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龄儿童亲子关系改善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以保山市L村为例
Social Work Intervention Research on Improving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of Rural School-Age Children—Taking L Village in Baoshan City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ASS.2021.106211, PDF, HTML, XML, 下载: 390  浏览: 551 
作者: 陆春萍:广西师范大学,广西 桂林
关键词: 学龄儿童亲子关系社会工作School-Age Children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Social Work
摘要: 在社会工作蓬勃发展的当下,农村学龄儿童是需要重点关注的群体。以需求为本的社会工作服务,更有助于提升儿童的参与感,切实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亲子关系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来说具有重要影响,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利于儿童心理和行为的健康发展。本文以保山市L村学龄儿童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社会支持理论、家庭系统理论为支撑,主要采用观察法和访谈法了解L村学龄儿童亲子关系目前的现状。并通过社会工作的介入,针对L村学龄儿童亲子关系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搭建亲子互动的平台,增加亲子之间的互动,提高学龄儿童父母亲职教育的技能,以促进当地学龄儿童亲子关系的改善,从而有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促进社区和谐。
Abstract: With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social work, rural school-age children are a group that needs to be paid attention to. Demand-oriented social work services are more conducive to enhancing children’s sense of participation and promoting their healthy growth.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has an important impact on children’s healthy growth. Good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is condu-cive to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If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deteriorates, it will have a certain impact on children’s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and will also affect the normal functioning of parents and even the whole family. In this paper, the school-age children in L village of Baoshan city are taken as the main research object, supported by social support theory and family system theory,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of school-age children in L village is mainly understood by observation and interview. And through the intervention of social work, aiming a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of school-age children in L villag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effective solutions, builds a platform for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increas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arents and children, and improves the skills of parent-child education of school-age children, so as to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of local school-age children, thus contributing to the healthy growth of children and promoting community harmony.
文章引用:陆春萍. 农村学龄儿童亲子关系改善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以保山市L村为例[J]. 社会科学前沿, 2021, 10(6): 1529-1535.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1.106211

1. 引言

“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儿童的发展是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1]。儿童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满足儿童成长的多元化需要,会为儿童日后的发展铺平道路。在儿童的发展中,亲子关系又显得尤为重要,亲子关系从孩子出生甚至从孕育的那一刻就已经形成,但由于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随时在发展和变化。因此,亲子关系比任何一种关系都更富于变化,需要随着孩子心理和生理发展的阶段,进行不断的调整变化,才能适应孩子发展的需要。比如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各阶段的亲子关系的内涵、策略和技巧都有所不同,需要及时调整,否则就可能出现问题或障碍。

本文笔者在了解保山市L村的亲子关系的现状之后,结合专业所学知识,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三大工作方法对L村学龄儿童亲子关系问题进行介入,对学龄儿童亲子关系的改善提出有效措施,以促进农村学龄儿童的健康成长。

2. L村学龄儿童情况

据了解,L村约有儿童200名,大部分儿童的年龄是在3~13岁。在访谈时,笔者采取面对面一对一的形式,访谈的总人数为44人,其中学龄儿童18人,学龄儿童的父母12人,学龄儿童的爷爷奶奶10人,学龄儿童的老师4人。每一次访谈的时间为20分钟,主要围绕着学龄儿童与父母的沟通内容、沟通频率、学龄儿童的人际关系、父母对学龄儿童的教育方式、父母与学龄儿童的相处沟通模式方面进行。为了保证访谈的效果,笔者从四~六年级中抽出18名儿童来进行访谈,以下是初步了解到的部分学龄儿童个人基本情况,见表1

Table 1. The basic situation of some school-age children

表1. 部分学龄儿童个人基本情况

3. L村学龄儿童亲子关系现状

据了解,保山市L村,学龄儿童亲子关系存在亲子信任度比较低、亲子沟通主动意识淡薄、亲子之间沟通内容较单一、亲子冲突解决方式单一这些方面的情况。

3.1. 亲子之间信任度比较低

信任是人与人之间真诚沟通的基础,而很多时候父母都表现出对孩子的不信任。在L村经济发展也比较缓慢,大部分居民受教育水平也比较低。父母受教育程度较低,也会影响家庭教育方式的选择 [2]。在L村,以前人们的经济条件并不是很好,上高中考大学是很多人内心的渴望,好多孩子的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是在小学层面,文化水平较低,往往缺乏科学的育儿知识,缺乏亲子沟通的技巧,不懂得如何去了解孩子的发展特点及孩子在各个阶段的发展需求,每当孩子出现不当行为时,父母不知该如何进行纠正,不知道如何与孩子去沟通,甚至不信任孩子,不相信孩子有改变的能力。当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不听孩子的解释,不信任孩子。大部分父母会在冲动之下,采取暴力的措施,一抬手便是打孩子,这些不合理的做法都会导致孩子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极容易形成不良的亲子关系。父母的信任对孩子来说就是一剂生命的良药,可以治愈生命中很多的艰难困苦,也给了他们披荆斩棘的勇气 [3]。在L村,大部分父母却没有做到这样,真心地信任孩子。

