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老子的教育思想
Analysis of Lao Zi’s Educational Thought
DOI: 10.12677/ACPP.2022.111006, PDF, HTML, XML, 下载: 280  浏览: 960 
作者: 李 肖: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关键词: 老子教育观自然发展现代教育Lao Zi Education Natural Development Modern Education
摘要: 老子是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闻名世界的哲学家、史学家、思想家,他的哲学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先河,他的教育思想是老子哲学的重要构成。通过梳理老子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理解老子教育思想的内涵,探析其教育思想中蕴涵的个人价值导向功能与社会功能,学习老子思想中的思辨智慧,挖掘老子自然无为教育观于当代教育的促进作用。
Abstract: Lao Zi is the founder of The Taoist school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He is a world-renowned philosopher, historian and thinker. His philosophical thought created the precedent of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 and his educational thought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Lao Zi’s philosophy. By combing Lao Zi’s educational methods and contents, we can understand the connotation of Lao Zi’s educational thoughts, explore the personal value orientation function and social function contained in Lao Zi’s educational thoughts, learn the speculative wisdom in Lao Zi’s thoughts, and dig out the promoting effect of Lao Zi’s educational view of natural inaction on contemporary education.
文章引用:李肖. 浅析老子的教育思想[J]. 哲学进展, 2022, 11(1): 27-31.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2.111006

1. 引言

教育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一直在人类知识传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关系着一个国家、民族的未来。从古至今,关于教育思想的研究一直备受各家流派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哲学家的青睐,很重视教育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先秦时期,等级制度分明,“学在官府”,上层阶层才能接触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对于平民阶级来说,接触更多的是具有“教化”作用的教育。“老子有教育思想吗?”这一话题曾经在学术界有所讨论,一派认为老子是有教育思想的,但仅是其哲学思想中蕴含的具有教化意义的思想,没有直接的、系统的、体系化的教育思想;另一派认为老子没有教育思想,他主张“行不言之教”,无言,不说话,无烟雨如何进行教育,这直接说明老子没有教育思想。随着学术界对老子哲学的深入研究,老子的教育思想渐渐被承认与重视,老子独特的教育观念对后世也即现代社会的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老子的教育观内涵

2.1. 以“道”和“自然”为原则的教育观

道创生万物,并赋予物之所以为其自身的特性,这个功能是教育的根据,体现对生命的及生命内在特性的重视;道也是万物之源,一切事物由道产生,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人也属于万物的一部分,道作为万物的法则和规律,也存在于人和人类社会中。社会不同阶层的人与“道”有不同的关系,根据这种区别,人被分为圣人、侯王、士、百姓。圣人体“道”,侯王守“道”,上士闻“道”、行“道”,百姓不知“道” [1]。老子认为教育就是合“道”,使人悟“道”、认“道”、体“道”,成为一个得道的人,即让人性恢复到最初那个最纯粹的时候,使国家重回“小国寡民”、自给自足的状态,回到最原始、本真的状态。

2.2. 教育“无为”和教育“自然”的教育特点

老子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得道”之人,即“上士”。得道之人需具备一定良好品质,例如节俭、崇实、节欲等,这些就是老子教育思想在人身上的体现。

老子的教育内容有两个特点,一是教育“无为”思想。成为上士,需要深刻理解“道”的涵义,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的遵循“道”所指的规则行事。所谓“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2]。老子认为上士可以领悟何为天道的本质,拒绝享乐主义,节制自身,世间充满诱惑,我们很容易会陷入物欲之中,我们需要保持最初始的质朴之心。老子用“上士”去赞许那些能够克制自身欲望、将“道”不折不扣的外化于行动中的人。无为是一种态度,是不违背事物的本性而为,无为是上士最基本的特征,纯朴自然就是道。

