
[3] 冯建军. 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理据与策略[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57(3): 5-14.
[4] 肖绍明, 扈中平. 新时代劳动教育何以必要和可能[J]. 教育研究, 2019, 40(8): 42-50.
[5] 李政涛, 文娟. “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J]. 中国电化教育, 2020(3): 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