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支持农村独居丧偶老年女性互助养老研究
Research on Social Work Support for Mutual Assistance for the Elderly of Widowed Older Women in Rural Areas Living Along
摘要: 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突出表现在农村老龄化、老龄女性化。农村独居丧偶老年女性群体日渐庞大,其养老问题更加严峻。通过以农村独居丧偶老年女性为研究对象,分析得出其生存现状主要表现在自我认同度低、情感慰藉不足、休闲方式单一、缺乏安全保障等四方面,以增能理论为基础,从个体、群体、社区三个层面对农村独居丧偶老年女性互助养老进行社会工作支持,最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使农村独居丧偶老年女性互助养老在个体、群体、社区、社会多个层面得到增能,以期对改善农村独居丧偶老年女性的老年生活有所助益。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 aging of China’s population, rural aging and aging feminization are prominent. The number of widowed older women living alone in rural areas is increasing, and their pension problems are becoming more seriou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widowed older women living alone in rural areas are analyzed and concluded that their survival status is mainly reflected in low self-esteem, the lack of emotional comfort, single leisure mode, lack of security. On the basis of the theory of energized, this research explores to use social work support for mutual assistance for the elderly of widowed older women living alone in rural areas from three aspects: individual, group, community. Finally, relevant policy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o enable the widowed older women living alone in rural areas to support each other in individual, group, community and society. It is expected to be helpful to improve the old age life of widowed older women living alone in rural areas.
文章引用:郝俊燕. 社会工作支持农村独居丧偶老年女性互助养老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1, 10(11): 3201-3205.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1.1011438

1. 引言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65岁及以上人口分别占总人口数的18.7%、13.5%。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5.4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4.63个百分点,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从城乡分布来看,我国农村60岁、65岁及以上老人的比重分别为23.81%、17.72%,比城镇分别高出7.99、6.61个百分点,我国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显著,农村人口老龄化更加严重 [1]。再加上我国男性平均寿命低于女性,老龄化呈现女性化态势。农村独居丧偶老年女性受制于年龄、地域、性别的三重限制,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农村逐渐趋向家庭少子化、空心化,她们作为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正逐渐引起学者们的重视。从我国的国情和实际出发,对农村独居丧偶老年女性的研究从群体特征,到生存现状,再到再婚问题、养老问题等均有涉猎。与同类男性相比,农村独居丧偶老年女性的规模在不断扩大 [2],在心理情绪 [3]、健康状况 [4]、死亡风险 [5] 等方面都处于不利地位。她们的身体健康状况较差,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经济状况不佳,自我评价较低,获得的社会支持较少等。一些丧偶老年女性会选择再婚或者同居,这不仅是一种婚姻模式,对于丧偶老年女性来说,更重要的是一种互助养老模式,实质是男性老人的经济养老资源与女性老人的生活照料资源的共享与互换 [6],不过这种模式也存在较大的风险。

互助养老在我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但现代意义上的互助养老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至今也不过近二十年的时间。互助养老近年来正逐渐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但是不论是在理论研究上还是实践服务上依然处于探索发展阶段,仍称不上成熟,而我国现有的关于农村独居丧偶老年女性的互助养老方面的研究更加少之又少。一方面,大多数文献关注的是农村独居老人或者是农村老年人这一大方向,没能考虑到性别与丧偶事件对不同老年人的影响,没能看到老年人内部的群体异质性,更容易忽略农村独居丧偶老年女性对互助养老的需求;另一方面,就研究视角来说,现在对农村独居丧偶老年女性、互助养老的研究多从管理学、社会保障、社会学等角度进行,从社会工作专业角度进行研究的仍然较少,缺少社会工作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本文希望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分析农村独居丧偶老年女性生存现状之后,运用增能理论,探索社会工作支持农村独居丧偶老年女性互助养老的具体路径。

2. 增能理论

增能理论作为社会工作的重要理论之一,最初有着明显的反种族歧视和文化歧视的特征,后来增加了强调群体和社区生活对个人成长改变的重要性的自主互助的视角。其核心观点是以提高服务对象个人对自己生活的掌控能力和行动能力为核心,通过克服或减少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阻碍,学会运用日常生活中的权力,增强个人应对生活挑战的信心 [7]。增能服务中,社会工作者在整个服务过程中需要承担三种基本角色:自主能力的培育者、支持关系的建设者和成长发展的引导者。在增能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通常会使用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方法,帮助服务对象在人际和社会层面实现增能。