二是教育“自然”思想。“道法自然”是指道的法则是自然如此的,不干预万物的发展,它生于万物之中,万物自然而然地遵守道的法则。自然是内心的认同,顺应自身特性,老子的教育思想强调自然,即尊重学习者的兴趣爱好,注重发自内心的学习,不提倡强迫学习。自然具有发展变化的特性,我们应当顺应自然,顺应万物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违背自然规律。老子把物极必反的思想应用于教育,认为事物发展到极致以后,就会向其对立方面转化,体现出“反向”思维,故而他崇尚自然生成之道,主张自由发展,平稳进步,不揠苗助长 [3]。

2.3. “行不言之教”的教育方式

老子提出我们应该“行不言之教”。在“言”和“行”上,“行”及注重行为的教育方式在老子看来更为重要。“行不言之教”是指通过自身行为改变受教育者的处事原则,也即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不对学生进行命令式的语言,重在让学生从内心深处由衷的改变,突出了学生在教育中的积极性。再者,老子教育观念中也体现了人性的自然发展,强调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注重受教育者的原始天性,受教育者可以通过自身的学习能力或创造力提高知识能力。在这过程中遵循了孔子奉行的中庸之道,把我自然与自我之间发展的度 [4]。

当然,“行不言之教”并不是让教育者不说,而是强调教育者的方式不能僵硬自封,要顺应自然无为,依照事物自身的规律行事,不强加干涉,引导其往好的方向发展。这也是倡导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客观本性,顺应学生的健康身心让其自由发展,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教育境界。这也体现了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应该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来传“道”,传“道”过程就如上善若水一样,润物无声,在自然中发展,师生之间是一种共同进步、和谐发展的状态 [5]。

3. 老子教育思想的功能

3.1. 自然而为的导向功能

老子的自然无为教育思想在人类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时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道家认为婴儿状态具备最好的本性,是完美的,没有沾染世俗气息,反对人的有为,认为有为是破坏天性,人会受后天环境影响,私欲无限放大,引发虚伪、罪恶等不良社会现象。我们现在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期,不同的意识形态在碰撞,多元文化交织在一起,享乐主义盛行,人们的价值选择偏向务实,对经济物质的追求更加迫切,从而产生更多的社会矛盾,不利于社会稳定。

老子主张满足人们的正常欲望,但要克制私欲、节制自身,“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6]。”人时常被事物表象迷惑,无法看到内里的实质,贪婪、利益阻碍我们从本心认识世界,理性出走,指引你前进的价值向导已经偏离正确的轨道,我们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用本心去思考、内省,看到最真实、完整的世界。

私欲过多只会带来数不清的纷争、矛盾,大到国家战争,小到人民琐事,新冠疫情为何有的国家控制的很好,有的国家却始终不能下定决定封锁隔离抗疫,因为利益权衡之下,他们寄希望于是一次大型流感,无法承担生命与经济损失的双重打击,而迄今为止,全球疫情仍未结束,需要各国共同努力,种种都说明了顺应客观规律,在不违背自然规律的情况下需要有所为是必然的。老子的自然、清静无为的主张为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注入一股清泉,对于净化人类日益功利化的心灵,建立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始终保持豁达的心态,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2. 道德教化的社会功能

老子的教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强权政治,促进社会秩序的稳定,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老子的教育思想是建立在不满与批判之上的,他所在的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崩坏,奴隶制瓦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整个社会犹如一盘散沙,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社会黑暗,动荡不安。

老子认为,社会动荡与强权政治根源在于违背了“道”,一味追求名利与物欲,也即统治者的“有为”,徭役、赋税、战乱繁重,统治者违背自然规律,迫使百姓无法生存,带来无尽的灾难和痛苦。对于这样的社会现象,老子对统治者采取的是教育手段,引导其认识什么是道,进而坚持无为、自然的原则去治国,而不是用强硬的制度手段去批判、谴责、严惩。因为当时正处于封建皇权时代,法律制裁不切实际。“君无为而臣有为”,想要避免出现“专制”的君主,需要君臣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君为天道,君主的“无为”是尊重自然规律,去除自身主观偏好,不因一己私欲做违背规律的事情,但这并不代表什么都不做,只是抓住万物背后最根本的“规律”,让所有人、事物各归其位,此时的“有为”也是“无为”。臣为人道,臣子为君主处理庶务,做好本职工作,有更大的空间发挥自身才能,为君主排忧解难,集思广益,实现君主的“无为”,共同治理好国家。

