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高校大学生大五人格与人际交往的关系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and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DOI: 10.12677/ASS.2021.1011431, PDF, HTML, XML, 下载: 376  浏览: 714 
作者: 曹宏引, 韦帮凤: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贵州 贵阳
关键词: 大学生人际交往大五人格原因College Students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Big Five Personality Reasons
摘要: 目的:探讨高校大学生大五人格与人际交往目标的关系。方法:采用大五人格量表和人际交往目标量表对某高校68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 大学生大五人格在年级人口学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2) 大学生人际交往目标在性别、年级人口学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3) 大学生大五人格与人际交往目标呈显著正相关以及大学生大五人格对人际交往目标有显著预测作用;结论:大学生人格特点对其人际交往目标有重要影响作用。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goals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Methods: 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Scale and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Goal Scale were used to survey 682 college students in a certain college. Results: 1)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demographic variables of ethnicity, age, and gender among ethnic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2) Th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goals of ethnic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demographic variables of gender and grade; 3) 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goals, and 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a significant predictive effect o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goals. Conclusion: The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of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have an important effect on their goals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文章引用:曹宏引, 韦帮凤. 探讨高校大学生大五人格与人际交往的关系[J]. 社会科学前沿, 2021, 10(11): 3149-3154.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1.1011431

1. 引言

大学阶段大学生与不同年龄段的人交往接触,此时人际交往能力就变得重要。大学阶段对于大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阶段,同时也是大学生对外面接触的窗口和平台。一般情况下,大学生通常来自全国各地,背景环境的差异性较大,此时,他们面临着身份、学习方式、生活环境和交往群体等诸多方面的改变 [1]。人际交往是一种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它反映了个体或团体寻求满足需要的心理状态,也是人的心理行为的综合表现 [2]。人际交往是大学生学校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个体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人际交往能力也是大学生社会能力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人际交往的质量对其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以及日后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 [3]。人际交往的好坏也反映了其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高低 [4]。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已有一定的研究,覃殿益认为,人际交往敏感是大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之一 [5]。李亚红认为,大学新生的人际交往分明显高于中国正常人的常模 [6]。从这些研究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人际交往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而如何正确处理这个问题也一直也困扰着人们。现今社会人与人的联系越发紧密,每个人都生活在复杂的人际关系网中。英国诗人约翰说过“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7],然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条件 [8]。从个体层面来说,可以使得大学生发展健全的自我意识,促进不良行为的改变,更好地保持身心健康。从社会层面来说,能够为大学生营造更好的社会人际氛围,有利于增强群体凝聚力。同时,人际交往也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在与人交往过程中由于文化、经济和自身因素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的交往结果。其中自身的性格问题会成为人际交往的一大障碍,例如不懂得相互尊重,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嫉妒心强、敏感多疑、过分自卑、自我封闭等,这些个性会直接影响人际交往 [9]。在人格心理学的研究中,通过对描述人格词汇分析,波哥塔(1967)发现其中存在自信、智力、同性、情绪和责任心等五个稳定因素,这些因素被称作“大五因素”,这些人格结构五大因素被后来的学者进行了命名,即外倾性、宜人性、尽责性、神经质、开放性,这五大因素又被称之为大五人格 [11]。同时陈晓秋的研究发现,大五人格影响人际行为 [10]。郭海燕的研究发现,自尊与人际困扰对人际互动有直接影响 [12]。孙宇靖 [13] 和赵进 [14] 的研究表明,性格是影响人际互动的重要因素。

作为目前最具影响的人格理论——大五人格理论,在过去半个世纪得到了人格心理学家的广泛关注,被证明具有跨文化和跨语言的普适性,在人格维度层面得到了心理学家的认同与接受。大五人格量表,即NEO人格量表,是建立在大五人格理论的基础之上。由美国心理学家科斯塔Costa和麦克雷McCrae在1987年编制成,后来经过两次修订;该测验的中文版由中科院的心理学家张建新教授修订;属于人格理论中特质流派的人格测试工具 [10] 。本研究主要通过问卷法来调查影响民族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人格特质及其表现,探讨这些特质对人际关系的影响程度,并提出一些相应的建议。

2. 方法

2.1. 对象

此次调查研究随机选取某院校682位大学生发放问卷,收回有效问卷592份(回收有效率86.80%)其中男性235人,女性357人;大一88人,大二112人,大三188人,大四204人。

2.2. 方法

2.2.1. 人际关系问卷

采用Canevello和Crocker (2010)编制的,张敏、张林和Corcke (2012)修订的一般人际交往目标量表测量人际关系。该量表共18个项目,分为“自我形象目标”、“关爱他人目标”2个维度,采用5点等级计分,从1 (完全不符合)到5 (完全符合),得分越高说明人际关系越好。以往研究表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张敏等,2012),本研究中的a系数为0.75。