本研究试图以增能理论为基础,对农村独居丧偶老年女性互助养老进行研究,从个体、群体和社区三个层面的增能支持农村独居老年女性互助养老,激发其内在潜能,增加生活信心,提高晚年生活质量,使其不再仅仅是养老的“被动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首先,在个体层面,激发该群体的自信心,消除以往生命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其摆脱生活中的“失能感”与“无力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培育积极的自我意识,实现自我增能,为互助养老奠定个人基础。其次,在群体层面,引导该群体建立互助养老小组,促进同质群体成员间的互助与支持,同时提高其互助养老能力,满足养老需求,实现群体增能。最后,在社区层面,有效整合利用农村社区平台资源,同时链接外部资源,构建爱老敬老互助养老的友爱型社区,支持农村独居丧偶老年女性互助养老。社会工作者还应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实现农村独居丧偶老年女性互助养老的社会增能。

3. 农村丧偶老年女性的生存现状

3.1. 自我认同度低

农村独居丧偶老年女性深受传统纲常伦理思想的影响,习惯于“男主外女主内”的生活模式,过去依附于男性配偶,配偶去世后就产生一种“无用感”“失能感”。此外,丧偶作为一个重要生命事件,对于农村独居丧偶老年女性来说是一种自我否定,她们容易陷入一种“我失去配偶是因为我不好、我不行”的错误思维逻辑中,进而丧失信心,在生活中处处贬低自己,形成一种自责心理。在这种错误心理的暗示下,生活信心不足,“得过且过”思想蔓延,因而缺乏互助自信也就不足为奇。

3.2. 情感慰藉不足

农村独居丧偶老年女性在过去是处于从属地位的老年女性,不仅在日常生活的大小事务上多依赖于男性配偶,在情感上配偶也是她们情感的依赖。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依赖感会增强,在愈发单调的农村生活里,老年夫妇彼此是对方的主要生活照料者与精神慰藉者。配偶的突然离世,让之前老两口两人作伴养老的生活局面被打破,她们情感上失去寄托,而子女由于工作家庭等原因也无法经常陪伴老人,获得子女的情感慰藉也较少,农村独居丧偶老年女性极易产生孤独、哀伤等情绪,更需要得到其他人的情感支持。农村独居丧偶老年女性的独居状态既是被动的结果,也是主动选择的行为。在与老人的访谈过程中,老人对于独居的自主选择性显露出来。担心与子辈的关系、与子辈生活理念的差异、对自由生活的追求等,都促使老人们选择独居。从老人的言语中也可以体会到,尽管老人有主动选择独居的一方面,但这并不意味着老人没有对承欢膝下、享天伦之乐的渴望,并不意味着老人不喜欢与人交往、不喜欢热闹。

3.3. 休闲方式单一

农村独居丧偶老年女性孤独的日常生活比较单调,休闲方式单一,看电视成为日常主要活动和文化娱乐方式。大部分的老人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和其他必要的事项之外,看电视成了最主要的活动。老人们的孤独感往往无法自我排解,社区也缺乏相关的娱乐活动,于是就转移到看电视上,对电视的依赖极强,如果哪天没电看不了电视,她们就会觉得无法适从。电视既是她们信息的重要来源,同时也是她们的精神寄托。

3.4. 缺乏安全保障

农村独居丧偶老年女性缺乏安全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独居生活的忧虑,二是对身体健康安全的担忧。在居住上,农村独居丧偶老年女性属于独居人群。农村地区的住房不同于城市地区,偏向于横向发展。早年间农村常出现四代同堂、五代同堂的局面,一家十几口人同住在一个大院子里。随着城市化速度的加快,户籍制度的松动,部分农村年轻人选择在城市居住,宅院空置现象严重。农村多为空巢老人,若是有一方去世,就出现了一个老人守着一处大院子的现象,甚至一排居民房只有一个老人,安全上没有保障,存在较大的独居安全隐患。农村独居丧偶老年女性尽管目前身体健康状况良好,但老年人对于身体健康的忧虑较强,尤其是在男性配偶去世后,她们对健康的担忧更深,害怕自己身体健康状况不好时,没有人帮助,担心一个人孤苦伶仃地去世。

4. 社会工作支持农村独居丧偶老年女性互助养老

通过分析农村独居丧偶老年女性的生存现状,社会工作可以从个体、群体、社区三个实务层面为农村独居丧偶老年女性互助养老提供支持,为其增能赋权,提高养老质量。

4.1. 个体层面

个体层面的增能主要是心理和认知方面。从心理层面来看,农村独居丧偶老年女性容易产生自卑、自闭、失能等消极情绪,如果长期得不到纾解,不仅不利于老年人心理健康,而且极易发生悲剧。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理性情绪疗法、人生回顾法、缅怀疗法等帮助老人转变错误观念,树立正确的信念。引导老人看到自己的优势与能力,认识到自己是有能力改善自己的生活的,重新树立生活信心,为互助养老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从认知方面来看,农村独居丧偶老年女性普遍对互助养老的认知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她们参与互助养老的积极性与能动性。社会工作者通过案例讲解和实际分享,增加老人对互助养老的认知,使她们认识到互助养老的好处与优势,激发个人参与互助养老的能动性,促进老人积极参与养老的自我观念的形成。在个体层面,社会工作者主要发挥鼓励者、引导者、使能者等角色作用,促使农村独居丧偶老年女性改变消极情绪,增加对互助养老的认知,从个体层面实现互助养老的增能。