老子深刻研究及思考了春秋战国期间社会道德沦丧和理性缺失的根本原因,认为从根本上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安逸,必须依靠良好的教育以教化人民重新回到原始状态。他的教育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化内容,道德教化就是调整人类社会的基本秩序,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和睦,社会安稳,进而促进社会发展进步 [7]。

老子的教育思想弱化了统治者的意志偏好,促进与百姓之间的和谐相处,有利于形成淳朴的社会民风,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实现国家稳定。虽然老子用无为、顺应自然、天道的说法去对抗中央集权、封建强权,企图改变统治者的治国方法,这种思想在那个大一统的时代不被接受,甚至不切实际,但仍然促进了后世的社会发展,具有借鉴意义。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了国家的兴衰是取决于文化,而不是制度,历史发展的局限性是必然存在的,重要的是在于我们要将前人的思想批判继承,为我所用。

4. 老子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发展的启迪

4.1. 强调对人的关注

道是老子教育思想的总原则。回归道,回归自然,即尊重万物自身的意义。人作为万物中的一部分,在教育过程中,其行为思想最后也要回归于人的本身。教育应回到人本身,挖掘人性,尊重人的本性。对人实施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性“复归于朴”,“朴”是指事物最初、最纯真的状态,未经雕琢,仍保留其本质,老子在很多叙述中用“朴”表示“道”。人性之朴就是人最原始的状态,就像婴儿的最天然、最原始的欲望。老子希望通过加强人们道的理解,使原始的绝佳状态重新复归于社会。

在现代,越来越多的学生心理被忽视,老师或者家长只注重孩子的成绩结果,忽视了孩子自身心理健康的发展。本来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社会主义人才,但常常有人掉进功利的陷阱里,只追求荣誉,满足虚荣心,失去了最初教育的本心。教育的价值应当在于让人超越自我,超越私欲,最终达到对自己本质的真正认识,实现自我价值。

4.2. 注重人的自然发展

如今,正是信息化时代,庞大的知识信息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孩子的学习要求更高了。但对孩子进行过度教育,无限地给孩子增负,让孩子在无尽的学海中苦苦挣扎,只会适得其反,使孩子丧失学习兴趣,最终带来反面效果,不利于他们的自身发展。老子坚持对人内在的引导,认为在教育中要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就像教育总原则的“道”所言,人的发展有其自然规律,学习过程也一样要遵循“道”的原则。学习内容、时间、达到的效果等,这些只能循序渐进,不能强求和刻意改变。

4.3. 构建师生和谐关系

老子对教师的能力素养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教师需要通过自身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去引导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品德修养、知识水平、教育方式等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平。学生也应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自身的全面自由发展。“行不言之教”是同时针对老师和学生的双向行为,良好的教育需要双方的配合,二者如果没有和谐稳定的关系,教育活动就不会达到最优效果,人格平等是良性互动的基本关系。老师应打破以往传统观念中远距离、高姿态,秉承一颗包容之心。同时,学生要注重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思考感悟,实现学与教的双赢,最终达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擘画人类理想蓝图——共产主义社会。

参考文献

[1] 魏微. 老子教育思想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合肥: 安徽大学, 2018.
[2] 南怀瑾. 老子他说续集[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9.
[3] 龙涌霖. 正反循环与利害抉择——《老子》是如何证成“无为”的? [J]. 现代哲学, 2021(2): 148-153.
[4] 王瑜, 刘良华. 《老子》的教育智慧[J].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21, 13(2): 12-19+26.
[5] 董铁柱. 隐藏的对话者——关于《荀子》之“伪”与《老子》“无为”关系的思考[J]. 管子学刊, 2021(1): 19-27.
[6] 曹树坤. 诗化老子道德经[M]. 广州: 花城出版社, 2018.
[7] 刘佳. 近年来老子教育思想的研究回顾与理路展望[J].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17(1): 86-92.