2.2.2. 大五人格问卷

采用中国版10项目大五人格量表(TIPI-C):含10个项目,5个维度,该量表采用9点等级计分,从1 (完全不符合)到9 (完全符合)。

2.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9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t检验、f检验、回归、相关。

3. 结果

3.1. 大学生大五人格在人口统计学上的差异

本研究对不同性别、年级的大学生在大五人格总分以及各个维度上的得分进行差异性检验,见表1

结果发现,大学生大五人格在性别上差异不显著;大学生大五人格宜人性的年级差异显著(t = 3.741, p < 0.05),具体表现为大一年级大学生宜人性高于大二、大三、和大四年级的大学生;

Table 1. Comparis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various dimensions of 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表1. 大学生在大五人格各个维度上的比较

注:*p < 0.05,**p < 0.01,***p < 0.001,下同。

3.2. 大学生人际关系在人口统计学上的差异

本研究对不同性别、年纪的大学生在人际关系总分以及各个维度上的得分进行差异性检验,见表2

结果发现,大学生人际关系自我形象目标的性别差异显著(t = −2.268, p < 0.05),具体表现为女性高于男性;大学生人际关系自我形象目标的年级差异显著(t = 2.968, p < 0.05),具体表现为大一高于大二、大三、和大四。

Table 2. Comparis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various dimensions of interpersonal goals

表2. 大学生在人际目标各个维度上的比较

3.3. 大学生大五人格与人际关系的相关

采用Pearson积差相关探讨大学生BFI-44各维度与各因子的关系,本研究对大学生的大五人格各个维度的得分与人际关系各个维度的得分进行相关分析,见表3

Table 3.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five person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interpersonal goals (r)

表3. 大学生大五人格与人际目标的相关(r)

结果发现,大学生关爱他人目标与BFI-44外向性维度呈显著正相关(p < 0.05);大学生关爱他人目标与BFI-44宜人性维度呈显著负相关(p < 0.05);大学生关爱他人目标与BFI-44尽责性维度呈显著正相关(p < 0.05);大学生关爱他人目标与BFI-44开放性维度呈显著正相关(p < 0.01);大学生自我形象目标与BFI-44外向性维度呈显著正相关(p < 0.01);大学生自我形象目标与BFI-44宜人性维度呈显著正相关(p < 0.01);大学生自我形象目标与BFI-44尽责性维度呈显著正相关(p < 0.01);大学生自我形象目标与BFI-44稳定性维度呈显著正相关(p < 0.01);大学生自我形象目标与BFI-44开放性维度呈显著正相关(p < 0.01);大学生人际关系总均分与BFI-44外向性维度呈显著正相关(p < 0.01);大学生人际关系总均分与BFI-44宜人性维度呈显著正相关(p < 0.01);大学生人际关系总均分与BFI-44尽责性维度呈显著正相关(p < 0.01);大学生人际关系总均分与BFI-44稳定性维度呈显著正相关(p < 0.01);学生人际关系总均分与BFI-44开放性维度呈显著正相关(p < 0.01)。

3.4. 大学生大五人格与人际关系回归分析

本研究采用单元回归分析,以自我形象目标、关爱他人目标和人际关系总均分为变量预测外向性、尽责性和开放性;以自我形象目标和人际关系总均分为预测变量预测宜人性和情绪稳定性;见表4

结果显示自我形象目标以及各因子与外向性、宜人性、尽责性、情绪稳定性和开放性存在显著线性关系,大学生人际关系对其大五人格有显著预测作用。

Table 4. The return of the five personality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of Hui nationality college students

表4. 回族大学生大五人格与人际关系的回归

4. 讨论

4.1. 当代大学生大五人格的状况

研究发现,当代大学生大五人格存在年级差异,大一年级大学生宜人性高于大二、大三、大四年级大学生,这与李丹的研究结果一致,我们认为其原因可能是大一学生初进大学校园,与之前高度紧张的高中学习环境相比,大学校园环境对他们来说是新鲜的、新奇的,希望为自己创造一个友好的人际交往环境,相比较于其他的年级,大一学生更愿意与人和平相处,不愿意与身边的人发生冲突。高年级的大学生,在一年或者两年的时间之后,形成了稳定的交际环境,就不会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维系与其他人的关系。因此大一学生的宜人性维度上的均值会比大二、大三、大四学生高。