4.2. 群体层面

群体层面的增能主要通过互助养老小组实现。互助养老小组的建立使老人重新感受归属感。农村独居丧偶老年女性在失去配偶后独自生活,在某种程度上是从原来的传统家庭养老关系中脱离、半脱离出来了,通过建立互助养老小组或者更细致的“一对一互助”又使老人重新进入一种“类家庭”关系,与他人产生了新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独居和丧偶带来的原子化、孤岛化,带来归属感。同辈群体间更容易实现互助养老。农村独居丧偶老年女性群体在生活环境、人生经历、家庭背景等方面具有相似性,情感上更容易引发共鸣,心理上更容易产生同情,操作上更容易抱团取暖。建立互助养老小组,在形式上将这一群体聚集在一起,通过互助增强凝聚力,满足养老需求。互助养老小组可以在情感慰藉、兴趣爱好、休闲娱乐、应急救援、日常生活等诸多方面展开互助。在互助过程中,老年人在互相帮助中获得一种满足感与成就感,通过群体互动得到增能,这种增能反过来又会促进老人更加积极地参与互助养老,形成良性循环。也就是老年个体的自助增能可以为群体互助增能做出贡献,群体互助的实现又可以提升个人能力 [8]。在群体层面,社会工作者在其中主要发挥协助者、促进者、支持者等角色作用。社会工作者还要注意发掘与培养小组领袖,以便在社会工作者退出后,形成老年人互助养老自组织,促进互助养老的持续稳定发展。

4.3. 社区层面

互助养老模式的形成无法脱离环境,因此要营造有利于互助养老的社区环境。在社区层面,社会工作者主要发挥宣传者、倡导者、动员者、资源链接者等角色作用,为农村独居丧偶老年女性互助养老增能。首先要营造互助养老的环境氛围。社会工作者要加大尊老爱老敬老助老的宣传,号召不同年龄层次的居民参与到互助养老志愿服务中来,形成“人人爱老、人人助老”的良好氛围。其次社会工作者要通过链接资源提供互助养老支持。通过专家讲座、免费义诊等为互助养老的农村独居丧偶老年女性传授心理调适、身体保健等方面的技能;链接爱心商家、爱心企业为农村独居丧偶老年女性提供一键呼、安装适老化设施、便民服务等,在不增加生活成本、不用离开原住地、不用额外人员照料的基础上,实现农村独居丧偶老年女性生活质量的提高,为农村独居丧偶老年女性互助养老提供有力支撑。

5. 建议

王思斌教授曾指出,社会工作者不应当仅仅是服务提供者、支持者、管理者、资源链接者,还应当是政策影响者 [9]。社会工作者在处理问题时要有宏观的视角与能力,最终要将处理问题的实务经验上升到理论政策层面,谋求在政治上的解决方案。农村独居丧偶老年女性的养老问题不是个体化事件,而是一个社会问题。社会工作者在实务上助力其互助养老实现个人、群体、社区层面的增能,同时也要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实现社会层面的增能。首先政府要关注并重视农村独居丧偶老年女性的养老困境,给予物质上的支持;其次鼓励支持社会组织等多元力量参与农村互助养老建设;最后大力推进农村地区社工站的建设,尤其是在老龄化严重地区,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功能,解决农村独居丧偶老年女性的养老困境,提高其养老质量,实现老有所养、老有优养。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结果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EB/OL]. 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105/t20210511_1817274.html, 2021-05-11.
[2] 李月英. 农村丧偶独居老年女性的社会支持——基于山东省S村的调查[J]. 人口与经济, 2017(1): 44-53.
[3] 张莉. 从性别和婚姻状况的角度探讨代际支持对我国老年人抑郁的影响[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33(5): 28-38.
[4] 周建芳. 丧偶对农村老年人口的健康影响研究[J]. 人口与发展, 2015, 21(4): 82-91.
[5] 白晓, 王超. 婚姻状态和死亡率: 审视中国的Farr-Bertillon效应——基于1990和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J]. 人口学刊, 2019, 41(4): 18-27.
[6] 谭琳, 徐勤, 朱秀杰. “搭伴养老”: 我国城市老年同居现象的社会性别分析[J]. 学海, 2004(1): 121-126.
[7] 童敏. 社会工作理论: 历史环境下社会工作实践者的声音和智慧[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 460.
[8] 班娟. 社区老年群体互助养老中增权模式探究[J]. 社会科学战线, 2014(8): 182-185.
[9] 王思斌. 社会工作概论[M]. 第2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 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