3.2. 亲子沟通主动意识淡薄

在孩子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时候,孩子大多数不愿意表达自己,通常父母是主动的一方,孩子是比较被动的一方。所调查的学龄儿童中,如表1中H、F、G这3个孩子表示有时候愿意主动与父母沟通,但是父母没有给予很好的回应。因此,他们只会在最需要的时候与父母沟通。渐渐地,孩子也不再愿意主动去与父母交流。这也是造成孩子和父母间沟通不畅的一个主要原因。

一般情况下都是父母主动打电话给孩子,了解孩子最近的学习情况方面,孩子一般会比较反感关于学习成绩方面的话题交流,而不愿意主动联系父母。尽管父母过年也会回家一次,但是孩子也不太会主动去与父母交流,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总体上来说,在亲子沟通当中,孩子的父母沟通的主动性比较强,但是很多时候父母不经意间的举动,磨灭了孩子想要主动沟通的想法。慢慢地,父母沟通的积极性也会降低,亲子关系受到一定的影响。

3.3. 亲子冲突解决方式单一

自古以来就有“慈母严父”一说,在笔者了解的L村这样的现象就比较明显。父亲与孩子交流时,习惯大声地吼孩子,甚至命令孩子,这样极易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有时候孩子会不服气,就连续好几天不跟父亲讲话,亲子之间的冲突也比较明显。在矛盾冲突面前,亲子之间一般都是选择冷战来处理 [4],选择让时间去把事情冲淡,而没有选择相互心平气和的把事情说开。慢慢地,如果是与父亲有冲突的时候,孩子不再愿意与父亲有过多的交流,就直接选择“冷处理”,反而与母亲建立统一战线。因为母亲相对于父亲来说比较宠溺孩子,每当父亲生气地在一旁教育孩子,眼看着孩子就要委屈地哽咽的时候,母亲总会过来阻止父亲。孩子也会觉得母亲就是自己的保护伞,而选择去疏远父亲,一旦孩子有需要的时候,一般会选择与母亲沟通,例如孩子想要买一些东西,通常会问母亲要钱,而不敢告诉父亲。当孩子与母亲发生冲突,同样也是冷战好几天,到最后母亲和孩子都气消了,才开始讲话。这样的家庭亲子冲突的解决方式对留守儿童来说并不见得是有利的,孩子会对母亲过度依赖,而与父亲的相处交流越来越少 [5]。

经过访谈了解,在L村大部分孩子存在这样的疑问,为什么父亲总是那么严厉。也因为这样,在与父母发生冲突时,孩子不再愿意向父亲敞开心扉,选择依靠母亲,在家庭亲子沟通中,出现了“三角缠”的关系 [6]。

面对亲子冲突,大部分学龄儿童家庭趋向“冷处理”,少部分会选择继续进行争吵。然而大部分家庭认为冲突没有在根本上得到解决,但也是无奈之举,不知道该如何去改变,父母好多时候想在孩子面前树立权威,放不下面子来跟孩子心平气和地把每一次冲突说开,只好选择冷战处理。

4.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学龄儿童亲子关系

本文中,笔者在访谈了解之后,发现L村学龄儿童亲子关系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父母平时忙于工作,每天早出晚归,与儿童的相处时间也比较少,亲子关系受到影响。再加上,父母与孩子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并且沟通的频率低,沟通的内容单一,沟通的主动意识淡薄,这些都使得儿童缺乏来自父母的情感支持,而且这种情感的归属是儿童的爷爷奶奶所无法替代给予的。基于亲子关系存在的现状,笔者认为L村学龄儿童亲子关系问题迫切需要社会工作的支持。

4.1. 个案工作

个案社会工作方法运用于学龄儿童问题,是针对儿童的差异性,强调一对一开展服务。帮助遭遇困难的单个个人或者家人挖掘自身的潜能引导并鼓励案主逐步认清问题,实现发展 [7]。