4.2. 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状况

研究发现,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存在性别差异,自我形象目标维度女性大学生高于男性大学生,这和张敏、张林、Jennifer Crocker [15] 研究的结果一致。我们认为其原因是,从社会环境来讲,社会更多地是关注男性的价值、能力和财富等,女性则是会更加关注外貌、形象和能力;从个人角度来说,女性比男性会更加关注自己的外貌,女性会比男生更加关注自身的形象。因此,女性大学生的自我形象目标高于男性大学生。

研究还发现,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存在年级差异,大一大学生自我形象目标高于大二、大三、大四大学生。我们认为其原因在于,大一大学生在高中阶段更多地是关注学习成绩,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其他方面,步入大学校园之后,大一学生从个人形象上发生改变,他们会更愿意花时间去关注自我形象。大二、大三和大四学生在初入大学校园时,经历了这个思想和行为的转变,在此时的现阶段,大二、大三学生专心于学业上的任务,大四学生即将毕业,面临着继续升学还是就业的选择,无暇顾及其他。相比大一学生,大二、大三和大四的大学生可能会更加关注感情、学业、工作、社交等方面。因此大一学生比大二、大三、大四学生关注自我形象目标高。

4.3. 大学生大五人格与人际关系的关系

研究发现,结果发现,自我形象目标和大五人格五个维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爱他人目标与外向性、尽责性和开放性呈显著正相关;人际关系总均分和大五人格五个维度呈显著性正相关;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自我形象目标以及各因子与大五人格五个维度存在显著线性关系,大学生人际关系对其大五人格有显著预测作用。这与杨晓萍、赵郝锐 [16] 的研究结果一致,基于以上结论,本研究认为大学生大五人格与人际关系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综上所述,我们明确不同性格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层面有不同表现,我们应该正确看待这种现象。

4.4. 建议

拥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可以更加客观地看待一切积极和消极的事情,面对他们的评价时也能做到泰然自若,客观对待,主动地与人接触交往,对他人敞开心扉并大胆地表达,参与到人际交谈中,从而发现自己的价值,找到身上的闪光点,促进人格发展。首先,高校在对学生进行人格发展教育时,可以开设相应的人际交往课程,举办相应的人际关系讲座,给学生提供学习人际交往知识的渠道。其次,人格的发展需要慢慢培养,它强调的是过程,这启示高校要创造丰富的校园实践活动,让学生将学到的交往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面对不同性格的学生时既要“对症下药”、也要做到“一视同仁”,用耐心的态度、多元化的方法、不同的培养方式解决当前不同人格特质学生所表现在人际交往上的差异。用适度的、恰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关心,主动地、积极地为学生创造健康和谐的人际环境,在学习和生活上,引导学生既要包容别人也要接纳自己,不管是他人还是自己都是我们需要关注的对象,拥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在自我形象管理和关爱他人目标两个方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辛自强, 张梅, 何琳. 大学生心理健康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J]. 心理学报, 2012, 44(5): 664-679.
[2] 宋振韶, 金盛华. 青少年社会交往: 影响因素及其干预研究述要[J]. 心理科学, 2001, 24(6): 713-716.
[3] 周鹏生. 民族院校大学生人际关系相关心理因素的调查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7, 15(2): 141-144.
[4] 王佳欣, 陈健芷. 大学生自我意识与人际关系的关系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8, 16(8): 862-864.
[5] 覃殿益, 韦克平. 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及教育对策探讨[J].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11): 194-196.
[6] 李亚红. 民族院校4782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7, 28(8): 758-760.
[7] 田若潇, 郭晓蓓. “忠恕之道”对优化人际关系的积极意义[J]. 科技风, 2020(17): 272.
[8] 费涛. 大学生人际困扰与家庭功能、自我分化水平的关系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 2011.
[9] 李娟. 浅谈大学生人际交往与心理素质提升[J]. 科教文汇(上旬刊), 2021(3): 171-172.
[10] 吴琼. 大五人格与大学生学业倦怠的关系: 无聊倾向的中介作用[D]: [硕士学位论文]. 烟台: 鲁东大学, 2017.
[11] 陈晓秋. 人际-内省人格特质与合作行为的关系: 基于神经影像学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 2020.
[12] 郭海燕. 自尊、自我评价与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保定: 河北大学, 2010: 22-31.
[13] 孙宇靖.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基于九型人格及FPA性格色彩理论[J]. 现代交际, 2018(14): 109-110.
[14] 赵进, 欧阳林冲, 林嘉伟. 论性格对大学生寝室交际影响分析[J]. 教育教学论坛, 2019(36): 72-73.
[15] 张敏, 张林, Jennifer Crocker. 中文版一般人际交往目标量表的信度与效度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2, 20(7): 1010-1012.
[16] 赵郝锐, 杨晓萍.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潜在剖面分析[J].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6): 171-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