学龄儿童的父母一般都是早出晚归,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互动越来越少,已经不能够满足留守儿童家庭亲子沟通的需要了,渐渐地,亲子关系淡化,同时爷爷奶奶在父母与儿童之间又不能够有效发挥好沟通的桥梁作用,家庭结构不稳定,学龄儿童急需得到父母的关怀。

通过个案工作,搭建父母与孩子之间相互倾听的桥梁,以整个家庭成员为核心,保证家庭系统正向功能的有效发挥 [8]。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家庭治疗的方式帮助其解决。在L村,地方学校与社区共同合作,在社区建立关爱儿童成长服务中心,聘请专业人士管理,设立专门的心理辅导员以及招募学生志愿者,建立儿童成长管理档案,及时更新和记载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难题,并定期对儿童进行心理辅导,使儿童了解有关问题的必要知识,并且训练儿童沟通技能和问题解决技能等方面的技巧,提升其应对问题的能力。针对学龄儿童亲子关系的现状,服务中心也为儿童和父母,提供帮助与支持。引导父母明白有效的亲子沟通原则,了解孩子的感受,注意观察孩子的互动与回馈信息。不强求孩子同意或接受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给孩子机会说出他们的想法,不要轻易打断孩子的话。

4.2. 小组工作

小组工作的服务对象必须是两人或两人以上,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和技巧对小组成员开展活动,强调通过小组成员的凝聚和归属感来促进其健康成长 [9]。

亲子间角色互换小组支持活动由学龄儿童和父母组成,社会工作者在其中进行引导,人数是40人左右。因为平时大部分的学龄儿童的父母工作都比较忙,回到家与孩子也没有过多的沟通交流,感觉没有交流的话题,相处起来还有些不知所措。小组活动的开展也是为了增加亲子之间交流互动的机会,增加双方之间的了解,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

亲子互动小组的开展同时也要考虑到父母的时间,一般选择在周末期间,因为在这个时间段,大部分父母都会在家,便于活动的顺利开展。活动主要由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分享、角色互换组成。通过体验家庭中常见的情境来具体感受不同角色,比如在面对考试成绩不理想这件事情上,当父母角色互换为孩子的角色的时候,面对期末考试成绩不及格,父母尝试着想自己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呢,内心是否又会充满不安呢,是否会担心回家之后被责骂。而孩子转换为父母的角色,面对考试成绩不及格的孩子又会是怎样的一种状态呢,以及又是怎样来处理的呢。通过这样的一个情景模拟,社会工作者在其中进行协助,让父母与孩子能够感受到在亲子沟通当中换位思考的重要性。当亲子之间发生冲突的时候,可以选择角色扮演的方式,双方换位思考,尝试着去体验对方的情绪与内心的想法,有利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相互理解,减少冲突。

亲子之间的互动游戏,有利于增加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互动,让双方在游戏的过程中,能够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对方,为他们在以后生活中的沟通相处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4.3. 社区工作

社会支持理论重视个人对周围环境中资源的利用。将个人的发展与适应性问题的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结合起来,认为个人通过对社会资源的广泛利用可以改善目前的生活状况 [10]。同样地,社区工作方法也强调社会资源对个人的重要性,其方法的运用对于改善学龄儿童亲子关系问题有一定的作用。

社区人员定期关注学龄儿童,鼓励儿童多于父母沟通,利用微信群聊向父母分享一些与孩子沟通的技巧,也会让有经验的父母向其他父母分享,相互学习,更好地发挥社区家庭微信群聊的作用。在L村,学龄儿童的祖辈甚至父母因为家里经济条件有限而不能够上学的有大部分,如今他们年纪也大了,本身的知识能力也有限,又固守传统观念而接受不了先进的科学理念,所以在关于儿童的家庭教育以及家庭沟通方面,父母及祖辈对儿童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和理念,大部分家庭只是简单地在物质方面满足孩子,传授一些基本的生存技能,在与孩子的沟通方面也缺乏一定的技巧,无法真正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为了使先进的家庭教育思想和科学的家庭亲子沟通方法走进社区,走进家庭,使父母了解掌握基础的家庭教育知识,达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效果,更好地促进亲子关系的发展。社会工作者可以与村委会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沟通,把村里面的志愿者组织起来积极到农民家里了解情况,促进他们与孩子的沟通交流的意识。把学龄儿童、学龄儿童父母、学龄儿童的爷爷奶奶组织起来,开展有关亲子沟通技巧的培训活动,同时还可以邀请亲子关系问题处理得比较好的家庭出来分享经验,共同学习,共同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发掘家长骨干,促进儿童服务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11]。在基层农村社区,很多人对儿童工作的意识较差,造成围绕儿童开展工作的几个主体出现裂痕甚至是阻隔。因此在开展社会工作服务的同时,培养当地家长骨干,使其成长为具备一定社会工作知识素养的领袖,带动社区不同主体积极参与关爱儿童健康成长是十分必要的。同时让更多的父母和孩子能够看清自己在亲子沟通中的表现,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尝试着如何改变自己,提升亲子沟通的技巧,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家庭氛围。

5. 总结与反思

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始终坚持的基本理念,社会中的弱势群是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我国目前的弱势群体也包括农村地区的学龄儿童,同时他们也是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运用社会工作专业助人方法能够为农村地区的儿童提供切实可行的服务,拉近家庭成员与儿童之间的距离,满足儿童的情感需求,从而促进亲子关系的良好发展。

5.1. 总结

首先,个案工作通过一对一的服务方式提供个案辅导,从儿童的父母、爷爷奶奶入手,让他们认识到家庭亲子沟通的重要性,为儿童营造一个融洽的家庭氛围。小组工作方法则是更好地促进亲子之间的互动,为亲子之间创造更多的互动机会,在互动中提升家庭亲子沟通能力 [9]。而亲子角色互换游戏的设置,让更多的儿童与父母能够学着相互理解,为亲子沟通创造条件,促进家庭和谐发展。结合社区工作方法,社会工作者紧密与社区联系,让社区对学龄儿童家庭亲子关系问题引起重视,而不是仅仅让关爱儿童成为一句口头语,应该共同付出行动,共同关注儿童的身心发展。通过社区宣传和社区倡导,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为父母与儿童之间的沟通互动搭建起桥梁。

5.2. 反思

第一方面,不同的家庭及其子女的教育理念是不一样的,学校应该要为孩子的成长助力。在L村,大部分学龄儿童的父母,没有意识到家校结合的重要性,除了关注孩子的成绩,其他的从来都没有主动与学校老师沟通,认为把孩子交给学校,一切都由学校负责就好。让父母明确家庭和学校共同合作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同时分享一些父母和子女之间相处沟通的方法。让父母认识到家庭亲子关系对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以及亲子沟通问题对孩子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也会埋下一些隐患,例如亲子沟通不畅,孩子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以及缺乏安全感等问题。沟通交流已经成为父母与儿童之间传递信息的桥梁,亲子沟通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是有很大的影响 [12]。对于儿童来说,家庭是他们接受教育最早的一个场所,家庭的氛围和家庭沟通的方式都会对儿童产生影响。然而当儿童开始步入校园,学校教育对儿童的成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结合,有利于更好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第二方面,社区环境对于儿童的成长来说也是有很大的影响的,为了帮助学龄儿童创造良好的社区环境,社会工作者需要链接社区的相关资源。在L村,公路、水泥路已经普遍起来,但是比较缺乏资金和专业人员,难以为社会工作服务的开展提供场地、基础设施和相关专业人才保障。通过社会工作者与村委会通力合作,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建立一支专门服务于学龄儿童家庭的志愿服务队,充分利用社区的有关资源,开展相关的社区服务活动,提高亲子沟通技巧,为学龄儿童家庭提供更多的方便,鼓励更多学龄儿童家庭积极加入到社区亲子活动、亲子沟通技能提升讲座等。把社区资源充分利用起来,构建有效的服务体系,最终社会工作服务活动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云南省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社区儿童之家建设指南丛书——政策读指南[M]. 昆明: 云南科技出版社, 2015: 4-10.
[2] 陈晓玉. 隔代教育背景下社会工作介入亲子关系改善的策略研究[J]. 社会与公益, 2021, 12(2): 16-18.
[3] 任杨. 农村留守儿童亲子关系改善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兰州: 兰州大学, 2019.
[4] 蒋士赛. 再婚家庭亲子关系改善的个案工作介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长春工业大学, 2020.
[5] 尚科研.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在亲子关系问题中的介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长春工业大学, 2020.
[6] 王美华. 依恋理论在亲子关系服务中的行动过程框架及其适应性[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34(5): 40-46.
[7] 王思斌. 社会工作导论[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
[8] 张敏, 张欢. 艾滋病患者家庭中的青少年亲子关系重构——叙事治疗模式下的社会工作个案介入[J].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20, 36(3): 34-40.
[9] 刘梦. 小组工作[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 90.
[10] 张翠娥. 家庭社会工作[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 36.
[11] 石晓芸. 疫情下的中学亲子关系现状问题及建议[J].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20(5): 179-182.
[12] 卫亚莉. 好父母坏父母[M]. 第二版.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